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骨折怎么治疗
股骨头骨折怎么治疗
1.牵引复位
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1/7体重),在1~2天内使骨折复位。牵引的方向一般为屈曲、外展各30°,如有向后成角,可在髋伸直位做外展牵引。同时应做全身检查排除严重的伴发病和伴发损伤。经床边摄片证实骨折已复位后尽早做内固定术。
2.闭合复位内固定
对术前已通过牵引使骨折复位的患者,可在麻醉后以骨科牵引手术床保持伤肢于外展、内旋位,在透视或摄片指导下做内固定。应避免在术时做强力手法复位,以免进一步损伤股骨头血供。
3单钉固定:
以三翼钉为代表。三翼钉内固定曾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安放过程中损失骨量较大,且单钉固定较难同时对抗股骨颈内侧的压应力和外侧的张应力,现在已较少应用。有人采用单根较粗大的加压螺钉作内固定,该钉的螺纹部分必须全部留在近侧骨折段,不能越过骨折线,否则将失去加压作用。
4滑动式钉板固定:
由固定钉与侧方的带套筒钢板组成。优点是有利于保持骨折端的紧密接触,更常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头骨折症状
股骨头骨折患者患侧髋部肿胀、疼痛剧烈,患髋因疼痛功能严重受限。该骨折多有髋关节损伤,因此可出现髋关节后脱位的体征,下肢屈曲,内收,外旋畸形,弹性固定,肢体短缩或出现髋关节前脱位的体征。
股骨头骨折的检查
股骨头骨折患者患侧髋部肿胀、疼痛剧烈,髋关节后脱位的体征,下肢屈曲,内收,外旋畸形,弹性固定,肢体短缩或出现髋关节前脱位的体征。
其他辅助检查: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CT及三维图像重建,能明确骨折片的移位情况。
股骨头骨折诊断鉴别
外伤暴力大且伴典型的受伤姿势有助于诊断,对所有髋关节脱位的患者均应考虑到合并股骨头骨折的可能,髋关节正位片有助于明确诊断,侧位片能较好地显示股骨头和髋臼的前后缘,但在髋关节后脱位时常难以拍摄,应在复位后再摄X线正,侧位片以排除股骨头骨折,必要时,应加做CT及三维图像重建,以明确骨折片的移位情况。
引起股骨头骨折的暴力往往较大,应注意检查有无其他部位的复合伤,以及周围神经和血管情况。
股骨头坏死是怎么引起的
股骨头坏死病因不外有两种:一种发生在股骨颈骨折复位不良的愈合,股骨头内的负重骨小梁转向负重区承载应力减低,出现应力损伤,所以坏死总是发生在患者骨折愈合,负重行走之后。另一种是骨组织自身病变,如最常见的慢性酒精中毒或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坏死,同时骨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障碍。此外还包括儿童发育成长期股骨头生发中心-股骨头骨骺坏死,又称儿童股骨头坏死,扁平髋。
股骨头骨折治疗方法有哪些
1、股骨颈基底骨折:不完全骨折及外展嵌插骨折,可采用皮肤牵引或骨牵引。
2、股骨颈中段骨折:可行单钉、多针或加压内固定。
3、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此类愈合困难,常发生坏死,对65岁以上老年人多施行人工关节置换。对此年龄以下者,宜选择多枚针或加压钉内固定。
4、儿童股骨颈骨折:儿童股骨颈的主要血供来自髓内动脉。用4枚2mm克氏针,经皮穿针内固定,损伤较少,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12周。并密切观察有无股骨头坏死发生。
5、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术:术前先行胫骨结节骨牵引1周,以松解挛缩的髋周肌肉和矫正骨折移位。手术暴露股骨颈和股骨头,将骨折复位,沿股骨颈长轴凿一骨槽,将带股方肌蒂的骨瓣嵌插在股骨颈的骨槽内,在股骨大粗隆以下的股骨外侧,直视下插入加压钉或多枚针固定。
6、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瓣转位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可用于青壮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手术显露股动脉,直接在腹股沟韧带下找寻旋髂深血管。以此血管束为中心,设计取6.0cm×1.5cm×1.5cm全层骨块,用盐水纱布包绕骨块待用。
如何预防股骨头坏死 骨折后正确处理
在发生股骨头骨折的情况后,可可先采用内固定,然后通过血管蒂骨瓣头植骨,加速股骨头颈的愈合,预防骨坏死。在手术后要定期复查,并根据医生要求服用能够加强血运的药物和钙剂,预防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头骨折有哪些症状
股骨头骨折局部疼痛及功能障碍明显,该骨折多为髋关节损伤的一部分,因此或出现髋关节后脱位的体征,下肢屈曲、内收、外旋畸形,弹性固定。肢体短缩或出现髋关节前脱位的体征。
1.股骨头骨折的分类
(1)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
最常使用Pipkin分类法。
Ⅰ型:股骨头骨折伴后脱位,骨折部位于中央凹的远侧。
Ⅱ型:股骨头骨折伴后脱位,骨折部位于中央凹的近侧。
Ⅲ型:Ⅰ型或Ⅱ型损伤伴股骨颈骨折。
Ⅳ型:Ⅰ型或Ⅱ型损伤伴髋臼边缘骨折。
2.Giebel分类法 包括了所有的股骨头骨折:
Ⅰ型:骨折不伴脱位。
Ⅰa:头部压缩骨折。
Ⅰb:多块或粉碎性骨折。
Ⅱ型:骨折伴髋关节脱位。
Ⅱa:骨折伴前脱位。
Ⅱb:骨折伴后脱位(PipkinⅠ-Ⅳ型)。
预防股骨头坏死要注意慢性劳损病症
1、预防股骨头坏死要注意慢性劳损:
髋关节主要有髋臼和股骨头两部分组成,它是人体最大的关节。承担着负重、将上身的重量传达给下肢的作用。也是人体在日常生活中,磨损最严重的关节。
2、激烈运动:
当人体做各种剧烈运动时,髋关节不仅具有吸收、减轻震荡的功效,而且还能够适应由骨的杠杆作用产生的巨大力量。但是运动过度,对髋关节就会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预防股骨头坏死。
3、骨折治疗不当:
这也会导致股骨头坏死。股骨头的血液供给很丰富,它只是直接跟髋臼形成连接,血液来源都是从营养血管来供应的。因此,如果我们的股骨颈发生骨折,里面的血管就都断了,这样股骨头失去了供应而导致股骨头坏死。
4、肥胖造成负荷:
预防股骨头坏死也要注意到这一点。肥胖者的体重超标,要支持上身沉重的身体,还要带动下肢做运动,有骨坏死迹象的肥胖者股骨头处会不堪重负,首发股骨头坏死。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
本病起病隐袭,可能已存在很长时间,患儿无症状诉说,全身健康情况良好。对4~10岁儿童,凡不明原因的髋、膝部疼痛与跛行,病儿身材矮小,有反复发作病史;早期x线片见到股骨头内下缘至髋臼下缘的“泪滴”的距离增宽超过2mm,应按观察髋处理,让患儿3~6月内定期来门诊由专科医师随访检查,直至除外perthes病为止。
拍摄高质量x线片是早期诊断该病不可缺少的条件,下面介绍具有代表性的、有指导临床意义的供参考。
1.卡特罗尔(catterall)分期法
ⅰ期:股骨头骨骺前中部受累,正位x射线片有轻微的囊变或略微扁平;
ⅱ期:股骨头骨骺前外侧50%受累,侧位片有死骨形成,软骨下骨折,股骨头塌陷干骺端前外侧有囊性区。正常骨骺分离呈“v”形,骨骺轻度变扁;
ⅲ期:股骨头骨骺75%受累呈碎片状,有死骨,结合部硬化,干骺端疏松,股骨颈变宽;
ⅳ期:股骨头骨骺全部受累、塌陷;干骺端广泛改变,骺板与臼顶间距变小。
2. 索尔特(sallter 1984年)分级法
将股骨头被吸收的范围分为4级:
ⅰ级:正位片无软骨下骨折,侧位片有;
ⅱ级:正位片软骨下骨折局限于股骨头中央,侧位片骨折线自骺前缘开始,紧靠骺板向后略超过中线;
ⅲ级:正位片骨折线从骨骺板外缘开始,累及全部骨骺;侧位片则骨折线从前缘至后缘;
ⅳ级:正位片见骨折线波及骨骺表面。
3.tonnis分度法(1976年)
依x线片的特点儿童股骨头坏死分为3度。
ⅰ度:股骨头骺轮廓清晰、变扁,密度增加或减小;
ⅱ度:股骨头骺轮廓不清,凸凹不平或缺损、变扁,呈浓淡不均或云絮状;
ⅲ度:股骨头骺几乎消失、严重变扁或分节碎裂。
近年来有人使用同位素扫描对本病早期诊断,若有骨坏死,局部缺血区可出现所谓冷区,修复期血管增生,有新骨形成,就出现核素密集,出现所谓热区,与健侧比较,可测知股骨头的供血状态。这方面比一般x线片检查所获得的阳性征要早2~5个月。其确诊率高达95%。
股骨头骨折的检查
临床常规检查:股骨头骨折患者患侧髋部肿胀、疼痛剧烈,髋关节后脱位的体征,下肢屈曲,内收,外旋畸形,弹性固定,肢体短缩或出现髋关节前脱位的体征。
其他辅助检查: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CT及三维图像重建,能明确骨折片的移位情况。
股骨头骨折诊断鉴别
外伤暴力大且伴典型的受伤姿势有助于诊断,对所有髋关节脱位的患者均应考虑到合并股骨头骨折的可能,髋关节正位片有助于明确诊断,侧位片能较好地显示股骨头和髋臼的前后缘,但在髋关节后脱位时常难以拍摄,应在复位后再摄X线正,侧位片以排除股骨头骨折,必要时,应加做CT及三维图像重建,以明确骨折片的移位情况。
引起股骨头骨折的暴力往往较大,应注意检查有无其他部位的复合伤,以及周围神经和血管情况。
外伤与激素类药物会引发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是指因各种原因引发股骨头的微循环障碍,导致股骨头有活力的骨细胞的死亡。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股骨头骨质空洞的形成,甚至碎裂、塌陷、髋臼边缘骨质增生等病理改变。虽然病因不同,但其共同的病理表现是股骨头缺血,比较一致公认的理论是血液供应受阻。
1、外伤。股骨颈骨折、扭伤、摔伤、髋关节脱位、髋臼发育不全容易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一般在75%-95%,骨折手术后大部分均可发生骨坏死。髋部损伤(包括髋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转子骨折等)直接影响局部的血运供给,尤其是股骨头的供血不足,而致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脱位合并骨折,坏死率高达90%。如超过24小时未整复的骨折脱位,股骨头会100%发生坏死。
2、激素类药物。长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如:强的松、地塞米松之类),均可造成骨质疏松、动脉血管阻塞,使骨细胞、骨髓细胞逐渐发生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