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穴的相关论述
百会穴的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耳鸣”。[1]
2、《备急千金方》:“狂痫不识人,癫病眩乱。”[2]
3、《太平圣惠方》:“头目眩痛,少心力,忘前失后,心神恍惚”,“小儿脱肛”。
香附的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气药必用之,引至气分而生血,此阳生阴长之义也。
2、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补,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盖于行中有补理。
3、《纲目》: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乌药的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2、《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气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痛,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3、《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每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
猪肺的相关论述
《随息居饮食谱》:猪之脏腑,不过为各病引经之用,平人不必食之。不但肠胃垢秽可憎,而肺多涎沫,心有死血,治净匪易,烹煮亦难。
《本草图经》:猪肺,补肺。
《本草纲目》:疗肺虚咳嗽、嗽血。
《随息居饮食谱》:甘平,补肺,止虚嗽。治肺痿、咳血、上消诸症。
防风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三十六般风,去上焦风邪,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一身骨节痛。除风去湿仙药。”[1]
2、《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
3、《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柴胡的相关论述
①《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②《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麦芽的相关论述
1、《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2、《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
3、《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
4、《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5、《本草纲目》:麦糵、谷芽、粟糵,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须同白术诸药兼用,则无害。
柿饼的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日干者温补,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许立止。
2、《日华子本草》:润声喉,杀虫。
3、《嘉佑本草》: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
4、《日用本草》:涩肠止泻,杀小虫,润喉音。治小儿秋深下痢。
5、《纲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肠澼,痔漏下血。
6、《本草通玄》:止胃热口干,润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柴胡的相关论述
①《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②《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乳腐的相关论述
1、《嘉祐本草》:“微寒。”
2、《本草品汇精要》:“味甘,微寒,无毒。”
3、《四声本草》:“治赤白痢。切如豆大,面拌,酸浆水煮二十沸,顿服。小儿服之弥佳。”
4、《普济方》:“治血痢,不问远近:乳腐一两。切,以浆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之。”
5、孟诜:“润五脏,利大小便,益十二经脉,微动气。”
猪胰的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猪胰盖是甘寒滑泽之物,甘寒则津液生,滑泽则垢腻去,故主如书述诸证也。”
2、《随息居饮食谱》:“凡妇人子宫脂满不孕及交合不节,而子宫不净者,皆宜蒸煮为肴,多食,自可受孕,妊妇食之,蠲胎垢,其儿出痘必稀。小儿食之,消积滞,可免疳、黄诸病。且血肉之品,无克伐之虞,虽频食亦无害也。所谓泽颜、止嗽者,非用以作面脂而治肺也。食此则痰垢潜消,无秽浊熏蒸之弊,容颜自泽,则咳嗽自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