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 由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 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 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后受到感染。最近有报告在实验动物进行经口喂以带EHFV的食物感染成功的例据。 4.螨媒传播 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可经卵传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 我校曾报告从孕妇EHF病人流行的死胎肺、肝、肾中查见EHFV抗原

  • 流行性出血热应该如何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敏感;对氯仿、丙酮等脂溶剂和去氧胆盐敏感。4~20℃温度下相对稳定,高于37℃及pH5.0以下易灭活;56℃ 30min或100℃ 1min可灭活。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上胸部潮红),皮肤黏膜出血及肾脏损害等。该病病毒可以侵犯人的多个器官和系统,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确诊

  • 流行性出血热的饮食

    1、高热期饮食 高热期病人由于体温高、出汗多、代谢增强对机体消耗很大,因此,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良蛋白质等营养丰富而易消化的全流饮食或半流饮食。如牛奶、豆浆、红枣米粥、莲子汤、天然果汁、藕粉、鸡蛋汤、面条、挂面等,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以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尽可能让病人多饮水和吃水果,以利于毒素的排出及增加维生素的摄人,满足身体需要。宜吃低盐饮食,若进盐过多可加重组织水肿和肾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2、少尿期饮食 肾脏血管损害是出 3、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营养,高蛋白、高糖、多维生素饮食。注

  • 识别流行性出血热留神“三痛”和“三红”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人群普遍易感,其中以青壮年的农民和工人多见。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症状以病程依次分为潜伏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防治流行性出血热,一定要在发热期准确识别病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否则很容易延误治疗。出血热在前三天跟感冒很相似,就是重感冒。三天以后才会出现典型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三痛”和“三红”。三痛是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是眼红、面红、胸颈红。它跟一般的感

  •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1.风热犯表证:发热较高,恶寒,无汗,头痛,眼眶痛,身体骨节烦痛,面红,颊红如酒醉状,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解肌清热。 2.气分热盛证:壮热不恶寒,汗出而热不退,面赤气粗,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辛寒清热(气)。 3.气血两燔证:壮热烦渴,斑疹,吐衄或便血,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清热凉血、解毒化斑。 4.热毒内陷证:手足逆冷,胸腹灼热,面赤心烦,斑疹衄血,渴欲饮冷,血压下降,舌红有瘀点,苔黄燥,脉沉数。清热解毒、滋阴化瘀。 5.阳虚血瘀证:形寒肢厥,神疲气微,倦卧不渴,面

  •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隔离呢

    流行性出血热要做到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具体隔离方法为: ①病人住单间病室,同类病人可同住一室,关闭门窗,禁止陪伴和探视病人; ②进人病室的医务人员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换鞋,注意手清洗与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③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敷料等严格消毒; ④室内采用单向正压通气,室内的空气及地面定期喷洒消毒液或紫外线照射。 流行性出血热一般青壮年的发病率比较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的死亡为率为20%-90%,治愈后肝、肾等脏器功能有会有比较严重的损害,总的来说预防是消灭此疾病的关键,各

  •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防治

    (一)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6月和10~12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 目前常用的有机械法和毒饵法等,机械法可用鼠夹,鼠笼等捕杀鼠类,毒饵法主要用鼠类爱吃的食物作诱饵,按一定比例掺入灭鼠药制成毒饵,投放在鼠洞或鼠经常出没的地方,灭家鼠常用的有敌鼠钠,杀鼠灵,灭野鼠的有磷化锌,毒鼠磷,万敌鼠钠,氯敌鼠等,毒饵法灭鼠收效高,但缺点是使用不慎可引起人,畜中毒,故在田野投放毒饵的3天内应派

  •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发热、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组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病系疫源性疾病,在山区、平原、森林、江河湖泊、低洼地带都有发生。婴幼儿很少患本病,儿童多见于10岁以上者。 流行性出血热起病较急,发热是本病的首发和必有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之间,热型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少数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热程多数为3~7天,有的可长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持续约1~3天后,患者可出现肾脏损伤症状。 发热的程度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情和预后都有很

  •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人群预防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1. 健康教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2. 灭鼠防鼠: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措施。一般在流行高峰前半个月进行; 3. 疫苗接种:对高发疫区的青壮年,特别是高危人群(10岁以上),应在流行前一个月内完成全程注射,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个体预防 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为此必须做到: 1. 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2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分型

    国内有野鼠型和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两种,野鼠型临床表现较典型,经过较重,出现休克、出血、肾脏损害较多见,病死率高。家鼠型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经过较轻,出现休克、出血、肾脏损害较少,病程经过较短,多数病人发热期后直接进入多尿期或恢复期,病死率低。 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四型。 (1)轻型: ①体温在38℃左右,中毒症状轻; ②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③除皮肤和(或)粘膜有出血点外,其他处无明显出血现象; ④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有明显少尿期。 (2)中型: ①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