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
怎么理解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为 荣卫兼病,风邪多而寒邪少也。若脉浮紧,或脉 浮数,是表有阳邪郁蒸,则为无汗热多之实邪, 以大青龙汤汗之可也。今脉阳微阴弱,乃为虚邪 之诊,即有无汗热多之实邪,亦不可用大青龙汤 更汗也。盖以脉微弱,是无太阳表脉也,故不可 更大汗也。然既有无汗、热多、寒少之表证,麻 黄、桂枝、石膏之药,终不可无,故只宜桂枝二 越婢一汤之轻剂,令微微似汗,以解肌表而和荣 卫也。
热病源流
热病源流 夏热,少阴病也。经曰:冬伤於寒,夏必病热。则知热病之由於伏寒,与春温同。热病之伏寒优於肾,亦与春温同也。春温之寒,伤於冬而发於春。夏热之寒,伤於冬而发於夏。同一伏寒,而发有异时者,人有强弱,邪有重轻,感触有异故也。同一伏寒,发於春而病名温,发於夏而病名热者,以春气温,故病当其时亦曰温。夏气热,故病当其时亦曰热也。春温之伏寒,优於少阴,而发必由於少阳,以当春而病,少阳司令,故少阳即为伏寒所出之途。夏热之伏寒,优於少阴,而发则由於阳明,以当夏而病,阳明司令,故阳明即为伏寒所出之途也。至兼见之经不一,温与热病同。温病主方用黄芩汤,以热尚浅,不必大为涤荡也。热病主方用白虎汤,以热更炽,故必重为清肃也。春温之外,有不必尽由伏寒,由现感春时之邪而病亦名温者。夏热之外,亦有不必尽由伏寒,由现感夏时之邪而病亦名热者。
春温本自内达外,无表症,有表者为重感风邪,治法必先撤外邪,而後用黄芩汤。夏热亦自内达外,无表症,有表者为重感热邪,治法亦必先撤外邪,而後用白虎汤。此春温夏热,固为异病而同源也。 据仲景《伤寒》书之言热病者详为论。
仲景曰: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说以浮为风脉,知不独伤於寒矣。滑为里热,滑且浮,知不独热在里矣。故表有热,不言里而里之热可知,里有寒,乃所以发热之由,虽言里寒,而表里之皆热可知,故非白虎汤不能治也。仲景又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 语遗尿,发汗则 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说以腹满,热本病也。身重,又湿病也。口不仁等,又 病也。此因中暑湿引动伏寒,齐出为病,故曰三阴也。如此热势自剧,故不可汗,而致津液外亡,不可下,而致阴竭於下,阳脱於上,故必仍自汗,方可用白虎。若误汗下而症如上,不得专用白虎也(宜人叁白虎汤)。仲景又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说以滑者,邪实也。而乃曰厥,是热深厥深之谓,故曰里有热。仲景又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说以热病无不发热汗出者,今脉浮无汗,风邪袭表矣,故必先辛凉解表,然後热可治。渴欲饮,邪耗津液也。无表症,邪已解也。然其时元必虚矣,故必加人叁。仲景又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说以热病无不燥渴且烦者。乃曰无大热,以背微恶寒也。背为太阳经位,恶寒必正气虚矣,故必加人叁。仲景又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 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倄。舌上苔滑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於舌燥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说以热病而见伤寒浮紧之脉,以本由伏寒,止发於夏,故反恶热不恶寒,而为热病也。腹满等皆阳明症,以本由少阴之伏寒,故特见咽燥之本症也。紧而兼浮,其重袭风邪可知。若其时兼用栀子葱头解外,继用白虎治本,得其法矣。倘误汗以耗液,误烧针以燥血,误下以亡阴,自必变生诸症,渐至难救。观舌上苔滑,外邪尚在可知。渴而口乾舌燥,外邪内入可知。故必用栀豉、白虎二汤也。其加人叁,以误治必伤液也。若脉浮云云,则浮为虚,而热已入膀胱矣。 治以猪苓汤者,此之小便不利。由於血分,故以阿胶补虚,滑石泄热,非如伤寒之便不利,由於气分,必用白术等也。仲景又曰: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也。说以汗多之故,而不用猪苓。因津液之耗,不可再泄也(宜人叁白虎汤)。仲景又曰:伤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乾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说以误为吐下,而热邪不但不衰,反为更甚,故阳外虚而恶风,阴内亡而燥烦大渴,故非本汤不可。仲景又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後,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
截疟祛痰
草果常与柴胡,黄芩,半夏等同用,具有截疟祛痰作用,可用于治疗瘅疟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脉来弦数等症。
三阳合病感冒怎样与类似证候鉴别
(1)太阳阳明合病证与三阳合病证两证同为合病证,且外居太阳内居阳明,均见寒热表证。但太阳阳明合病证,病邪偏于太阳,故表证较重,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等;表邪稽留,内涉胃与大肠,则见呕逆和下利。三阳合病证,病邪偏于阳明,阳明热盛,故见口燥而渴,汗出谵语,腹满而痛。太阳阳明合病证脉浮,苔白;而三阳合病证,脉必浮大而数,苔黄干。
(2)太阳少阳并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并病是一经病邪未尽,又涉他经,出现两经症状的证候。虽然它与同时发病的合病不尽相同,但由于患者常对发病经过诉说不清,故使医者对并病与合病亦不甚分别。一般从病位及主症上将两者鉴别。太阳少阳并病证所出现的症状,虽然与三阳合病证有两经症状相同,但彼证受邪较轻,仅以微恶风寒、微呕、心下支结为主要症状,远不如三阳合病证的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头身痛重、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严重。加之三阳合病证有阳明证的腹满而痛、口燥而渴、汗出昏睡等,故较易鉴别。
(3)少阳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少阳病证为邪居半表半里的典型病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主症。由于三阳合病证有偏于少阳的一面,其见症与少阳病证相同,故应辨之。少阳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同为热证、实证。两者较之,前证轻而后证重,且三阳合病证可视为感冒病中之重证,独具腹满而痛,口燥而渴,汗出谵语等,其脉大而数,苔黄而干,均较少阳病热势明显。从致病机理上讲,三阳同时受病,自然要比一阳(少阳)受病严重的多。这是辨别两证的基本出发点。
体质虚弱经常感冒怎么调理
一: 风寒感冒
1: 当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喉发痒、周身不适、咳嗽痰稀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时,为风寒感冒。治疗以辛温解表,可选用荆防败毒散、通宣理肺丸、麻黄止嗽丸、小儿四症丸和参苏理肺丸。可用生姜、葱白煎汤为药引。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
二: 暑湿感冒
1: 当出现身热、微恶风、汗少、四肢倦怠或疼痛、头重头痛、鼻流浊涕,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苔薄黄、脉濡数时,为暑湿伤表。治疗以清暑祛湿解表,应选用藿香正气水、香薷散等。不能选用保和丸、山楂丸、香砂养胃丸等。
三: 体虚感冒
1: 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后,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其病邪属性仍不外四时六淫。阳气虚者,感邪多从寒化,且易感受风寒之邪。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治疗不可过于辛散,单纯祛邪,强行发汗,当扶正祛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
2: 气虚感冒多见于久病体质虚弱的患者,当气候变化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就容易患病。恶寒较重、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则应以益气解表为宜,常用参苏饮加减。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甘草、苏叶、葛根、前胡、半夏、枳壳、桔梗等。
3: 阴虚感冒多出现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以滋阴解表为主。常用加减葳蕤汤为宜。常用药物:玉竹、甘草、大枣、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等。
四: 风热感冒
1: 当出现恶寒轻、发热重、汗泄不畅、头涨痛、面赤、咳嗽、痰黄或黏、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时,为风热感冒,是感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常说的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往往属于风热感冒这一类。治疗以辛凉解表为主,应选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VC银翘片、清热解毒口服液、复方感冒灵片等。忌用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等。
发烧的四种寒热情况
忽冷忽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如发作无规律,多见于少阳病,发作有规律多见于疟疾,或也有气郁所致。其中,疟疾应到医院进行治疗。
恶寒发热。自己觉得冷,体温却很高,盖被加衣也很难缓解。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的早期。一旦出现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
只寒不热。只觉得冷而不发热,添加衣被后能缓解。如果同时有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多属于慢性体虚性疾病,建议平时多保暖,少吃冷食,或适当喝点温补中药。如果觉得局部冷且痛,多为突发性疾病所致,如受凉被冻僵,需及时祛寒保暖。
只热不寒。只觉得热,不怕冷。
一为壮热:高热不退,多见于肺炎、菌痢、尿道感染的严重期,同时还伴有满面通红、口渴、出大汗等。此时除了冷敷并大量补水外,要尽快送往医院。
二为潮热:如果午后或入夜发热,且为五心烦热,并有盗汗、颊红、口干等表现,多为肺结核、更年期综合征所致;如果是只有午后热,体温不高,其病多在脾胃,会同时伴有胸闷呕恶等表现,应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食生冷、寒凉、油腻,并到医院治疗。
三为微热:发热不高(不超过38摄氏度),或仅自觉发热,多见于阴虚潮热、气虚发热等,建议用中药调理。
成人发热也需要重视
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耳朵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3~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处发烧: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疾病概述
证明: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恶心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胃寒恶心与胃热恶心
二证一寒一热。胃寒者。或由素体中焦阳虚不足,或因过食寒凉而戕伤胃气,前者病程长而虚证明显,后者病程短而无明显虚象。恶心而常兼胃痛,胃阳不足,寒湿不化。故时泛清水、涎沫,遇寒则诸症加重,得暖则缓解。中阳不足者,则有食少,便溏,少气,困倦,舌淡。脉弱等中焦阳虚不足之症状。治当温中散寒降逆,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或是茱萸汤加减。胃热恶心,或由素嗜膏粱厚味,里热内盛,或感冒暑热,外邪入里,以致胃热气逆恶心,遂有口臭,吞酸,溲赤,便秘,苔黄,脉数等热证表现。治疗里热内盛恶心可用承气汤类加减,而暑热入里恶心可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胃阴虚恶心
恶心常伴剧烈呕吐,或出现于剧烈呕吐之后,多由于热病后期,或经大手术后,胃阴严重不足,遂致剧烈恶心呕吐,不能饮食,甚至水入即吐,口满、舌红、脉细数,一派胃阴不足之症状明显,治疗应养胃阴、降逆气。方用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风邪的常见的风证及治疗
1、 外风证
外风证常有以下特点:(1)多具表证,或起病时有表证。(2)外风犯人,多侵及肌肤、经络、筋骨、关节,由浅入深,达于脏腑。故外风袭人,病浅者居多,而深入脏腑者较少。(3)外风为六淫之首,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故风邪多与其它邪气相互依附,共同致病,构成风寒、风热、风火、风湿等证。
2、 风邪袭表(太阳中风证)
证见:恶风汗出,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缓。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统一身之营卫。太阳中风,即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合之权,故见恶风、自汗出、恶寒,脉浮,皆为表证。
阳虚患者也可见恶风自汗。但阳虚之证,除有恶风自汗外,还有形寒面白,手足不温,小便清长,下痢清谷,脉沉迟无力等阳虚则寒的虚寒证。尽管太阳中风也称为表虚证,这是相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而言的。太阳中风就其本质而言属实证,邪气胜则实,风邪胜的实证。
治法: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药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