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1、原发疾病的表现
胆囊炎、胆石症常伴胆绞痛、发热、呕吐等症状,黄疸来去迅速;化脓性胆管炎起病急,寒战、高热、腹痛,迅速出现休克;恶性疾病多有上腹隐痛,进行性消瘦,肝大和黄疸;无痛性黄疸常为胰头癌的表现。
2、阻塞性黄疸的表现
肤色呈现暗黄、黄绿或绿褐色,甚至黑色。患者皮肤瘙痒显著,常出现在黄疸之前。间歇性黄疸是胆石症的表现;持续性黄疸,且逐渐加重,程度较深,常见恶性肿瘤所致。而壶腹周围癌黄疸较早出现,呈进行性加重,但少数患者可因肿瘤坏死,胆管再通而黄疸暂时消退或减轻,但以后重新加深,呈现波动性黄疸;因胆盐入肠道受阻,肠道常缺乏胆汁酸易导致腹胀、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维生素K缺乏时,因肝脏不能合成凝血因子Ⅱ、Ⅷ、Ⅸ和X而发生出血倾向;因胆道部分或完全阻塞,粪中缺少胆红素或尿胆原,不能将粪便染黄,故粪便呈灰白色(白陶土色)。无论肝内或肝外阻塞均伴有淤胆性肝大,当梗阻位于胆囊管以下时常伴有胆囊肿大,可无压痛。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症状
一、病史及症状
本病以梗阻性黄疸而无肉眼可见的肝内外胆道阻塞为其特征,可由多种病因如药物、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妊娠、家族性等引起,临床上可表现有典疸,皮肤骚样及食欲不振,乏力等现象,问诊时应注意讯问病人发病的诱因,注意与肝 胆道梗阻所致梗阻性黄疸鉴别。
二、体验发现
黄疸,皮肤骚痒抓痕,肝脏肿大。
儿童碱性酸磷酶偏高是怎么回事
【生理性增高】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指数可比正常人高1~2倍。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以及孕妇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后均可以升高。
【代谢异常】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都会使碱性磷酸酶偏高。
【骨骼异常】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也会导致碱性酸磷酶偏高。
【胆道排泄异常】碱性磷酸酶是需要经过肝脏,然后由胆汁排出,当排泄过程中出现异常,那就会引起碱性磷酸酶偏高。
如果你的宝宝肝功能、肝脏超声等其他检查正常,但碱性酸磷酶(ALP)偏高,可能原因是生理性增高或者进食脂肪含量过高或者缺钙这些因素所致。如果碱性磷酸酶测定值超过500U/L,家长则需要注意了。具体情况仍旧需要咨询专业医生,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胆管癌会造成胰腺
1、胆管癌的临床表现:
(1)症状:
①黄疸:为最常见的症状,约占36.5%。黄疸是胆道阻塞的结果,多呈进行性加深,其程度与梗阻部位和程度有关。肝外胆管梗阻时黄疸较深,肝内胆管分支受阻时黄疸较浅。完全性胆管阻塞时黄疸较深,不完全性胆管阻塞时黄疸较浅。偶尔胆管的炎症、痉挛以及肿瘤脱落和乳头型的肿瘤偏位,可使黄疸有所波动。中下段胆管癌常表现为无痛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尿色深黄或呈茶色,大便变浅或为陶土色。
②腹痛:可呈进食后上腹部轻度不适,或剑突下隐痛不适,或背部疼痛,或右上腹绞痛,系神经侵犯的表现。可出现于黄疸之前或黄疸之后。
③发热:多为梗阻胆管内炎症所致,发生率较低。
④其他:可有食欲不振、厌油、乏力、体重减轻、全身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或癌肿的非特异性症状。少数可有门脉高压症状,系癌肿浸润门静脉所致。
(2)体征:
①肝脏肿大:80%以上的患者有肝大,多为肝内胆汁淤积所致。
②胆囊肿大:如癌肿发生于三管汇合处以下部位,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③腹水:晚期因腹膜侵犯,或侵犯门静脉,导致门脉高压,可出现腹水。
2、癌肿的位置与临床表现:
具体的临床表现,将视癌肿的位置及病程之早晚而有所不同。
(1)位于胆总管末段壶腹部的癌肿:以胆总管及胰管的阻塞为突出症状,且由于癌肿崩溃可有肠道出血及继发贫血现象。患者常有进行性黄疸及持续性背部隐痛,但如胆管内并有结石,疼痛也可呈绞痛状。由于胰管有时受到阻塞,可能影响胰腺的内分泌而有血糖过高或过低现象,更可能因外分泌的缺失导致脂性腹泻。因胆管受到阻塞,也将影响到脂性食物的消化。
由于胆、胰管同时受阻塞,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可有典型的双管征,并时常有胆囊胀大和肝脏肿大。壶腹部癌肿病灶很小时即可出现黄疸,且极易发生溃疡出血,粪便可呈柏油样而贫血严重。故凡患者有进行性黄疸、经常有肠道出血,且有顽固的脂性腹泻者,极有可能是壶腹部癌。
(2)位于壶腹部与胆囊管之间的胆总管癌:症状与胰头癌相似,但因胰管并未受累,临床上应无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紊乱现象。如患者以往未有慢性胆囊炎,则胆囊将显著扩大,符合Courvoisier定律。
(3)位于肝总管内的癌肿:黄疸极为显著,肝脏肿大亦极明显;胆囊则不肿大,有时仅含黏液及白胆汁。
溶血性黄疸的特点
首先确定是否有黄疸,皮肤黏膜发黄不一定有黄疸,可能为摄入大量胡萝卜素的食物或某种药物所致。皮肤黏膜不黄,不一定没有黄疸(隐形黄疸),此时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但L,肉眼不易察觉,也称亚临床黄疸。黄疸的有无决定于血清总胆红素的量,凡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均认为有黄疸。
其次,明确何种类型的黄疸,黄疸的分类有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者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胆原(+)、尿胆红素(-)、骨髓中红系增生明显等表现,据此做出诊断。
胆汁淤积性肝炎传染吗
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有时与肝外梗阻不易区别。患者常显重度黄疸,而且持续时间长,全身皮肤瘙痒,尿色深黄似浓茶样,大便灰白如陶土色。肝炎病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表现相似或较轻,全身状况也比急性黄疸型肝炎要好。
但整个病程长,黄疸至少持续在3周以上,甚至数月不退或消退缓慢。实验室检查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 ALP)、谷氡酰转肽酶( GGT)、胆固醇均升高,ALT中度升高。
屎液检查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此为梗阻性黄疸的特征,因为般黄疸型肝炎应该是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B超检查有肝脏增大,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这点可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相区别。淤胆型肝炎黄疸虽较严重,但病情轻,食欲好,一般肝炎症状均较轻者。
胆汁淤积性肝炎不会传染的。血小板30左右,已经很低,有全身各部位出血的可能。
临床如何诊断黄疸肝炎疾病
您了解黄疸肝炎吗?黄疸型乙型肝炎整个病程一般分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主要表现为恶心、肝区疼痛、食欲不振、黄疸等。那么,下面就和我们的专家详细了解如何诊断黄疸肝炎。
1、发热。病毒性肝炎在黄疸出现前常有低热,少数病例可发生高热。胆管炎发热,般在中等度以上,多伴有寒战,常发生在上腹剧烈绞痛之后,接着出现黄疸。肝癌因癌组织坏死或继发感染常有发热。
2、腹痛。肝区隐痛或胀痛时,常提示病毒性肝炎,持续性胀痛见于慢性肝炎及肝癌;胆结石或胆道蛔虫症发作,常有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亦有少数胆石症患者可无明显腹痛史;上腹及腰背痛提示胰头癌。
3、消化不良。病毒性肝炎在黄疸前期一周左右常有消化不良。如黄疸发生前已有较长时期的消化不良,特别是在老年患者,首先要考虑肿瘤。长期厌油腻饮食或进油食后易诱发右上腹不适或绞痛者,常见于慢性胆囊疾病。
4、皮肤痊痒。阻塞性黄疸常有明显的皮肤癌痒(皮肤癌【译】:指皮肤表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有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之分。多发于身体暴露部位,如头、面、颈、手背等部位,约占发病总数的81.1%。皮肤癌的发生与长期日光暴晒,X射线及热辐射,经常接触石油、沥青、砷、焦油等化学物质,经久不愈的溃疡等因素有关。),且持续时间较长;肝细胞性黄疸也可有轻度病痒;溶血性黄疸则无疫痒。
5、体重改变。由癌肿所致的胆汁淤积性黄疸,体重呈进行性减轻;肝细胞性黄疸患者,体重减轻相对不显著。
6、尿、粪颜色的改变。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尿如浓茶,粪色浅灰或陶土色。肝细胞性黄殖时尿色加深, 色浅黄,胆汁淤积型肝炎时,粪便也可呈陶土色。溶血性黄疸急性发作时可排 出酱油色尿,粪便颜色亦深。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鉴别
溶血性黄疸hemolyticJaundice是由多种原因使红细胞破坏增加,产生大量游离胆红素,超过肝脏处理能力而发生滞留性黄疸。因血清胆红素主要为未结合胆红素,又称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而结合胆红素一般不增高,如果结合胆红素增高并占总胆红素量的20%以上,考虑因溶血的原因使肝功能也受到了损害。溶血性黄疸是肝前性黄疸中最常见的疾病,占黄疸疾病3%~9.1%。
1、诊断 有以下临床特点可考虑溶血性黄疸: 1可有与溶血相关的病史,如输血、应用特殊药物、感染、蛇类咬伤、放射线照射、脾功能亢进及溶血家族史等相关病史。
2有以上临床表现。
3有骨髓增生活跃表现,如周围血出现网织红细胞增多、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
4血清总胆红素增高,除溶血危象外,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85.5μmo|/L5mg/dl,其中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占80%以上。
5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可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者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
6其他检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自身免疫性溶血时Coombs试验阳性。
2、鉴别诊断 1确定有无黄疸:黄疸识别应在自然光线下进行,仔细观察巩膜,以区别真性和假性黄疸。老年人结膜下脂肪沉着,巩膜可出现不均匀黄染,但皮肤不黄染;过量进食胡萝卜素或服用药物,如米帕林阿的平等一般皮肤黄染而巩膜不黄,结合血、尿胆红素等检查可助鉴别。
2黄疸的类型和病因
1病史对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①年龄,新生儿多为新生儿黄疸、先天性胆道闭锁及Criglar-Najjar综合征等,青少年易患肝炎,中年人易患肝硬化、肝癌;②性别,胆石症、胆汁性肝硬化多以女性为主,而肝硬化、肝癌、胰腺癌男性多见;③其他,如有肝炎接触史、输血史易联想到病毒性肝炎,疫水接触史易患钩端螺旋体病,进食未煮熟的钉螺者有血吸虫可能,服用有关药物如氯丙嗪、对乙酰氨基酚等有可能为药物性肝病。
2症状体征:黄疸的进程及程度,有无发热、腹痛、皮肤瘙痒、体重改变、尿粪颜色的改变等对诊断有鉴别意义。如发病急伴恶心、呕吐、乏力可能为急性肝炎;伴有发热、腹痛要想到胆石症的可能;伴皮肤瘙痒,白陶土粪便为淤胆性黄疸;伴消瘦或恶病质以癌症可能性为大等。
3检验诊断:通过血清胆红素、尿二胆等检查可帮助鉴别诊断黄疸的类型,而肝功能、血清清蛋白、酶学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肝细胞损害或胆汁淤积性黄疸,详见本节检验诊断。
4特殊检查:B超可显示胆囊、胆道及肝内结石等情况;CT可以提示有无胆道梗阻及部位,对癌肿可做出判断;MRI特别是MRCP能清楚显示胰胆管的情况,可以了解胆汁淤积性黄疸的部位,有助于病因诊断;ERCP还能进行活检和治疗;其他如肝活检、腹腔镜及诊断性治疗等均可视病情需要用以助诊。
治疗黄疸的最好办法
1.治疗性试验
(1)激素治疗试验:口服泼尼松(强地松)10~15mg,3次/d,共服5~7天,肝内胆汁郁积者在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常较治疗前降低40%~50%以上。而肝外胆汁郁积者则治疗后胆红素下降不明显。但本试验有假阳性或假阴性,故判断结果时应慎重。
(2)苯巴比妥治疗试验:苯巴比妥对肝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及肝细胞Na -K -ATP酶有诱导作用,及促进胆汁的运输与排泄作用。口服苯巴比妥30~60mg,3~4次/d,共服7天,对肝内胆汁郁积有效。对其疗效评估或判断同强地松试验。
(3)熊去氧胆酸(UDCA):熊去氧胆酸有刺激胆汁分泌,减少疏水性胆汁酸的潴留,有利于转为亲水性胆汁酸,从而减少细胞毒性,保护肝细胞,并使胆管上皮细胞免受疏水性胆汁酸的破坏,故可用于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熊去氧胆酸常用剂量为10mg/(kg·d)。如熊去氧胆酸联合应用甲泼尼龙(强的松龙) 等药物后,可明显增强疗效。
由于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在分析、判断时必须结合每一例患者的具体情况,例如,溶血性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患者持续贫血后,肝细胞可因缺血、缺氧而发生损害,此时就可能具备溶血性或肝细胞黄疸的共同特征;再例如,阻塞性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时,胆汁排泄功能严重受阻后必然会导致肝细胞受损,故此时也可表现为阻塞性与肝细胞性黄疸的共同特征。虽然黄疸的鉴别方法很多,但是经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再结合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50%~70%的黄疸原因可获得确诊;如再经过B超、CT或MRI或者胆管造影等检查,确诊率可提高到90%~95%。约有5%的患者需要作剖腹探查后始能明确诊断。最后还有不足5%的黄疸患者虽经多种方法检查,但还有可能成为原因不明者。
2.黄疸的治疗原则 由于引起黄疸的病因甚多,因此在治疗上主要应针对病因,只有当病因消除后,黄疸才能减轻或消退。
黄疸的治疗原则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
(1)如考虑黄疸系溶血所致,则应积极消除引起溶血的病因。溶血严重者可适当输血治疗。
(2)若黄疸系肝细胞变性、坏死所致者,应积极进行护肝治疗,但由于多种护肝药的疗效并不确切,故只需选用1~2种,而不应使用过多的护肝药,否则还会加重肝脏的生理负担;如系中毒性肝炎所致,则可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以加速肝细胞的解毒功能。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是目前常用的减轻黄疸的药物。某些中药如茵栀黄、苦参或苦黄等药物均有消炎、利胆及降黄作用,可酌情使用。
(3)如已明确肝外梗阻性黄疸系因胆道结石所致,则应及时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肌切开取石术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如系癌性梗阻或胆管外新生物压迫所致者,应早期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治疗适应证时,为减轻症状,可行十二指肠镜下放置鼻胆管引流,或经十二指肠乳头放置引流管、或经皮肝内扩张胆管穿刺置入导管引流胆汁术。
(4)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除可应用强地松或强地松龙或苯巴比妥、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外,如疗效不理想,还可选用或加用。
①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e):商品名为思美泰。SAMe是一种含硫氨基酸衍生物,在肝细胞的转甲基化中起重要作用。膜磷脂SAMe依赖性甲基化可恢复肝脏膜结构的流动性和Na -K -ATP酶的活性,从而有利于加快胆汁酸的转运与排泄。由于肝病时内源性SAMe合成减少,因此补充外源性SAMe对肝内胆汁淤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常用剂量为1600mg,有口服和静脉滴注两种剂型。
②免疫抑制药甲氨蝶呤(MTX)或硫唑嘌呤:对原发性肝内胆汁淤积可能有效。
③环孢素(Cyclosporin):可试用于因免疫反应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其主要作用是选择性改变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淋巴细胞在抗原和分裂原刺激下的分化和增殖,抑制白介素-2的产生,抑制NK细胞的杀伤力。
黄疸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专家说了,黄疸的治疗除了要退黄之外,还要积极寻找其根本病因,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要同时进行,才能真正治愈。患者们一定要注意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要有节,尽量清淡些。作息要有时,注意好个人的卫生清洁。同时更要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对治疗充满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好医生的治疗。
黄疸皮肤瘙痒的原因 黄疸为何搔痒不止
其实,身体变黄是因为血液中的胆红素积聚,引起患者皮肤、眼睛发黄。进一步来说,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淤积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此时血细胞大量死亡崩解,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其产生的速度大大超出了肝脏的代谢速度,如溶血性贫血等。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淤积性黄疸见于肝胆疾病。前者是说肝细胞功能不足或数量不够,不能正常代谢机体产生的胆红素;后者则指的是胆汁排出不畅,使胆红素及代谢产物不能顺利排出。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于肝内外胆管结石、寄生虫病、肿瘤等。虽然都是“黄疸”,但溶血性黄疸患者一般没有“皮肤瘙痒”的症状,后两者都可伴有瘙痒症状,以胆汁淤积性黄疸较明显。
胆管癌这样的癌症有什么症状
1.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为伴有上腹部不适的进行性黄疸、食欲不振、消瘦、瘙痒等。如合并胆结石及胆道感染,可有发冷、发热等,且有阵发性腹痛及隐痛。如位于一侧肝管癌肿,开始常无症状,当影响至对侧肝管开口时,才出现阻塞性黄疸。如胆管中部癌不伴有胆石及感染,多为无痛性进行性阻塞性黄疸。黄疸一般进展较快,不呈波动性。检查可见肝肿大、质硬、胆囊不肿大。如为胆总管下端部,则可扪及肿大的胆囊。如肿瘤破溃出血,可有黑便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贫血等表现。
(1)症状:
①黄疸:为最常见的症状,约占36.5%。黄疸是胆道阻塞的结果,多呈进行性加深,其程度与梗阻部位和程度有关。肝外胆管梗阻时黄疸较深,肝内胆管分支受阻时黄疸较浅。完全性胆管阻塞时黄疸较深,不完全性胆管阻塞时黄疸较浅。偶尔胆管的炎症、痉挛以及肿瘤脱落和乳头型的肿瘤偏位,可使黄疸有所波动。中下段胆管癌常表现为无痛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尿色深黄或呈茶色,大便变浅或为陶土色。
②腹痛:可呈进食后上腹部轻度不适,或剑突下隐痛不适,或背部疼痛,或右上腹绞痛,系神经侵犯的表现。可出现于黄疸之前或黄疸之后。
③发热:多为梗阻胆管内炎症所致,发生率较低。
④其他:可有食欲不振、厌油、乏力、体重减轻、全身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或癌肿的非特异性症状。少数可有门脉高压症状,系癌肿浸润门静脉所致。
(2)体征:
①肝脏肿大:80%以上的患者有肝大,多为肝内胆汁淤积所致。
②胆囊肿大:如癌肿发生于三管汇合处以下部位,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③腹水:晚期因腹膜侵犯,或侵犯门静脉,导致门脉高压,可出现腹水。
2.癌肿的位置与临床表现
具体的临床表现,将视癌肿的位置及病程之早晚而有所不同。
(1)位于胆总管末段壶腹部的癌肿:以胆总管及胰管的阻塞为突出症状,且由于癌肿崩溃可有肠道出血及继发贫血现象。患者常有进行性黄疸及持续性背部隐痛,但如胆管内并有结石,疼痛也可呈绞痛状。由于胰管有时受到阻塞,可能影响胰腺的内分泌而有血糖过高或过低现象,更可能因外分泌的缺失导致脂性腹泻。因胆管受到阻塞,也将影响到脂性食物的消化。由于胆、胰管同时受阻塞,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可有典型的“双管征”,并时常有胆囊胀大和肝脏肿大。壶腹部癌肿病灶很小时即可出现黄疸,且极易发生溃疡出血,粪便可呈柏油样而贫血严重。故凡患者有进行性黄疸、经常有肠道出血,且有顽固的脂性腹泻者,极有可能是壶腹部癌。
(2)位于壶腹部与胆囊管之间的胆总管癌:症状与胰头癌相似,但因胰管并未受累,临床上应无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紊乱现象。如患者以往未有慢性胆囊炎,则胆囊将显著扩大,符合Courvoisier定律。
(3)位于肝总管内的癌肿:黄疸极为显著,肝脏肿大亦极明显;胆囊则不肿大,有时仅含黏液及白胆汁。
胆汁淤积性黄疸怎么办
一、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肝内胆汁郁滞有1/3病因不明,但半数以上可以查出病因,因此积极消除病因对胆汁郁滞消退有积极作用。对于病因不明者对症治疗。苯巴比妥30-180mg/d。消胆胺6-10mg/d。如有明显中毒症状,特别是伴有过敏反应者,强的松40μg/d,连服一周多数病例胆红素可降低50%。待胆红素正常后渐减量至10mg,可维持1-2月,防止反跳。但若用一周后,胆红素无明显下降即应停用,以防副作用发生。
二、意见建议:建议到医院检查黄疸指数,血常规,如超标需要蓝光照射治疗,如正常则可以口服茵栀黄颗粒观察。
三、金钱草败酱茵陈茶
原料: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30克,白糖适量。
烹制方法:将前3味煎汁1000毫升,加白糖适量。
食用方法:温服代茶饮。
四、黄瓜藤鸡蛋饮
原料:黄瓜藤100克,新鲜鸡蛋1个。
烹制方法:将黄瓜藤洗净后,加水200毫升煎煮成100毫升,冲服鸡蛋。
食用方法:每日1次。
五、蒲公英粥
原料:连根鲜蒲公英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烹制方法:将鲜蒲公英洗净、切细,浓煎去渣,加粳米、冰糖煮成稀粥。亦有用蒲公英加金银花30克或加玉米须50克与粳米煮成粥者,作用相似。
食用方法:每日温服2次。连服3~5天。
六、利胆茶
原料: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各30克,白糖适量。
烹制方法:将前3味加水1000毫升,煎汤去渣,加白糖调味。
食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200毫升,连服15天。
七、西瓜酪
原料:红瓤西瓜14克,冻粉1.5克,白糖60克,香蕉油1滴,清水90克。
烹制方法:将西瓜瓤去掉籽、切碎,挤出西瓜汁。冻粉切成寸段,在瓜汁中加白糖15克,放入冻粉煮化,搅均匀,凉透,凝结成冻,即为西瓜酪。清水加入剩余白糖烧开,凉透,加上香蕉油,将西瓜酪割成小块,在盘子四周浇上糖水即成。
食用方法:随量食用。
黄疸产生的原因
黄疸产生的原因
一、阻塞性黄疸——正常情况下间接胆红素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形成胆汁,进入人体肠道,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胆管有阻塞,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使胆红素逆流入血,导致人体出现黄疸症状。
二、溶血性黄疸——由于人体血液的病变,导致红细胞大量死亡,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大量增加,从而导致总胆红素升高,导致黄疸产生。
三、肝细胞性黄疸——因人体感染了肝炎病毒,使肝细胞受到了炎症性的损伤,无法正常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使胆红素逆流入血,总胆红素值升高,从而导致黄疸产生。
黄疸的症状
(1)黄疸伴腹痛;病毒性肝炎可有肝区隐痛或胀痛}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区持续胀痛;胆石症患者往往先有腹痛继而出现黄疽;胆道蛔虫病常有急性上腹绞痛、胀痛,多发生胆总管炎或蛔虫堵塞后出现黄疸;溶血性黄疸特别是溶血危象时可出现上腹及背部酸痛;胰头癌常有腰背酸痛,以夜间为著;肝癌、肝脓肿可出现剧烈的肝区疼痛,肝癌引起的肝破裂可引起全腹剧烈疼痛。
(2)黄疽伴其他消化道症状:急性肝炎在黄疸发生前常有食欲减低、上腹饱胀、急性胆道疼痛、急性溶血、长时间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后发生黄疸,要高度考虑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肝癌等,特别是老年人。
(3)黄疽伴尿和粪便颜色改变:肝细胞性黄疽时尿色加深,粪色浅黄;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尿呈浓茶色,粪色浅灰或白陶土色;溶血性黄疽发作时尿呈酱油色,粪便颜色加深。
(4)黄疽伴发热:病毒性肝炎在黄疽前常有低热和上腹疼痛后出现黄疸。细菌性肝炎、败血症患者往往高热、寒战、胸及全身不适。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往往持续高热、全身衰竭、血细胞减少,伴黄痘。溶血性黄疸高热继而出现黄疸。肝癌等恶性肿瘤均可伴有高热。
(5)黄疸伴皮肤瘙痒: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6)黄疸伴体重改变:见于癌肿,体重进行性减轻。
(7)黄疸伴消化道出血、鼻出血、水肿、腹水及神经精神异常。
黄疸怎么预防
预防调护
饮食有节,勿嗜酒,勿进食不洁之品及恣食辛热肥甘之物。 黄疸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 本病一旦发现,立即隔离治疗,并对其食具、用具加以清毒,将其排泄物深埋或用漂白粉消毒。 经治疗黄疸消退后,不宜马上停药,应根据病情继续治疗,以免复发。
肝穿刺活检是什么意思 鉴别黄疸的原因
病人出现了黄疸现象,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后,仍不能确定黄疸的病因时,通过肝穿刺活检可以确定黄疸是肝细胞性黄疸,或是胆汁淤积性所致,是病毒性还是药物性,还是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通过肝穿刺明确病因,指导治疗,了解预后。
成人溶血性黄疸
病因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前者有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后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及蚕豆病、伯氨喹啉、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临床表现
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由于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形成也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致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肠内的尿胆原增加,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由于缺氧及毒素作用,肝处理较正常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降低,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脏排出,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隐血试验阳性。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等。
诊断
首先确定是否有黄疸,皮肤黏膜发黄不一定有黄疸,可能为摄入大量胡萝卜素的食物或某种药物所致。皮肤黏膜不黄,不一定没有黄疸(隐形黄疸),此时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但L,肉眼不易察觉,也称亚临床黄疸。黄疸的有无决定于血清总胆红素的量,凡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均认为有黄疸。
其次,明确何种类型的黄疸,黄疸的分类有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者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胆原(+)、尿胆红素(-)、骨髓中红系增生明显等表现,据此做出诊断。
治疗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首先是针对溶血性疾病本身的治疗:清除病因(如疟疾引起的红细胞破坏需根治疟疾才能纠正)、去除诱因(如G-6-PD缺乏症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使用具有氧化性质的药物)、对症治疗(如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浆置换,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某些类型地中海贫血、药物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患者行脾切除等);其次为对症退黄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有茵栀黄、思美泰等,但必须强调,如溶血未解除,退黄是困难的,而且效果是暂时的。
甲亢的危害有哪些 对消化系统危害
甲亢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肝细胞坏死变性、转氨酶升高、肝肿大、胆汁淤积性黄疸、胃肠功能紊乱、极度消瘦等并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