红蛋白
-
红蛋白的结构
有8段α-螺旋区,每个α-螺旋区含7~24个氨基酸残基,分别称为A、B、C…G及H肽段。 有1~8个螺旋间区,肽链拐角处为非螺旋区(亦称螺旋间区),包括N端有2个氨基酸残基,C端有5个氨基酸残基的非螺旋区内部存在一口袋形空穴,血红素居于此空穴中血红素是铁卟淋化合物,它由4个吡咯通过4个甲炔基相连成一个大环,Fe2+居于环中。铁与卟啉环及多肽链氨基酸残基的连接:铁卟啉上的两个丙酸侧链以离子键形式与肽链中的两个碱性氨基酸侧链上的正电荷相连。血红素的Fe2+与4个咯环的氮原子形成配位键,另2个配位键1个与F8组
-
红蛋白的工作原理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首先一个氧分子与血红蛋白四个亚基中的一个结合,与氧结合之后的珠蛋白结构发生变化,造成整个血红蛋白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第二个氧分子相比于第一个氧分子更容易寻找血红蛋白的另一个亚基结合,而它的结合会进一步促进第三个氧分子的结合,以此类推直到构成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分别与四个氧分子结合。而在组织内释放氧的过程也是这样,一个氧分子的离去会刺激另一个的离去,直到完全释放所有的氧分子,这种有趣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3] 协同效应 血红素分子结构由于协同效应,血红蛋白与氧气
-
红蛋白的影响因素
包括居住环境的海拔高度、性别、年龄等,比如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由于环境中缺氧,人体就会生成更多的红细胞来适应机体对氧的需要,这是机体的生理性代偿能力,于是红蛋白量就比平原地区的人高。一般而言,女性低于男性、儿童低于成人。妊娠期妇女红蛋白较平时略低等都属于正常生理情况。有些病理情况也影响血红蛋白的含量,比如严重呕吐、腹泻使人体水分大量丢失时,血液浓缩了,红蛋白含量就会升高;相反,在严重心脏病造成的心力衰竭、尿少、水肿时体内水分过多,血液受到稀释,就血红蛋白含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