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参考值: 参考值:0.40~0.75(40%~75%);(1.80~6.30)×109/L。 二、中性粒细胞的监测意义 1、增多 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血

  • 中性粒细胞比率偏高是哪方面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是血常规化验其中的一项,一般情况下此项升高分为几种情况。一是体内有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伴中性粒细胞均高于正常值很多,临床多根据病情采用对症的抗生素治疗。 另一种情况是体内有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不高或者略高于正常伴中性粒细胞也略高于正常,但是这种情况中淋巴细胞多高于正常值很多,临床多采用抗病毒治疗,但是在病毒感染的后期,由于继发细菌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也会异常升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机体有过敏的时候,中性粒细胞略高伴嗜酸性细胞异常增高,如果在后期继发细菌性感染,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异

  •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 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中性粒

  • 中性粒细胞抗体的检测方法

    可采集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来检测凝聚的中性粒细胞,不像红细胞凝集试验,粒细胞凝集程序不需加抗球蛋白试剂,仅依赖中性粒细胞自身能量凝聚。采用新生儿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母亲血清进行凝聚试验,能分析中性粒细胞特异的靶抗原,包括NAl/NA2,NBl/NB2,NCL,NDl,NEt,9a。 几种检测抗体的方法可用于检测抗完整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抗原的抗体。125L葡萄球菌蛋白和125L抗人IgG能同时检测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以间接免疫荧光法也可检测中性粒细胞抗体。临床可疑

  •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 (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

  • 干扰素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体内特殊的白细胞,它是机体抵御感染入侵因子的第一道防线。这些入侵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当体内白细胞数量或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某一水平时(小于1500/mm’或 750/mm3)就是所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长效干扰素比每周三次的干扰素更容易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虽然出现严重感染等并发症不常见,采取手段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者在出现后想办法逆转它还是很重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非洲裔美国人比白人常见。 目标是不影响干扰素治疗的前提下预防或扭转中性粒细胞减少。一种逆转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