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混合瘤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腮腺混合瘤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中年。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
1、戒烟:包括一手烟和二手烟。大家每天都会听到吸烟会引起肺癌的报道,其实吸烟是所有危险因素中导致肿瘤第一位的因素,它可以导致除肺癌之外的数十种肿瘤,而不只是肺癌。吸二手烟同样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2、尽量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均衡的饮食可以大大降低患腮腺混合瘤的风险,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都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这对于修复我们体内每天产生的损伤细胞具有重要的作用,十字花科类是众多蔬菜中抗癌效能最高的食物。
3、减少酒精的摄入:过量饮酒是很多肿瘤的高危因素,少量的饮酒特别是红酒对预防心血管疾病还是很有帮助的。
4、加强体育锻炼:每天30 分钟,一周5天的体育锻炼对于预防腮腺混合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锻炼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只要坚持就有意义。
腮腺混合瘤日常护理方法
1、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减少刺激。
2、向病人热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同室病友,负责医师及护士。
3、指导病人运用一些减轻焦虑的技巧,如看书、听音乐、听收音机等。
4、生命体征监测:
(1)床边备好吸引器和气管切开包,协助病人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频率、节律及面色的改变。
5、创口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若术区渗血较多,创口敷料被血液、渗出液浸湿,应及时更换敷料,并加压包扎。置引流管者,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物性质和量。术后48h抽除引流管,继续加压包扎,5~7d拆线,拆线后仍应加压包扎10d左右。
6、饮食的护理局麻病人手术返回病房即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2~3d改为软食。全麻病人在麻醉清醒6h方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刺激性特别是酸性及香甜食物,因这些食物刺激唾液分泌,不利于创口愈合,并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以利吞咽,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后,用含漱液漱口,每日3~4次,且多饮水。
7、并发症的护理腮腺手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暂时面神经麻痹、耳前区麻木、涎瘘等。观察患者有无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等症状。如术后出现暂时面神经麻痹,按医嘱给予维生素B1、B12药物治疗和理疗或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面部按摩。涎瘘是残留腺体分泌物所致,术后加压包扎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耳前区麻木是腮腺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观察病人耳前区皮肤感觉有无异常,安慰患者并解释引起并发症的原因。
腮腺肿瘤手术前应准备什么
1.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时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除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织一并切除。如有恶性变,应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
2.腮腺混合瘤应早期手术切除,以防恶变;术前不宜作活体组织检查,禁忌作顺包膜剥离的剜出术,须将肿瘤连同包膜和肿瘤周围的正常腮腺组织足够地一并切除,否则易复发;复发者易恶变。
3.手术时应尽量避免损伤面神经。可在术前经腮腺管注入美蓝使腮腺染成蓝色,有助于识别面神经。若需切除腮腺深叶,应显露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并细致分离。如已有恶变,应施行根治性腮腺全部切除术,包括面神经支在内。
腮腺混合瘤术后预防
1、绝大多数肿瘤手术彻底切除后可治愈。
2、术后复发,该肿瘤为具有侵袭性的良性肿瘤,术后常易复发,复发的可能原因包括:
1)、以粘液样物质为主要成分时,易流散;
2)、包膜厚薄的变化及肿瘤侵犯包膜的倾向;
3)、肿瘤出现包膜下裂隙;
4)、肿瘤结节穿破包膜;
5)、肿瘤细胞可能的生物学需要,使细胞本身在进入手术部位时可以生存。
许多复发性腮腺混合瘤是多灶性的,有些分布非常广泛,以至于不能用手术控制。
3、恶变,少数腮腺混合瘤可发生恶变。
4、味觉出汗综合征(gastatory sweating syndrome),又称耳颞神经综合征或Frey综合征(Frey syndrome),其症状是耳前下区皮肤,当咀嚼食物或刺激唾液分泌时,出现该区发红并伴有出汗现象。一般在腮腺手术后数周出现,并不会消失,发生原因一般认为是手术切断了副交感分泌神经支与皮肤汗腺及表浅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错位再生连结,导致刺激唾液分泌后出现汗与发红。
耳后淋巴结肿大症状
在人们生活中常有人在患感冒或其它感染后,颈部、耳后、腋下或腹股沟处可出现如玻璃球大小的结节,局部红肿压痛,按之坚硬,这就是患了淋巴结炎。耳后淋巴结肿大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原因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耳后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1、耳前淋巴结肿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结,发生不同性质的“报警信号”,有其不同的意义。肿大是淋巴结最常见的异常现象。耳前淋巴结肿大多见于眼睑、腮、腺、颊、耳、颧颞部等炎症。
2、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腮腺混合瘤或称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粘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称“混合瘤”。其中的粘液和软骨样组织都是由腺组织蜕变而成的。肿瘤外层是一层很薄的包膜,是由腮腺组织受压后变形所形成,并非真性包膜。
腮腺混合瘤是什么样的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青壮年。肿瘤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即伸向颈部。肿瘤呈硬结节状,有时其中一部分发生囊性变而间有较软的结节。肿瘤与皮肤或基底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生长缓慢,可数年或十余年不发生变化。如发生恶变,肿瘤常突然生长迅速,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晚期的恶变肿瘤可破溃,出现疼痛或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并在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中年。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
1.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
2.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
3.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如何护理腮腺混合瘤患者
①由于肿瘤包膜不完整及浸润性生长,常难以确定其边界,故首次手术时应在距肿瘤1cm以上将正常组织一并作广泛切除,将是提高远期疗效的重要措施。如切除不完全彻底,易于复发,虽再次手术,常不能获得满意效果。
②手术中切忌切破肿瘤包膜,否则将使肿瘤组织外溢,极易造成种植性复发。
③如术中需作冰冻切片检查,应在肿瘤完全切除后,再切取组织送检。送检组织应注意边界组织有无癌细胞,以确定切除范围是否完全彻底干净。
④分离面神经时应在浅面沿其走向逐步分离,切忌在深面分离,切勿伤及面神经鞘膜。
⑤遇有出血,应用盐水纱布压迫止血,或轻拭血液,严禁用力摩擦止血及钳夹止血。
⑥术中涉及面神经处理时,应根据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而定,不应单纯为了保留面神经而冒复发的危险,但术前亦应根据临床表现有所估计,以利手术进行。
腮腺混合瘤可分为哪几类
腮腺肿块可分为瘤样病变、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
(1)瘤样病变
腮腺血管瘤:常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肿块柔软、弥漫、进行性增大。紧压后可缩小,低头时增大,抬头后迅速复原,穿刺可抽出血液。
鳃裂囊肿:由胚胎鳃裂残余组织形成。位于腮腺区的囊肿为第一鳃裂囊肿,多发生于单侧,穿刺可抽出囊液。鳃裂囊肿可能发生恶变。
腮腺囊肿: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囊腔内为涎液。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多见于20~40岁男性,双侧腮腺区为好发部位,可伴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肿块质地柔韧,患部皮肤搔痒,末梢血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可达60%~70%。
(2)良性肿瘤
腮腺混合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85%以上,肿物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肿块大小不等,表面呈结节状和分叶状,质硬,界限清楚,可活动。
腺淋巴瘤:约占腮腺肿瘤的10%,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约为6∶1,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多见,多位于腮腺后下极,肿瘤表面光滑,可有消长史。
单形性腺瘤:较少见,肿瘤生长缓慢,体积不大,其临床表现与混合瘤相似。
(3)恶性肿瘤
原发性恶性肿瘤:以上皮性肿瘤为主,包括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乳头状囊腺癌、腺泡细胞癌、恶性混合瘤、鳞状细胞癌及未分化癌。间液性的恶性肿瘤较少见,包括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块一般生长较快,病程短,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常有局部神经症状,当侵犯面神经时,可有程度不同的面瘫,可发生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远处转移的常见转移部位为肺、骨和脑。
腮腺转移癌:约占腮腺肿瘤的3%。原发灶以眼睑、鼻咽及颊部常见,其它可见于头皮、前额、颞部及上颌窦等。
腮腺混合瘤与腮腺癌大不同
腮腺炎的一般症状为发冷、发热、头痛、咽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有时呕吐。常为一侧的腮腺先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耳前、耳下、耳后发展,2—3天后累及对侧。整个病程8—10天,发热、肿胀逐渐消退而痊愈。
腮腺混合瘤是发生于腮腺的良性肿瘤。腮腺混合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据文献记载最小的发病年龄可见于新生儿,最大者80余岁,但以40岁左右居多。肿瘤生长缓慢,直径2~5c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结节状,常可被推动。它与腮腺炎显然不同,为一侧发病。肿块多在耳垂下方,经过缓慢,表面呈结节状隆起,没有触痛、摸上去软硬不等;有的部分软似囊状,有的部分硬如骨骼,形状也不规则,可以推动。
值得警惕的腮腺混合瘤的恶变,也是有征兆可知的:
1、肿瘤在极短时间内生长加快,忽然增大,就应该提高警惕;
2、肿瘤出现持续性疼痛;
3、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一起,固定不活动;
4、肿瘤未经外来任何刺激而破溃出血;
5、肿瘤穿破包膜、引起面神经瘫痪,出现嘴歪眼斜现象。
由于腮腺混合瘤可以演变成腮腺癌。所以对生长较快的腮腺混合瘤更应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