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千万别对TA做10事
孩子犯错千万别对TA做10事
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 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应该知道,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 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不要过度保护和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同时,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 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孩子犯错家长如何处理
当孩子犯错时,不同的责备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造成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孩子永远是充满着童真和好奇的,他们喜欢大胆探索,对不明白的事物和事情总是爱“打破沙锅问到底”,更加喜欢自己动手实践。这样一来,孩子的无知和无畏很可能会犯下一些成人眼中的错误,更甚者会导致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此时,父母处理孩子错误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责备,运用不同,便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
场景:妈妈很辛苦的给宸宸捉来了几只小蝌蚪,养在盆里,让宸宸观察和玩耍。可等她下班回到家,蝌蚪全都死了。问宸宸,她说:我想知道蝌蚪是怎样游泳,怎样吃东西的,后来想看看蝌蚪能不能住在水里,就把它们全都拿了出来,放在外面。结果,蝌蚪全都死掉了。
在听了宸宸的解释后,妈妈会怎么做呢?
做法一:妈妈听明白原因之后,责备宸宸的做法失当,教育宸宸以后不许这样,否则再也不给她养(抓)小动物。
结果:过了几日,妈妈带宸宸去公园看金鱼和蝌蚪时,听见宸宸悄悄地告诉旁边的小伙伴:“它们离开水就会死的,妈妈说不让我这么做。不过,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会把它们都弄出来放在地上玩,然后再放回去水里。这样,妈妈就不会骂我了。”
分析:与其以“不可以这样做”、“不行”等消极的,否定的词句来责备孩子,倒不如改用“该怎么做”、“这样做好不好”等积极的,肯定的句子,给他明确的行动指示,还比较具有效果。这样教育孩子,孩子也会慢慢懂得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也能体会出如何行动才是正确的。像宸宸这样,对蝌蚪的生存方式及习性充满好奇,妈妈不应直接否决她,更应让她明白“生命可贵”的道理。而一味的禁止孩子做他喜欢和觉得有趣的事,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做法二:妈妈听明白原因之后,询问宸宸的“实验结果”,向她解释蝌蚪的生理构造和生存方式、习性,教育宸宸如何对小动物进行探索实验,而又不会伤害到小动物的方法。
结果:之后,妈妈又给宸宸弄来了小鸭子、小兔子,宸宸每天都告诉妈妈自己对它们做了些什么样的探索实验,又知道了哪些动物的习性,明天又要对它们做什么实验,而小动物们至今还是宸宸家的一员。
分析:这种方法当然是最好的,它不但解释了宸宸的好奇,更引起了她对生物更大的兴趣。同时,也让她明白了“生命可贵”的道理,如何对小动物进行实验,而又不会伤害到它,很可能成为她的下个探索目标。
也许,许多父母会说:“我也知道这样最好,但当时气急败坏,谁能这么平静地向她讲解?就算能平静得下来,可又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和耐心向她解释?!其他的事都不用做了吗?”
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责备孩子时,父母亲最好能先别动怒,但也不能太温柔或面带微笑地责骂他,因为这些都是不具任何效果的。而且处罚一定要公正无私,若不公平,反而会导致孩子心理不平衡。
其次,就是不要唠叨不休地责怪他。太长的说教,对孩子而言,反而会忘了为什么被骂,若对年龄稍大的孩子而言,则会当作耳边风,根本不把你说的话当一回事。结果父母嘀咕老半天,全然不具效果。
最后,适当的不理会孩子,也是一种非常具有效果的处罚方法。因为孩子是强烈需要父母亲的爱的!若是他跟父母亲说话,得不到反应或要求父母亲帮他做事情而没得到回应的话,是相当痛苦难耐的。但也不能长时间的不理睬孩子,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恐惧感,更会让他觉得人太冷漠,会影响他的将来,所以应该要避免。而当孩子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也会磨灭他的兴趣和耐心的。
批评孩子的话儿要悄悄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被批评也是少不了的。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讲究艺术,爱护孩子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
贬词不要用,客观公正好好说
批评孩子要客观,就孩子所犯错误本身讲道理,提要求,不要加入过多感情色彩,张口闭口用侮辱贬低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蠢”。如此责骂不休,不仅不能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会让孩子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甚至走上邪路。批评应该恰如其分,在客观公正地指出错误后,用积极正面的语气给予引导。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家长才能严肃认真又心平气顺地对待孩子。
盛怒不教子,和风细雨慢慢说
家长如在“气头”上教育孩子,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容易把孩子的过错无限放大,上纲上线,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孩子犯错时,家长最好采用“延时冷却法”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即家长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教育孩子。一个好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时,首先自己应该保持心平气和,批评孩子时应做到慢条斯理,轻言细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真诚地关心帮助自己,而不是在体罚为难他。
人前不教子,批评话儿悄悄说
试想一下,家长大声当众训斥孩子,何尝不是把孩子推向尴尬境地?即使孩子想承认错误,也一时找不到台阶下。批评话儿如能悄悄说,既可体现父母与孩子友好协商的姿态,又能让孩子感到最终作出的决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不是父母强加给他的。
旧账不重提,就事论事明白说
不少家长批评孩子喜欢旧帐新帐一起算,以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深刻反思,实际这种做法极不可取。如果经常翻旧帐,难免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厌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即便你说的有道理,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论事不提旧账。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和孩子坐下来一起分析一下考试失利的原因,提醒孩子以后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就比批评孩子不用功、上课不认真效果要好得多。批评教育孩子,最好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不要几个问题一起批评,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不要翻“历史旧账”,使孩子惶恐不安;更不要一有机会就零打碎敲地数落,结果把孩子说疲塌了,最后却无动于衷。
孩子犯错误在所难免,不能一味责怪。批评孩子要讲艺术,只有父母教育得当,才能使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快乐健康地成长。
怎样避免生气给孩子的危害
许多家长总会时刻盯紧孩子,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制止,想从根源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但是这样做反而更不容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消失。而且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管制着孩子,他一犯错就用生气来制服他,反而会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而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
其实,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装作不知道,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孩子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
等孩子长到五六岁后,开始慢慢懂事了,爸爸妈妈就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教导才能让孩子能耐心听完,认认真真地改正错误。
学生叛逆期怎么处理 允许孩子犯错误
孩子也是人,而且还是不成熟的人。在青春期孩子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注意不要小题大做,过分责备孩子只会使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严重受损。应当理性,温柔的跟孩子分析,为什么说做错了。言传身教,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养育孩子别忘了这个词尊重
很多家长容易犯了一个错误,觉得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孩子错了自己打骂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自己不教育孩子的话,那还有谁能教育得了孩子啊?错错错,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孩子犯错了家长有权利和义务去惩罚,但是有个前提,家长也要学会尊重孩子啊。
一、哪些做法容易伤害孩子自尊
1.家长爱埋怨孩子,把自己失去的东西都怪罪到孩子身上,比如自由、金钱、工作等等,甚至总是和孩 子说自己不舒服都是因为被孩子气了才会的,这样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大。
2.在孩子面前,总是表扬别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小孩子最讨厌大人拿别人和自己对比了,家长经常这 么做的话,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创。
3.家长鄙视孩子,认为孩子一无是处。
4.家长和孩子交流相处的时候,总是高高在上的,和孩子之间产生了很大的隔阂。
5.家长喜欢对孩子说粗口,甚至以谩骂讽刺的口气对孩子说话。
6.家长工作不顺利或者生活不顺心,就把脾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7.家长过分管制孩子,不让孩子有自由成长的机会,导致自理能力低下。
8.家长只管养大孩子,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9.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帮助孩子掩饰,这样孩子永远都不知道自己错了,甚至觉得自己所作所为都是 正确的。
10、家长过分包办孩子的一切,剥夺了孩子动手动脑能力。
11.家长之间在孩子面前经常吵架。
二、家长该如何尊重孩子
1.有事情多和孩子商量讨论,而不是总以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完成任务。
2.孩子犯了错误,要多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必要的时候给点小惩罚,而不是简单的训斥孩子,这样反而 让孩子觉得家长蛮不讲理。
3.给孩子保留一点隐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4.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认真对待回答,不可以敷衍了事。
5.不要随便给孩子许下承诺,要做个言而有信的好家长。
6.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讲礼貌,互相尊重对方,家长有错的时候也要主动认错。
7.孩子有话要说,家长要多倾听,不要随便打断或者中断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和朋友交谈一 样轻松。
8.孩子作为家里的一份子,家长有些决策要让孩子加入参与。
9.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可以偷拿偷看孩子的东西,这种做法是不文明的。
10.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急于惩罚,要了解清楚孩子犯错的原因,让孩子被惩罚得心服口服的。
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 训导并非惩罚
小孩子处于年幼的时期,经常闯祸那是常事,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能因为小孩犯错了就开始对于他们训导。一定要事先询问清楚,为什么这么做,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世界、内心。只有懂得了他们,那么以后在孩子成长期间,才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孩子是比较单纯的,我们不能以我们的思维去思考他们做的事。我们要多花点时间去陪伴孩子,孩子犯错的可能性在于幼稚、嫉妒、恐慌、压力、挫折等等方面。这些都需要我们慢慢地疏导。
孩子犯错误该不该打
对于这么大的宝宝,逆反心理比较强,而且他会用语言来找借口,让爸爸妈妈不知道怎么应付,这就要平时爸爸妈妈说到做到,而且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说服你家宝宝。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宝宝做错了事情,而且很严重,爸爸妈妈必须做出果断的处理,要讲道理,让宝宝知道这件事情是真的做错了,下不为例,当宝宝通过各种方法不理会或者根本不在意爸爸妈妈时,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要采取行动,让宝宝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爸爸妈妈做事情要有原则性,宝宝就是一棵小树,需要我们爸爸妈妈的呵护,也需要爸爸妈妈不断的修理剪枝,那样小树才会越来越强壮,越来越笔直。
批评要适当小心伤害孩子自尊心
正面语言更有说服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错后,父母总是说“你真不争气”、“你尽给我丢脸”等类似的批评语言,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无疑是有很大的伤害的。其实,在孩子犯错后,父母只要抓住错误的重心向孩子说明,再给予肯定式的教育更有力。比如,“我相信你是能够改正的,加油”,这样正面的语言教育,更能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自尊心也不会受到伤害。
别当真他人面批评
一些父母认为在他人面前批评孩子,能更好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激起孩子改正的决心。但是,这样的做法是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因为,孩子这方面的心理和大人也是一样的,相信家长们如果在许多人面前被批评了也会不好受吧?所以,父母们别认为孩子小就不一样,要注意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父母要增强自己的教育知识
要想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父母还必须把自身的知识也强化起来,去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知识等等。当父母自己具备了相关知识后,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大大的减少进入误区的次数了。推荐阅读:孩子自尊培养从父母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