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的栽培历史
荞麦的栽培历史
荞麦最早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非常悠久,种植经验也很丰富。最早的荞麦实物出土于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汉墓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另外陕西咸阳马泉和甘肃武威磨嘴子也分别出土过前汉和后汉时的实物。
关于荞麦起源于中国的说法,除了有实物为证外,在古代的很多书籍也都有记载。如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中,就有关于荞麦是当时栽培的八谷之一的记载。后魏《齐民要术》、唐代《食疗本草》和宋代《嘉祜本草》等著作中,对荞麦的栽培技术、食用方法和食疗作用等,已有较详细的记述。很早的时候就有青藏高原是荞麦故乡的说法,这是因为中国东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西南各地区广泛分布着野生荞麦。青藏高原地区的人们发现了野生荞麦这种植物,并且发现了这种植物还能食用,于是人们就开始尝试着对它进行人工栽培。在栽培荞麦的过程中,人们慢慢地总结了荞麦的种植经验并广为流传:首先由中国传至蒙古和俄国,而后传至欧洲。
通过对古物的挖掘得知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就种植了荞麦,但是真正开始大范围普及种植的时间是在唐朝。这个说法的证据有两个,首先《齐民要术.杂说》中有关于荞麦的记载,其中《齐民要术.大小麦第十》提出的“瞿麦”即荞麦,一般认为,《齐民要术.杂说》并非贾思勰所作,而可能出自唐人之手。所以说荞麦是在唐代开始普及的。
农书中关于荞麦最为确切的记载则首见于《四时纂要》和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这两部书都是唐代出版的。同时荞麦在这一时期的相关诗文也累累提及。因此,一般认为荞麦是在唐代开始普及的。
荞麦的产地
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荞麦,其中有很多荞麦还是野生的,可能长在一些荒地里,也可能长在路边,据了解,亚洲、欧洲很多地区也可以栽培荞麦,另外,荞麦的种子含有非常丰富的淀粉,是可以进行食用的,同时也是能够入药的,所以大家要充分利用。
关于荞麦的产地,想必大家也有所了解了,其实,荞麦原产于亚洲,种子呈不规整三棱锥形。种皮坚韧,深褐或灰色。花白色,由蜂等昆虫传粉。虽然其种子用作谷物,但荞麦并非谷类禾草。荞麦在肥沃土壤上较其他粮食作物产量低,但特别适应于干旱丘陵和凉爽的气候。荞麦成熟快,故可作晚季作物种植,并能作为窒息作物使杂草死亡而为其他作物的栽培改善条件。亦可用作绿肥犁入田中以改良土壤,又可作蜜源作物。
另外,荞麦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兰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法国、加拿大和美国也是重要生产国。荞麦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质含量约16%-22%平均19%,脂肪2%,并含少量维生素B1和B2。除人类食用外,也常用作家禽和其他牲畜的饲料,英国人认为荞麦特别适于用作鸡的饲料。在东欧,人们将荞麦去壳,如稻米一般煮食,称为荞麦饭,在法国则称为sayraisin。荞麦粉不宜於做面包,但在美国及加拿大,荞麦粉单独或与小麦粉混合用制烤饼,称荞麦饼。
荞麦的生产地有很多,只要选择适合荞麦的产地进行栽培,一定会培育出优良的品种,另外,荞麦的吃法更是多种多样,并且每一种都会呈现出独特的风味,尤其是荞麦面条在日本就非常流行,并且,荞麦营养丰富,不论是对于小孩还是老年人都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金荞麦的人工栽培
根据金荞麦的生长习性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高燥的砂壤土。一般在春季进行整地,以不翻出生土为原则,耕深30-60厘米,连续耕翻1-2次。并结合耕翻,每亩施厩肥或堆肥2500-3500千克,接着耙细、整平,做成约1.5米的畦,长随各地地形而定,一般情况下为8-10米。
折叠 田间管理
1、除草 苗期勤除杂草,松土2-3次。
2、追肥 在苗高50-60厘米时进行1次追肥,也可在开花前追施,每亩用化肥15-20千克。
3、排、灌水 应注意雨季要及时排水,旱时,可依据墒情适当浇水。
折叠 采收加工
适时的采收和正确的加工干燥方法对金荞麦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采收加工可获高产且质优。一般在秋冬季金荞麦根部节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收时割去茎叶,将根刨出,去净泥土及泥沙,将部分健壮、无病害的根茎取出作种用,其它干燥加工入药,一般每亩产量可达250-400千克;地上部,包括茎、叶、花产量达500-900千克,也可药用。 将清理干净的金荞麦根晒干或趁鲜切片后晒干即可。
干燥方法:晒干、阴干、50℃内烘干都可以,但需注意干燥时温度不宜过高,最好不要超过50℃,若超过这一温度,药材质量就会明显下降。
折叠 繁殖种类
种子繁殖、根茎或扦插繁殖均可。
种子繁殖
春、秋播都行,以春播为好。春播在4月下旬,条播按45厘米开沟金荞麦,沟深3厘米,均匀播入种子,覆土耙平,稍加镇压,播后土壤要保持湿润,在气温10-18℃的条件下,15-20天出苗;秋播要迟,10月下旬或11月下种,播后畦面覆草,种子在土中越冬,第二年4月出苗,出苗率可达60%-80%。
也可进行育苗移栽:在北京地区,3月上、中旬可在温室或阳畦育苗,在整好的阳畦内,浇透水,完全下渗后,按行距5-8厘米条播,覆土2厘米,畦面可加盖塑料薄膜,晚上加盖铺草,7-10天出苗,出现2-3片真叶时按株行距30厘米×45厘米进行移栽。
根茎繁殖
春季植物萌发前,将根茎挖出,选取健康根茎切成小段,按行距45厘米开沟,沟深10-15厘米然后按株距30厘米把根茎栽人沟中,覆土压实。一般选根茎的幼嫩部分及根茎芽苞作繁材,出苗成活率及产量均高。
枝条繁殖
剪取组织充实的枝条,长15-20厘米,有2-3个节,以河沙作苗床,插条深2/3,株行距9厘米X 12厘米。保持苗床湿润,夏天扦插约20天后生根,成活率高达90%以上。
折叠 病虫防治
金荞麦成品药材1、蚜虫 其若虫吸食金荞麦茎叶汁液。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园,将枯枝落叶深理或烧毁,以消灭越冬虫;
②在发生期用40%乐果乳剂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进行喷杀。
2、病毒病 为害叶片,被害叶片呈花叶状或卷曲皱缩。
防治方法:
①选择无病株留种,也可对种子播前进行处理钝化病毒;
②防治介体,拔除病枝、清除田间杂草等以减少田间侵染来源。
荞麦的属性
科属:蓼科,荞麦属
产地:主要产区在西北、东北、华北以及西南一带高寒山区,尤以北方为多
别名:花麦、三角麦、乌麦、荍麦、花荞、甜养、荞子、花麦、乌麦、麦、甜荞
简介:
荞麦,又叫三角麦,一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纲,蓼科栽培植物。彝族称为“额”,古代亦写成莜麦或乌麦。四川省习惯叫荞子。又叫“胡荞麦”。分为普通荞麦(甜荞麦)及其亲缘种苦荞麦(鞑靼荞麦),尤指前者。
荞麦茎直立,高30-90厘米,上部分枝,绿色或红色,具纵棱,无毛或于一侧沿纵棱具乳头状突起。叶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沿叶脉具乳头状突起。种子三角形。种皮坚韧,深褐或灰色。
木薯的栽培历史
广东高州县《县志》(1889年重修本)“有木薯,道光初(道光元年即1820年),来自南洋”的记载,梁光商等人认为,木薯是在1820年前后首先引入中国广东省栽培的,但最早有记载木薯的书是1840年林星章等编写的《新会县志》,该书对木薯的形态、种植、使用等都做了简单记述。当时出版的专辑《种木薯法》(梁延东1900年),对木薯形态特征,水土保持,种植方法,收获和品种,留头缩根,加工计划等方面都作了扼要的描述,说明当时对木薯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纵观中国木薯的发展历史,认为“有木薯,道光初,来自南洋”,是可信的。当时华南地区到南洋谋生的人不少,木薯可能是在这一期间传入中国的。
中国木薯的试验研究工作,当以解放前的广东省农林试验场为最早,该场在1914年—1919年,曾进行品种收集、评选、宿根、制粉和块根营养成份分析等试验。1940-1944年,李西开、黄瑞纶等人在广西柳州沙塘的广西农事试验场对木薯氢氰酸的分布,含量及其清除以及品种观察和栽培技术等进行了集中和专门的研究,并发表了“木薯毒素之研究”的专论。解放后,梁光商等人于1957年在广东开始了木薯的选育种工作,1959年以后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开始对木薯的种植方法,快速繁殖,轮种间作,种茎贮藏,杂交育种以及北移栽培等进行了广泛的试验研究,在温健教授的主持下,育成和推广了食用良种木薯华南6068,同时摸清了中国适宜栽培木薯的地理区域和气候条件,指出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地区,年平均气温16℃以上,无霜期8个月以上的地区都可栽培木薯,现以广东、广西、海南栽培最多,台湾、福建、云南次之,湖南、江西、四川、贵州等亦有少量试种。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有关农业科研单位,已开设木薯研究课题,进行木薯种质收集、保存、评选和育种栽培,深度加工等研究工作,已育成一系列优良品种,如华南124、华南205、华南6068、华南5号、华南6号等,为中国木薯的品种更新,实现良种化提供新的品种资源。
节瓜的介绍
节瓜又名毛瓜,北瓜。属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是冬瓜的一个变种。节瓜原产我国南部,适宜生长在有较高温度,较强光照的地方。是我国的特产蔬菜之一。在岭南各地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较大。在海南,节瓜栽培也有多年历史。节瓜根系较强大,但比南瓜弱。茎蔓生,五棱,茎节腋芽会发生侧蔓,故分枝力强。抽蔓开始,每个茎节还有卷须,卷须分枝,以后又有花芽,花芽分化成雄花或雌花。果实小,比黄瓜略长而粗,长15-25厘米,径4-10厘米,成熟时皮糙硬毛,无白色蜡质粉被,皮有细毛会扎手,对氮素较敏感。
它还具有清热、解暑、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是炎热夏季的理想蔬菜。此外,对于治疗肾脏病、浮肿病、糖尿病等,都有一定的辅助效果。因此,节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炒食,还是煲汤,都很受欢迎。
节瓜在中国广州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在广东、广西、台湾种植较普遍。在春、夏、秋均可种植,是广东、广西瓜类面积中最大的一种。
荞头的基本介绍
荞头为石蒜科,多年生宿根作物,作两年生栽培,分蘖力强,鳞茎簇生于短缩茎上,呈卵状短圆形,鳞衣及肉均为白色。叶丛生,中空,细长,有不明显的棱角,浓绿色,微带蜡粉。鳞茎繁殖,可熟食,但多以腌渍加工食用。
荞头原产亚洲东部,我国自古栽培,已有3000-4000年历史。据汉书《龚遂传》记有:“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令口种百本薤。”宋代宋长文《墨池篇》记载:“殷汤时仙人务光植薤而食,清风时至……作薤叶菜。”王祯:“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不蠹,食之有益。”
薤(音卸,xiè),又名藠头或作剃头(藠,剃,音叫,jiào),小蒜、薤白头、野蒜、野韭等,英文名Allium chinense G.Don.。内蒙、山西人称“薤”为“害害”。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一种蔬菜类植物。原产中国,汉书《龚逐传》就有记载。现在,南方诸省都有种植,北方人极少食薤。
由于薤的产量少,食用价值高,在国内一直列入高档蔬菜之列,素有"菜中灵芝"之美称。
小麦的植物学史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
小麦成熟时节
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都已先后种植小麦。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小麦
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普通小麦粗山羊草。从小亚细亚到伊朗的中东地区,特别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地区,是栽培一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最早被驯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普通小麦的出现晚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一般认为约在8000年前,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
据考证,历史上某一时期,当伊朗西部某地栽培二粒小麦被带到粗山羊草分布地区后,发生了自然杂交,其杂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了普通小麦。其演化的过程,按传统的观点是:具AA染色体组的野生一粒小麦与具BB染色体组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产生了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组AABB);野生二粒小麦驯化为栽培二粒小麦,再与具DD染色体组的粗山羊草自然杂交,才产生了普通小麦(染色体组AABBDD)。
在中国继云南小麦亚种发现之后,在西藏高原又发现有麦穗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称西藏半野生小麦);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国通称节节麦)原生群落,而黄河中游麦田早就有混生节节麦,这些事实对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演化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955年在安徽省亳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炭化小麦种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记载,说明公元前1238-前1180年小麦已是河南海上北部的主要栽培作物。《诗经·周颂·清庙思文》:“贻我来牟”,亦作“麳麰”。三国魏张揖(3世纪)《广雅》有:“大麦,麰也;泪科,麳也”的记载。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将小麦简称为麦,其他麦类则于“麦”前冠以“大”、“穬”等字,以与小麦相区别。根据《诗经》中提及的“麦”所代表的地区,说明公元前6世纪,黄河中下游已普遍栽培小麦。据以后史书有记载,长江以南地区约有公元1世纪,西南部地区约在公元9世纪都已经种植小麦。到明代《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小麦已经遍及全国,在粮食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1] 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虽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麦颗粒形状依旧保存完好。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麦已经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这个发现对“我国北方小麦开始广泛种植是在汉代”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西瓜的栽培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产自于非洲,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另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中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有人引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周广顺三年(953)……峤归”。于是,西瓜从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 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就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时人)注瓜蒂言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从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旧北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后上市的为“寒瓜”;今访老农,也说晚西瓜确有“寒瓜”一称。看来,上述文献资料可以和李时珍的说法相印证。然而,李时珍的说法几百年来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广西贵县西汉墓椁室淤泥中曾发现西瓜籽;1980年,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时珍记载的可靠性。
西瓜 栽培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产自于非洲,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另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2]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3]
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中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有人引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周广顺三年(953)……峤归”。于是,西瓜从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4] 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就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时人)注瓜蒂言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从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旧北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后上市的为“寒瓜”;今访老农,也说晚西瓜确有“寒瓜”一称。看来,上述文献资料可以和李时珍的说法相印证。然而,李时珍的说法几百年来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广西贵县西汉墓椁室淤泥中曾发现西瓜籽;1980年,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时珍记载的可靠性。
13种五谷杂粮的详细介绍
1.五谷杂粮之芸豆。俗称二季豆或四季豆,豆科科菜豆属。芸豆适宜在温带和热带高海拔地区种植,比较耐冷喜光属异花授粉菜豆、短日照作物。芸豆营养丰富,每百克芸豆含蛋白质23.1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5.9克,菜豆6.9克、钙76毫克及丰富的B族维生素,鲜豆还含丰富的维生素C。
2.五谷杂粮之小豆。别名红小豆,赤豆,赤小豆,五色豆,米豆,饭豆。中国小豆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及东北三省种植面积较大,其次是安徽、湖北、江苏和台湾等省;其余省、市、区种植面积较小或零星种植。
3.五谷杂粮之豌豆。别名麦豌豆、寒豆、麦豆、雪豆、毕豆、麻累、国豆、蚕豆(吴语)等。软荚豌豆别名荷兰豆。豌豆上海附近地区称“小寒豆”豌豆属豆科植物,起源亚洲西部、地中海地区和埃寒俄比亚、小亚细亚西部,因其适应性很强,在全世界的地理分布很广。
4.五谷杂粮之黑豆。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种子。又名乌豆、黑豆,味甘性平。黑豆具有高蛋白、低热量的特性。表面黑色或灰黑色,光滑或有邹纹,具光泽,一侧有淡黄白色长椭圆形种脐。黑豆中微量元素如锌、铜、镁、钼、硒、氟等的含量都很高,而这些微量元素对延缓人体衰老、降低血液粘稠度等非常重要。
5.五谷杂粮之谷子。即粟。大地上生长的农作物多种多样,但统称为“五谷”,可见谷在农业中的地位之重。谷子碾出的小米,养育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中国,谷的栽培已有7000年悠久历史。但美中不足的是,谷一直是一种好吃的低产作物,亩产不过百十来斤。
6.五谷杂粮之燕麦。又名雀麦、野麦。燕麦一般分为带稃型和裸粒型两大类。世界各国栽培的燕麦以带稃型的为主,常称为皮燕麦。我国栽培的燕麦以裸粒型的为主,常称裸燕麦。裸燕麦的别名颇多,在我国华北地区称为莜麦;西北地区称为玉麦;西南地区称为燕麦,有时也称莜麦;东北地区称为铃铛麦。
7.五谷杂粮之糜子。属禾本科黍属,又称黍、稷、禾祭和糜。糜子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中国主要制米作物之一。糜子有软糜子与硬糜子之分。软糜子又叫黍子,软糜子碾下的米称软米,著名的陕北米酒即用此米做成。软米压成面即可做糕,可做炸糕、枣糕。硬糜子碾成米,称之为黄米。
8.五谷杂粮之薏仁。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实、薏珠子、草珠珠、回回米、米仁、六谷子。薏米是补身药用佳品。据医药部门化验分析,薏米含蛋白质16.2%,脂肪4.6%,糖类79.2%。冬天用薏米炖猪脚、排骨和鸡,是一种滋补食品。夏天用薏米煮粥作冷饮冰薏米,是很好的消暑清补剂。薏米的种仁和根又能入药治病。
9.五谷杂粮之大麦。具坚果香味,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蛋白质、钙、磷含量中等,含少量B族维生素。因为大麦含谷蛋白(一种有弹性的蛋白质)量少,所以不能做多孔面包,可做不发酵食物,在北非及亚洲部分地区尤喜用大麦粉做麦片粥,大麦是这些地区的主要食物之一。
10.五谷杂粮之荞麦。蓼科荞麦属的植物,普通荞麦和同属的苦荞麦、金荞麦都可以作为粮食,但荞麦和其他粮食作物不同,不属于禾本科,是一种双子叶植物。荞麦是从野生荞麦演化出来的,但野生荞麦是一种藤本植物,荞麦是直立茎的。荞麦种子是三角形,被一个硬壳包括,去壳后磨面食用。
11.五谷杂粮之高粱。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秆实心,中心有髓。分蘖或分枝。叶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蜡粉,平滑,中脉呈白色。综合利用高粱的籽粒、穗荛(花序)、穗颈、茎秆,是中国高粱栽培高粱制品的传统习惯。高粱籽粒加工后即成为高粱米,在我国、朝鲜、原苏联、印度及非洲等地皆为食粮。
12.五谷杂粮之蚕豆。又称胡豆、佛豆、胡豆、川豆、倭豆、罗汉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为粮食、蔬菜和饲料、绿肥兼用作物。蚕豆在中国各地都有种植,是重要的粮、菜、肥兼用型作物。主要用于稻、麦田套种和中耕作物行间间种,摘青嫩荚果做蔬菜或收子食用,茎杆翻压作绿肥。
13.五谷杂粮之绿豆。又名青小豆,因其颜色青绿而得名,为豆科草本植物绿豆的成熟种子,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的栽培。绿豆的药理作用为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过敏、抗菌、抗肿瘤、增强食欲、保肝护肾。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豆类食物。绿豆蛋白质的含量几乎是粳米的3倍,多种维生素、钙、磷、铁等无机盐都比粳米多。
深州蜜桃的介绍
命名和历史
深州蜜桃具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据《深州县志》记载:汉时“深州土产曰桃,往时有桃贡,……北国之桃,深州最佳,谓之蜜桃”。“深州之桃,饶阳之绣,安平之绢,皆一境之独胜也。”并列为进献皇宫的贡品,是寿桃的原型。现在深州蜜桃主要分布在深州西北部的滹沱河故道上,穆村乡西马庄附近。
成份
深州蜜含糖高达13-18%,果汁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蛋白质、维生 素、胡萝卜素、钙、磷、铁等成份,鲜食、加工皆为上品。
国家保护
深州地处黑龙港流域滹沱河古冲积扇前缘,年平均温度12.8℃,年均降水量500毫升。独特的土壤水源条件,传统的种植技术,孕育出驰名中外的深州蜜桃。深州蜜桃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被誉为“桃中之王”,种植面积6万亩,涉及穆村乡、双井开发区、唐奉镇等乡镇,年产量达300万公斤,远销全国各地。[5]
市场优势
河北省旅游局举办的“河北旅游必购商品”评选活动结果揭晓,深州蜜桃榜上有名,成为第一批获官方推荐的“河北旅游必购商品”。深州蜜桃至今已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以“香气浓重、甘甜似蜜、刀削汁溢而不滴”而闻名,不仅营养价值高,更有消烦止渴、生津润燥、滋补强身等功效,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省优质产品。[6]
桃胶的地理分布
桃在我国栽培历史长,分布区域广,其中以湖北、山东、浙江、河北、云南、北京、陕西、山西、甘肃、安徽、河南、江苏等地栽培较多。桃树的栽培广泛,其中湖北随州桃胶最为出名,桃胶产量大,质量好,是桃胶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