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弱视的中医辨证治疗

弱视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弱视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导致精气不能上承濡养于目,阴阳失调,目失所养,神光发越无能,视力低下。治疗采用辨证论治等综合疗法。

1、脾胃虚弱

视物不清或举睑无力,面色微黄无华,肌肉消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便糖,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汤: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扁豆、焦三仙等。

2、气虚血瘀

视物不明,面色微白,身倦乏力,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当归、川芎、白芍、党参、黄芪、地龙、红花、桃仁等。

弱视治疗时间长,患者应配合医生治疗。小儿肺脾肾多不足,心肝多有余,故保护肺脾肾将有积极作用;饮食应合理起居应有常。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1、肺热血热

面部痤疮以红色丘疹、粉刺和脓疱为主,伴油腻和少许红色结节,口干,心烦,失眠,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数。宜宣肺清热。方药为枇杷清肺饮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脾胃积热

皮疹色红,伴有宿食不消,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宜清热化湿通腑。方药为三黄丸合茵陈蒿汤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热毒

痤疮发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明显有关,常伴有月经不调、情志不舒、乳房胀痛等不适,舌红苔微黄,脉弦细数。宜清热解毒。方药为二花汤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4、血瘀痰凝

痤疮以暗红结节、脓疱为主,反复发作,伴有凹凸不平的瘢痕和色素沉着,心烦多梦,便干,舌红或暗或有瘀斑,脉弦滑或细数。宜和营化痰散结。方药为二陈汤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人流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人流患者后出现长期腹痛是由外因致胞宫气血受损,亏虚无法容养胞宫而导致的。对人流后腹痛的调理就要着重温养胞宫气血,由益母草、丹参、红花、当归、元胡等组成的方药可养血、调经止痛,对人流后腹痛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方药:益母草、丹参各30克,桃仁18克,红花、当归、元胡、白芍、五灵脂各12克,香附10克,黄芪24克,炙甘草6克,桂枝3克。

用法:加水适量,文火煎煮,去渣取汁,分3次服用,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淤、养血益气、调经止痛。主治人流后腹痛,症见人工流产后即闭经,伴周期性小腹剧痛、腰膝酸软,伴经色暗红、舌质暗、脉涩。

疥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疥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老百姓俗称它为“疳疮”、“闹疮”。它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本病传播迅速。现在也有很多人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1、内服方

(1)当归、生地、酒炒白芍、黄芪、生甘草各2克,水二盅,煎八分,饭后2时服,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2)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酒蒸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每日二剂,水煎服。

2、外用方

(1)大枫子10克(去皮)、巴豆3克(去皮)、核桃仁七个、水银6克,共捣如泥状,外擦患处。

(2)硫磺20克,土槿皮20克,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黄柏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茯苓30克,苍耳子20克,白蒺藜30克。如果继发感染加金银花3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30克,严重感染,并用青霉素。每日一剂,水煎2次混匀,分两次外用温洗。治疗前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擦药,自颈部以下,先擦皮损,后擦全身,连续4天为一个疗程。

(3)苦参10克,白鲜皮10克,百部30克,川楝子10克,蛇床子10克,石榴皮10克,藜芦10克,皂角刺20克,羊蹄根30克,硫磺20克,白酒3斤。将上述各药锉粗末,浸于酒中,加盖密封1周,即可。每晚睡前用纱布蘸药酒擦全身,连用10天。

针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外袭型

临床 :病初起,局部微红微痒微痛,或伴有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

2、热毒上攻型

临床 :胞睑局部红肿热痛加剧,形成脓肿但未溃破,兼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

3、脾胃伏热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口干,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

治则:清解脾胃伏热。

4、时感外邪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或久不消退,纳呆神疲,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托里解毒。

针眼外治:

1、初起未酿脓时,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

2、用紫金锭或清火眼丸,调外障眼药水或其他消炎眼药水或冷开水,外涂患处皮肤;也可用如意金黄膏涂局部皮肤。注意:切勿将药物涂入眼内。

3、用新鲜一点红、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野菊花等的1-2味,洗净捣烂,外敷患处皮肤,注意勿涂人眼内。

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外感咳嗽

1、风燥咳嗽: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2、风热咳嗽: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3、风寒咳嗽: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二、内伤咳嗽

1、痰热郁肺: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肺化痰汤加减。

2、肝火犯肺: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痰湿蕴肺: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4、肺阴虚证: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5、综合治疗:散毒清热,化痰通气。

中成药:万灵定咳方。

中医辨证治疗鸡眼

一、辨证选方

分析:鸡眼多因患处皮肤长期挤压或摩擦而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外感毒邪,内外相搏,外溢肌肤,故见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角质增生,患处皮损至圆锥状嵌入皮下,质坚硬,摩擦疼痛,舌尖红,苔腻,脉弦涩,属气血瘀滞所致。

治法:养血润肤,化瘀解毒,佐以行气通络。

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当归20g,赤白芍各10g,生地20g,鸡血藤30g,胡麻仁10g,女贞子15g,生黄芪15g,苦参 10g,白鲜皮10g,地丁20g,连翘30g,香附20g,木贼20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后放温口服。二煎 20分钟后去渣,加水1000ml,煎40分钟,用药渣熏洗患处,1日2次。

二、外治法

1.鸡眼小验方:方法: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布固定,经1周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的肉芽组织,数日即痊愈。

2.蓖麻子外敷治疗鸡眼:用法:用蓖麻子1枚去外壳,灰内埋烧以爆炸为度,患处以热水泡洗,刮去表皮,蓖麻子用手捏软,乘热敷患处3~5日换药1次。

3.鸦胆子捣烂后局部外敷,5天换药1次,用药前以有孔胶布保护损害周围皮肤,将药涂于皮损上再盖胶布固定。

4.先用小刀修削硬皮后敷贴千金散(制乳香、制没药、轻粉、飞朱砂、煅白砒、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黄、醋制蛇含石)、鸡眼散(朱砂、水杨酸、淀粉),以橡皮膏保护周围皮肤。

散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针灸通过激发机体反应机能而起作用。针刺与耳穴治疗作用,可使痉挛疲劳的睫状肌、眼外肌放松恢复,增强其调节能力和眼球壁弹性从而缓解散光。

治疗时选择球后、承泣、攒竹、四白、风池、翳明、睛明、合谷等穴位,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子,每次4~5穴,交替使用。

疗程中配合耳穴疗法,选眼、目1、目2、肝、肾、神门耳穴点,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每穴50~100下。

针刺与耳穴治疗无毒副作用,能显著缓解肌群痉挛,能有效调整紊乱的神经体液调节,能改善眼组织的营养代谢,从而提高了视觉细胞的敏感性;提高了视神经传导功能和大脑视中枢视觉分辨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视力。

痱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痱子患者的中医治疗原则应以消暑解热为主,方用消暑汤加减。痱子的中医外治疗法如下:

1、马齿苋煎水温洗后,外扑痱子粉;

2、痱子草30克、鲜丝瓜叶15克,水煎取汁,待冷湿敷或沐浴;

3、脓痱者选用玉露散、鹅黄散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4、六一散或滑石粉加入少量冰片外扑。

5、其他:绿豆适量,小火煮烂、频饮之;鲜冬瓜皮或鲜西瓜皮,外搽患处。

发烧的中医辨证治疗

1、外感风热:

症候:发热有汗、鼻涕浊黄、咳嗽稠浓、口干微渴、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浮数脉象。

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或桑菊饮。发烧重者加黄芩,肿咽喉加元参、浙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等。

2、外感风寒:

症候:发烧恶寒、无汗、打喷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脉浮紧、舌质稍红、苔薄白等。

常用的方药是:荆防败毒散。如果属盛热者,可添加黄芩;体虚者则可酌量添加党参、白术。

3、外感湿热:

症候:呈现身热较轻,但身重,口渴不欲饮,神疲力倦,腹脘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小便少,舌质淡红,苔腻,脉涩。

中医的疗方是以清热去湿,芳香化浊为主。代表方是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病情较严重的,可加添黄芩、滑石,湿邪较重的,可加薏米。

4、外感暑热:

症候:壮热心烦、口渴欲饮,头昏重,烦躁难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洪大而数。

血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热严重的人,可服用中药调理,或平时多喝点菊花水。必要时,可用生地10克、丹皮6克、槐花6克、菊花6克煎水喝,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表现选择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及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清血热方代表方剂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犀角大青汤

犀角大青叶栀子淡豆豉

主治:热毒入血引起的高热神昏,斑疹颜色紫黑,舌绛起刺等。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

面瘫是临床上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对面瘫的研究也较多。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取穴、手法和针法方面都有相应的治疗法则,正确应用能够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针灸的穴位有地仓、承泣、颊车、太阳、阳白、鱼腰、患侧合谷、风池,以及头针等,针刺可采取透穴疗法。一般在针刺过程中不用电针,当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的表现后,留针大约20~30分钟。

手法也就是推拿,其取穴与针刺的穴位基本相同。手法上一般会在双侧面部轻柔地按摩与推拿,重点按摩的部位是患侧,推拿时手法不宜过重,同时还可向患侧施以牵正推拿,主要采取的手法为掌揉、拇指推拿及点揉穴位,包括上下眼眶等。

疥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1、内服方

(1)当归、生地、酒炒白芍、黄芪、生甘草各2克,水二盅,煎八分,饭后2时服,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2)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酒蒸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每日二剂,水煎服。

2、外用方

(1)大枫子10克(去皮)、巴豆3克(去皮)、核桃仁七个、水银6克,共捣如泥状,外擦患处。

(2)硫磺20克,土槿皮20克,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黄柏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茯苓30克,苍耳子20克,白蒺藜30克。如果继发感染加金银花3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30克,严重感染,并用青霉素。每日一剂,水煎2次混匀,分两次外用温洗。治疗前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擦药,自颈部以下,先擦皮损,后擦全身,连续4天为一个疗程。

(3)苦参10克,白鲜皮10克,百部30克,川楝子10克,蛇床子10克,石榴皮10克,藜芦10克,皂角刺20克,羊蹄根30克,硫磺20克,白酒3斤。将上述各药锉粗末,浸于酒中,加盖密封1周,即可。每晚睡前用纱布蘸药酒擦全身,连用10天。

相关推荐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风盛型 [临床表现] 皮肤泛发潮红,遇风痒甚且肿胀,舌质红,脉浮弦。 [食疗药膳] 1、芹菜汤:芹菜250克,煎汤,吃菜饮汤,连续服用。 2、苍耳子防风红糖煎:苍耳子60克,防风60克,红糖25克。将苍耳子、防风加水浓煎熬膏,加红糖,每次汤匙,开水冲服。 热盛型 [临床表现] 皮损红肿流水,瘙痒剧烈,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食疗药膳] 1、绿豆苡米海带汤:绿豆50克,苡米30克,海带20克,水煎,加红糖适量服。每日-2次。 2、白菜根汤:白菜根200克,银花20克,紫背浮萍20克,土茯 20

痛风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风是属于中医“痹证”等范畴,而过多的尿酸则属“湿浊”。由于脾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致使湿浊内生;肾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障碍。此时若又酗酒暴食、劳倦过度等,则促使湿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也就是痛风关节炎。如湿浊之邪进一步伤于肾则可导致肾损害,就是痛风性肾病甚至慢性肾衰。 辨证施治: 根据不同的征候特点分为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肾虚湿热证、肾虚石淋证、阴阳两虚证等证型。 痛风以急性关节炎发作期为主要表现时多属于湿热痹阻证,慢性期多为瘀血痹阻证;以尿路感染为主要表现时,多

流感的中医辨证治疗

风热感冒: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便秘两天以后,喉咙痛一两天,然后出现感冒症状,这就是风热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热 邪,首先犯肺)。为什么便秘会引致感冒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排便不畅,大肠影响肺就出现感冒症状啦。同样反过来,风寒感冒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对对症 也会外邪内进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实风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医属于变症,属于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随便使用止泻药。 风热感冒的症状: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 状之前就痛,痰通常黄色或带黑色;浓涕,通常黄色;舌苔带点黄色,也有可能是白色

紫癜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伤络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紫癜多发于四肢,以下肢及臂部为甚,常呈对称性分布,斑色鲜红,成丘疹或红斑样,大小不一,或融合成片,面部微浮,舌红苔微黄,脉浮数,或伴有皮肤搔痒,恶心呕吐,腹痛便血,尿血,关节肿痛等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加减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黑荆芥10克,薄荷6克(后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地黄15克,蝉蜕8克,白茅根20克。水煎服,每日1剂。皮肤搔痒者,加白藓皮10克、地肤子10克。关节肿痛者,加秦艽10克、防己10克。尿血者,加大小蓟

盗汗的中医辨证治疗

盗汗,《内经》称为“寝汗”,是熟睡后汗液窃出,醒来即止的一种临床常见症状。本症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所引起,临床以睡眠出汗,醒后即止,五心烦热,舌红口干等为主证。男女老幼,均可见之。本症以虚热为多见,但气虚、阳虚、湿热亦间或有之。 治疗本症,根据盗汗的特点,以滋阴敛汗为法,采用加减当归六黄汤治之。笔者用此方治疗不少的男女老幼盗汗者,取得良好的效果。药用当归10克,生地黄20克,熟地黄20克,黄连3克,黄柏10克,乌梅10克,五味子10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每日水煎服1剂,每剂煎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癌

皮下脂肪瘤在中医称为“痰核”“肉瘤”,认为它的发病与脾脏有关。中医辨证治疗脂肪瘤以健脾益气、理气化痰为主,再配合一定的食疗、保健措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中医指出脂肪瘤多因郁滞伤睥,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指的脂肪瘤。脂肪瘤中医不主张手术。因其只能治其标,不能治其本。因人是一个不可分割而相生相克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在脏腑机能正常的状态下才能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正常功能。一旦某一脏腑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它脏腑。不论病因何来

脚臭的中医辨证治疗

按摩穴位治脚臭:洗脚时,将双脚放在盆内温水中泡两三分钟,待双脚都热了,用一只脚的足跟压在另一只脚趾缝稍后处,然后将脚跟向前推至趾尖处再回搓,回拉轻,前推重,以不搓伤皮肤为宜。每个趾缝搓50一80次,双脚交替进行。速度为每分钟100一120次。每晚一次,脚气较重上部皮肤已破者不宜用此方法。 穿除臭袜治脚臭:脚臭产生的原因有时候是因为穿到品质低劣的袜子,可以试试看购买品质较高的除脚臭健康袜增加透气度,或许可以对脚臭问题有相当的帮助,比如用抗菌棉或竹纤维材料纺织的一般性除臭袜子,以及目前效果最好的银纤维材料的杀

胃癌的中医辨证治疗

辨证施治中晚期胃癌未能手术,或术后复发有远处转移病人,或因各种原因而不作手术的病人,则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施治按前述四型辨证治疗。 (1)肝胃不和型: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以舒肝和胃、降逆止痛。方药:柴胡、郁金、枳壳、旋复花(包煎)、代赭石、半夏、玫瑰花、杭芍、白屈菜、焦三仙、甘草。此证系患者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疏泄,乘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胃气上逆,嗳气频作,反胃嘈??,方中以柴胡、郁金、玫瑰花疏肝理气;枳壳、旋复花、代赭石、半夏降气平逆止呕;杭芍,甘草柔肝和中;焦三仙健

查出月经不调怎么进行对症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效果显著且副作用较小,月经不调不胜其扰,中医出马轻松调理!血淤型月经不调可表现为经期不断往后推,行经时经血颜色呈暗红色,量较少且有血块。查出月经不调怎么进行对症治疗?一般伴有剧烈的腹痛感,血块排出后可症状可减轻。在治疗月经不调的时候应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可选用益母草膏、桂枝茯苓丸等中成药,疗效都不错。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效果显著且副作用较小,血虚型月经不调可表现为经期不断往后推,行经时经血量较少且色谈质稀,患者平时经常会出现头晕眼花,心悸怔肿,少寐多梦等情况,面色也比较偏黄。在治疗

近视的中医辨证治疗

方法1:中药治疗 优点:中医治疗近视眼主要是根据全身情况采用中药整体辨证论治,认为脏腑尤其是肝肾在视力的调节上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该药的疗效与近视的轻重程度密切相关,近视程度越轻,临床治愈率和显效率越高。 缺点:大多的中药对假性近视疗效明显,但对真性近视有效的方剂较少,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方法2:针灸治疗 优点:针灸疗法防治近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针灸诸法中,以梅花针叩刺与耳穴压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而临床采用较多早期治疗系在传统穴位上进行扎刺。 缺点:针灸治疗青少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