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要精心护理,注意增加营养。多给孩子吃易于消化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大豆等);多吃含维生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桔子、蕃茄等),少食油腻、辛辣的食物。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感冒等。另外,心理的疏导也很重要,尤其对年长儿,家长的过于紧张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样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

    病毒感染(95%) 很多病毒都可以引起人心肌炎,其中肠道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B1~6型(CVB1~6型)多见,其中以柯萨奇B1~B5型最常见;其次有柯萨奇A4、A16型;埃可病毒9、11、22病毒感染,是否发病和病情轻重都与所染病毒致病力和患儿的易感性有关。最近研究资料表明,腺病毒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发病机制 是否发病和病情轻重都与所染病毒致病力和患儿的易感性有关,发病机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两个方面: 1.免疫机制 美国和日本一些学者研究证实,病毒性心肌炎细胞免疫起主导作用,病毒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很多病毒都可以引起人心肌炎(表1),其中肠道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B1~6型(CVB1~6型)多见,最近研究资料表明,腺病毒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二)发病机制病毒感染是心肌炎的重要原因,其中以柯萨奇B1~B5型最常见;其次有柯萨奇A4、A16型;埃可病毒9、11、22病毒感染,是否发病和病情轻重都与所染病毒致病力和患儿的易感性有关。发病机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两个方面: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和护理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和护理 病毒性心肌炎是各种感染与非感染因素所致的心肌组织病变,并引起心肌功能紊乱的一种疾患。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常见导致心肌炎的病毒有:能引起手足口病的柯萨基病毒;引起皮肤斑疹或腹泻的埃可病毒;引起脊髓灰质炎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这些都是经肠道传染的病毒。还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及腮腺炎病毒等经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心肌炎可能表现为全身疾病的一部分,而不易被家长及早发现。 心肌炎轻者可无症状,个别重者,可因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或急性心源性休克而突然死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病毒性心肌炎有哪些诊断标准 (1)有病毒感染证据,如上呼吸道感染,肠泻等,感染后数日、当日或1~3周内出现心脏受损,体液中病毒抗体滴度升高4倍或IgM>1:32或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2)有心肌损伤表现,具备以下任一项: ①心脏扩大。 ②心力衰竭。 ③心律失常:频发或多源性室早;房早二联律;房速、房颤或房扑;阵发性室速;窦房阻滞;一、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阿一斯发作;严重窦缓(≤40次/分);病窦综合征及其他有损伤意义的心律失常。 ④心电图表现之一:ST段水平压低≥O.05mV;ST段抬高>0.1mV或倒置>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如何诊断鉴别

    从患儿心包穿刺液分离到病毒,或者说通过抗体检查呈现出阳性。 或者从患儿的粪便中分离出病毒,临床上主要诊断依据是慢性心功能不全,或者说患者有心包炎的表现,心脏扩大,心电图室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心律失常。 患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在前面的1到3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腹泻等感染,明显的胸闷头晕等症状,患者也会出现拒食,四肢发凉等严重的现象,新生儿的诊断主要是结合母亲流行病学史作出诊断,心电图可以看到轻度的异常。病程的早期,还可以看到血清肌酸磷酸激酶的增高,病程中患者的心肌抗体也会增加。 要想确定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那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病因] 可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20余种:柯萨奇病毒(甲组和乙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疮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鼻病毒、以及类疱疹病毒等;其中以柯萨奇病毒乙组最常见。 [症状] 发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及肠道病毒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心肌受累的症状,患儿主诉心前区不适,胸闷、胸痛、心悸、头晕、腹痛及乏力。心律紊乱以过早搏动多见,轻者无不适;频发者常有心悸、胸闷;严重心律紊乱可导致心力衰竭、昏厥、抽搐。重症患者可发生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心肌酶学改变 心肌受损时,血清中有10余种酶的活性可以增高,目前主要用于诊断病毒性心肌炎,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2。 (1)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及脑组织中。因此在多种情况下,心肌炎、肌营养不良、皮肌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外伤、Reye综合征、脑膜炎)、新生儿窒息、心肌梗死等均可使CK升高。心肌受损时,一般在起病3~6h即可出现升高,2~5天达高峰,多数病例在2周内恢复正常。现已知CK有4种同工酶,即CK-M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饮食

    1.有营养易消化: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要调补气血;饮食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之品。 2.须少食多餐,不宜进食过饱,尤其晚餐,以免增加心肌负担,可选用莲子、大枣、山药、桂圆、甲鱼等。黄梅天气,病人往往症状明显,可以沙参加玫瑰花,老鸭汤。 3.要多吃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之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用一些食疗。黄芪加红枣;百合加玉米须;莲子猪心汤。 4.避免油腻刺激性食品,特别是急性期禁食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辣椒。多食用纤维之品。 5.心肌炎病人尽量保持大便通畅,所以多进食粗纤维之品。 心肌炎患者在饮食上没有过多的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日常护理措施

    第一:提高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和警惕性 在病毒感染之后,如患者出现乏力、心悸、憋气、面色苍白等症状,要充分注意到有发生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应及时给予必要的检查,除全面体检外,还应进行心电图、X线胸片、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及时确诊。 第二:及时正规治疗 确诊后,治疗药及时、准确、正规。病情好转后,要定期随诊、复查,长期坚持治疗。 第三:防治并发感染 除采取一般性预防措施之外,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释放应用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或中药。有慢性感染灶者应在适当时予以清除。在冬季链球菌感染机

  • 如何预防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1,家长一定要根据气温变化来给小儿增减衣物,注意天气的变化,我们及时的去预防孩子们的感冒,同时让孩子们去加强身体锻炼,这样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抗病能力。 2,对于那些上学的小朋友来说,家长一定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去注意劳逸结合、,让孩子们的生活要有规律,不要让孩子过度劳累。 3,家长在饮食要注意替孩子们去调理,孩子们需要合理饮食,不要让孩子们不要暴饮暴食,尽量让孩子们少吃那些烧、烤、煎、炸的食品。 4,在利用空闲的时候让孩子们去运动运动,让他们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如何预防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如何预防? 孩子患了病毒性心肌炎后,只要治疗及时,一般不会遗留后遗症。家长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预防措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千万不可拖延治疗时间或疗程不足,否则心肌炎可反复,引起严重的心肌损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患了心肌炎,护理很重要,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坚持做到几点: 1.急性期卧床休息一个月,直到病情好转可逐渐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限制剧烈活动,较重者一年内禁止剧烈活动。 2.加强营养,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3.身体恢复后,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

    1、要根据气温变化来给小儿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根据临床观察,80%的心肌炎复发病人患有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因此积极治疗上述疾病是防止心肌炎复发的重要措施。 3、对于上学的小朋友来说,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功课过劳,因为心脏是最怕劳累的器官之一。 4、在饮食调理方面,宜选择清淡、易于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果汁、蔬菜、蛋、鲜奶、鱼及肉类、面食软饭等),每餐根据小儿胃口,少量多餐,逐渐恢复正常的膳食。 5、休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怎么做

    1.治疗方面,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来讲休息是相当重要的,活动和疲劳可使病情加重。对于心脏增大者,应该卧床6个月左右,有心功能不全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恢复期也应继续限制活动,待病情稳定,再逐步增加活动量。西药常用抗氧化剂及各种营养心肌药,如大剂量维生素c、辅酶q10、肌苷、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辅酶a)、磷酸肌酸、1,6-二磷酸果糖等。 2.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药治疗有独到之处,在临床上也有较好的疗效。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中医“心悸”、“胸痹”等范畴,治疗上应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及不同病程辨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哪些症状

    一、症状 据报道40%~80%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先驱病毒感染史。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常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症状轻重相差悬殊。轻型可无自觉症状,或表现为乏力、多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面色苍白。体征:心动过速(或过缓)、第1心音低钝,时有舒张期奔马律和第3,4心音,心尖区轻度收缩期杂音及各种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多见)。重型起病较急,可表现为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也可发生猝死。重型可有以下类型(可重叠出现): 1.急性泵衰竭引起的心力衰竭型 此型多突然发生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1.心肌酶学改变 (1)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心肌炎早期升高 (2)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LDH2),病毒性心肌炎是升高,尤其LDH1升高明显 (3)心肌肌钙蛋白(CTN),是评价心肌损害特异性、敏感性指标。 2.心电图检查 急性期心电图异常改变,常见ST-T改变,T波平坦、双向或倒置,期前收缩,经常出现二联律、三联律,房室传导阻滞及Q-T间期延长,异常Q波。 3.心内膜及心肌活检 4.病毒学检查 (1)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效价4倍升高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如何鉴别诊断

    1.风湿性心肌炎 多见于5岁以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有前驱感染史,除心肌损害外,病变常累及心包和心内膜,临床有发热、大关节肿痛、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体检心脏增大,窦性心动过速,心前区可听到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偶可听到心包摩擦音。抗链“O”增高,咽拭子培养A族链球菌生长,血沉增快,心电图可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β受体功能亢进症 多见于6~14岁学龄女童,疾病的发作和加重常与情绪变化(如生气)和精神紧张(如考试前)有关,症状多样性,但都类似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体检心音增强,心电图有T波低平倒置和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