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怎么理解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

怎么理解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为 荣卫兼病,风邪多而寒邪少也。若脉浮紧,或脉 浮数,是表有阳邪郁蒸,则为无汗热多之实邪, 以大青龙汤汗之可也。今脉阳微阴弱,乃为虚邪 之诊,即有无汗热多之实邪,亦不可用大青龙汤 更汗也。盖以脉微弱,是无太阳表脉也,故不可 更大汗也。然既有无汗、热多、寒少之表证,麻 黄、桂枝、石膏之药,终不可无,故只宜桂枝二 越婢一汤之轻剂,令微微似汗,以解肌表而和荣 卫也。

热病源流

热病源流 夏热,少阴病也。经曰:冬伤於寒,夏必病热。则知热病之由於伏寒,与春温同。热病之伏寒优於肾,亦与春温同也。春温之寒,伤於冬而发於春。夏热之寒,伤於冬而发於夏。同一伏寒,而发有异时者,人有强弱,邪有重轻,感触有异故也。同一伏寒,发於春而病名温,发於夏而病名热者,以春气温,故病当其时亦曰温。夏气热,故病当其时亦曰热也。春温之伏寒,优於少阴,而发必由於少阳,以当春而病,少阳司令,故少阳即为伏寒所出之途。夏热之伏寒,优於少阴,而发则由於阳明,以当夏而病,阳明司令,故阳明即为伏寒所出之途也。至兼见之经不一,温与热病同。温病主方用黄芩汤,以热尚浅,不必大为涤荡也。热病主方用白虎汤,以热更炽,故必重为清肃也。春温之外,有不必尽由伏寒,由现感春时之邪而病亦名温者。夏热之外,亦有不必尽由伏寒,由现感夏时之邪而病亦名热者。

春温本自内达外,无表症,有表者为重感风邪,治法必先撤外邪,而後用黄芩汤。夏热亦自内达外,无表症,有表者为重感热邪,治法亦必先撤外邪,而後用白虎汤。此春温夏热,固为异病而同源也。 据仲景《伤寒》书之言热病者详为论。

仲景曰: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说以浮为风脉,知不独伤於寒矣。滑为里热,滑且浮,知不独热在里矣。故表有热,不言里而里之热可知,里有寒,乃所以发热之由,虽言里寒,而表里之皆热可知,故非白虎汤不能治也。仲景又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 语遗尿,发汗则 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说以腹满,热本病也。身重,又湿病也。口不仁等,又 病也。此因中暑湿引动伏寒,齐出为病,故曰三阴也。如此热势自剧,故不可汗,而致津液外亡,不可下,而致阴竭於下,阳脱於上,故必仍自汗,方可用白虎。若误汗下而症如上,不得专用白虎也(宜人叁白虎汤)。仲景又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说以滑者,邪实也。而乃曰厥,是热深厥深之谓,故曰里有热。仲景又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说以热病无不发热汗出者,今脉浮无汗,风邪袭表矣,故必先辛凉解表,然後热可治。渴欲饮,邪耗津液也。无表症,邪已解也。然其时元必虚矣,故必加人叁。仲景又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说以热病无不燥渴且烦者。乃曰无大热,以背微恶寒也。背为太阳经位,恶寒必正气虚矣,故必加人叁。仲景又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 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倄。舌上苔滑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於舌燥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说以热病而见伤寒浮紧之脉,以本由伏寒,止发於夏,故反恶热不恶寒,而为热病也。腹满等皆阳明症,以本由少阴之伏寒,故特见咽燥之本症也。紧而兼浮,其重袭风邪可知。若其时兼用栀子葱头解外,继用白虎治本,得其法矣。倘误汗以耗液,误烧针以燥血,误下以亡阴,自必变生诸症,渐至难救。观舌上苔滑,外邪尚在可知。渴而口乾舌燥,外邪内入可知。故必用栀豉、白虎二汤也。其加人叁,以误治必伤液也。若脉浮云云,则浮为虚,而热已入膀胱矣。 治以猪苓汤者,此之小便不利。由於血分,故以阿胶补虚,滑石泄热,非如伤寒之便不利,由於气分,必用白术等也。仲景又曰: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也。说以汗多之故,而不用猪苓。因津液之耗,不可再泄也(宜人叁白虎汤)。仲景又曰:伤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乾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说以误为吐下,而热邪不但不衰,反为更甚,故阳外虚而恶风,阴内亡而燥烦大渴,故非本汤不可。仲景又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後,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

截疟祛痰

草果常与柴胡,黄芩,半夏等同用,具有截疟祛痰作用,可用于治疗瘅疟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脉来弦数等症。

三阳合病感冒怎样与类似证候鉴别

(1)太阳阳明合病证与三阳合病证两证同为合病证,且外居太阳内居阳明,均见寒热表证。但太阳阳明合病证,病邪偏于太阳,故表证较重,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等;表邪稽留,内涉胃与大肠,则见呕逆和下利。三阳合病证,病邪偏于阳明,阳明热盛,故见口燥而渴,汗出谵语,腹满而痛。太阳阳明合病证脉浮,苔白;而三阳合病证,脉必浮大而数,苔黄干。

(2)太阳少阳并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并病是一经病邪未尽,又涉他经,出现两经症状的证候。虽然它与同时发病的合病不尽相同,但由于患者常对发病经过诉说不清,故使医者对并病与合病亦不甚分别。一般从病位及主症上将两者鉴别。太阳少阳并病证所出现的症状,虽然与三阳合病证有两经症状相同,但彼证受邪较轻,仅以微恶风寒、微呕、心下支结为主要症状,远不如三阳合病证的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头身痛重、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严重。加之三阳合病证有阳明证的腹满而痛、口燥而渴、汗出昏睡等,故较易鉴别。

(3)少阳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少阳病证为邪居半表半里的典型病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主症。由于三阳合病证有偏于少阳的一面,其见症与少阳病证相同,故应辨之。少阳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同为热证、实证。两者较之,前证轻而后证重,且三阳合病证可视为感冒病中之重证,独具腹满而痛,口燥而渴,汗出谵语等,其脉大而数,苔黄而干,均较少阳病热势明显。从致病机理上讲,三阳同时受病,自然要比一阳(少阳)受病严重的多。这是辨别两证的基本出发点。

体质虚弱经常感冒怎么调理

一: 风寒感冒

1: 当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喉发痒、周身不适、咳嗽痰稀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时,为风寒感冒。治疗以辛温解表,可选用荆防败毒散、通宣理肺丸、麻黄止嗽丸、小儿四症丸和参苏理肺丸。可用生姜、葱白煎汤为药引。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

二: 暑湿感冒

1: 当出现身热、微恶风、汗少、四肢倦怠或疼痛、头重头痛、鼻流浊涕,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苔薄黄、脉濡数时,为暑湿伤表。治疗以清暑祛湿解表,应选用藿香正气水、香薷散等。不能选用保和丸、山楂丸、香砂养胃丸等。

三: 体虚感冒

1: 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后,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其病邪属性仍不外四时六淫。阳气虚者,感邪多从寒化,且易感受风寒之邪。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治疗不可过于辛散,单纯祛邪,强行发汗,当扶正祛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

2: 气虚感冒多见于久病体质虚弱的患者,当气候变化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就容易患病。恶寒较重、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则应以益气解表为宜,常用参苏饮加减。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甘草、苏叶、葛根、前胡、半夏、枳壳、桔梗等。

3: 阴虚感冒多出现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以滋阴解表为主。常用加减葳蕤汤为宜。常用药物:玉竹、甘草、大枣、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等。

四: 风热感冒

1: 当出现恶寒轻、发热重、汗泄不畅、头涨痛、面赤、咳嗽、痰黄或黏、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时,为风热感冒,是感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常说的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往往属于风热感冒这一类。治疗以辛凉解表为主,应选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VC银翘片、清热解毒口服液、复方感冒灵片等。忌用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等。

发烧的四种寒热情况

忽冷忽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如发作无规律,多见于少阳病,发作有规律多见于疟疾,或也有气郁所致。其中,疟疾应到医院进行治疗。

恶寒发热。自己觉得冷,体温却很高,盖被加衣也很难缓解。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的早期。一旦出现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

只寒不热。只觉得冷而不发热,添加衣被后能缓解。如果同时有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多属于慢性体虚性疾病,建议平时多保暖,少吃冷食,或适当喝点温补中药。如果觉得局部冷且痛,多为突发性疾病所致,如受凉被冻僵,需及时祛寒保暖。

只热不寒。只觉得热,不怕冷。

一为壮热:高热不退,多见于肺炎、菌痢、尿道感染的严重期,同时还伴有满面通红、口渴、出大汗等。此时除了冷敷并大量补水外,要尽快送往医院。

二为潮热:如果午后或入夜发热,且为五心烦热,并有盗汗、颊红、口干等表现,多为肺结核、更年期综合征所致;如果是只有午后热,体温不高,其病多在脾胃,会同时伴有胸闷呕恶等表现,应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食生冷、寒凉、油腻,并到医院治疗。

三为微热:发热不高(不超过38摄氏度),或仅自觉发热,多见于阴虚潮热、气虚发热等,建议用中药调理。

成人发热也需要重视

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耳朵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3~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处发烧: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疾病概述

证明: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恶心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胃寒恶心与胃热恶心

二证一寒一热。胃寒者。或由素体中焦阳虚不足,或因过食寒凉而戕伤胃气,前者病程长而虚证明显,后者病程短而无明显虚象。恶心而常兼胃痛,胃阳不足,寒湿不化。故时泛清水、涎沫,遇寒则诸症加重,得暖则缓解。中阳不足者,则有食少,便溏,少气,困倦,舌淡。脉弱等中焦阳虚不足之症状。治当温中散寒降逆,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或是茱萸汤加减。胃热恶心,或由素嗜膏粱厚味,里热内盛,或感冒暑热,外邪入里,以致胃热气逆恶心,遂有口臭,吞酸,溲赤,便秘,苔黄,脉数等热证表现。治疗里热内盛恶心可用承气汤类加减,而暑热入里恶心可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胃阴虚恶心

恶心常伴剧烈呕吐,或出现于剧烈呕吐之后,多由于热病后期,或经大手术后,胃阴严重不足,遂致剧烈恶心呕吐,不能饮食,甚至水入即吐,口满、舌红、脉细数,一派胃阴不足之症状明显,治疗应养胃阴、降逆气。方用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风邪的常见的风证及治疗

1、 外风证

外风证常有以下特点:(1)多具表证,或起病时有表证。(2)外风犯人,多侵及肌肤、经络、筋骨、关节,由浅入深,达于脏腑。故外风袭人,病浅者居多,而深入脏腑者较少。(3)外风为六淫之首,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故风邪多与其它邪气相互依附,共同致病,构成风寒、风热、风火、风湿等证。

2、 风邪袭表(太阳中风证)

证见:恶风汗出,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缓。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统一身之营卫。太阳中风,即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合之权,故见恶风、自汗出、恶寒,脉浮,皆为表证。

阳虚患者也可见恶风自汗。但阳虚之证,除有恶风自汗外,还有形寒面白,手足不温,小便清长,下痢清谷,脉沉迟无力等阳虚则寒的虚寒证。尽管太阳中风也称为表虚证,这是相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而言的。太阳中风就其本质而言属实证,邪气胜则实,风邪胜的实证。

治法: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药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相关推荐

风湿病引发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时风湿病发热的主要类型,常见于该病的起初、急性期、活动期及发展期,有外感内伤之分。由于受“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影响,很多人见之一味按外感表证论治,致使屡犯实实虚虚之诚。 风湿病恶寒发热,可由风湿病自身引起,也可由风湿病合并其他发热性疾病引起,既然以恶寒发热为主症,其辩证除符合风湿病的规律外,还应符合自身规律。 前人对恶寒发热的辩证积累了丰富经验。《伤寒论》称之“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诸病源候论》载伤寒病、时气病、热病、温病及疫疠,也论之为外感表证。直至唐宋,仍沿上论。金元时期,李东

产后血虚热常见检查

检查 体格检查,体温测量,血液生化检查 鉴别 1、蒸乳发热 多发生于产后3~4天后,乳汁下少或不行,.乳房胀硬,恶寒发热。若高热不退,乳房胀硬、红肿、灼热、疼痛,甚则溃腐化脓,则应考虑为乳痈。 2、伤食发热产后数日而发热,多有伤食史,发热,伴胸膈饱闷,嗳腐吞酸,或大便异常。 3、产褥感染 发热呈高热,小腹疼痛,恶露有秽臭气,妇科检查等可资鉴别。 4、产后泌尿系感染 产后发热恶寒,依据小便淋漓、尿频、尿急、尿痛可资鉴别。 其他还应注意与结核病、胶原性疾病、产后痢疾、产后疟疾等病证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感冒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呼吸道病毒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中医治疗为常用措施。 一、对症治疗 病情较重或发热者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如有发热、头痛,可选用解热止痛片如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口服。咽痛可用消炎喉片含服,局部雾化治疗。鼻塞、流鼻涕可用1%麻黄素滴鼻。 二、抗菌药物治疗 如有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单纯的病毒感染一般可不用抗生素。 化学药物治疗病毒感染,尚不成熟。吗啉胍(ABOB)对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病毒有一定疗效。阿糖腺苷对腺病毒感

针灸治疗疟疾

【概说】 疟疾,是指寒战,高热,汗出并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它季节也是可散在发病,主要是由于感受疟邪及瘅毒疫疠之气所致,有一日一发称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之不同,如久疟不愈,在胁下形成积块,称为疟母。 【病因病机】 (一)感受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而发疟疾;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 (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太过,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实表散邪,滋阴和阳。 主治: 外感风寒,汗出恶风,头痛发热,鼻鸣干呕,苔白不渴,浮缓或浮弱;杂病、病后、妊娠、产后等见时发热,自汗出,微恶风,属营卫不和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

发汗治疗感冒需注意哪些问题

发汗又称解表法,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它是通过开泄揍理、促进发汗,使表证随汗出而解的治法。 常用于治疗感冒,具体应用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汗之有度:运用汗法治疗感冒,要求达到汗出热退、静身凉,以周身微汗为度,不可过汗或久用,发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则耗伤阴液,可以伤阴以至亡阳。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 伤寒论》 中说:“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染染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他强调汗法应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同时对助汗之护理也甚重视,与吸热粥以助药力。除热粥外,也可多饮温热开水、热汤之类。 (2)

中药桂枝汤有什么功效

【方名】 桂枝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 【方歌】 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 【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 桂枝 大枣 生姜 甘草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

腹露青筋的鉴别诊断

病性辨证,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确定疾病当前证候性质的辨证方法。 “病性”,指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就是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或称为“病机”。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症求因”之谓。应该说病因与病性的概念不完全相同,一般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始因素,如外感六淫、七情刺激、外伤、劳倦等,属于病因学、发病学的范畴,而病性是当前证候的性质,如气虚、血瘀、湿热、痰饮等,属于诊断学、辨证学的范畴。然而由于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

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区别

一、如何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 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很容易引发感冒,一部分人群都在选用喝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金银花以及凉茶等来预防感冒的病发。不过在预防之前一定要先正确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近时间广东天气降温,这时候受凉感冒,十之八九是风寒感冒。就是吹风受凉了呗。通常在休息不好,身体虚弱,以及穿衣不足,大汗吹风的情况下容易发生。 中医将常见的感冒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其实很多朋友都分不清什么是风寒感冒,什么是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主要是因劳累或者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而引起的。风

为什么夏天感冒比冬天难好

第一是暑湿症感冒。因为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这时大家 都比较贪凉,喜欢吹空调等,容易感染风寒之邪。从症状来说,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症状都有鼻塞、流涕、发烧。其间区别在于,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多发生在秋冬季和春秋季,是发热轻、恶寒重。暑湿感冒则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热伤风。热伤风和前两种感冒的最大区别是发热重、恶寒轻,一 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不解热。因此,如果夏天热伤风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烧药,效果就不太好。 第二是暑热症感冒,多因久旱酷热而生,属于纯粹的阳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