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秋冻”须讲究 最后,秋冻要区别对待身体的各个部位
秋季“秋冻”须讲究 最后,秋冻要区别对待身体的各个部位
其中有四个部位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冻着:腹部、足部、颈部和肩部。上腹部着凉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女性下腹部着凉会引起痛经;足部保暖也特别重要是因为足部汇集了全身经脉,再加上离心脏较远,能量供应不足,容易受寒气侵袭,正如俗话说“病从足起”;颈部着凉容易引起肺部不适的感冒;肩部关节较脆弱,容易受伤,所以也要做好保暖措施。
秋季“秋冻”须讲究 首先秋季不同时期的“冻”法不同
初秋是,暑热仍然肆虐,甚至还有“秋老虎”常常驾临,并不会冷。此时,是最宜开始秋冻锻炼的。仲秋时节,即从白露开始要开始穿长袖衣时,一定要注意衣服的增减。晚秋从寒露开始,昼夜温差特别大,千万不要盲目受冻,否则容易引起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
秋季“秋冻”须讲究 其次,秋冻要因人而异
年轻人身体素质好,免疫力强,对外界寒冷刺激和抵御能力强,适合冻一冻;但老年人在秋季一般都会阳气不足,不足以抵抗寒冷的刺激,实在不宜秋冻;其他的慢性病患者,如哮喘病人对温度变化刺激敏感,秋冻容易诱发病情,这一部分人也不适合秋冻。
白露养生要防寒保暖
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
白露时节已经是典型的秋季气候了,不少人在这个时候会因饮食不当或外感风寒,而造成急性腹泻。由于这种腹泻常常伴随着发烧、水泻(每日大便次数超过2次)、进食减少、体力下降、浑身没劲,以及感冒等症状,因此几天下来,人便会消瘦不少。由于这种腹泻的发病原因是中焦受寒,即脾胃受寒引起的,因此预防和治疗首先应避免脾胃受寒凉侵袭。
白露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如果这时候贪食寒凉,易使脾胃机能失常。加之立秋后,人的脾胃功能尚未从夏季的虚冷状态转变过来。此时若贪食生冷、瓜果,则会使脾胃受损而发生腹痛腹泻。
除了凉性的瓜果,苹果也不宜多吃。中医认为,苹果味酸、甘,性凉。食用得当,不仅可以生津、止渴、润肺,还能中和喝烧酒或黄酒以后的热毒。少吃一些苹果,可以止泻,但吃多了或体弱,就有导致腹泻的可能。
防治脾胃受寒,最为重要的就是腹部的保暖了。白露季节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服,露背装、露脐装都已不合时宜了。特别是老年人,应随外界气温冷暖及时增减衣服,衣服宜选用轻柔、松软、保暖性强的材料。还要注意夜晚保暖,不盖被子或被子过薄,也会引起腹泻。
通常来说,急性腹泻多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急性腹泻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所以,对于急性腹泻患者来说,一般拉两天肚子,把肠道里的一些寒气排空后,身体就会自行康复。但在此期间,应注意补水。可在米汤中加入少量盐分,或在开水中加入少量的盐和一汤匙白砂糖,以补充津液的损耗。若腹泻不见好转,甚至加重,出现频繁呕吐、休克或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薄衣御寒有讲究秋冻不冻头腹足
白露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天气时冷时热,“秋八月,乱穿衣”的现象非常突出。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讲究秋冻的原因是,秋冬之后,天气变凉,人的毛孔要闭合起来防着凉,如果过早就把厚衣服穿上了,毛孔就会因为受热而开放,突然降温带来的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伤人。
我国很早以前就有“薄衣御寒”养生法,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也就是说秋天不要太快地添加衣服。这样,就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所以秋冻要冻得合理、冻得适时、冻得健康。
秋冻要有度《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又说“从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古人并不笼统地主张天热了还要“捂”,天冷了还要“冻”。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添加衣物还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
温度来考量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添加衣被,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不冻头腹足一些身体部位如头、脚、肚脐等应被排除在秋冻之外。中医学有“头为诸阳之汇”之说,就是说人体手、足的阳经都在头部会聚,如果头部被冻住了,体内阳气便容易走散。同时中医还认为,“寒”邪是一种阴邪,最易伤人阳气。身上衣服穿得再厚,要是不戴帽子,就像暖水瓶不盖塞子,还是不能有效保暖。因此,在秋天风大、气温下降之际,一定要注意保护头部,最好戴上帽子,避免受风而引发头痛、发热等身体不适。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敏感。若防护不当,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爱美穿露脐装,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脚部分布着人体的6条重要经脉,并且脚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最为不畅。所以,有“寒从脚起,热从头散”的说法。传统养生也非常重视“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的理念。研究证实,双脚受凉是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因此,秋季应注意脚的保暖,鞋袜宜宽松、舒适、吸汗。
当然,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梗等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除此之外,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冻疮关键在于预防
众所周知,冻疮是人体的暴露部位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生的。不过在人们的想象中,发生冻疮的高峰,应该出现在冬季的严寒期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专家指出,手、脚受到冻伤,特别是脚的冻伤病人则多发生在秋末冬初天气还不太冷的时段。故此时被称为全年中第一冻伤高峰期。
如果属于抗寒能力较差或寒冷过敏型体质者,在气温骤降的情况下,血液要比一般人以更快的速度集中于内脏器官,以保证机体正常工作,但手、脚、耳等边缘部位的血液却因急剧减少,供血不足,致使手、脚、耳等部位的皮肤和表层肌肉温度下降,这样就极容易导致冻疮的发生。因此,有人提出预防冻疮的最佳时机是秋末冬初。
预防冻疮的具体方法是从秋末冬初开始就用冷水浸泡往年常生冻疮的部位,如手和脚。开始每天浸泡半小时,以后浸泡一小时,其次是注意局部保暖,如天气寒冷时外出要早使用口罩、手套、防风耳套、围巾等。鞋子也应穿得暖暖的,但不宜过紧。另外,到了秋末冬初的季节,可适当吃些牛肉、羊肉等温补食品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如果是中医诊断为阳虚内寒的人,可及早内服六味地黄丸之类的中成药物以做预防
打耳钉后取下来一天会闭合吗 什么时候打耳钉比较好
春秋季节。
打耳洞是讲究时候的,一般建议春秋季节去打会比较好。因为春秋季节的气温十分舒适,非常利于耳洞的恢复。像夏天天气较为炎热,这时候去打耳洞的话就会增加感染的机会,而冬天的气温较低,这时候去打耳洞就会增加患冻疮的风险,耳朵如果长冻疮的话就会影响伤口的恢复。
如何防止手脚冻疮
冬季人的活动量少,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减缓,特别是手背、耳朵、脚容易产生瘀血引起局部组织坏死,造成冻疮。为了预防冻疮的发生,除注意保暖外,最好的办法是经常揉搓按摩手、脚和耳朵,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或适当的体育活动,加快血液流动。在冻疮初期可采用新鲜的辣椒、茄子的根茎各两棵,新鲜橘皮三枚,生姜八片,玫瑰花十五枚。首先将辣椒、茄子的根茎和生姜煎开十五分钟后,放入玫瑰花,橘皮煎八分钟,取汁泡手和脚,每日一次。若已溃烂待伤口愈合后方可使用。冻疮的预防和治疗冻疮是冬季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主要发生在身体的外露部位和离心脏较远的肢体末端,如耳朵、鼻类、手、脚等。
①身体锻炼法:这是预防冻疮的最佳办法,通过身体锻炼而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②御寒准备法:冬季在户外工作时,一定要吃饱、穿暖,做好各种御寒准备。如戴手套、帽子、穿棉鞋。体内衣物要保持干燥。易受冻的耳、脸、手、脚等部位要经常擦些油脂保护皮肤。
③冷、温水法:为了预防冻疮,平时可用冷水摩擦易冻部位,擦到发红为止,每晚临睡前用温水洗易冻患处。均可增加这些部位的耐寒力。
立秋感冒吃什么药
立秋之后,明显感觉风是凉爽的。有点秋高气爽的气息。这时候很多家长担心宝宝着凉感冒,迅速给宝宝穿上厚厚的外套。这样宝宝更容易感冒。那么,立秋之后宝宝怎样穿衣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转眼就立秋了,北方部分地区早晚已开始有微凉的感觉,而南方大部分地区仍被高温酷暑掌控,不过尽管如此,我们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应该顺这节气而改变。在宝宝穿衣上也要有所讲究,家长要根据天气的变化适当增加衣服,尤其不要马上“捂”,否则宝宝更容易感冒。
立秋后不要马上给孩子加衣服
有些家长在立秋之后,会下意识地给孩子增加衣服,然而立秋并不是真正的秋天,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炎热当中,如果宝宝穿多了,很容易捂出一身汗,这样吹到一点冷风马上就会感冒。
俗语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就是春天不要过早减衣服,秋天不要过早加衣服,这样才不容易生病。因此,宝宝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
秋冻有讲究 秋穿衣原则
穿衣服尽量做到上薄下厚,上衣薄点没问题,但是底下,足部、腿部一定要保暖。脖子不要受凉,肚脐不能露,脚、关节这些都是不能露的!
“露脚踝”漂亮是漂亮,但是健康方面不可取。年轻时不注意,老的时候毛病就都出来了。
提醒
脚踝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承重关节,由于脚踝皮下脂肪较少,保暖性能比较差,天凉时把脚踝露出来,有可能导致踝关节疼痛、甚至是腿寒。
一旦受寒,血管会收缩,关节血液循环就会变差,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关节损害、关节炎。
“秋冻”是说秋天不要稍一降温,就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要适应一下寒冷的感觉。但“秋冻”也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冻。而且,有一类人群,只适合“春捂”,并不适合 “秋冻”。
1.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因为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
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
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此外,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也不宜进行“秋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