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什么引起的
这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起病急、有全身散在出血点或瘀斑的急性化脓性脑膜与脊髓膜的炎症,须及时采用大量有效 抗生素治疗,以防病情恶化成为暴发型流脑。中医学认为此病由经 脉搏阻所致,治疗要以除痹通络为主,并按瘀血内阻型、湿热风蕴 型、寒湿痹阻型等分证论治。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如何进行细菌学检查
涂片检查包括皮肤游点和脑脊液沉淀涂片检查。阳性 率可达80%左右。脑脊液沉淀涂片阳性率为60% -70%。细菌培养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可见阳性结果。测定夹膜多糖抗原的免疫学试验一般在病程1 -3曰内 可出现阳性。较细菌培养阳性率高,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 异性强。测定抗体的免疫学试验,如恢复期血清效价大于急性期 4倍以上,则有诊断价值。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一)普通型流脑的治疗1.抗菌治疗⑴磺胺药:鉴于我国所流行的A群菌株大多对磺胺药敏感,故仍为首选。磺胺嘧啶的吸收、排泄均较缓慢,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约为血浓度的40%~80%。首次剂量为40~80mg/kg,分4次口服或静脉注入。原药在偏酸性的尿液中易极出结晶,可损伤肾小管而引起结晶尿、血尿、腰痛、少尿、尿闭,甚至尿毒症。应用时给予等量碳酸氢钠及足量水分(使成人每日尿量保持在1200ml以上)。应用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体温升高;②组织灌注量不足;③有皮肝受损的危险;④营养不足;⑤有脑疝的危险。体温升高[相关因素]败血症。颅内感染。[主要表现]体温高于正常,病人烦躁、头痛、呕吐。呼吸,心率加快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是什么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阴性,肾形,多成对排列 或四个相连。该菌营养要求较高,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培养基, 在37、含5% -10% C02、pH7.4环境中易生长。传代16 -18 小时细菌生长旺盛,抗原性最强。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 易溶解死亡。对寒冷、干燥较敏感,低于35、加温至50或 一般的消毒剂处理者极易使其死亡。
-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据统计,每年的2~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病人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所以必须切实做好预防工作。脑膜炎双球菌存在于病人或健康带菌者的口、鼻和咽部,当他们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通过飞
-
春季流行病预防知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能会导致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黏膜,病菌存在于鼻咽腔分泌物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继续传播,若免疫力弱,病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繁殖形成毒血症,进一步侵犯脑组织和脊髓外的被膜,引发脑脊髓膜炎。预防措施: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及身边环境卫生,不要带孩子到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可让孩子少量饮用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000/mm3左右,高者达40000/mm3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2.脑脊液检查 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数达每立方毫米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显着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完全测不出,氯化物降低,若临床有脑膜炎症状及体征而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应于12
-
如何定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 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游点,游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时,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2.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分为4期,其特点分别为:(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约为1~2天,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2)败血症期 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