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周围炎的表现有哪些
跟腱周围炎的表现有哪些
疼痛
活动后感到小腿发紧,疼痛,有时在起跳或落地、站立时小腿后侧疼痛,重者在行走时就有小腿疼痛。
肌肉紧张及压痛
沿跟腱周围有压痛,痛点不集中,可触到硬结或条索状肌束,此处多有明显压痛。晚期由于周围组织增生粘连,可感到跟腱增粗,手感小腿三头肌发僵、紧张。
摩擦感
在急性炎症时,手握跟腱两侧,患者踝关节过度伸屈,可感到腱周围有摩擦感,如同手中握雪一样,此时并伴有疼痛。
跟腱周围炎的治疗方法
跟腱周围炎是因急慢性劳损,引起跟腱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常有渗出或水肿。临床表现为疼痛、功能漳碍。多见于长跑运动员。长途跋涉、长跑或多次弹跳,小腿三头肌反复收缩,跟骨上提,使足跳屈,跟腱在鞘内反复摩擦、滑动,使跟腱及周围的胞鞘水肿、渗出,形成急慢性炎症。
跟腱周围炎的治疗方法
1、使用支撑垫:支撑垫可以抬高脚踝,以减少对跟腱的拉伸。医生还可能让在夜间睡眠时使用夹板,以保持跟腱固定。
2、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进行,3个月可见跟腱炎症状减轻。
3、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4、服用止痛药:严重疼痛患者,可服用止痛药,但因为止痛药治标不治本,所以一般不提倡使用。
5、外用中药:治疗的原则是舒筋活血、散结止痛。可以外敷{跟腱/骨/方/世医/贴},实现通血、调气、逐瘀、止痛、驱邪、扶正等诸多功效,能有效地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对恢复肢体功能有很大帮助。
6、手法治疗法:令患者仰卧,患侧裤腿卷至膝关节以上,脱掉袜子,小腿下方垫一小枕头。先用轻摩、揉捏、掌揉法对小腿及跟腱进行治疗,反复20遍左右,这时患者感到皮肤温热,浅层肌肉松弛。然后以较重手法对小腿肌肉进行推压、掌压和拳压治疗,力度要稍大,由浅入深,充分放松小腿深层肌肉,以达到解除痉挛、舒筋活血的目的。对于深层发僵成条索状的肌肉硬块可用分筋手法,即双手大拇指并拢,将条索状的硬块往左右分拨,手法要重,3--5次,接着顺肌纤维方向将深层肌理顺。
7、穴位指压法:按压穴位治疗跟腱腱围炎,能取得很好的疗效。首选穴位有承山、昆仑、仆参、申脉、太溪。
首先以拇指指腹按压承山,力度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垂直按压,持续约10秒钟,然后逐渐放松,反复3--5遍,再依次对其余穴位作指压治疗,以达到舒筋络、活气血、止疼痛的目的。
8、跟腱牵拉法:此法目的在于松解与跟腱粘连的腱围组织,解除粘连组织对分布于其中的神经、血管的压迫,跟腱的疼痛自然就会减轻。
方法是让患者仰卧,小腿垂直于大腿,用力使患侧足背伸,使跟腱被动牵拉,同时用手指按压跟腱两侧的昆仑穴和太溪穴,有助于腱围粘连组织的松解。
如此反复十数遍,最后,一手握住踝关节,另一手抖动小腿,结束治疗。每次治疗时间约30分钟。经手法治疗后,患者感到小腿轻松、舒适,跟腱疼痛减轻。
足跟痛检查
足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
(2)跟骨骨刺。
(3)跟骨骨膜炎。
(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5)跟骨骨折。
(6)跟骨皮下滑囊炎。
(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8)跟骨结核、肿瘤等。
脚后跟疼痛怎么回事
临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8)跟骨结核、肿瘤等。
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1、休息;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5、功能锻炼。
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所以需要检查一下明确病因,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包括内服药、外用药,按摩、手术等。另外也可以经过辨证后选用中药治疗。
跟腱周围炎的日常预防有哪些
1、穿得鞋子要舒适,特别是从事重体力工作者或运动员要防止下肢局部负荷量过于集中,注意劳逸结合,上下肢交替活动,可以减轻局部的疲劳,负荷过多部位也能及时得到休息和放松。
2、每天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浸泡脚和小腿约15~20分钟左右,这样可以促进下肢肌肉、韧带和关节血液循环,可以预防跟腱周围炎的发生。
3、运动员之间要养成每天训练结束之后,互相踩对方大腿后群肌及小腿肌肉作为放松的习惯,可以避免跟腱周围炎的发生。
足跟痛临床表现
足跟痛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 足跟痛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近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临床表现足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跟骨下脂肪垫损伤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
(2)跟骨骨刺;
(3)跟骨骨膜炎;
(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5)跟骨骨折;
(6)跟骨皮下滑囊炎;
(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8)跟骨结核、肿瘤等。疾病病因跖筋膜炎
脚后跟疼挂哪一科
引起脚跟疼痛的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8)跟骨结核、肿瘤等。
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1、休息;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5、功能锻炼。
治疗方面:1、理疗;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3、局部封闭治疗;4、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
脚底后跟痛有哪些表现
足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跟骨下脂肪垫损伤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
临床上主要有:
跟腱周围炎;
跟骨骨刺;
跟骨骨膜炎;
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跟骨骨折;
跟骨皮下滑囊炎;
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跟骨结核、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