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婴儿突然尖叫要谨防肠套叠

婴儿突然尖叫要谨防肠套叠

婴儿从4-5个月开始会有患肠套叠病的危险,因此,如果婴儿出现突然尖叫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肚子痛。其中以肠套叠即肠管堵塞是最危险的,如果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肠套叠的特点是疼痛的反复性,一般婴儿会腹痛2~5分钟,停歇5~6分钟后又开始腹痛,这样不断反复。如果婴儿患了肠套叠,要去外科诊治,不要看内科或小儿科。

如果婴儿的疼痛不是反复性的,就不要以为是肠套叠。如果出现持续性的疼痛,婴儿可能是患了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处可见到肿物,出现这种情况时,婴儿也会突然尖叫。父母要进行区分。如果哭闹的同时还出现发热,则多为中耳炎或外耳炎。

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是婴儿时期的急腹症,多发生于4~12个月的健康宝宝。患了肠套叠之后,宝宝会很痛苦,肚子阵阵绞痛。由于宝宝不会说腹痛,常表现为大声哭闹,四肢乱挣动,面色苍白,额出冷汗。

发作数分钟后,宝宝安静如常,甚至可以入睡。但隔不久,10~60分钟,腹痛再次出现,宝宝又哭闹不止,如此反复发作。与此同时,宝宝还有呕吐、拒绝吃奶等现象,病初排便,1~2次为正常便,哭闹过4~12小时后,宝宝多排出果酱样便或深红色血水便,这是由于肠管缺血、坏死所致。

导致宝宝患肠套叠的原因至今尚不明,一般认为是婴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添加辅食来保证营养摄入,而消化道发育尚不成熟,功能较差,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使消化系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而年轻的父母不了解这个特点,胡乱给宝宝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更增加了胃肠道负担,从而诱发肠蠕动紊乱,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处理方法:对阵发性哭闹的宝宝怀疑是肠套叠时,就应争取时间,迅速到医院就诊。凡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无脱水症,腹不胀,可以用气灌肠疗法使肠管复位,复位率在95%以上。晚期病情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婴儿肠套叠有什么症状表现

对于婴儿肠套叠什么症状一定要重视,你提到婴儿肠套叠什么症状为你解答如下.您好,肠套叠一般会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为何婴儿容易发生肠套叠

肠套叠就是一部分肠管套入邻近肠管之中,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岁以下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肠蠕动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所致。

引起肠蠕动紊乱的原因很多,如环境气温的改变、食物性质的改变、胃肠道本身的疾病(如肠炎)、其他发热性疾病等,均可成为引起肠套叠的因素。

此外,婴儿的肠系膜较大,回盲活动度较大,也是引起肠套叠的因素。

婴儿发生肠套叠时多突然起病,阵发性哭闹不安,下肢屈曲,双手握拳,面色苍白,呕吐,便血,呈“果酱”样大便。家长发现这些情况要及早带患儿到医院急诊。

当心宝宝的哭声

宝宝出生第一件事情就是哭。哭,对于宝宝来说,是件很平常的事,引起宝宝啼哭的原因通常分为无病啼哭和有病哭闹两类,妈咪庆当仔细鉴别宝宝的哭闹原因,以便及进发现问题进行护理,除了掌握宝宝因饥饿、口渴、过冷过热、尿湿等不适引起的啼哭规律外,更应该从宝宝的哭声中发现一些急病的征兆。

阵发性剧哭一一诉说阵发腹痛

阵发性剧烈啼哭,是尚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婴幼儿诉说腹痛的一种形式。这类啼哭的特点是一阵阵发作性居烈啼哭,发作的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常伴有躁动不安。

引起这类啼哭的疾病主要有肠痉挛和肠套叠。

小儿肠痉挛: 由于肠壁平滑肌阵发性痉挛而产生疼痛, 宝宝发生阵发性哭闹,待一定时间后强烈收缩的肠肌自然松弛,疼痛亦随之消失。肠痉挛一般在历经数十分钟到数小时后,可自愈,无危险性。

小儿肠套叠:发病早期的独特症状就是阵友性哭闹。由于一部分肠管套入邻近的肠管中,在肠蠕动时,套叠部分受阻导致强烈收缩而引起疼痛。 当肠蠕动减弱时,疼痛可缓解。如果套叠时间过久,套叠肠管会因A液供应障碍而坏死。由于本病友作前没有其它症状,在起病早期的间隔期间, 宝宝可嬉笑如常, 因而粗心的妈咪往往会延误带宝宝去医院的时间。

突发性尖叫啼哭一一诉说剧烈头痛

1岁以内的宝宝,如果突然发出刺耳的尖叫哭声,提示有严重颅脑疾病的可能音调高、单调而无回声, 消失亦快,类似于受惊吓或做恶梦时的直声尖叫。

引起这类啼哭的疾病主要有脑膜炎。

小儿脑膜炎: 由于脑膜表面发炎,渗出液增多,使颅腔内压力升高,引起头痛、呕吐和抽搐等症状。然而,对囱门未闭合的婴儿来讲, 因囱门可向外隆起,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颅内压力的增高,不一定出现呕吐和抽搐。由于本病常见且早期不易被发现,因而宝宝一旦有突发尖叫啼哭,且伴有不明原因发热,或虽不发热但精神萎靡、不吃,时有两眼发直并嗜睡时,妈咪应当高度警惕宝宝是否患有脑膜炎。此外,新生儿颅内出血,或因窒息缺氧引起脑水肿时,也有尖叫样啼哭,还常伴有阵发性青紫、面部肌肉及手足微弱抖动,不吃奶等。但这些新生儿在出生过程中有产伤或窒息史,故不难察觉。

连续短促的急哭一一诉说肺炎缺氧

连续短促的急哭,常是重度缺氧情况下的一种哭声,犹如呼救的信号。这类啼哭的特点是:哭声低连续而带紧迫感,好似气透不过来,有痛苦挣扎的模样。引起这类啼哭的疾病大多数为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由于小儿肺部细支气管和肺泡发炎,引起充血水肿,影响了肺部的氧气交换,导致体内缺氧。此时,心脏就会加快跳动,多向全身输送血液,以补偿氧气供应不足,最后导致心力衰竭的出现。

出现这种连续短促的急哭时,妈咪应当立即解松宝宝衣领、裤带,垫高其肩部,并使头略向后仰(使颈部伸直),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打开窗户,尽量安抚宝宝,等待急救车到来。切忌紧紧搂抱宝宝,家人团团固住,加重其烦躁和缺氧,使病情恶化。

小鸭叫样哭声一一诉说咽后壁脓肿形成

3岁以下宝宝出现小鸭呜叫样哭声时,应考虑有否咽后壁脓肿的形成。

咽后壁脓肿:由于咽后壁淋巴结感染,咽后壁与颈椎前筋膜之间发炎而形成脓肿。因为咽后壁淋巴结于3岁后逐渐萎缩,所以患儿多为3月一3岁龄童。

罹患此病的宝宝除上述特殊表现外,尚有畏寒、发热、颈部强直、吞咽困难、不愿吮乳、语言不清等症状。妈咪如果没有观察出宝宝颈部活动困难,且把这种哭声与一般的声音嘶哑相混淆,误以为是感冒,就会贻误诊疗时而酿成不测。因为咽后壁脓肿是一种危急的疾病,如治疗不及时,则脓肿会进一步增大,引起呼吸困难:脓肿穿破时,脓液被吸入气管内,会导致宝宝窒息而亡。

当怀疑咽后壁脓肿时,应赶紧送宝宝去有条件的医院检查治疗破裂而引起不测。千万不要自行强行观看宝宝咽部,以免使脓肿破裂而引起不测。

婴儿肠套叠

婴幼儿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多由回肠末端套入宽大的盲肠腔内。发病与肠管口径不同、肠壁肿瘤、憩室病变、肠蠕动节律失调等因素有关。

小儿肠套叠怎么自查

(1)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

(2)呕吐 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3)腹部包块 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4)果酱样血便 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

(5)肛门指诊 有重要临床价值,有些来诊较早患儿,虽无血便排出,但通过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内有黏液血便,对诊断肠套叠极有价值。

(6)全身状况 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肠套叠是什么

概述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为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随年龄增长该病发病率逐渐下降,约75%的病例见于2岁以内婴儿,尤以4~10个月婴儿最多见,男婴较女婴多2~3倍,春夏发病率较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约95%以上的小儿肠套叠属原发性的,初期,套入的肠管受挤压,特别是颈部,可因肠壁的痉挛收缩而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而肠梗阻又增加了肠蠕动阻力,导致套入部蠕动增强,迅速向前伸,套入部肠系膜套入加深,使其血管回流障碍,发生静脉性瘀血、组织水肿、管壁增厚、变硬,使自动脱套成为不可能,在婴儿期,回盲部、升结肠游离度大,肠系膜缺少脂肪、单薄,有利于肠套叠发展。

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

临床表现

多为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病。年长儿发病稍缓,症状不如婴儿典型。

1. 腹痛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腿,两臂乱动,或以手抓按腹部,面色苍白,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消失,间歇10~20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较大儿童发作间隔时间较长。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2. 呕吐早期呕吐为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吐出物为奶块或食物残渣等胃内容,次数不多。随后吐出物含胆汁,晚期可为粪样物。

3. 便血为婴儿肠套叠的特征。在腹痛发作后可有1~2次正常大便,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粘液血便。小肠型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便血率较低,出现也较晚。

4. 腹部肿块早期腹部平软,无压痛。多数病例可扪及肠套叠的肿块,小肠结肠型肠套叠沿结肠框分布,常位于右上腹部或脐上,呈腊肠样,表面光滑,中度硬,略有弹性,稍可移动。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循结肠移至左腹部。少数病例的套入部可达直肠,多数病例的回肠末端及盲肠套入结肠内,右下腹部扪诊常有空虚感。小肠套叠肿块多在脐周,活动度较大,不易扪及。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及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及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 全身情况早期病儿一般状况尚好,体温正常,但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或拒乳。随着病程延长,病情渐重,精神萎靡或嗜唾、阵发性哭闹等腹痛症状反而不明显。发病二三天后的晚期病儿,由于肠坏死或伴腹膜炎,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和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肠套叠能治好吗 婴儿肠套叠要住院几天

肠套叠一般需要住院进行复位治疗,一般大部分情况采取气钡灌肠,少部分是手术治疗,如果采取气钡灌肠,气钡灌肠复位成功一般观察四十八到七十二个小时,如果没有呕吐、腹胀等情况,有肛管排气,进食后可以考虑出院,但如果是手术治疗,是病情比较严重者,需要住七到十天。

相关推荐

关于肠套叠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那些

肠套叠多数发生在天气易发生变化的季节。所以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加减穿衣。特别是婴儿睡眠时注意盖好被于。如果肚子受凉,易引起肠蠕动的紊乱.这是特别注意的。 饮食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吃不清洁的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否则亦会引起肠蠕动的紊乱。 肠炎腹泻可以诱发肠套叠提高警惕。当腹泻病人突然转为便秘,并出现呕吐时就应注意肠套叠的发生,这种病人有肠炎的基础,较易引起肠坏死,及早诊治意义更大。 当婴儿阵发性哭闹,屈腿,面色苍白,伴有呕吐。哭闹后患儿精神萎靡,乏力,渐渐安静入睡,不久又反复发作。发病后4—1

怎么样来预防肠套叠的发生

1、应避免腹泻,尤其是秋季腹泻,家长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 2、平时注意科学喂养,不过饥过饱、随意更换食品,添加辅助食品循序渐进,不操之过急。 3、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 4、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大便带血,精神不振时,应想到是否有可能会得肠套叠。 5、最主症状为腹痛、呕吐和果酱般血便。

婴幼儿肠套叠如何早期发现

婴幼儿肠套叠在临床上有四大表现:腹痛、呕吐、血样便、腹部肿物。有的病儿并不一定完全具备上述四种表现,所以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在肠套叠的早期,如果病儿营养状况良好,体温也正常,小儿也不会述说腹痛,最容易被忽略。但是,小儿的面容苍白比较明显,精神不振也比较突出。 对于婴幼儿肠套叠,关键是提高警惕,在夏秋季千万不可当成一般的痢疾,否则会使病情加重,给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痢疾在发病前都有高烧,以后出现脓血、粘液样大便,痢疾小儿多在12个月以上。肠套叠以6个月左右为多见,只细心观察,完全可以鉴别。

小儿肠套叠的早期四大信号

小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 阵发性哭闹婴幼儿突然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手足乱动、呈异常痛苦状,此系腹绞痛的表现。不久疼痛停止,小儿则安静如常,间歇数分钟或半小时后又突然哭闹,呈反复阵发性发作。 呕吐消化系统失调,是肠道叠套带来的恶果,呕吐现象会在孩子身上呈现。起初呕吐物为进食的东西,可能伴有胆汁,病情加剧时,可出现奇臭的粪便类液状物。 大便异常血便是肠道感染的表现,肠道出现叠套6个小时后,绝大部分小儿会排便,此时粪便会有血,稀薄,呈现胶冻样,如果酱的颜色,少部分患儿没有,只是肛门处会有血渍。肠叠套导致了肠粘膜受

婴儿肠套叠是怎么引起的 婴儿肠套叠危险吗

肠套叠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其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措施,一旦确定应立即进行。在早期一般情况好,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加重,可出现全身情况恶化,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出现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

首先,我们的家长朋友们知道什么是小儿肠套叠。其实小儿肠套叠就是指患儿的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发的疾病。小儿肠套叠占肠梗阻发病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十五。目前医学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小儿肠套叠,慢性小儿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的小儿肠套叠。急性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期一种特有的疾病,以四个月到十个月左右的婴幼儿比较多见,孩子两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小儿肠套叠的发病逐年减少。目前小儿肠套叠男女发病之比为二比一或是三比一。绝大数小儿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小儿肠套叠比较少见,不及小

肠套叠的症状

肠套叠的好发期,通常为1岁前5至10个月大的婴儿为主,致病原因仍不明;肠套叠属于儿科急症,突发的痉挛性腹痛且并有呕吐、腹痛及解血便等都为典型症状。

五个月宝宝发育标准

发育体检 男宝宝体重6.0~9.3KG;身长61.7~70.1CM 女宝宝体重5.4~8.8KG;身长59.6~68.5CM 头围:男婴头围平均为43.0厘米左右,正常范围40.6-45.4。女婴头围平均为42.1厘米左右,正常范围39.7-44.5。 1.防疫提醒:这个月的宝宝记得打百白破疫苗第三针,打完针以后可能会有低热,家长需注意看护。 2.避免宝宝受惊吓:宝宝现在已经有记忆能力,白天受到惊吓,有可能引起夜间的梦魇,睡着睡着突然哭叫起来。爸爸妈妈让宝宝尽量避免受到不良刺激。 3.婴儿不能吃蜂蜜

小儿肠套叠发病年龄 婴儿肠套叠最早期症状

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主是腹痛、呕吐,然后腹痛主是阵发性的腹痛,表现剧烈的、阵发性的绞痛,患儿哭吵不安,屈膝缩服,面色苍白,然后持续数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腹痛缓解,间歇十到二十分钟之后又会反复发作。呕吐,主是一些反射性的,含有乳块或者食物残渣,后期可以有胆汁,还有粪便样的液体,说明存在肠梗阻。

发生肠套叠的原因

肠套叠的病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95%为原发性,多见于婴幼儿,是因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引起发生肠套叠的结构上因素,5%继发性的病例,多为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有明显的器质性改变,如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腹型紫癜等致肠壁肿胀增厚,可引起肠壁发生肠套叠,有些诱发因素,如饮食改变、病毒感染、腹泻等可诱发肠套叠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