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留热有哪些常见热型
稽留热有哪些常见热型
(一)弛张热
多为高热,体温高低不等,发热时可达39℃以上,昼夜变动范围大于1℃,有时体温可降至38℃以下,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常见于化脓性疾病、败血症、严重肺结核、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二)间歇热
临床出现恶寒或寒战后,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称周期性发热。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等。
(三)不规则热
发热时体温波动的范围极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一定,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物或物理降温之干扰。
(四)波浪热
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温度,经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发作,体温曲线呈波浪型,见于布氏杆菌病。
什么是不规则热 不规则热病因
不规则热在临床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形成不规则热型。另外,发热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
不规则热常见于什么病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是由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伴随发热症状:一般起病2~3天发热达高峰(39.5~4l℃),大多数患者持续5~10天,然后阶梯状下降,经2~3天下降至正常,热型多为弛张热,部分患者可出现稽留热或不规则热。
败血症的症状 感染中毒症状
大多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热型不定,表现为弛张热或稽留热;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以及神志不清。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婴幼儿还可出现黄疸。
发热有哪些类型 稽留热
一般患者体温在39℃以上,白天和晚上的体温变化小,持续时间较长(数天或数周),高热可渐退。但是由于发热时间长,易造成机体消化过大,甚至对中枢神经和其它各系统造成损害,应该做及时的降温处理。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
怎么判断婴儿发烧,怎么治
1.发热程度分级(腋表)
(1)低热37.5~38.0℃;
(2)中等热38.1~39.0℃;
(3)高热39.1~40.0℃;
(4)超高热40℃以上。
2.按发热时间长短可分为
(1)短期发热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和体征;
(2)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些可无明显症状、体征;
(3)原因不明发热(FUO)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
(4)慢性低热低热持续一个月以上。
3.发热的常见热型
小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热型发生变化,同时热型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受到影响。
(1)稽留热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很小,一般不超过0.6℃;
(2)弛张热发热体温波动上下2~3℃,但未降到正常;
(3)间歇热发热回到正常至少24小时又发热;
(4)双峰热24小时内发热有两次高峰;
(5)复发性或再发性发热发热多次发作,每次持续数日,发作期间1至数日体温正常;
(6)不规则热热型无一定规律。
4.发热的分期
(1)前驱期
(2)体温上升期
(3)高温持续期
(4)体温下降期
通过上面的解释,相信年轻的家长们应该对自己小宝宝的身体有所了解。在夏季,最应该注意孩子的降温以及保暖措施,不能一味的将孩子放在空调屋,这样带宝宝出门时容易伤风。孩子有发烧的情况时请务必保持冷静,紧急采取措施。
EB病毒感染有哪些症状 EB病毒感染可出现发热
EB病毒感染,除极轻型外,均有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5~40摄氏度不等,可呈弛张热,不规则热或稽留热,热型不固定,热程可数日或数周不等。发热最长者可长达2~4个月者。发热时可伴有畏寒、寒战。热可消退或骤退,退时伴出汗。
川崎病多久可以确诊 川崎病发烧多少度
川崎病属的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起病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发热,主要是为高热,39度-40度,持续七到十四天或更长,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这种发热就是反复的高热,抗生素是治疗无效的,一般明确是川崎病,这种高热急性起病期需要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抗炎治疗,才能够迅速退热。
肺结核肺炎的区别 症状不同
肺结核:肺结核发病比较慢,患者一般午后低热,很少出现有寒颤和稽留热、没有口唇疱疹、有盗汗的症状。
肺炎:发病快,一般伴随有高热、寒颤,常呈稽留热,胸部有明显的疼痛,少有盗汗的症状,常见口唇疱疹。
小儿高热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病史
注意起病缓急、发热日期、时间,系低热(38℃左右)、高热(39℃以上)或超高热(40.5℃以上),热型为稽留热、弛张热抑或间歇热。有何伴随症状,有无受凉或传染病接触史、不洁饮食史、疫水或禽畜接触史。起病后曾用药物名称、剂量、效果。是否曾行预防接种,有无气温过高或多汗、饮水不足情况。
体检
注意有无前囟隆起、搏动有力、皮肤黄染、皮疹或出血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颈项强直及神经系统异常体征,详查心肺及腹部情况,长期发热者还应注意体重、精神状况与出汗情况。
检验
血常规,血沉,必要时送血培养、血涂片找异常血细胞或疟原虫。酌情作结核菌素试验,抗“O”,嗜异性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和有关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等。尿、便常规及培养病原菌,咽分泌物培养。疑有脑膜炎者,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检查。必要时取血、尿、便或局部分泌物作病毒分离。
胸部X线检查
必要时作超声检查。
发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发热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但是,你知道发热的具体类型分为哪些吗?不同类型有哪些不同症状呢?某些发热性疾病有其特殊的热型,热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稽留热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
(2)弛张热
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间歇热
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4)消耗热
消耗热体温波动范围比弛张热为显著,24小时内体温差在3℃~5℃之间。临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
(5)回归热(再发热)
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临床常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又合并其他发热病。
(6)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至微热或常温,不久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称为波状热。临床常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热等。
(7)颠倒热
早晨或上午体温较高,下午或傍晚较低,与一般的发热规律(早晨或上午体温较低,而下午或傍晚较高)相反,称为颠倒热。临床上常见于持久性败血症、绿脓杆菌性肺炎,偶可见于肺结核病人。颠倒热也有的白天不热,夜间高热者,如丝虫病。
(8)双峰热
高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小波动,形成双峰,称为双峰热。临床常见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败血症等。
(9)双相热
即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期,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后完全解热,称为双相热。临床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性脉胳丛脑膜炎、登革热、麻疹、天花、病毒性肝炎等。
(10)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称为不规则热。临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也可在疾病过程中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发热疾病合并存在时,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外,发热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
发热性疾病可引起很多症状,发热仅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反应之一。发热的高低和长短以及体温的形式,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和治疗(抗菌药物、解热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的影响,因此未经治疗的典型病例,才可能有典型的热型。
以上就是发热类型的介绍,学习了这些是不是对发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呢,发热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儿童的身上,所以,多多学习发热的常识,在生活中可能用的上哦。
分析发热患者的热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主要有①病人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热型交互 存在,如大叶性肺炎并发脓胸及肺脓肿等,热型可以由典型稽留 热变为弛张热;②由于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或者由于解热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以使发热的热型不 典型;③热型与个体反应有关,例如,老人患休克型肺炎,发热 可以不高甚至不发热;④热型的动态变化对诊断的帮助更大。因 而对热型作分析时,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诊 断。
稽留流产常见原因
胚胎停育是指妊娠早期胚胎因某种原因所致发育停止。B超检查表现为妊娠囊内胎芽或胎儿形态不整,无胎心搏动,或表现为妊娠囊枯萎。临床属于流产或死胎的范畴。造成胚胎停育的原因很多。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妇产科陈雯
(1)内分泌失调:
胚胎早期发育的时候,需要三个重要的激素水平,一个是雌激素,一个是孕激素,一个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为母体来讲,自身的内源性激素不足,就满足不了胚胎的需要,就有可能造成胚胎的停育和流产。其中最常见的是黄体功能不良,黄体功能不全可造成子宫内膜发育迟缓和黄体期短,从而影响受精卵的种植,或早期妊娠流产。黄体功能不全者常伴有其他腺体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雄激素相对增多症及高泌乳素血症等,这些因素均不利于胚胎发育,与流产密切相关。
(2)免疫因素:
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皮肌炎等。其二是生殖免疫的问题,如果我们自身带某种抗体,就有可能影响胚胎的发育。实际上抗体的检测每个医院是不太一样的,医生的观点也不太一样,从我们研究的角度来说,认为影响因素有四个,一个是抗精子抗体,如果要有的话,有可能会抵制精卵结合;第二,是抗子宫内膜抗体,如果存在抗子宫内膜抗体的话,有可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抵制胚胎的发育;第三是抗卵巢抗体,如果要有,会影响卵子的质量;第四是叫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这个激素实际是精卵结合之后七天就要分泌的一个重要的激素,但是如果自身有这种抗体的话,就会抵制激素的分泌,就有可能造成胚胎的停育。
(3)子宫异常:
内环境就是子宫内膜,如果太薄、太厚都会影响着床。由于子宫缺陷引起的流产约占10%~15%,常见的有(1)先天性苗勒氏管的异常包括单角子宫、双子宫及双角子宫致宫腔狭小,血供受到限制。子宫动脉发育异常可导致蜕膜化不同步和种植异常。(2)宫腔粘连,主要由宫腔创伤、感染或胎盘组织残留后引起宫腔粘连及纤维化。阻碍了正常蜕膜化和胎盘种植。(3)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血供减少导致缺血和静脉扩张,蜕膜化不同步,种植异常以及肌瘤造成的激素改变也会引起妊娠的失败.(4)先天性或损伤性宫颈内口松弛以及胎内接受乙烯雌酚治疗致宫颈发育异常常致中期妊娠流产。
(4)染色体的问题:
如果染色体异常的话也会导致胚胎不发育而致早期流产。染色体异常包括数量和结构异常,数量上的异常可分为非整倍体和多倍体,最常见的异常核型为三倍体,而16三体又占1/3,常有致死性。21三体中有25~67%,13三体中有4一50%,18三体中有6~33%必然流产。其他有单倍体(4SX),四倍体因卵裂异常致胚胎不发育。结构异常有缺失,平衡易位、倒置、重叠等闭。平衡易位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关于染色体问题目前的研究认为染色体间配对、互换和分离形成配子,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如果其中的合子有异常的,则导致不能正常发育,可导致流产、死胎、死产、畸形儿,故而,需做产前诊断,以防止染色体患儿出生。对于染色体异常携带导致的流产、胎停育等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仅能进行产前遗传学咨询和诊断。对于染色体异常,从理论上讲均有分娩正常核型及携带者婴儿的机会,对这些夫妇做产前诊断,确保生育正常的婴儿。当然,目前研究亦表明,夫妇双方染色体都正常,但配子形成和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染色体异常。如女性年龄大于35岁,卵子老化,易发生染色体不分离,导致染色体异常;精液异常,如大头畸形的精子多数为二倍体,受精后形成多倍体胚胎导致流产。不良环境的影响如有毒化学物质、放射线、高温等也可引起胚胎染色体异常。所以,预防因为染色体异常导致胎停育的关键是调理夫妻双方身体,使之各脏腑功能正常协调,阴阳平衡,择优而孕,并远离不良环境。
(5)生殖道感染:
除以上各种因素外,感染所致孕早期流产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妊娠早期严重的TORCH感染可引起胚胎死亡或流产,较轻感染亦可引起胚胎畸形。研究表明巨细胞病毒可引起过期流产、胎死宫内等。母体发生感染后病原体可通过血行使胎盘感染,引起绒毛膜和毛细血管内皮受损,破坏胎盘屏障,病原体进人胎儿导致流产、胚胎停止发育及胎儿畸形图。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支原体感染与胚胎停止发育有关,胚胎停止发育妇女宫颈分泌物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妇女,并有极显著差异。
(6)环境因素:
妊娠期生理状态的改变、使母体对治疗药物和各种环境有害物质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发育初期,胚胎对治疗药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极为敏感,此时各种有害因素都可导致胚胎的损伤、甚至丢失。许多药物和环境因素是引起早期胚胎死亡或胎儿畸形的重要因素。环境类激素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引起生殖激素分泌紊乱,出现生殖率下降和胚胎发育异常。造成流产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X射线、微波、噪音、超声、高温等物理因素,以及重金属铝、铅、汞、锌影响受精卵着床或直接损害胚胎而导致流产。各类化学药物如二澳氯丙烷、二硫化碳、麻醉气体、口服抗糖尿病药等可干扰、损害生殖功能,致胚胎流产、死胎、畸形、发育迟缓及功能障碍。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咖啡、毒品、某些药物等均影响早期胚胎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