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的简介
颅内出血的简介
随着早产儿出生率增高,而且现在可用超声检测脑的状态,所以经常可以发现妊娠未满35周出生的新生儿患有颅内出血。如不能及时止住脑室内出血,就会涉及脑实质,导致预后不良。脑室即使有出血,但也很少能从外表看到明显的症状(眼神异常、抽搐)。只有通过超声检查及腰椎穿刺,证明脑脊液中有血后才可确诊。
要每天测量颅骨前后径,并l周进行1次超声检查。如果脑室处于扩张状态,就要经常做腰穿,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室扩张。 颅内出血是有可能自然恢复的,脑室扩张的人有相当一部分能够正常成长。
因此,不能因得了颅内出血就产生绝望的情绪。当只凭腰椎穿 刺不能阻止脑室扩张时,可以从大囟门插管,形成向外释放脑脊液的通道。即使如此,脑脊液仍不断增加、形成脑积水时,可以从脑室架桥至腹腔,以预防脑实质受到压迫。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类型
最常见的新生儿颅内出血为蛛网膜下隙出血,常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发,临床上惊厥的出现率相当高,其预后取决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救治。
硬膜下出血常为外伤性,由于血管破裂部位的不同而分为小脑幕裂伤,大脑镰裂伤,浅表静脉破裂等类型。小脑幕裂伤由于血液扩展到幕下常造成死亡,多见于臀位极小未成熟儿分娩时。硬膜下出血可根据情况进行外科治疗。
脑室内出血多见于未成熟儿,容易造成静脉系统梗塞,引起脑室周围组织肿胀及充血而发生室管膜下出血,一部分患儿继之发生脑室内出血。新生儿窒息及未成熟儿的呼吸障碍是其常见诱因。
小孩颅内出血的症状
1 颅内出血这疾病的症状有很多,会出现意识的迷糊,心跳的加快,血压的不稳定,呼吸的加快,有的病人颅内压增高还会出现呕吐,出血点不同。症状也会不一样,会影响到生命体征,有的病人会出现呕吐和腹泻,出血点不大的病人,还要在医院进行检查,发现了在进行治疗。
2 颅内出血这疾病的病人有的人是脑血管的畸形导致的,有的病人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有的病人因为一些外伤而导致的,血液病也会导致颅内的出血,有的人激动也会导致的,天气的原因。
3 颅内出血这疾病的护理,要卧床休息,防止在颅内出血,保持房间内气温的适宜,保持空气的流通,注意保暖,按时给病人吃药,床旁边要加护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要定时的吸痰,可以吸氧。
什么是创伤性颅内出血
外伤性原发脑室内出血在临床上极为少见。这种脑室内出血多见于年龄偏大患者,这主要是由于其时反应较慢,创伤时脑部受伤较严重,加之脑血管多有硬化,顺应性差,伤时在脑室瞬间扩张时,易破裂出血。由于脑室壁也是脑血管畸形好发部位之一,故外伤性原发脑室出血不能排除是由于外伤诱发脑室壁血管畸形出血所至,因此有条件应行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
脑室内出血的诊断有赖于头颅CT 检查。伤后早期的头颅CT 常可通过血块的积存的情况来判断出血的脑室,对以后可能的手术处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入院时没有或仅有轻度的脑室内出血(侧脑室积血量小于1/3)的患者,伤后12~24小时的头颅CT 复查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对于部分伤后持续昏迷的患者。
轻度的脑室内出血治疗上并不困难。除使用止血药物外,再辅以腰穿放脑脊液,多可治愈。对于严重的脑室内出血,尤其是脑室铸型的患者,早期的急诊手术是十分必要的。从相关文献及我们的经验可以证实,严重的脑室内出血的患者,急诊手术治疗的效果要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尤其对于防止急性脑积水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手术多采用积血严重一侧的侧脑室外引流术。外引流多进行5~7 天,时间过长易引发颅内感染。采用脑室外引流辅以腰穿放脑脊液的方法,以达到脑脊液置换的目的。腰穿多在术后第二天即可进行,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以放血性脑脊液为目的,每次放出血性脑脊液30ml 左右,放出脑脊液后,为防止颅内压过低,可注入10ml 左右的抗生素(我们多采用500ml 的生理盐液中加入8 万单位的庆大霉素配置)。前三天腰穿可每12小时一次,以后每日一次,待脑脊液基本清亮后即可停止。对于脑室铸型患者,单纯腰穿治疗,有诱发脑疝的可能,因此早期应慎用,先予以脑室外引流,待5~7 天后可行腰穿治疗。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迅速发展,脑室镜也应用于脑室内出血的治疗,因其除可清除血肿外,还可在镜下止血,因此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宝宝颅内出血怎么办
脑出血的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次数,全身情况和并发症等有关。轻症脑出血以及外囊出血、脑叶出血,预后较好,经治疗后偏瘫可明显恢复,通过功能锻炼,有的病人还可恢复工作。而内囊、脑室和桥脑部位的出血,预后较差,多于病后数小时或数天死于脑疝。昏迷1周以上者,多死于并发症或遗留后遗症。
什么是新生儿颅内出血
什么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影像学(如B超、CT)发现脑部有出血,出血部位包括脑室内出血、脑实质的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小脑出血。足月儿颅内出血主要由外伤、产伤或者缺氧缺血导致,早产儿颅内出血跟早产本身有关。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缺氧缺血
围产期的缺氧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各种因素导致围产期缺氧缺血后,脑部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大脑本身会进行调节,如果失代偿后,有可能发生颅内出血。
产伤
若孩子个头较大,或胎位不正,分娩非常困难,不得不用产钳助产的情况下,孩子有可能发生颅内出血。
早产
早产儿支持基底膜组织脆弱、微血管未发育成熟与缺氧等易引发颅内出血。
其它
患有先天性的、出血性的、凝血性的疾病,如血友病。
判断新生儿是否有颅内出血症状判断
1.兴奋症状
颅内出血的孩子,早期会有一些兴奋的症状,如爱哭闹、烦躁、不爱吃奶、肌张力增高等。
2.抑制状态
若颅内出血量较大,孩子会出现抑制状态,如淡漠,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有的孩子还会出现抽风、惊厥的发作。
3.其他
如出现贫血和无原因可解释的黄疸时,需检查其是否有颅内失血。
诊断检查
通常情况下,新生儿颅内出血通过做头颅B超即可诊断,对孩子是没有伤害的。
一般不建议做头颅CT,但如果临床高度怀疑为颅内出血,且医院没有条件去做B超时,做CT也是必须的。除此之外,当怀疑有蜘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硬膜下出血时,也需进行CT或者磁共振来确诊。
车祸颅内出血吃什么好
上消化道出血防治的重点是保护胃黏膜,降低和中和胃酸,使胃pH控制在4以上和积极治疗脑出血。具体措施如下:
(1) 纠正供氧不足:改善机体的氧供,首先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与肺的交换功能。在危重的脑出血患者应注意氧的供给。
(2)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上消化道出血虽是胃局部的表现,但它是全身反应中的一部分,内稳态对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维持合适、有效的血容量,但水过多将引起心、肺的损害。动脉的pH值也将引起胃黏膜pH值的改变,酸血症能增加胃黏膜的酸度。因此,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措施之一。
(3) 及早给予营养支持: 胃黏膜需要能量以再生、分泌黏液保护黏膜。肠内营养具有促进胃肠道恢复、刺激内脏与肝循环、改善黏膜血流、预防黏膜内酸中毒与渗透障碍等作用。脑出血病人,可及早给予肠内营养,在24~48小时内应用配方饮食,从25ml/h逐渐增至100ml/h,并增加谷胱甘肽、维生素E与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剂,饮食纤维可改善结肠黏膜的营养以预防肠源性感染,每日的需要量应在10g以上。在不能口服时,肠外营养中增加谷氨酰胺也将有利于胃黏膜的生长,并为胃黏膜提供必需的能量。
(4) 止血剂:可使用安络血、立止血等药,也可用冰水100~2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4~8mg胃内灌注。
(5) 手术:上述止血措施无效时,应及早行内窥镜检查,试行镜下止血,或外科手术治疗。
此外,需严密观察病情,了解呕吐物和大便情况,注意神志变化和肢体皮温色泽;监测血压和脉搏,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球压积等;做好胃管的护理,每次注药或进食前应回抽胃液肉眼观察,必要时行潜血检查。
脑出血病人的饮食
病人神志清楚,能进食并无咳嗽,咽下无困难者应给软质消化,低糖、低脂、高蛋白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因为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和水果不仅可以减少便秘,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 和微量元素,避免进食过饱及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强的食物。
昏迷不能进食病人,鼻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一般在病后 2 — 3 天病情稳定后进行准备注射胃管的食物,先应该高温消毒,食物温度宜在 37 — 40 ℃ ,成人 24 小时的液体需要一般不低于 2000 毫升,推荐流质食物的配方:鲜牛奶 1000 毫升,鲜豆浆 400 毫升,米粉 200 克,鲜鸡蛋 6 个,砂糖 50 克,精盐 5 克、维生素 C300 毫克,维生素 B1 30 毫克, B6 30 毫克,配好的食物可分 4 — 6 次,每隔 4 — 6 小时注入 150 — 250 毫升。 在注入时切忌太快,以免引起呕吐,特殊情况下,如夏天出汗多,高热,则每天增补液体 500 — 1000 毫升。
脑血管病
意外包括:脑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症状: 突然发病,可有头晕、头痛、呕吐、失意、流涎、口角歪斜和半身瘫痪,重者可有昏迷、二便失禁。
自救措施: 就地侧卧、不搬动、如需搬动应平稳抬放;
去除义齿,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用冰袋或水毛巾置于病人前额,以利降低颅内压,注意保暖。
以上的食物都是可以用来纠正患者颅内出血持续加重的现象,而在治疗的时候这些饮食要合理给患者搭配,避免每天吃同样的食物,要用不同的营养食物来改善患者虚弱的身体,而患者在颅内出血之后避免做距离的运动,如果昏迷严重的话,那么必须要马上做手术,不然造成死亡的几率是很高的。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症状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症状,多在出生后3天内出现。
1、兴奋症状:早期常见: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囟隆起、颅缝增宽、头围增加;意识形态改变,易激惹、过度兴奋、烦躁、脑性尖叫、惊厥等;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肌张力早期增高等。
2、抑制状态:随着病情发展,意识障碍则出现抑制状态,如淡漠、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有面色苍白、青紫,前囟饱满或隆起,双瞳孔大小不等或对光反射消失和散大;呼吸障碍改变,呼吸节律由增快到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3、其他:如贫血和无原因可解释的黄疸等等。
颅内出血治疗方法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
此外,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加强护理维持生命功能。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减少复发。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维持中心静脉压在5~12mmHg水平。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必要时给脂肪乳剂注射液(脂肪乳)、人血白蛋白、氨基酸或能量合剂等。
注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并发症有褥疮、尿路感染、肺炎、肢体畸形、皮肤烫伤等,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坚持进行康复训练。脑溢血后遗症的患者的主要表现一般是肢体瘫痪、语言和智能障碍,因此应坚持进行康复训练,防止病人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和关节强直。语言和智能的训练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