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糖尿病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一、每天放松一刻钟。紧张的工作、生活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人的身体进入战斗模式,血糖水平升高,随时准备行动。”专家说,这会促使体内细胞出现胰岛素抵抗,血液中的葡萄糖无处可去,便会出现长时间的高血糖导致糖尿病。因此,你一定要学会放松自己,比如起床后做一会儿瑜伽或冥想、散步、听听轻音乐,还要记得做任何事前深呼吸3次。
二、每周少开一天车。有车族要在生活中抢出时间来运动。研究发现,每周锻炼超过4小时,或每天达到35分钟左右的人,即使体重没有减轻,患糖尿病的风险也能降低80%。
三、保证好睡眠。经常睡眠不足6小时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翻番。专家指出“如果你睡眠太少,神经系统会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调节血糖的激素。”哪些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糖尿病发生?因此,除了尽量不熬夜,还应注意睡前别喝咖啡或茶,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等。
四、赶紧减点肥。明显超重的人减肥5%后,即使不锻炼,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减少70%。也就是说,如果你体重80公斤,至少需要减4公斤。
五、饭前喝勺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或有胰岛素抵抗的人饭前喝约2汤匙醋再吃饭,血糖水平明显下降。
糖尿病是什么
糖尿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糖尿病的病人,我们的亲人中也有这样的患者,那么,你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什么吗?我们通过哪些典型的症状就能判断是患上糖尿病了?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1 多尿。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增高,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后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每昼夜尿量达3—5L,最高可达10L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1-2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患者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患者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顿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常常不能满足食欲。
4消瘦。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而加速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患者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多尿、多饮、多食以及身体的消瘦便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了,我们将这四个症状简称为三多一少,这四点很好的总结了糖尿病的症状,也给我们判断是否患上糖尿病这一疾病提供了方便。
新生儿糖尿病是什么
医学上把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糖尿病称为新生儿糖尿病,但发病率不高。以Ⅰ型糖尿病为主,这类患儿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另外一种类型的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少见。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表现
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缺少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约40%的患儿就诊时即已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其症状常比儿童糖尿病重,未经胰岛素治疗者的病情迅速发展。
1.半数以上为早产儿,小于胎龄儿。
2.消瘦,发热,皮下脂肪减少,体重增长缓慢、不增甚至下降,多尿。
3.脱水、高血糖,严重脱水时出现肢体凉、脉细弱、心率快、血压低等休克症状;烦渴,进食多良好,但重症者则不佳。
4.嗜睡,很少发生昏迷,不同程度的酮症酸中毒,有低钾(早期可不低),可发生肾前性尿毒症,易伴发感染如败血症和尿路感染等。
糖尿病是遗传的吗
糖尿病是一种现代的流行的疾病,而且糖尿病的发病率还在逐渐上升。为什么糖尿病发病率这么高呢?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另外遗传也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很多人是因为遗传而发病的。那么对于是否遗传的问题,哪些是属于遗传的问题你是否了解呢?下面来看一下遗传与糖尿病的关系。
遗传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这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证实。欧美等国家白种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10%,而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印度及中国移民的患病率可达15%~20%。中国人可能属于易患糖尿病的种族。一般说来,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母亲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概率约为20%。父亲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15%,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则约有25%患病。
并不是说糖尿病患者的后代就一定会得上糖尿病,只是一种易患倾向,至于是否发病或何时发病,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我们常说,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得糖尿病的内因和基础,而环境因素则是得糖尿病的外因和条件,是发病的诱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内因和基础,还不一定会得糖尿病,只有有内因又有外因的个体,才会得病。
以上介绍的就是糖尿病和遗传的关系,遗传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但是有家族史也并不一定就会得上糖尿病,只能说有家族史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要比正常人大。所以只要积极的预防和锻炼身体,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相关,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病毒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重要位置。
2.体型肥胖会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3.体力活动减少,容易使血糖利用受阻,导致糖尿病。
4.长期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
5.妊娠期间,增多的雌激素可诱发糖尿病。同时,多次妊娠也会诱发本病。
6.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竟争等环境因素也会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是否遗传
糖尿病能否遗传,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可以肯定地回答: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多年来经过对糖尿病的调查研究,父母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发病率比正常人群的发病率高。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有所增高。单卵孪生子女均患糖尿病者,幼年为50%,成年可高达90%以上。这说明不仅幼年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成年后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也有密切关系。但是,糖尿病病人也并非都能找到明显的遗传现象,父母双亲均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也并非100%。这说明遗传因素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但不一定都发生糖尿病。至于是否发病,还得看后天发病因素(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丰盛、感染等)是否具备,是否足以引发糖尿病。遗传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外在环境因素常常作为诱因,只有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发病因素二者兼有,相互作用,才会发生糖尿病。
因此,家族中有糖尿病病人时,其子女就应该注意节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防止肥胖,尽可能避免这些后天发病因素的伤害,以达到防止或延缓发病的目的。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年龄超过40岁,也应该注意控制体重的增长,以防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是怎么导致的
遗传来的:对于糖尿病具有遗传性,相信大家对这种说法都有一定的认知与认同。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疾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很多遗传学研究表明,在1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在2型糖尿病中更占到90%以上。因此,如果你的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就意味着你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比其他人要大。其实,糖尿病也并非100%会遗传给自己的子女,即使父母双方都是糖尿病患者,仍然有50%的概率会生出健康的子女;而对于那些父母双方都不是糖尿病患者的来说,也是有可能因为基因变异而导致其后代患上1型糖尿病,如子女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不健康,患上2型糖尿病也并非不可能。
吃出来的:糖尿病有“富贵病”之说,为什么几十年前乃至上百年前很少有人得糖尿病?是的,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中“吃”占了相当重要的比例,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吃的越来越好,导致患糖尿病的人不断增长,且逐渐发展到青少年。没有哪一种疾病像糖尿病这样与饮食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糖尿病在肥胖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偏高,甚至有人建议把糖尿病改称“糖胖病”。在临床上,见的最多的就是类似这样的病例,10多岁的胖孩子放暑假在家开空调玩电脑,碳酸饮料当水喝,狂吃雪糕、汉堡等高热量食物,短短的几十天竟然检查出已患有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如果饮食稍不注意和控制,血糖马上就会如影随形马上有反应。现在的生活水平好了,家家户户大鱼大内高蛋白,高糖重油盐大重口味,饮食量不加节制,以致摄入过多的能量未能及时被转化利用,造成体重超标,尤其是腹型肥胖,俗称“将军肚”,这类腹型肥胖直接催生糖尿病的发生。
懒出来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肥胖程度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中等肥胖者比正常体重的同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要高4倍,超级肥胖者的糖尿病发病率则飙升到21倍,8成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为糖尿病时体重超标,可见糖尿病特别青睐于肥胖一族。很多人觉得肥胖是吃出来的,其实不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懒也是肥胖的代名词。体力劳动者吃得很多,但他们的消耗同时也很大,能量的摄入和支出保持了大致的平衡,因而体力劳动者鲜有发生糖尿病的。体重的控制在于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国人自经济调整增长以来的近20年间能量摄入并没有太大变化,而肥胖、超重率却不断上升,尤其是“小胖墎”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宅”已成为当今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几乎不运动,出门以车代步,上楼电梯代劳,平日沉迷电子产品,久坐少动。缺乏运动可使血糖的利用率、转化率下降,脂肪的代谢减慢,糖元和脂肪堆积,从而引起肥胖,肥胖又与糖尿病的发生成正比。
患糖尿病是因为
1、心理压力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以严重扰乱机体的内分泌功能,由此,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
2、饮食不合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粮和副食品都很丰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人们机体营养过剩,内分泌功能失调,严重诱发了糖尿病。
3、运动量减少:大多数人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条件,运动量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运动量不足不仅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还会减慢细胞内葡萄糖的转运,降低肌肉葡萄糖的氧化和利用率,以及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因此,闲逸也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4、 遗传引起:根据医学学者们在临床上的实验证明发现,大部分糖尿病病人都是由遗传引起的。一般直系亲属内有糖尿病患者的话,该家庭患有糖尿病的几率会比一般人高出很多。
5、 过于肥胖:很多糖尿病病人在发病之前,一大多都都是过度肥胖的人,所以在吃饭后的两到三个小时之后就会感觉到心慌、易出汗、手抖、饥饿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