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胰岛素治疗必须知道的3件事

胰岛素治疗必须知道的3件事

胰岛素治疗有适用人群

糖尿病有多种,主要分为1型和2型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治疗的共同特点之一是降低血糖,但胰岛素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

除了丧失胰岛素分泌功能的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靠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外,早期和久病的2型糖尿病也可用胰岛素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为期两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部分可在3年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暂时摆脱药物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8-10年左右,仅靠降糖药来控制血糖不足以阻止并发症的发生,需要与胰岛素配合使用。

另外,降糖药的副作用对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妇、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有较大伤害,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这类人群也应该选择胰岛素控糖。

胰岛素注射部位有讲究

合适的注射部位不仅能减少注射的危险,还有助于胰岛素的吸收。可以选择的注射部位有腹部、上臂、大腿和臀部,吸收速度依次递减。因此,从吸收效果来看,腹部是优先选择的部位,而且腹部的皮下脂肪较厚,捏起容易,可减少注射到肌肉层的危险。

注射时应避开毛细血管、瘢痕和皮肤破损处,要有计划的选左右对称的部位轮换注射,这样可避免因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不同而造成的血糖波动。

胰岛素注射有技巧

1. 一般在餐前30分钟注射胰岛素,注射前一定要洗手,并对注射部位进行酒精消毒,待酒精挥发且胰岛素恢复至室温后再注射。

2. 使用超短的针头时,垂直进针即可,而用长针头注射时,需捏起皮肤,30°-40°角进针。推注结束后,停留拔针,切忌按摩注射区。

3. 胰岛素注射器及胰岛素笔的针头需要一次性更换,多次反复使用会对患者造成很大危害,如感染、疼痛、皮下硬结、肌肉萎缩等,最终影响血糖控制。

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患儿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胰岛素泵的应用在7岁以下的1型糖尿病患儿治疗中安全有效。早在数年前,胰岛素泵就已在1型糖尿病成年患者或青少年患者中应用,但该研究是首次将其应用于幼儿患者中。研究人员声称,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可以减轻患儿父母,保姆或其他看护人员必须周期性给患者注射胰岛素的负担。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了胰岛素泵应用于65名年龄为1至7岁的1型糖尿病患儿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60%的患儿由他们的母亲照顾,其余40%的孩子则在家中或儿童看护中心由保姆照顾。

研究表明,应用胰岛素泵治疗1年后,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检测hba1c水平)有所下降,继续治疗4年后,血糖改善更明显。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也下降了50%多。有意思的是,血糖控制在由保姆看护的孩子中要优于由母亲照顾的孩子。

而言之,在幼儿患者中应用胰岛素泵治疗,不仅有效,而且较之于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可明显减少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为什么肥胖病人容易得糖尿病

肥胖会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减弱,这种作用减弱的发生与胰岛素起反应的部位(也称之为受体)有关系,这种改变的柿子是同脂肪的增加直接相关的。这样就使得原来相同数量的胰岛素或者更多的胰岛素也达不到非肥胖者相当的作用,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胰岛素不足。
这种胰岛素的相对缺乏表现为糖耐量的低下,进而也就形成了糖尿病。所以说肥胖病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体重的增加,胰岛素的负担加重,胰岛素也可能出现相对不足,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形成糖尿病,或称之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也有必要治疗,知识治疗主要是控制饮食,必要的时候口服降血糖的药物即可。

胰岛素该打则打

糖尿病是一种既常见危害性又极大的疾病,它的危害表现在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如果想要严格控制住血糖,注射胰岛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专家表明在治疗糖尿病期间,胰岛素该打则打。

以胰岛素使用为例,我国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使用存在严重误区。很多该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拒绝使用,很多患者认为,“打上胰岛素就撤不下来了”,“打胰岛素会使Ⅱ型糖尿病变成Ⅰ型,会产生依赖”,“打胰岛素会上瘾”……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当医生建议Ⅱ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不必担心打了胰岛素就会转变成Ⅰ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临床上有很多Ⅱ型糖尿病患者,在节制饮食及口服降糖药后仍不能控制血糖,改用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有些病人,处于感染、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等状态时,短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后,不但糖尿病迅速得到控制,并且加速了病灶或伤口的愈合,促进肝功能的恢复。等这些并发症完全好转,仍可撤掉胰岛素重新改用口服降糖药物。

通过上述内容大家可以知道,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胰岛素该打则打。

糖尿病患者容易中风是真的吗

男糖友中风危险更大。无心血管病史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重大心血管疾病问题(如死亡、心脏病发作及中风)的危险,比有心血管病史的男性患者更大。

据《印度时报》3月26日报道,3月24-26日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2012芝加哥科学年会上,宣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男糖友中风危险更大。无心血管病史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重大心血管疾病问题(如死亡、心脏病发作及中风)的危险,比有心血管病史的男性患者更大。

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研究人员利用环球REACH(减少动脉血栓以延续健康状态)注册数据,测量了男女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些测量排除了患者年龄、种族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在64000名REACH患者中,那些只接受饮食控制治疗、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在4年期间发生死亡、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危险明显增加。其中,接受胰岛素治疗但没有心血管疾病史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危险最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比女性糖尿病患者更高。

同时,研究人员还指出,与得过心血管疾病的男性旧病复发危险相比,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男糖友首次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70%。而且,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男糖友的此类疾病危险比女糖友高40%。

新研究负责人雅各布·乌戴尔博士表示,在危险较低的患者(没有接受胰岛素的糖友)和危险很高的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中,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哪些糖尿病患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许多人谈糖尿病色变,就是因为一旦得了就难以逃脱终生打针的厄运。 其实许Ⅱ型糖尿病患者无需使用胰岛素治疗,但也有些患者是必须使用胰 岛素治疗的。以下几种情况需胰岛素治疗: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2型糖尿病 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胰岛素治疗:已经采用适当的饮食控制与运动疗法, 并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但仍无效时;出现严重的感染或需手术时;出现急性并 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情况时。

怎样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一般来说,在2型糖尿病患病初期,医生会指导病人进行饮食控制,鼓励病人加强运动,并根据情况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如果经过这些处理血糖控制还不满意,就应该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一般经过最大剂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如果仍不能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就要及时开始胰岛素治疗,一般首选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

理想的基础胰岛素应能够模拟正常人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作用可持续覆盖全天24小时,而且平稳,无明显高峰或低谷,这样就能保证将全天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且减少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目前甘精胰岛素等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是能较好满足这些要求的基础胰岛素制剂。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早期启动胰岛素治疗不够积极。如在血糖长期控制不满意,甚至已发生并发症后再开始胰岛素治疗,则不但血糖控制难度增加,还更容易发生低血糖,造成很大损害。

糖尿病四肢麻木怎么办 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通过胰岛素治疗稳定血糖,缓解糖尿病引起的手脚麻木。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和生活。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糖尿病的复杂性使得糖尿病的治疗不像其他疾病那样常规。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下面由小编简单介绍一下胰岛素治疗吧。

1.胰岛素的种类

按来源分类,有动物胰岛素猪、牛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的制剂免疫反应较较轻,不易产生抗体。

按起效时间分成不同类型制剂。

①短效胰岛素起效快,而作用时间短。常规属于短效胰岛素。制剂透明。

②中效胰岛素,起效时间,峰值和作用时间皆较短效胰岛长。最常用的是NPH。

③预混胰岛素:50R:50%NPH胰岛素和50%常规胰岛素的混合液; 30R:70%NPH胰岛素和30%正规胰岛素的混合液

④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餐时注射,作用时间短。有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两种。

⑤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长,作为基础量胰岛素的补充。如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⑥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更长,例如德谷胰岛素。

2.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1 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2 型糖尿病患者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 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新发病并与1 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在糖尿病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初诊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围手术期,感染,妊娠

3.胰岛素的用法:

短效胰岛素可用于静脉滴注治疗酮症酸中毒等重症糖尿病。1型糖尿病一经诊断,目前仍需终身皮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用胰岛素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有下述几步方案。

①对于口服降糖药失效或部分失效患者,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并于睡前皮下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1~0.2U/kg,监测血糖,3日后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U-4U。

②每日早晚两次注射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 0.4-0.6 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1 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优点是方便,减少午餐前注射的不便利,但午餐血糖波动大,不易控制。

③在上述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可以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④胰岛素泵治疗。主要适用人群有:1型糖尿病患者;计划受孕和已孕的糖尿病妇女;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反应。

对于糖尿病患者这种胰岛素的治疗方法应该不会很陌生。糖尿病人通过胰岛素来治疗,也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对于疾病不要太过悲观,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疾病治愈的保障。

打胰岛素的常见误区

胰岛素是都知道的,有的人也是会用的的,但是有的人也是存在误区的,那么打胰岛素的常见误区是什么?

一、打胰岛素会发胖

胰岛素是一种促生长激素,应用后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但只要剂量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或配合减轻体重的药物,能使体重基本稳定。另外,不同胰岛素对体重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胰岛素对体重影响小,具有优势。

二、打胰岛素很疼

目前注射胰岛素的专用针头都有光滑的外涂层,且针头非常细,注射时几乎不会感觉到疼。另外,常用注射部位(如腹部)神经末梢少,疼痛感不明显。

三、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后一招

糖尿病患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胰岛素治疗,如1型糖尿病、出现急性并发症、合并重症感染、围手术期、妊娠、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理想等。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某个阶段需要使用,但以后还可以改用口服药治疗。

四、打胰岛素会上瘾

胰岛素是人体按需分泌的激素,医生之所以使用胰岛素,是因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已不能满足正常需要,对缺陷进行补充是必须的。一旦血糖被控制住,就可以考虑减小剂量或停用。但对于口服药失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

五、胰岛素特别容易引起低血糖

低血糖确实是胰岛素治疗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但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血糖,适时合理地调整剂量,注射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六、打胰岛素的技巧不好掌握

现在的注射装备大多采用笔式注射,使用和携带起来比较方便。很多医疗单位都配备专门的教育护士,对患者进行讲解和示范,大部分患者能很快掌握。

七、胰岛素是最好的药,最好一诊断糖尿病就打

糖尿病患者是否首选胰岛素治疗需根据病情综合判断。我们主张适时、合理应用胰岛素,反对过度或滥用。必须明确的是,对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上述就是对打胰岛素的常见误区的介绍,现在应该有了解了吧,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一定不要忽视了对打胰岛素的正确认识,祝您健康!

相关推荐

糖尿病打胰岛素好不好 注射胰岛素副作用小

胰岛素治疗是一种最生理的疗法,是一种对肝、胃、肠影响最好的糖尿病治疗方法,也就是说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副作用是最小的。

药物治疗糖尿病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重头戏, 但药物治疗一定要掌握要点。 药物种类 口服降糖药分为如下几种:( 1)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如磺脲类药物, 有格列本脲( 优降糖) 、格列吡嗪( 美吡达, 优哒灵、瑞易宁) ;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或称苯甲酸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物( 格列奈类) , 如瑞格列奈( 诺和龙、孚来迪) 、那格列奈( 唐力) 。( 2)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如双胍类( 二甲双胍、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等)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拜唐苹、卡博平、倍欣) 。( 3)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

哪些人需要注射胰岛素

1、首先是I型糖尿病要用胰岛素治疗,因为I型糖尿病它的发病是因为它的胰岛分泌功能已经没有了,几乎没有胰岛细胞,自己分泌不出胰岛素了,所以必须替代治疗。 2、II型糖尿病的病人,在用口服降糖药剂失效的情况下,应当使用胰岛素了,我们所说口服降糖药剂失效一般指的是胰岛素的促泌剂,比方说黄脲类药物,现在还有一种列脲类药物。以前我们认为黄脲类药物,比方说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使用到6片如果不管用了,应该打胰岛素了,也就是说我们胰岛功能太衰竭了。我们把这种黄脲类药物促泌剂好比是马鞭子,马跑慢了,我们打了6鞭

儿童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发病时胰岛β细胞损伤已较严重,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成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病情进展多较缓慢,甚至多无明显症状或糖尿病症状不典型。 儿童糖尿病起病急或突然。儿童糖尿病一般它起病较快,糖尿病症状常常突然出现。由于起病急,家长往往能回忆起症状开始的具体时间。而成人糖尿病多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儿童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症状典型,儿童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紊乱,缺乏胰岛素降低血糖,一旦发病,几乎100%的病例都会出现多饮、多吃、多尿,孩子一般偏瘦;而2型糖

高血糖的病因及应对方法是什么

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高血糖对糖尿病患者危害很大。长时间的高血糖水平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进一步升高,形成了恶性循环。长时间的高血糖水平可危害到人体的多种重要脏器,包括心、脑、血管、眼、神经、肾脏等。 一、早上空腹高血糖 1、黎明现象 现象:如果晚餐后和凌晨2:00~3:00的血糖均为正常,而清晨血糖高,则为“黎明现象”,是生理反应,也是病理反应。 原因:人体清晨的血糖自然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供不应求”;加之晚餐前用药量过少或过早;或因为

怎么选择糖尿病的治疗药物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应用口服降糖药,在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时也应使用胰岛素治疗。如果单纯的餐后血糖增高,应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果餐前、餐后血糖均高,但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应首选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空腹血糖升高明显者应考虑应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增敏剂。 如果糖尿病患者体形偏胖应首选双胍类药物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这些药物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同时考虑到肥胖者多伴有胰岛素抵抗,可以选

注射胰岛素的副作用 引起低血糖反应

胰岛素出现低血糖反应是在使用胰岛素治疗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副作用。在胰岛素剂量已经接近所需剂量时,1单位胰岛素剂量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地血糖症,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现应当及时治疗和处理。

控制血糖胰岛素用多少合适

1、 胰岛素治疗方案不合理 胰岛素治疗方案是因人而异的。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制订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一般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来选择适当的胰岛素控制血糖方法。 合理的胰岛素控制血糖方法应尽可能模仿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人类24小时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两部分。基础胰岛素分泌率较低,可持续24小时,主要是维持正常的空腹血糖;餐时胰岛素分泌由进餐诱发,分泌率高,持续时间短,主要是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由于大多数人每日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可使隐性糖尿病显性化,使既往无糖尿病的孕妇发生GDM,使原有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孕早期空腹血糖较低,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孕妇如果未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随妊娠进展,抗胰岛索样物质增加,胰岛素用量需要不断增加。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较大,进食量少,若不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容易发生低血糖。产后胎盘排出体外,胎盘分泌的抗胰岛素物质迅速消失,胰岛素用量应立即减少。由于妊娠期糖代谢的复杂变化,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孕妇若未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糖过低或过高,严重者甚至导致低血糖昏迷

第一次确诊2型糖尿病该不该打胰岛素

以往,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多是阶梯式治疗,即先用饮食和运动治疗,效果不好再启用口服降糖药,仍不见好转就联合胰岛素用药。薛耀明介绍说,目前临床上用于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5类,即双胍类、磺脲类、格列酮类、DPP-4的抑制剂(肠促胰素类的)、酮康酶抑制剂。 根据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如果患者已经达到药物治疗的水平,先使用二甲双胍。若二甲双胍效果不好,再考虑加用其他药物或胰岛素。不过,目前临床上还有一种治疗方法,第一次确诊为2型糖尿病,医生会建议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有些患者特别不能理解,是不是医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