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布鲁菌病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传染源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 鲁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 犬。患者也可以从囊、尿、乳汁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布鲁菌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治疗应遵循:①早治疗;②联合用药;③中西医结合; ④综合治疗的原则。以药为主,佐以支持疗法,以提高患者抵抗 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应注意休息和饮食。应增加营养,给高热量、多维生素、 易消化的食物,并给足够水分及电解质。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 风吹。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也可用退热剂。诊断一经确立,立即给予治疗,以防疾病向慢性发展。药物剂量足,疗程够。一般联合两种抗菌药,连用2-3 个疗程。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 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也不宜过多。菌苗疗法适用于慢性期患者。菌苗疗法可引起剧烈全 身反应,如发冷、发热、原有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出现休克、呼 吸困难,故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心血管疾病、肺结核者以及孕妇 忌用。菌苗疗法也宜与抗菌药物同时应用。患病后复发率6% -10%,常在3个月以内发生。可能是 细菌为细胞内寄生,不易为抗生素杀灭或者与疗程不够有关。
布病的发病机理
布鲁菌自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后,中性多核粒细胞首先出现,被吞噬的牛型细菌可部分被杀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杀。存活的 布鲁菌随淋巴液到达到局部淋巴结。根据人体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数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灭,或在淋巴结中生长繁殖而形成感染灶。当病菌增殖达到相当数量后,即冲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循环,此时可出现菌血症、毒血症等一系列症状。
病菌进入血循环后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后后中网病菌又可多次进入血循环而导致复发。发热呈波状型(故本病又称波状热)。
布鲁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与其他寄生细胞内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样,其发病机理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
布病的发生发展乃甚为复发,一则与菌血症、内毒素血症、变态反应有关,二则该菌侵犯多个器官,三则抗菌药物与抗体不易进入细胞,所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难治。
网状内皮系统在急性期呈弥漫增生,在慢性期则可出现由上皮样细胞、巨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所组成的肉芽肿,此系组织对细菌产生的变态反应。肝、脾、淋巴结及骨髓中均可有类似病变。在羊型和猪型布氏杆菌病中,特别是在后者中常有化脓性肉芽肿形成。
目前链霉素仅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疗
结核病初治、兔热病、草绿色链球菌或肠 球菌所致的心内膜炎(与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合用)、鼠疫和布鲁 菌病(与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合用)。
什么是布鲁斯氏菌病
布鲁斯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慢性传染病。又称马耳他热、波状热、波浪热、地中海弛张热、布鲁斯氏菌病。患上这种病的牛、羊、猪传染给人,症状是发热呈波浪型或间歇型,全身酸痛、乏力,多汗,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血或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即可确诊。四环素及链霉素联合治疗对急、慢性病例均有效。预后良好,病死率很低,多数患者于3~6个月内可恢复健康,即使无抗菌药物治疗,也只有10~15%病人的病程超过 6个月。慢性病例因反复发作可表现关节强直,运动障碍。母畜感染后可流产。人畜患本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可再感染,特别是牛、猪和羊。在中国,主要传染源为羊,其次为牛和猪。人因与病畜及其分泌物接触或食用染菌饮食(生乳、奶酪等)而受感染,人传染人的机会极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受感染者为牧民、兽医及屠宰工人。
羊型布氏杆菌为英国军医D.布鲁斯首先发现并获得其纯培养。1886年,他从马耳他岛一名因流行性发热而死亡的士兵脾脏中发现了大量细球菌,当时命名为马耳他细球菌。此后,又有人陆续发现牛流产杆菌和猪流产杆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细菌在形态、培养特性上均与马耳他细球菌相似。1920年,学术界为纪念最初发现人,便倡议用布鲁斯命名这些相似的病原体,总称为布鲁斯氏杆菌属,属布鲁斯氏菌科或假单胞菌科。
布氏杆菌分为6个生物种,18个生物型。布氏杆菌并非真正呈杆状,常近于球形,故常被描述为球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无荚膜,常单独存在。仅在需氧条件下生长,牛布氏杆菌需5~10%CO2方能生长。
四环素的适应症
1.该品临床主要用于:
⑴立克次氏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恙虫病和Q热。
⑵支原体属感染。
⑶衣原体属感染,包括鹦鹉热、性病、淋巴肉牙肿、非特异性尿道炎、输卵管炎、宫颈炎及沙眼。
⑷细菌性感染 包括回归热、布鲁菌病、霍乱、兔热病、鼠疫等。治疗布鲁菌病和鼠疫时需与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
⑸肺炎双球菌或流感杆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⑹敏感的大肠杆菌与变形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⑺痢疾杆菌或沙门氏菌属引起的痢疾或肠炎。
2.由于常见致病菌对四环素类耐药现象严重,仅在病原菌对该品呈现敏感时,方有指征选用该类药物。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多对该品呈现耐药,不宜选用于该类菌所致感染的治疗。该品亦不宜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和任何类型的葡萄球菌感染。
⒊ 该品可用于对青霉素类过敏的破伤风、气性坏疽、雅司、梅毒、淋病和钩端螺旋体病以及放线菌属、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的患者。
布鲁斯氏菌病的症状
(一)急性期:多缓慢起病,少数突然发病。
1、发热:热型不一,以不规则多见,典型的波浪热已不多见。不同菌种感染,热型不同。羊种菌感染法热明显,牛种菌感染低热者多。患者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但体温下降后自觉症状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症状相矛盾的现象有一定诊断意义。此外尚可存在脉搏体温分离,呈相对缓脉现象。
2、多汗: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不发热,亦有多汗。大量出汗后可发生虚脱。
3、关节疼痛:为关节炎所致,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发病后1个月才出现者。多发生于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关节炎可分两类;一类为感染性,常累计一个关节,滑囊液中可以分理处布氏杆菌。另一类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炎。腾头性质初为游走性,枕刺样疼痛,以后头痛固定在某些关节。除关节炎外,可有滑膜炎、腱鞘炎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
4、神经系统症状:以神经痛多见,常有坐骨神经痛和腰骶神经痛。少数可发生脑膜脑炎,脊髓炎等。
5、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可发生睾丸炎、副囊炎、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及子宫内膜炎。尚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表现为乳腺浸润性肿胀而无压痛。此外稍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肾炎、膀胱炎等。
6、肝、脾及淋巴结重大: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牛种菌感染者肝损害为非特异性肝炎或肉牙肿,未经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化。猪种菌感染则常引起肝化脓性变。脾多为轻度肿大。淋巴结肿大与感染方式由于,经口感染者颈部、咽后壁和颌下淋巴结肿大为主,接触性传染者多发生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有时腹腔或胸腔淋巴就亦可受累。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无明显疼痛,可自行消散,亦有发生化脓,破溃而形成瘘管者。
急性期布氏杆菌病患者经抗菌治疗后,约有10%以上复发。复发常法身于急性感染后数月,亦有发生于治疗后2年者。这可能是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逃脱了抗生素和宿主免疫功能的清除。在流行区,有时复发与再感染不易区别。
(二)慢性期:病程长于1年者为慢性期。
本期可由急性期没有适当治疗发展而来,也可无明显急性病史发现时已为慢性。主要表现疲乏无力,有固定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腾头,可存在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此外厂有精神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慢性期可分两型:1、慢性活动型:体温正常或有低热,症状和体征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血清学检查阳性;2、慢性相对稳定型:体温正常,体征和症状因气侯变化或劳累过度而加重者。
临床上哪些疾病要和黑热病相鉴别
本病应与结核病、伤寒、疟疾、布鲁菌病、白血病、恶 性组织细胞病、霍奇金淋巴瘤、慢性血吸虫病及其他病因所致肝 硬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患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