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迎香图片 迎香常用配伍疗法
针刺迎香图片 迎香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祛风通络,宣通鼻窍,如配列缺,合谷,上星,印堂,风门,治疗外感鼻塞,流涕,鼻渊,面痒等;配上关,四白,颧髎,合谷,治疗风邪入络之面浮肿,面痛;配地仓,颊车,阳白,合谷,治疗风邪外袭之口眼歪斜。
2.配合谷,曲池,尺泽,少商,针刺泻法,清热泻肺,治疗肺经蕴热之鼻衄。
3.配印堂,太冲,丘墟,针刺泻法,清泻肝胆,治疗肝胆火盛之鼻渊,鼻衄等。
4.配内庭,上星,二间,合谷,解溪,针刺泻法,清胃泻火,治疗胃火鼻衄,鼻头红肿等。
5.配神庭,上星,合谷,太渊,针补合谷,太渊,补益肺气,宣通鼻窍,治疗肺虚外感之鼻塞,鼻痒,流清涕等。
6.配四白,针刺泻法,迎香透四白,治疗胆道闭阻之蛔厥。
针刺百会 百会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劳宫,丰隆,涌泉,针刺泻法,熄风豁痰,开窍醒神,治疗风痰闭阻之中风闭证。
2.配风池,水沟,鸠尾,丰隆,太冲,针刺泻法,熄风化痰,治疗风痰阻络之癫痫。
3.配长强,关元,足三里,承山,针刺补法,灸关元,益气固脱,治疗气虚脱肛,滑脱不痛,少气懒言等。
4.配气海,维道,归来,足三里,针刺补法,灸气海,补益脾气,益气升阳,治疗脾虚阴挺。
5.配命门,关元,天枢,足三里,针刺补法,灸命门,关元,温中补虚,升阳举陷,治疗脾肾阳虚之久泻久痢。
6.配关元,气海,针刺补法,重灸,益气回阳固脱,治疗元气暴脱之中风脱症,中气下陷之气厥。
7.配风池,印堂,曲池,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散热,治疗风热头痛,鼻塞,目赤肿痛等。
8.配风府,天柱,上星,列缺,针刺泻法,疏风散寒,通窍止痛,治疗外感风寒之头痛,项强,鼻塞,鼻鼽等。
9.配阴陵泉,足三里,丰隆,针刺泻法,祛风散邪,和中化湿,治疗风湿或痰浊头痛,眩晕等。
10.配风池,复溜,行间,针刺补泻兼施,平肝潜阳,息风清脑,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11.配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亏虚之头痛,眩晕等。
12.配肾俞,复溜,太溪,针刺补法,补益肾精,治疗肾精亏虚之头痛,眩晕,耳鸣等。
迎香的定位在哪里
迎香的准确位置
迎香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间。
快速取穴:
1、正坐位,用手指从鼻翼沿鼻唇沟向上推,至鼻唇沟中点处可触及一凹陷,按之有酸胀感。
2、正坐位或仰卧位,双手轻握拳头,将食指和中指伸出,并拢,中指指尖贴鼻翼两侧,则食指指尖所在位置即为迎香穴。
迎香的作用和功效
1.迎香穴为体表的感风之处,也是停风之处,是治风之穴,经常按摩可以祛头面之风,散巅顶之寒,从而增强抵抗病菌的能力,还能促进鼻周围的血液循环,使气血畅通,让外邪不易入侵体内。
2.迎香穴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本穴与胃经相邻,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所以按摩这个穴位还可以通调大肠经和胃经,改善肠胃的消化功能,促进食欲。
主治疾病
1.刺激迎香穴可以祛风寒,通鼻窍,特别适合治疗感冒后鼻塞,流涕等症,是治疗过敏性鼻炎最常用的腧穴。
2.晚上睡觉喜欢打呼噜的人,可以多按摩迎香,搭配攒竹以补肺气,缓解打呼症状。
3.此穴还可用于治疗嗅觉减退,鼻疮,鼻内息肉,鼻出血,口歪,面痒,面部神经麻痹,面部组织炎,喘息,唇肿痛等症。
4.配伍印堂,合谷主治急慢性鼻炎;配伍四白,地仓治疗面部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配阳陵泉治疗胆道蛔虫病。
迎香按摩手法
1.用两手的食指分别按住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并且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搓摩50次,有酸胀感且向额面部放射为宜,常用于预防流感。
2.以一手拇指按在一侧迎香穴,先顺时针按揉10-15次,再逆时针揉10-15次,再换另一侧,常用于风寒感冒引起鼻塞,流清涕等症调理。
3.屈拇指,用拇指的指间关节按压迎香,以产生酸胀感为宜,鼻酸流泪,效果更佳,常用于防治过敏性鼻炎。
4..用双手食指治桡侧同时按于双侧迎香,并点颤各50下,常用于慢性鼻炎的自我保健。
5.用指尖点压按摩,右侧迎香沿顺时针方向,左侧沿逆时针方向,每次1-2分钟,每天3-5次,再沿鼻外侧到鼻炎,上下反复按摩攒竹穴,每次1-2分钟,可以缓解打呼噜。
迎香的作用和功效 迎香穴穴名解析
迎,迎受的意思;香,脾胃五谷之气的意思。此处穴位接受来自胃经的气血,大肠经和胃经都属于阳明经,其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都相近,迎香与胃经相邻,所以又为低位,于是,胃经的浊气就会下传到此处穴位,故名迎香,别名“冲阳穴”。
感冒鼻塞可以艾灸哪些穴位 迎香穴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在鼻孔两旁约五分的笑纹中取穴
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此穴能治鼻塞,开通鼻窍。常用于治疗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等鼻病。
如果是感冒引起的鼻塞可以艾灸上述三个穴位即可,如果是严重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以增加艾灸肺俞、合谷穴。
耳门针刺方法 耳门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翳风,听会,中渚,外关,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热,治疗少阳风热耳聋,耳鸣等。
2.配足临泣,大椎,外关,翳风,合谷,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治疗热毒聤耳。
3.配风池,颊车,液门,侠溪,合谷,针刺泻法,祛风消肿,治疗风毒颈颌肿痛。
4.配地仓,承浆,颊车, 合谷,太冲,针刺泻法,疏风通络,治疗风邪入络之唇吻强。
5.配丝竹空,颊车,手三里,合谷,针刺泻法,祛风泻火,治疗风火龋齿痛。
6.配足三里,太溪,肾俞,针刺补法,培肾固本,疏经通络,治疗肾虚耳鸣,腰痛等。
针刺人迎注意事项 人迎穴常用配伍
1.配膻中,天突,丰隆,中府,针刺泻法,宽胸理气,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浊壅肺,肺气不宣之胸满喘息。
2.配章门,天井,足临泣,天突,中封,内庭,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化痰散结,治疗痰气互结之瘰疬,瘿瘤。
3.配少商,商阳,内庭,天突,合谷,少商,商阳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宣肺气,利咽消肿,治疗肺胃热盛之咽喉肿痛。
4.配太冲,曲池,足三里,风池,太阳,阳白,针刺平补平泻法,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5.配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通脉安神定悸,治疗心气不足之心悸。
针刺迎香图片 迎香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眶上神经分布。眶下神经是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终支,经眶下孔穿出至面部,分布于下睑,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和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面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经下颌下腺深面,在咬肌前缘越下颌骨下缘至面部,经口角外侧,过鼻翼迂回向上到眼内眦,改称内眦动脉。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面动脉下行,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会合,注入颈内静脉。
3.提上唇肌:肌纤维起自上颌骨眶下缘至眶下孔之间,向下止于上唇,鼻翼肌鼻唇沟附近的皮肤,受面神经颊支支配。
大迎的位置图片 大迎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闭口鼓气,下颌角下前方下方沟形凹陷处是穴。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功能:疏风清热,调和经脉。
主治:口眼歪斜,颊肿,牙关紧闭,牙痛。
迎香的针刺方法 针刺迎香注意事项
1.由于眶下孔有眶下神经,眶下动,静脉,因此迎香透四白时不宜针刺过深。
2.迎香所在部位肌肤浅薄,针感较强,不宜使用过强的刺激手法;又因该穴皮肤浅薄,平刺或斜刺时可刺向上迎香方向,但内部有鼻甲,不宜使用粗针深刺,否则容易导致出血。
3.忌消毒不严:因迎香穴处“危险三角区”范围内,若针具消毒不仔细,可能会导致感染,造成颅脑病变。
4.迎香位于面部,肌肉薄弱,深部又密布神经血管,故不宜使用化脓灸或直接灸,但若属于寒邪所致的鼻疾,可使用轻微的艾条悬浮灸。
大陵针刺方位 大陵常用配伍疗法
1.配膻中,神门,丰隆,太冲,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化痰醒志,治疗气郁痰结之癫狂,喜笑悲恐,痫证等。
2.配水沟,上脘,劳宫,神门,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泻兼施,滋阴降火,安神定志,治疗火盛阴伤之狂证。
3.配心俞,膈俞,巨阙,内关,针刺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治疗心脉瘀阻之心痛,胸痛,心悸等。
4.配心俞,神门,合谷,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心气,养心安神,治疗心气虚心悸。
5.配神门,丰隆,内庭,针刺泻法,清热化痰,镇惊安神,治疗痰火内扰之惊悸。
6.配心俞,肾俞,神门,太溪,太冲,针刺补泻兼施,滋阴安神,治疗阴虚火旺之不寐。
7.配膻中,期门,中脘,侠溪,公孙,针刺泻法,宽胸利膈,行气止痛,治疗气机阻滞之胃痛,胸胁疼痛等。
8.配上脘,梁丘,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治疗肝气犯胃之呕吐。
9.配劳宫,通里,内庭,针刺泻法,清热泻火,治疗心胃火盛之舌疮,口臭等。
10.配外关,支沟,合谷,上巨虚,针刺泻法,清热通腑,治疗胃肠积热之口臭,便秘等。
11.配支正,外关,阳谷,阳溪,阳池,针刺平补平泻法,疏经通络,治疗经脉痹阻之腕关节疼痛。
肺俞针刺手法 肺俞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宣肺止咳,为治疗咳嗽要穴。配列缺,合谷,外关,风门,针刺泻法,针后加灸,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治疗风寒咳嗽,百日咳;配尺泽,曲池,大椎,外关,针刺泻法,解表清热,宣肺止咳,治疗风热咳嗽;配脾俞,丰隆,太白,列缺,合谷,针刺泻法,健脾化湿,止咳化痰,治疗痰湿咳嗽;配天突,丰隆,尺泽,合谷,列缺,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热咳喘;配太冲,尺泽,针刺泻法,平肝清肺,治疗肝火犯肺之咳嗽;配复溜,尺泽,太溪,太渊,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清热,治疗阴伤咳嗽。
2.配列缺,风门,风池,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散寒解表,治疗风寒感冒。
3.配风池,风门,肺俞,足三里,气海,关元,针刺补法,益气解表,治疗气虚感冒。
4.配中府,太渊,足三里,针刺补法,调补肺气,治疗肺气虚弱之自汗。
5.配太溪,复溜,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清热,治疗阴虚潮热,盗汗。
6.配上星,印堂,阴虚,太渊,针刺补法,补益肺气,治疗肺气虚弱之鼻渊。
7.配太溪,鱼际,照海,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降火,治疗阴虚火旺之咽喉肿痛。
9.配然谷,百劳,尺泽,鱼际,孔最,太溪,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降火,宁嗽止血,治疗阴虚火旺之咯血。
10.配曲池,血海,肺俞,针刺泻法,散风消疹,治疗风邪外袭之风疹,皮肤瘙痒等。
肩井针刺方向 肩井常用配伍疗法
1.配期门,行间,内关,天池,乳根,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通络下入,治疗肝气郁结之乳痈,乳汁不下。
2.配合谷,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理气活血,治疗气滞血瘀之滞产。
3.配章门,天井,足临泣,阳陵泉,大迎,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行滞,化痰散结,治疗气郁痰凝之瘰疬。
4.配丰隆,劳宫,太冲,水沟,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治疗痰火扰神之中风。
5.本穴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配风池,风门,阳谷,后溪,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颈项强痛;配秉风,曲垣,天宗,肩贞,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肩背痹痛;配肩髃,肩贞,臂臑,曲池,外关,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手臂疼痛,不能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