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育把握好七大关键期
孩子发育把握好七大关键期
喂养:4-6个月加辅食
在喂养婴幼儿的过程中,科学添加辅食不仅能起到均衡营养、避免日后挑食偏食的作用,甚至还奠定了宝宝一生健康的根基。
世卫组织建议,婴儿6个月前要纯母乳喂养,并可持续至2岁以上,从6个月开始就可以添加辅食。李海鹰表示,根据我们的国情,一般建议4-6个月添加辅食,当然,对于这个规定并非机械地执行,她强调,还是要看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些变化可能预示需要添加辅食了,比如,宝宝开始对大人的食物感兴趣、流口水、舌头在口腔内蠕动(即吧唧嘴)、乳牙萌出等。
添加辅食要遵循几个原则:从少到多,从一种到多种,从稀到稠,从好消化到不易消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食物可以从菜汁、果汁,到菜泥果泥,最后添加米粉、蛋黄;开始添加一种食物,观察三五天,没有异常表现,可以换另一种食物;量少花样多,宝宝还是要以奶为主食,辅食量多会影响吃奶,进而影响营养摄入,花样多可以促进宝宝味蕾发育,激发对辅食的兴趣。
语言:2-5岁培养表达
孩子多在两岁左右,进入口语表达关键期,3岁左右口语表达变得丰富,然后在4-5岁,进入书面语言敏感期。家长应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适当增加语言互动和游戏,并且,口吃也多在2-5岁间发生,此时期也是防治该病的最佳年龄段。
家长可以和2岁的孩子一起做汉字游戏,比如,带他去超市,教他认识各种生活常见事物,如各种水果蔬菜和生活物品,回到家,再用卡片游戏帮孩子复习之前所学内容;对于三四岁的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阅读训练,可以利用识字卡片、绘本,帮孩子学习语言;四五岁的孩子可能会变成“小话唠”,家长不要嫌烦,耐心地解答他的问题,并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巧妙地利用机会教他识字,满足求知欲;对于语言敏感期的孩子,家长要注意自身说话的发音、语速,适时纠正孩子的口吃现象。
护牙:5岁前牙病高发
孩子从出生到学龄前后是护牙的最佳时期。很多人认为孩子的乳牙不用护理,反正会被新牙替掉。但李海鹰指出,如果乳牙保护不当,会波及牙龈、牙髓,而且乳牙过早脱落,会导致新生的恒牙畸形。事实上,5岁以内的婴幼儿期既是牙齿发育期,又是牙病高发期。龋齿、牙颌畸形、牙齿过敏及乳牙替换异常等都是多发病。
护理婴幼儿的牙齿,有几点注意事项:乳牙萌出,加辅食时,可以给孩子稍微硬些的食物磨牙,这对训练咀嚼能力、促进口腔周边肌肉发育和将来的语言能力都有好处;3岁前,可用指套为孩子清洁乳牙和牙龈,3岁后要认真刷牙,吃完东西漱口;别让孩子含奶瓶入睡,否则糖分积聚在口腔内,滋生细菌,易引起龋齿;不给宝宝使用安抚奶嘴,2岁左右停止使用奶瓶,避免牙齿畸形;纠正孩子孩子吃手指、咬东西等不良习惯;尽量不给孩子喝碳酸饮料,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益智:6岁前训练大脑
有研究表明,0-6岁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这个阶段,孩子需要有丰富的感官体验,刺激思维能力发育,还要有充足的营养,以保证几种注意力、培养专注力和记忆力,避免产生懒惰思维。
在周末或节假日,多带孩子去认识周围多彩的世界,可以去郊游认识大自然,去海洋馆认识海洋动物,去博物馆了解历史,去游乐场感受欢乐;孩子的事情家长不要代劳,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学着自己穿衣服、洗脸、刷牙;鼓励孩子讲述幼儿园老师教授的内容,分享和小伙伴间的趣事,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适当让孩子做做家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帮忙摆放餐具桌椅、自己收拾玩具、早晨起来帮着扫地等,如果做不好,家长多鼓励指导,启发孩子动脑脑筋、想办法。
护眼:7岁以后易近视
统计数据显示,孩子视力下降初发年龄多在7-15岁,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12-15岁,随着电子产品使用增多,这个年龄还有不断提早的趋势。
儿童近视多数都与不良的用眼行为和习惯有关。首先,家长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写字姿势和习惯,不要躺着看书,不在昏暗的灯光或阳光下看书;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每天看电视、电子产品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小时内;注意用眼卫生,不揉眼睛;周末或节假日,多带孩子去户外;还要适当补充维生素A等有利于视力发育的营养素。
长个:一生两个高峰期
一般来讲,人一生有两个长个黄金期:第一个是出生后的两年内。人在出生时,大概长50厘米左右,一周岁会长到75厘米,第二年增长12-13厘米,大约达到88厘米。之后进入持续缓慢成长的阶段,每年大约长5-7厘米。第二个高峰期是在青春期发育前,即男孩平均在12-13岁,女孩平均在11-12岁,每年可长高8-10厘米。
在影响身高的后天因素中,营养摄入至关重要,建议孩子每天保证摄入250-500克的牛奶或酸奶;缺觉是孩子长个的一大障碍,保证孩子每天至少睡够8小时;天气暖和了,不妨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跑跳、打篮球等运动及在户外晒太阳都有利于长个。
补钙:12-17岁需求量大
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都热衷于给孩子补钙。然而,过度和盲目地补钙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一般而言,6个月内的宝宝每日需要300-400毫克的钙,6个月以后每日需要400毫克。但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吃配方奶粉,一般都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母乳宝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D,以促进钙吸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情况可能需要额外补充钙剂,比如秋冬季出生的婴儿可能缺乏日光照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的婴儿或巨大儿等。因此,是否需要补钙最好咨询医生,根据孩子个体情况而定。另外,孩子出现多汗、有枕秃、夜间易惊醒啼哭不止、出牙晚等现象,可能是缺钙的表现,要经过医生诊断后再补钙。对于婴幼儿和12岁以内的儿童,每天去户外晒太阳是很好的补钙方式。
青少年时期(12-17岁)是身体成长的关键期,12-14岁尤其关键,是补钙的最佳年龄段。这个阶段,孩子迅速发育,对钙质需求增大。家长应该注意,如果有生长痛、抽筋、牙齿发育不良、容易烦躁、厌食等表现,警惕是否因缺钙引起。一定要保证饮食中钙质摄入充足,每天早晨一杯奶,多吃贝类、虾皮、豆制品。
孩子如何能长高
营养
充足和合理的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充足的营养是指每天要摄入足够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
现在城市的孩子普遍蛋白质摄入很多,但微量元素常常因偏食而摄入不足,如锌、铁、钙,各种维生素、纤维素等。所以,在保证量充足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和多样化,即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
运动
在保证营养供给充足的前提下,体育活动是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最有效的方法运动可以促进遗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运动可刺激生长激素分泌,促进新陈代谢,食欲增强;运动能促进骨的生长,使骨骼变长、变粗、骨密度增大;运动使肌纤维变粗,提高肌肉的力量、速度和耐受力;运动还可以消耗多余脂肪,在快速生长期预防肥胖。
遗传
在遗传的问题上:
男孩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7。5cm
女孩成年身高=〔(父亲身高-13)+母亲身高〕÷2±6cm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身高,在遗传的基础上,仍有很大范围的伸缩。因此父母可以调动各种因素,挖掘孩子身高潜力。
补钙
09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合作中心对全国成都、广州、深圳、北京、上海5个重点城市的2500名儿童身高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分析结论:
儿童钙质补充剂的补充情况对于儿童的身高有着重大影响,合理规律的补充钙质补充剂其身高大约会比不补充的儿童高出5.70cm。
而且补充钙质补充剂比通过“食补”,比如喝牛奶、炖骨头汤等,更能促进身高发育。
因此,在营养全面的基础上,儿童适当吃钙补充剂能够促进孩子长高。
选择一些大品牌的钙片做平日饮食上的合理补充是很有必要的。
保证充足睡眠
促进人体长高的激素--生长激素,在睡眠状态下的分泌量是清醒状态下分泌量的3倍左右,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长高。睡眠时肌肉放松,有利于关节和骨骼伸展。
睡眠时间的长短因年龄而不同,每个个体也有很大差别,一昼夜所需睡眠时间:新生儿为16~20小时,1-3岁为12~14小时,4-6岁约为11~12小时。
把握长高关键期
基础阶段——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4-6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长高的基础阶段。
突增阶段——学龄期
10~16岁是孩子发育期,孩子个头好比雨后春笋,“嗖嗖”地直往上蹿。
冲刺阶段——青春期
男性17—25岁,女性16—23岁,是长高的最后冲刺阶段。研究发现,此阶段青少年骺软骨还未真正愈合,每年还存在着2~3厘米的长高潜能
把握了三个长高关键期,孩子才能步步长高。
宝宝早期教育要得法
现在一般说早期教育,指的是0~3岁的教育,3岁以后叫学前教育,0岁之前叫胎教。0~3岁的教育非常受重视,而且很多的关注点都放在这里,因为这个教育是今后一生教育的基础。
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有几个核心的问题。因为在这三年当中,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快,要上几个台阶,就是几个关键期。家长应该让孩子把每一个关键期的能力掌握到手,如果过了3岁之后,还有基本能力掌握不够的话,今后的发展就会出问题。
不追求超前从分类来讲,早教内容分几个方面,一个是身体运动的能力,一个是动手的能力,一个是语言的能力,一个是交往的能力,还有一个是要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这些方面,我们并不指望要超前,说2岁达到3岁,3岁达到4岁的水平,是有些超前,但我们不追求。是3岁该掌握的本领应该非常熟练地掌握到手就行了。
实际能力有差别举例说明。3岁之前要把基本的能力掌握到手,包括很多形成的习惯。比如语言,要掌握说完整的句子,有思维能力,如果这时候没掌握好,就会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的宝宝天生是超常的孩子,非常优秀的孩子,你别耽误他,要保证他有很好的发展。
发展尽量全面一般来讲,不要刻意追求他把能力很好地掌握到手。3岁之内的发展实际上是和大脑结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发展要全面均衡。从出生时的370克脑重,到3岁时的1200克,这期间长了800多克,就可知这3岁是非常重要的,脑子的发育在这时候基本完成,这时候的发展是做什么活动,脑子就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是功能和结构的相互关系。这时候发展要全面,才能为以后学知识打下全面的基础。
早教的根本在于过渡孩子在三年当中要学会和人交往、生存的方式,包括生存能力,即要教给他各种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方法,并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行为的原则。孩子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要经过三年,就要走向社会了,要上幼儿园了,要遵循秩序了,这都是过渡。所以这是早期教育的根本。
评价早教看后期怎样评价早期教育好不好?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个问题解决了,其后就有本能发展的冲动,他很爱学习,他的生活很有规律,这样就成功了。如果到后期的话,还有很多的问题,他不好好吃饭,出门胆小,不爱看书,别人对他有要求的话,他就反着来,所以这就需要解决了。
把握宝宝发育的关键期
接种疫苗 增强宝宝免疫力
“接种疫苗是将细菌或病毒经过适当处理后以无危害的形式引入人体,这些外来的物质会引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保护性的免疫蛋白和可杀伤细菌的免疫细胞。一旦真正的细菌或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能识别出来,并产生更强、更快的免疫反应,这类反应比从未接受过疫苗的人体更强烈,从而保护人体不患上某种疾病。”儿童预防保健专家沈国红正在给大家讲解疫苗接种的原理。记者了解到,如今我国的免疫规划疫苗共分为两类,一类疫苗是国家免费、必须的,现在共有15种,包括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等;二类疫苗是自费、家长自选的。
沈国红对家长介绍说,接种疫苗是增强宝宝免疫力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如今疫苗的制作方法大都是减毒和灭活两种,其中灭活疫苗对保存和运输环境的要求没那么高,更安全,更高效,可以联合接种,医生一般会建议使用灭活疫苗,这是大势所趋。
那么,宝宝所必须接种的疫苗都有什么作用、接种后宝宝都有什么反应呢?沈国红对家长的这些疑问做了详细的讲解。
沈国红介绍,现在比较关键的疫苗有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风腮疫苗、流脑疫苗等,并从这些疫苗的预防疫病种类、接种时间、接种部位和接种反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讲台上讲得认真,讲台下家长记得认真。“我好歹明白怎么回事了!”刚刚当上姥姥的孙女士笑着说,“以前咱也不懂,光知道要接种疫苗,种啥、什么时间种、种完了孩子怎么护理咱也不清楚,听完沈老师的课,我回去可得给闺女好好讲讲。”
沈国红表示,大多数新生儿家长都没有相关经验,接种不及时可能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接种前的工作准备不足会引起宝宝的不舒服感,同时,孩子接种疫苗后也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这次讲座的目的就是让刚刚当上父母的家长们多一点接种常识,好让宝宝们健康成长。
闪光灯伤害宝宝视力
“大家都知道处于婴儿期的宝宝是一个发育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宝宝的身体、智力都是一个高速成长的状态,这时候的营养和培育很关键,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个走上讲台的是儿童预防保健专家温天莲。谈及孩子的成长问题,家长们听得更认真了。“现在市场上流行纸尿裤,它其实并不适合孩子,现在的父母对其过于依赖,甚至有些家长对我说,没有纸尿裤我们怎么办啊!”温天莲表示,孩子处于婴儿期时,一定要规避一些不正确的养育方式,这些不正确的养育方式极易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现在的父母图省事,用纸尿裤代替传统的尿布,这是不科学的,应该回归传统,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孩子健康。“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照相,这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使用闪光灯。”温天莲提醒广大家长,闪光灯、浴霸对孩子的视力影响非常大,会对孩子幼嫩的视网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同时婴儿床上方不要放置固定的吸顶灯、吊灯或者悬挂玩具,因为这会造成孩子的斜视。另外,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要晒太阳。给孩子穿衣服也不要一味追求名牌,“一定要保证纯棉!有些牌子虽然很大,但是它使用的布料是涤纶的,这对孩子的皮肤很不好!”
儿童智力发育的关键期 1岁至3岁
这个时期宝宝的大脑发育已经达到人类大脑发育的80%~90%,而到了3岁到6岁,宝宝的大脑发育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成人大脑的水平。所以孩子聪明要趁早,一定要好好把握宝宝3岁以前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宝宝智力开发什么时候效率高
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时从事不同的早期教育,这样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效率也是最高的。
像出生后6个月时是婴儿学习咀嚼、喂吃干食物的关键时期,所以这时机及时的给宝宝添加辅食。不要觉得等孩子大了再添加也一样,到时还不麻烦。一旦添加辅食晚了,孩子以后会挑食、厌食,咀嚼功能也得不到锻炼。
在宝宝出生9个月-1岁的时候,是教孩子分辨多少与大小的时候,从现在孩子就有意识的教给孩子什么是多什么是少,什么是大什么是小,慢慢接触的多了,孩子就会认识了。
2-3岁时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年龄,同时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年龄。在这个时期家长要引导孩子说好口头语言,不要批评,多鼓励。
4岁之前是孩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这时要多给孩子视觉上一些冲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
4-5岁是孩子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现在的孩子已经入园。
5岁左右是孩子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孩子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在这些方面家长要多引导。
5-6岁是孩子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时期,可以在和孩子聊天时多让孩子接触到一些词汇,不要觉得孩子不理解。
如何判断孩子语言发育是否正常
“和其他的能力相比,孩子的语言发育个体差异要更大一些。”焦敏说。例如,“四翻六坐八爬周走”,说的是孩子的行动能力,虽然也有个体差异,但波动一般在2个月内,而语言的差异会大很多,甚至持续到上学。
美国研究人员提醒说:“对那些在学校里依然语迟的孩子,给予早期干预和增加语言刺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父母担心,应该与医生联系。”
怎样判断孩子语言发育是否正常?“一般来说,孩子在8个月时会无意识地发出‘爸爸、妈妈’的语音,在1岁时会发22个字音,但是在1岁以前的主动语言比较少,处于语言理解阶段,不太好判断孩子语言发育是否异常。”焦敏说,“但是,在2岁时孩子有5个字左右的表述,词汇量应该达到约50个,并能开始用2至3个单词组成短句。”
家长要把握好宝宝的语言关键期。关键期是指宝宝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自身掌握、学某种能力的最好时机。错过关键期的培养,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1.5~4岁。在孩子语言发展的3~4年中,9个月~24个月是宝贝发音、模仿、理解词语含义的关键期,2~4岁是真正掌握语言、学会表达语言的发育关键期。此时学习语言效果最佳,形成的语言习惯最容易长期保持。
过早坐学步车的危害 过早用学步车的坏处
由于家长过早的给孩子用学步车,忽视了爬行这个阶段,即使家长重视了爬行,但是因为孩子站在学步车上的视野要比爬行时的视野广阔,因此孩子肯定就不愿意再练习爬行。缺乏爬行阶段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手眼协调差、阅读能力差、经常跳跃式阅读、空间距离判断有问题、也不容易和小朋友处好关系,这样的孩子虽然智力很好,有可能学习成绩上不去。
孩子在学步车里,由于有框圈的支撑,孩子不需要练习平衡,前庭也没有得到刺激,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学步车,就会站不稳。
一般孩子在10~12个月是练习站立和行走发育的关键期,但是由于过早的在学步车里站立,双腿过早支持全身容易引起双下肢弯曲,或者双脚呈“内八字”“外八字”或者“马蹄足”,所以不要过早给宝宝使用学步车,当然偶尔让孩子坐一会学步车也是可以的,最好不要时间长。
把握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在过去的10年到15年间,神经科学家在大脑怎么发育和何时发育问题上,已经有了深化的认识。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婴儿的大脑发育情况非常令人惊奇,在孩子生命最初的3年里,是其大脑迅速生长变化的时期。神经科学家发现,树突和神经键的形成需要巨大的能量。婴幼儿的大脑将使用相当于成年人两倍的能量。并且,人类的脑细胞与其他细胞相互神经接点发生在婴儿出生前,但大量的神经接点出现在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大脑神经接点决定了一个孩子怎样在世界上活动。通过建立神经接点并消灭不用的脑细胞,在3岁时孩子的大脑将比出生时掌握更多先进的能力。
另一项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在3岁之前就已经完成60%,3岁之后大脑发育速度明显转慢,趋于停止。这一时期是儿童在形成知觉、记忆、思维等过程中最为敏感的时期,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3岁之前就已经定型,3岁之后基本不变,婴儿在这个阶段学到的东西比生命中其他任何阶段都要多。因此,把握好孩子3岁前的早教,意义十分重大。
印度“狼孩”卡玛拉被人发现时已有7岁多,身上毫无正常儿童的特征,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更不会与人交流。重返人间后经过长达6年的专业人员的护理,也只学会走路,到17岁时才学会十几个单词,智商只有4岁孩子的水平。
这个事实表明,如果错过了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就会错过教育孩子的重要时机,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所谓“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孩子学起来容易,学得也快,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错过关键期再去学,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在此期间,父母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
教养宝宝的依恋心理
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站在即将孵化的鸭蛋前,小鸭破壳而出,第一眼看到的是他。奇迹发生了,小鸭居然亲热地跟着他,如影随形地相伴左右,而对它的鸭妈妈视若不见。这就是“母亲印刻”。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
关键期也同样存在于人类生活中,尤其是在亲子依恋中。
6~18个月,宝宝的依恋关键期
宝宝的依恋关键期是6个月至18个月。在这段时期内,父母如果有积极的抚养行为和正确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事半功倍,使宝宝更亲近父母,为今后理想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
早期良好的依恋关系,让宝宝受益终身
宝宝在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稳定地延续下去,并影响他之后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宝宝与妈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时,他会认为人与人是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同样会与其他人建立这种良好健康的关系,会用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人,会显示出更友好的合作,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依恋,其实对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关键期,宝宝将来就会和父母比较疏远,并可能产生各种心理和个性上的问题。
宝宝依恋的发展阶段
·前依恋期(0~6周):宝宝对任何人都会出现相似的行为,他会以哭、笑等情绪召唤照料者。
·依恋关系建立期(6周至6~8个月):宝宝对父母等抚养者回报更多的微笑,这也带给了父母更大的满足感。
·依恋关系明确期(6~8个月至18~24个月):当宝宝的抚养者要离开时,他们会大吵大闹明显地反抗。
建立理想的依恋关系:让宝宝“恋”上你
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千差万别的依恋类型呢?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抚养方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牢牢把握宝宝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期
父母在宝宝出生后的6~18个月中,增加与他亲密接触的机会。即使是短暂的爱抚、拥抱、亲吻都可以让宝宝感受到你的爱。如果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长时间地让保姆或爷爷奶奶带宝宝,自然会错失良机。
·运用“耐心+稳定的情绪”的公式
宝宝非常“贪得无厌”,父母需要付出相当多的观注、照料和教导。有时宝宝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父母要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表现出足够的宽容与耐心。有些家长对宝宝时而热情时而冷淡,随着自己的情绪而定。这会使宝宝感到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会对父母缺乏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