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
-
小儿脑性瘫痪不等于傻子
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通俗地讲,是指从怀孕到新生儿期脑部受到各种损害导致肌肉的神经控制失调,他的肌肉本身没有病变,病变在脑,所以称为脑瘫。 小儿脑性瘫痪不等于傻子、瘫子 由于有些家长受到文化水平和医学知识的限制,并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脑瘫患儿是怪胎,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一旦得了脑瘫,就等于判了死刑,以后也只能成为傻子瘫子,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随着现代康复手段的不断进步,脑瘫患儿经过持续不断的、全面的综合性康复
-
小儿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病率通常以每1 000名活产儿(或新生儿幸存者)中脑瘫患儿数表示。查明脑瘫患病率是进行脑瘫病因学和干预措施研究的先决条件,也是制定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政策的科学依据。为明确脑瘫患病率,西方国家如英国、瑞典、丹麦、爱尔兰、芬兰、挪威、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先后进行了很多流行病学研究。美国在此方面相对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进入90年代后,美国也相继在加洲和亚特兰大等地,开展了脑瘫的流行病学研究。 (一)概述[1] 1.患病率:工业化国家脑瘫患病率为1.8‰~4.9‰,多数集中在2‰~3‰之
-
何谓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小儿未成熟的非进行性病损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因此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综合征。 大脑性瘫痪包括运动功能失调、感觉变化、语言及智力的障碍。大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分产前、产时或产后因素,大多数发生在产时,占60%,产前占30%,产后占10%。产时原因,通常是由于产钳、难产或产程延长造成分娩时的创伤或缺氧;产前原因多是脑部先天性发育畸形,也可伴有其他的先天性疾病;产后常见原因是脑炎、脑膜炎、创伤血管意外和缺氧。 大脑性瘫痪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 1、痉挛型。临床最常见,病变常在大脑皮质
-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很精确的描述程度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将运动障碍程度分为4级。 一级:活动不灵活,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如行走、登梯和用手操作不受限制。 二级:手指活动受限,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但仍能独立行走和握物。 三级:5岁以前不能行走但能够爬或滚,不能握物但能扶物。 四级:丧失有作用的运动功能。 其中一、二级属轻型运动障碍,三、四级属重型运动障碍。 还可以按活动度及登楼梯的情况将运动障碍分成4级: 一级:无运动障碍,能自如活动及登梯。 二级:轻度运动障碍,活动受一定限制,登梯时有
-
小儿脑性瘫痪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与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障碍相鉴别。 1.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有家族史,儿童期起病,进展缓慢,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可有弓形足畸形。 2.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情进展较快,可有上述双下肢锥体束征、视神经萎缩、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如Behr综合征。 3.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也称Louis-Barr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呈进行性病程,除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外,可有眼结膜毛细血管扩张、甲胎蛋白显著增高等特征性表现,免疫功
-
小儿脑性瘫痪的简介
脑性瘫痪,如能及早发现,也能挖掘出患儿潜在的能力.如能这样做,一些脑性瘫痪患者,就会独立生活. 因此,脑性瘫痪应及早发现,这是做母亲的义务.如有造成脑性瘫痪起因事故,必须注意婴儿的运动发育状况. 造成脑性瘫痪原因有:妊娠中多次出血,妊娠中做过麻醉手术,难产,出生后患核黄疸,生后体重在2.5公斤以下,长期放在保育器里,生后1--3周患脑膜炎等等. 根据脑性瘫痪状态和发现异常时间不同,大致分类如下: 最多见的是痉挛型(也叫做强直性),约占脑性瘫痪的70%左右.多数是因早产和缺氧,使脑皮质的活动中枢受损所致.
-
多爬行预防小儿脑性瘫痪从小做起
孩子们患上了小儿脑瘫家长们都会很难后,不仅仅是孩子难受,家长们看见孩子这样难受自己心里也会很难受的,所以家长们要为孩子的健康提高很好的保障,在生活中好好的掌握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宝宝学爬行的三个阶段 1、向后倒着爬; 2、原地打转,只爬不前进; 3、匍匐向前。 宝宝学爬行的三个阶段都是宝宝爬的一个过程,因此,在这个时期爸爸妈妈一定要配合并耐心教宝宝练习爬行。 多爬行促进宝宝脑部发育 对婴幼儿来说,爬行是一种极好的全身运动,因为孩子在爬行的过程中,头颈抬起,胸腹离地,用肢体支撑身体的重量,这就锻炼了胸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