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什么是脑卒中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

脑卒中的发病原因

1、外伤:外伤性脑出血和脑梗塞在中青年人中占的比重较大,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瘤大多发生在青年人,这也是脑卒中年轻化的因素。

2、饮酒: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的平滑肌引起痉挛,酒精可使血小板聚集、激活,体内血栓素(TX-A2)增加,直接引起脑血栓形成,强烈的脑血管舒缩 也易导致脑出血。酒精引起的精神、行为异常,促发A型性格外露,都对脑卒中形成有影响。年轻人过度饮酒、酗酒者较老年人明显多,也是导致脑卒中年轻化的一 个原因。

3、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没有高血压人的4-7倍。从血压115/75毫米汞柱开始,血压每增高20/1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就增加1倍,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可以增加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的危险。

4、超重与肥胖:超重与肥胖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所谓“苹果型体形”即脂肪堆积在腰腹部,是脑卒中和心脏病的易发因素。腰围男性≥90厘 米(2.7尺),女性≥80厘米(2.4尺),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腰围超标使心脑血管病首发年龄提前4-8岁。我国大约有30人超重,其中 60-72集中在年轻人,也是脑卒中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5、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脑卒中做哪些检查

医生通过病史和体检就能作出脑卒中的诊断。体检可帮助医生确定大脑受损的部位。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1)常用于确诊,但这些检查要在几天后才能显示诊断。CT和MRI也可帮助排除由出血或肿瘤引起的脑卒中。当考虑急诊手术时,需作血管造影。

应尽可能明确脑卒中的真正原因,脑卒中是由到达脑部的血凝块(栓子)引起的还是由动脉硬化造成血管闭塞(动脉血栓)引起的。

如果血凝块或栓子是脑卒中的原因,那么基础病因未得到纠正时就有可能再次发生脑卒中。例如如果心律失常导致在心脏形成血凝块,治疗心律失常可预防新的血凝块形成及另一次脑卒中的发生。在这些病例中,需常规作心电图(寻找心律异常)或其他心脏检查,这些检查包括持续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和评价心脏房室和瓣膜的超声心动图。

其他的试验室检查少有帮助,但常用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卒中,如红细胞减少(贫血)、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症)、白细胞癌(白血病)或感染。脑卒中后很少使用腰椎穿刺术检查,只有需要确定颅内压力是否正常时才采用这一检查,通常要作CT和MRI。腰椎穿刺术可用于检查颅内感染,可测定脑脊液压力或脑卒中是否是由出血引起。

脑卒中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脑卒中的准确诊断。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脑卒中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脑卒中必须的首要检查。

1、缺血性脑卒中

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2、出血性脑卒中

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临床上根据患者意识清醒与否、是否昏迷、偏瘫程度等将出血性脑卒中分为三级。

脑出血是脑卒中吗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后者称为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 分为两种亚型:颅内出血(IC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出血量决定了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以上就是关于脑出血是脑卒中吗的介绍,在出现了疾病的情况后,我们需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这是严重的疾病,在不注意了后会让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也要注意对疾病的预防,特别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脑卒中发作别摇晃患者

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急救专家提醒市民,一旦身边有人怀疑是脑卒中的症状,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院,其间千万不要摇晃患者,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北京市急救中心专家李坚韧指出,脑卒中多数在家中发病,经常在患者过于用力、激动或活动中发病,也有人早晨醒来手脚不能动或不能说话。有的还表现为突发头昏、头痛,伴呕吐、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专家还提醒,掌握正确的应急措施对减少脑卒中引起的合并症很重要,因此拨打急救电话后,要让患者仰卧,头肩部稍垫高,让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病人口鼻中有呕吐阻塞,应设法抠出。如果患者还清醒,要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千万不要慌乱,也不要哭泣或晃动病人。

脑卒中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

很多人对于脑卒中不清楚,脑卒中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

其实,脑卒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

凡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叫“脑卒中”。脑卒中又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烟雾病(MaMa’s病)等。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往往都有诱发因素。如着急上火、情绪激动、睡眠不好、用力过度、便秘、排尿困难等。此病常常在动态中发病(运动中)。发病突然,症状较重。发病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在静态中发病。如在睡眠过程中、在休息的时候或在安静状态中。此病的发病较出血性脑血管病来得缓慢、病情的恶化也较缓慢、且常常反复发作。由于梗塞血管的直径大小不一样,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某些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仅有一侧肢体麻木或轻瘫,住院用药后,反而会出现肢体全瘫。这种血栓,临床上称之为进展型血栓。有时即使做到了对症用药,病情也难以控制。这一点常常需要医生向病人及家属说清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人,是好发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脑卒中乃“急症中的急症”。所以对这些人一定要广泛地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识,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眼睛是脑卒中危险的一扇窗户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压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也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做好平常的预防保健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出现脑卒中的出现。眼睛是脑卒中危险的一扇窗户。借助视网膜照片可以预测高血压患者的潜在脑卒中危险。

新研究对近300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平均13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开始时,所有患者接受了视网膜拍片检查。研究人员根据视网膜照片显示的患者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病情将其分为:零危险组、轻度危险组和中高危险组。研究期间,165人发生脑卒中。轻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脑卒中危险为35%,中高危险组发生脑卒中危险则高达137%。在必须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中,脑卒中危险也大大升高。服用降压药的轻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脑卒中危险增加96%,而中度和高危患者脑卒中危险则增加198%。研究人员将年龄、性别、种族、血脂水平、吸烟、血压及身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纳入考虑范畴之后,患者脑卒中危险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高血压会导致视网膜血管受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成像是一种可观察血管受损情况的非侵入性检查,可以评估脑卒中危险。当大脑中血流中断(血栓或脑溢血)时,脑卒中就会发生。

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神经病学系主任拉尔夫·萨科博士表示,很多人对视网膜检查重视不够。这项新研究进一步佐证了早期相关研究,证明视网膜病变是小血管疾病和脑卒中危险增大的信号。

温馨提醒:眼睛是脑卒中危险的一扇窗户。所以通过视网膜检查可以及时的发现卒中的征兆,有利于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好的预防脑卒中的出现。同时专家提醒,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降低脑卒中危险。

脑卒中高危人群有哪些

脑卒中是中医命名的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

脑卒中的治疗 首先,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

其次,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最好戒烟忌酒;

第三,药物治疗。

但是这些仅仅是一些保守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治疗方法,不能在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

脑卒中高危人群有哪些?相信通过以上的介绍,你已经有了更多的认识,一般脑卒中高危人群,都是在中老年人群当中,所以对于很多中老年人,如果你的血压很高,那么一定要更好的做好脑卒中高危这方面的预防和治疗,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深秋高血压患者要警惕脑卒中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导火索”

中风对大家来说不陌生,就是脑中风,临床叫脑卒中,临床表现为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塞、智力障碍等。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脑卒中存在着明显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现象,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无论是哪一类脑卒中,高血压都扮演着“导火索”的角色。长期高血压的患者,脑部动脉硬化程度较高。做个形象的比喻,由于高血压患者血管像旧轮胎一样弹性变差、越来越薄,甚至个别地方产生“鼓包”(即微小的动脉瘤),一旦血压骤然升高,血管壁就破了,容易导致血管管壁破裂,形成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可使脑血管硬化的发展加速、加重,血管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和硬化的血管壁上形成的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则会造成血管的堵塞,从而引发缺血性卒中。

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舒张压每降低5 mmHg,脑卒中再发的风险会降低15%。老年人单独控制收缩压,可以将脑卒中发生率减少1/3。鉴于高血压在脑卒中发生中所处的地位如此重要,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高血压综合防治。到上个世纪80~90年代,脑卒中的发生率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美国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60%,男性发病率下降了30%,女性下降了18%。因此,首次脑卒中后的患者,不论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均需密切监测血压水平。应积极控制高血压,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140/80 mmHg以下。

导致高血压前期的因素也是导致脑卒中的致病因素。如肥胖、活动少、高盐饮食、血脂异常等。所以,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人积极减轻体重、多运动、减少钠的摄入量,降低血压水平。要想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基础,如暴饮暴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关键是要控制高血压。为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根据医生的嘱咐,坚持正确服药,以免发生脑卒中以及其他各种并发症。

尽早发现脑卒中前兆

有如下症状者,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突然舌头僵硬,语言发生障碍;突然发生面瘫,或者上下肢麻木无力,尤其是单侧出现类似情况;突然出现眩晕、耳鸣、呕吐,走路不稳等,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等高危因素者,一旦发现上述症状不能掉以轻心,应静卧在床,解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若发生呕吐现象,应采用侧卧姿势,以免呕吐物回流堵住气管而发生窒息情况。与此同时,应紧急拨打120急救电话,因为救治得越早对患者越有利,如果错过脑卒中救治黄金时间,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脑卒中(stroke)则是指畸形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我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中风有什么表现 中风怎么预防

1、一级预防。一是防治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和患者死亡率分别降低40%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的最重要措施。一是预防心源性脑卒中: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梗死和心房纤颤患者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危人群,应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以预防脑卒中。三是防治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病变及促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在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患者并积极治疗、控制糖尿病。四是防治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酒。

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其主要针对已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发生轻型卒中并在短期内(3周)完全恢复者,防止发生完全性脑卒中,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

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指临床预防或康复性预防,主要为发病后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突然失语中风怎么办

防卒中需注意多运动、合理饮食

不运动是国人患脑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缺乏维生素D以及HCY(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也是常被忽略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缺乏维生素D很容易导致血管硬化,引起中风;HCY的升高则是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HCY是食物中蛋氨酸在体内分解的中间代谢产物,对人体有害无益。高蛋白饮食,有可能会导致HCY代谢异常,也就是氨基酸代谢异常。预防脑卒中,需注意合理饮食,除了避免高糖、高脂、高盐“三高饮食”外,还应避免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D。

一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或脑卒中的先兆,需每三个月一次到医院进行糖化蛋白检查、血脂检查、维生素D3、HCY等相关检查。根据病情,可以考虑三个月至半年定期到医院做血管相关的影像学检查:颈动脉彩超、脑部CT或MRA等。

相关推荐

脑卒中高危人群有哪些

1.脑中风的学名,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 2.脑卒中的治疗 首先,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 其次,注意控制饮食。主要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最好戒烟忌酒; 第三,药物治疗。 但这些仅仅一些保守的、治疗

鼻子流血不止当心脑出血

鼻出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们已司空见惯、泰然自若;脑卒中可以使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生命,往往让人们谈虎色变。谁又会把鼻出血与脑卒中联系起来呢? 春初气候干燥,人的鼻腔血管极其丰富,浅表易破,加之用力抠鼻,咳嗽或打喷嚏,鼻中膈弯曲或受外伤。容易发生鼻出血。鼻出血虽为“小”事,但往往来势凶猛不易立止,出的血多了会给人体带来危害。 鼻出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们已司空见惯、泰然自若;脑卒中可以使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生命,往往让人们谈虎色变。谁又会把鼻出血与脑卒中联系起来呢? 其实,鼻出血的原因许多,而出血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如何调控血压

高血压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有高血压的人比没有高血压的人,脑卒中的危险增加3-6倍;收缩压从120毫米汞柱升高到14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高3倍;单纯收缩压从140毫米汞柱升高到159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加40%。 但高血压又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不论什么性质的高血压,也不论使用什么手段或药物,也不论在高血压的什么阶段进行治疗,只要能使血压恢复至正常,并且坚持治疗2n3年,就会使脑卒中的风险降低40%。 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调控和药物选择 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85%。脑血栓发生6

脑卒中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一、脑卒中检查项目 1、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 2、脑病变检查:头颅CT或MRI; 3、血管病变检查:颈动脉双功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4、实验室及影像检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氧饱和度;胸部X线检查; 5、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显示或怀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性相关,因此,高血压的定义人为的。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发生于通常认为的“正常血压”者。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常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危险因素而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 血压升高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标准判断,血压升高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一些临床试验也为此提供了证据。 1.血压升高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脑卒

这五种人最易猝死

高血压。 高血压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超过半数的脑卒中发病与高血压相关。亚太研究团队(APCSC)研究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脑卒中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 长期血压高于生理水平,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血管脆性增加,变窄变硬,形成血栓。而血栓、血管变窄等正诱发脑卒中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 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患病率增加了近20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

10类人最易患中风

1.高血压:高血压可谓脑卒中最“喜爱”的危险因素,血压的突然飙升可以直接导致卒中的发生,长期高血压也会增加卒中及其他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降血压控制到140/90mmHg以下,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2.高血脂: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脉窄了,就容易发生堵塞,血流被堵住可直接引发脑卒中。因此,降脂+定期血脂检查很必要。 3.糖尿病:糖尿病人容易合并高血压,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率也比较高。因此,控糖+控血压,在强调血糖控制的同时,要全面综合防治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尤

h型高血压

Hcy一种含硫的氨基酸,1932年由Butz和Vincent du Vigneaud从膀胱结石中首次分离出来。Hcy在体内不能合成,主要以维生素B6、B12、叶酸为辅酶进行代谢。当代谢途径受阻时,Hcy在人体内蓄积,如果它在血液中>10 μmol/L,就会对血管产生危害。 1969年,Mc Cully以Hcy血症的病例研究为基础,发现两种Hcy代谢中间产物可使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又通过动物模型证实,Hcy血中蓄积可导致血管内皮毒性和类似血管损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大量循

中风会遗传吗

中风会遗传吗?医学上把急性脑血管病叫做脑卒中,又叫中风。它脑部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主要症状为偏瘫、失语和昏迷等。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巾风两类,前者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小中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 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中遗传因素比较明显。直系上代有脑卒中者,后代脑卒中发生率要比正常人群高2.5倍。通过对卒中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动脉硬化发生率比较高,血管张力不稳定,并存在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陈碍。在缺血性中风

房颤病人要小心脑中风

临床上,脑中风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房颤发生时,心房有序的电活动丧失,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也消失了。这时,心房内的血流呈涡流,当房颤持续超过48小时,心房内就可能会产生血栓。当所产生的血栓脱落后,会随着动脉血流流动,停在哪里,就可能会造成相应部位血管的堵塞,如脑栓塞、下肢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在这些栓塞事件中,最常见的脑栓塞,即脑卒中,也就人们常说的“中风”。 脑卒中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脑卒中发生率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脑卒中发生率正常人的17.6倍;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