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用药小心误区
脑中风用药小心误区
1、定期活血化瘀
许多中老年人,喜欢定期去医院打吊针,以为输入一些活血化淤的药,能帮助疏通血管,其实这没有科学根据的。
目前老年人预防性输液,主要是活血化淤、降低血黏度、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这些药物的确能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但是这些药物属于临床用药,不是保健品,因此只具有治疗作用,没有预防作用,不能想输就输;而且靠输液来预防脑血管疾病,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临床验证。
2、认为静脉输液比口服药物好
在很多医院,中风患者都需要接受输液治疗1~2周,甚至更长时间。许多患者也认为,吃药好得慢,输液好得快。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除不能进食的患者外,中风患者根本不需要输液,因为大多数对中风有防治作用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降压药、调脂药、降糖药等,都是口服药,常用的静脉药,反而是一些没有多大作用的药。
3、认为中药比西药好
一些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中药副作用小,便擅自用活血化淤中药,代替抗血小板西药。其实中草药同样也有副作用,特别是静脉输入的中药针剂,因此中风患者,切不可私自购买中成药制剂,不可自行注射使用。
脑中风的后果有哪些
误区一:我们知道很多脑中风患者其实都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的,那么是不是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脑中风?脑中风分出血性脑中风与缺血性脑中风两种。缺血性脑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以发生缺血性脑中风。
误区二:有句话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要以为小脑中风无关紧要。不少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脑中风。约有一半小脑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脑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脑中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中风的治疗方法是很多患者朋友想要了解的问题,该病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急性血管性疾病,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很多并发症的出现,要引起重视。
一、药物治疗:对于脑中风的治疗我们首先要采取药物的治疗方法,先控制脑中风的发病,并且阻止病情的扩散,然后采用医师指导的技术去治疗这种疾病。
二、康复治疗:由于脑中风的危害,以至于许多患者都对于自己的生活失去自理能力,那么康复治疗目的是改变患者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降低疾病高复发率。
三、治疗误区:脑中风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所以用药治疗、对危险因素控制、康复治疗手段都必须讲求科学。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预防中风,需谨防以下8个误区:
误区一 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因为血压正常或低度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劲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设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 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误区三 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乃是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误区四 用药品种越多越好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编辑于2010年03月10日!
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误区六 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庭醒目处作为特困户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误区七 瘦人不会发生中风
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误区八 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
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伏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近几年,脑血管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张拥波博士介绍说,在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就座的患者中,最年轻的脑血管患者仅29岁,且30-45岁的中青年患者明显增加。生活中人们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有效地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烟限酒,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等,3/4的脑血管病是能被控制的。
女人缩阴要小心误区
误区1、缩阴速度越快越快
阴道松弛的女人都希望马上变紧,所以盲目的追求速效缩阴的产品,或者是看好效果立竿见影的阴道紧缩术,其实这些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根据调查所谓的速效缩阴产品要么是虚假宣传,要么添加激素成分,容易出现反弹,还有副作用,而阴道紧缩术,虽然见效快,但风险性也高,如今手术缩阴失败的女人不在少数。
所以,小编不建议大家盲目的追求缩阴速度,要知道每一个女人阴道松弛程度不同,恢复时间势必也是不同的。
误区2、缩阴运动做了没用
缩阴运动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缩阴方式,采用的女人也不少,不过有一些女人认为运动缩阴做了没用,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虽然缩阴运动见效缓慢,但是长期坚持,还是有效果的。
曾经有专家提出产后及早做凯格尔运动,可加强盆腔底部肌肉的力量。锻炼一段时间后,阴道能回缩,阴道弹性能恢复到产前的80%以上。所以不能说运动缩阴没用。
如果能够在阴道松弛不严重时坚持运动缩阴,不但可以缓解阴道松弛程度,促进阴道紧缩,还可以提升性生活质量呢!如果松弛严重也可以配合千黛斯之类的缩阴产品,恢复阴道紧致也不难。
使用面膜要小心误区
误区一:睡眠面膜一定要过夜。很多朋友都认为睡眠面膜一定要过夜,这样才可以发挥出面膜的全部功效,哪怕是觉得感觉到粘稠也会坚持过夜。其实,睡眠面膜只是面膜的一种统称,并没有说明一定要在睡觉前使用,其实只要皮肤吸收了面膜的营养就可以了。
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果使用睡眠面膜感觉到又粘又腻又不好吸收,起床后皮肤上分泌出许多油脂,这时就不需要带着面膜过夜了,只要在脸上敷30分钟,等到皮肤完全吸收后,就可用清水洗净。
误区二:睡眠面膜一定要在晚上睡觉前才能敷。大多数的人经常会顾名思义,认为睡眠面膜只能在晚间使用。其实不然,睡眠面膜的主要配方是胶状的大分子,目的是为了锁住在使用面膜之前抹上的护肤产品中的小分子,所以在平时有时间,就算是非睡眠的时候也可以敷的。
正确使用方法:如果在晚上睡觉之前涂抹睡眠面膜感觉到不舒适,可以选在中或是下午睡觉前,完成了基础护理工作之后,再使用睡眠面膜。
误区三:在敷面膜前不做任何基础保养。很多人都会犯这个错误,在敷面膜前不做任何的基础保养,直接敷上一层面膜便睡下。睡眠面膜是皮肤表层的一层膜,起封闭性的效果,它的营养成分并不多,需要进行基础护理,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的养分。因此,不可以忽略基础护理的重要性。
正确使用方法:每天在清洁完皮肤后,打上爽肤水,再抹乳液、霜,全吸收后,就可敷上睡眠面膜,锁住营养。
喝红豆水小心误区
误区一:
煮红豆水时不能煮破红豆,一旦里面的淀粉流出,反而失去消肿功效?
红豆水如果只有一点点混浊也不要担心,少量溶出的淀粉还不致让体重增加;但古方里确实有提到,吃掉红豆就失去利水效果,所以就中医角度而言,不建议连同红豆一起吃,只需取红豆水的上清液来喝。
误区二:
每个人都适用红豆水?
红豆水消水肿,但并非每个人都适用。一般人如果因为怀孕、吃重咸、压力或排便不顺引起的水肿,喝红豆水的确能帮助水分循环与代谢,排除体内湿气。
不过疾病引起的水肿患者就要特别注意限水。像慢性肾脏病患因肾脏过滤功能失调,喝进去的水排不出去,反而加重身体负担,不建议饮用红豆水。
误区三:
坊间传说红豆古名赤小豆,不过也有人说两者是不同品种,真的吗?
摊开《台湾市售易混淆中药图鉴》可发现,红豆与赤小豆分属不同品种。而赤小豆在中医里属药材,市面上不易买到,外观较一般红豆细长,偏暗紫红色,坊间常将两者搞混。赤小豆的利水力道比一般红豆稍微强一些,但用一般红豆也有利水的功效。
误区四
太瘦的人不适合吃红豆或喝红豆水?
“没有这回事”营养师驳斥,因利水不等于脱水。红豆虽然有利尿功能,但不至于像利尿剂一样,引起脱水或口干舌燥,瘦的人一样可以吃红豆或喝红豆水。
老年人患上脑中风该怎么办
药物治疗脑中风
临床治疗脑卒中都有什么可靠的用药呢,治疗脑中风的西药有:拜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脑活素片、弥可保等,都是疗效比较可靠,有治疗针对性的用药,其中阿司匹林是防治脑卒中的基础用药,对防止脑卒中复发有一定疗效,但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显示有大约一半的患者存在用药抵抗,即使是阿司匹林肠溶片,也会对胃肠造成负担和影响,有各种出血倾向的患者,更应禁止使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须在医生指导下针对自身情况和病症特征选择用药。
康复治疗脑中风
1.运动治疗脑中风;用于恢复脑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主要是一对一(即一个康复治疗师对一个患者)的手法治疗。治疗方法是根据中枢神经发育学原理,通过易化和促通技术恢复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抑制异常运动和反射。也配合使用一些运动器械促进患者的运动能力。
2.作业治疗脑中风;是针对上肢运动能力、协调性和手的精细活动进行的康复治疗,目的是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物理治疗脑中风;如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和相应的理疗,改善偏瘫肢体的肌肉和循环问题。
4.言语治疗脑中风;对伴有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言语沟通能力。
5.心理治疗脑中风;脑中风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情绪,需要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
6.康复工程;对于偏瘫肢体可以配置适当的矫形支具,以阻止肢体变形,辅助功能活动。
7.康复护理;脑中风患者发病早期或卧床期的肢体功能位摆放和被动活动,预防呼吸道、泌尿道和胃肠道的并发症等。
诊断脑中风避免走入误区
脑中风的诊断时机也非常的重要,大家一定要了解清楚脑中风的诊断方法,通过在最佳的时间里对脑中风疾病进行及时的诊断,发现脑中风疾病的病情和脑中风疾病的病发原因,调查脑中风疾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然后分过这些脑中风疾病的有效诊断来分析出来一种做好最有效的治疗脑中风疾病的方法。
脑中风的诊断方法有很多,大家一定要了解清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脑中风疾病的诊断。CT扫描是目前普遍用于脑卒中诊断的检查方法,CT不仅能明确病灶部位、大小、性质,且能观察病情,估计预后。CT扫描是目前普遍用于脑卒中诊断的检查方法,CT不仅能明确病灶部位、大小、性质,且能观察病情,估计预后。
但是CT检查亦有一定限度,脑梗死12小时后到2个月内CT均可出现低密度灶,以发病后8-11天为最佳扫描时间;12小时内液化灶尚未形成或两个月后病灶已吸收,作首次普通CT扫描结果可为阴性或报告正常。出血性脑卒中聚发立刻扫描甚或3小时内CT亦可无异常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部位浓缩为一高密度区,诊断即可明确,而4-5天后血肿周边开始溶解吸收,10天后小血肿已吸收殆尽,不留痕迹。大血肿遗留囊腔则与脑梗死黑色低密度病灶难以辨别。为此,脑出血病人应在一星期内做CT扫描。
脑中风患者的血肿吸收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旦对脑中风疾病进行确诊,就不需要对脑中风患者任意的复查CT,如果在预计的血肿完全吸收时间之内,患者出现了症状加重的情况,或者是出现新的神经体征的时候,要做一次证实是否有再出血或者是意外的情况发生的检查,减少脑中风患者的经济负担。
诊断脑中风存在极大误区:
脑中风的治疗缺少不了正确的诊断,了解清楚正确的脑中风的诊断方法,是大家必须要做得事情,在生活中,脑中风疾病是经常的见到,大家对脑中风也是比较的熟悉,只是大家不愿去了解脑中风这方面的知识,对脑中风的诊断以及治疗更是一无所知。平时的时候,可能大家也会谈到脑中风疾病,但都是一些很基础的问题。
脑中风的诊断误区有很多,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了解。为了能够避免脑中风的诊断出现什么问题,大家就应该了解脑中风的诊断容易出现的这些误区,在诊断脑中风的时候引起注意。因为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脑中风的诊断出现误区跟症状表现了解的不清楚也是有很大的关系,把脑中风的诊断误区了解清楚以后,大家还需要了解清楚脑中风的症状表现,打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在生活中引起注意。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 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脑中风的诊断容易出现误区的知识大致也就是如此,大家参考资料了解清楚这些脑中风诊断容易出现误区的知识。对脑中风的发生要高度重视,脑中风发生以后,大家首先就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但是,必须要注意这些需要注意的诊断误区。对脑中风做出正确的诊断以后就对脑中风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方可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诊断脑中风的辅助性检查方法:
脑中风的诊断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因为只有通过诊断才能够准确的了解清楚脑中风的病因,脑中风的病情等实际情况。而要了解清楚这些,只是知道诊断方法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清楚一些能够辅助脑中风诊断的检查方法,这些检查方法对脑中风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在脑中风的诊断过程中,也经常能够见到这些检查方法。
脑中风的检查方法有脑CT扫描,脑CT扫面对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非常的准确,对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就稍微的差点。不过这种检查脑中风的方法需要注意,缺血性脑中风在发病以后二十四小时后才能够清楚的显示;然后就是血糖及糖尿的测定,脑中风患者在治疗或者是预后,和有没有糖尿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对血糖以及糖尿进行检查的主要根据。
对脑中风的诊断,还可以检查血液流变,血液流变学的特征的改变和脑中风发生以及预后有很密切的关系,很多的脑梗塞患者的血粘度,血浆粘度等都不同程度的升高,所以,对脑中风患者做定期的血液流变检查是很重要的;最后才可以通过检查白细胞的数量来诊断脑中风,因为脑中风的预后呃白细胞的总数有非常大的关系,通过白细胞就能够诊断脑中风疾病。
温馨提示:了解清楚脑中风的诊断方法以后,可以对脑中风的这些检查方法详细的了解,其实,了解清楚这些检查方法以后,也就了解清楚了脑中风的诊断方法,脑中风的诊断也就是通过这些检查方法来进行的。所以,这些脑中风的检查方法就比较的重要,了解清楚以后对脑中风患者来说作用很大。
伤口愈合慢小心误区
1、保持伤口干燥
当皮肤表层细胞游移增生时,若遇到结痂,则皮层细胞难以移动,伤口愈合时间变长。
正确方法:伤口上适当的湿度会加速愈合。
2、多涂药水
以往伤口处理常是双氧水、碘酒、红药水、紫药水涂得“姹紫嫣红”的,但现在认为这些消毒药水,会破坏到肉芽组织,减少白血球活性。
正确方法:消毒是必要的,但要迅速,马上用生理盐水把这些消毒药剂冲拭为好。
3、必用抗生素
除非感染已发生,不然不用抗生素,即使是局部的抗生素药膏,也会影响伤口愈合。
正确方法:重要的是用生理食盐水──冲、冲、冲。
4、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具有止血的作用。于是有的人就习惯将云南白药直接涂撒在流血的伤口上,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云南白药虽然具有良好的活血、消肿、止血、止痛作用,主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外伤出血、吐血等,但是多作为口服之用。如果将药粉直接散在流血的伤口上,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发炎,反倒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正确方法:伤口出血不宜直接涂撒云南白药,可采用止血带或纱布压迫止血。
5、包得紧紧的,密不透风
伤口的愈合,必须有“氧”,氧为形成胶蛋白所必需。
正确方法:最好暴露,至少要留有一定的空隙才对。
盛夏季节去火小心误区
错一:多吃水果能“灭火”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益健康,但对于去火,有些水果则可能“火上浇油”。以桃子为例,“桃养人”的说法古已有之,但需因人而异。庄乾竹表示,桃子具有通便的作用,但桃子性温,对于实热体质者因上火引起的便秘、舌苔黄、口干、咽喉疼痛等症状,不但不能去火,还可能加重病情。此外,橘子、荔枝、桂圆、石榴、椰子、杨梅等都属于温性水果,经常上火的人最好少吃。
错二:绿豆汤、菊花茶当水喝
夏日炎炎,不少主妇会熬一大锅绿豆汤或沏上一壶菊花茶给家人当水喝。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功效,但对于手足凉、腹胀腹泻等体质虚弱的人,最好不要过多饮用,可选择熬绿豆粥这种稍温和的吃法。菊花茶也不宜天天喝,虚寒体质的人若长期大量饮用菊花茶,会使体质越来越虚寒,免疫力降低。
错三:人人都能喝凉茶
凉茶虽然成分不一,但主要是由金银花、菊花、黄岑、荷叶、藿香等组成,属寒性。中医专家提醒,在湿热的南方,喝凉茶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祛湿的功效;但对于平时体质较差或怕冷、脾胃虚寒等寒性体质的人来讲,喝凉茶可能会加重状况,导致胃疼、腹痛,甚至腹泻。
错四:吃“苦”就能去火
苦味食物中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舒张血管的作用,不少人觉得只要上火了,就可以吃些苦瓜、野菜,喝苦丁茶等苦味食物来下火。实际上,这些苦味食物多适合泻肝胆、胃肠之火,如果有喉咙疼痛、口臭、眼睛发红等症状,可以适当吃点“苦”;而对于口舌生疮等心火症状则不适用。另外,吃“苦”也要适度,过多食用或食用苦味过重的食物,可能会损伤脾胃,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中风急救知识
1、发现病人突然发病后切忌慌乱紧张,应保持镇静,让病人平卧在床上,尽快与医院或急救中心联系。
2、中风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在诊断未明确时,不要用药,因为不同类型的中风用药各异。
3.蔬菜汤红、白萝卜适量。将洗净的红萝卜、白萝卜削皮后切成不规则的块状,把切好的蔬菜用适量的清水煮15分钟左右,用网筛筛去蔬菜。
糖友运动要小心误区
打胰岛素会上瘾
经常听到需要打胰岛素的糖友问医生:是不是打胰岛素,打着打着就会上瘾了?其实,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蛋白激素,是人体内原本就有的蛋白质。人体仿佛一部发动机,需要燃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获得能量,维持生命的活力,胰岛素恰似葡萄糖燃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是维系生命的纽带。健康人体内自己生产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因为体内胰岛素生产系统有问题,需要从外部补充一点而已,这是患病的机体需要,维系健康的有效治疗手段罢了,与“上瘾”无关。
用胰岛素会导致洗肾
胰岛素对人体并没有害,也因为血糖获得控制,减少其他并发症发生机率,保护肾脏不再继续收伤,让胰岛素剩余功能正常;另外,糖尿病人只要维持正常三餐,除高风险食物外,不用特别挑选食材,相信医师诊断与治疗,就可稳定血糖避免病况恶化。
要少吃米饭
糖尿病人是否真的要少吃米饭呢?专家表示,米饭所含的淀粉,能够分解成人体必要能量葡萄糖,如同汽车行走需要加油,人类活动一定要使用到葡萄糖,一旦缺少脑细胞功能将第一个功能受损,红白血球功能也会降低,若长期缺乏淀粉,身体必须分解蛋白质换取葡萄糖,恐导致酮酸中毒或高渗透压血糖症。
白米饭吃成糖尿病?
网上有帖子指出,白米饭含糖量高,引发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各种慢性病。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国人粮食缺乏,必须用土豆、南瓜、芋头、大豆、地瓜来替代主食米饭,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们很少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专家介绍,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白米饭易消化、转化快,确实属于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糖尿病人少吃精制谷物,在主食限量范围内多用粗杂粮代替部分米、面。但不能将糖尿病的发生归罪于米饭。1型糖尿病主要与免疫缺陷及病毒感染有关,2型糖尿病是在有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致病的。这个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生活方式,吃得多了而运动减少了,尤其是西式的饮食习惯。我国成为世界糖尿病的重灾区,不是白米饭比以前吃得多了,而是大鱼大肉吃多了
治疗老年人脑中风常见的误区
误区1:我们经常说肥胖的人容易得病,尤其是脑中风,那么是不是瘦人就不会发生脑中风呢?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脑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脑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脑中风的发生。
误区2:脑中风比较青睐于中老年人,那么是不是就只有中老年人才会患脑中风呢?虽然90%的脑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脑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脑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