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常见的拔罐方法

常见的拔罐方法

1、留罐法

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2、闪罐法

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

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后,再拔罐。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

4、刺络拔罐法

先将皮肤进行消毒,然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之后,再来拔罐,从而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疾病。

拔罐后身上发痒怎么回事

在拔罐后如果出现先痛后痒的情况,一般表示体内存在火毒。而皮肤痒是正常现象,是体内毒气通过拔罐后再向体外排出的一种反应。

在拔罐后如果出现拔罐区域皮肤瘙痒并可见皮肤纹理明显,说明存在体内风邪。如拔罐走罐的过程中,突然出现风团,也是风邪所致。

因为体内湿气太重,在不超过正常的拔罐时间内,可在拔罐中出现水泡,并会引起皮肤的瘙痒感。

拔罐是以各种杯罐状物为工具,借助火的燃烧作用,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杯罐吸附于皮肉之上,产生温热刺激并引起局部组织郁血,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拔罐后,皮肤受到罐口边缘的刺激和压力引起充血,继而发生紧缩瘙痒的感觉,也是拔罐的常见现象。

有一部分会对罐体材质的过敏,过敏的多数是瓷罐或竹罐,尤其是竹药罐,一般的玻璃管是不会出现过敏现象的。过敏引起的发痒极为少见。

拔火罐注意事项有哪些

罐拔完了以后,在背部来回多揉搓几下,使淤血的地方肌肉得到放松,直到皮肤发热。然后在背上盖一块毯子,不要着凉了。家里有条件的话,可以买那种里面夹了红豆的毯子,用微波炉加热了盖在背上,效果非常好。拔罐以后八小时之内千万不要洗澡,因为拔过之后的皮肤细胞处于张开状态,洗澡势必会把大量的湿气带入体内,适得其反。当天最好不要吹风、吹空调,跟洗澡的原理是一样的。拔罐以后尤其要注意睡觉时床单的卫生及干湿状况。因为此时皮肤处于很脆弱的状态,要是床单不够卫生和干燥,很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拔罐一定要是夏天,最好是三伏天。拔罐的时候不能吹风扇和空调,能出汗是最好的。为了安全起见,拔罐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 最好是不要用火罐,用真空罐就好了。拔罐后起泡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也不要戳破,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拔罐虽好,但是背部拔火罐注意事项有哪些也是需要记住的。拔罐的时候背部的汗毛都张开,将毒火野湿寒都释放出来,这时候是绝对不能受风的,不然风湿之类的病就又都进入身体了,那岂不是得不偿失?所以,这些注意事项不可小觑哦。

拔罐的常见好处

1、 平衡阴阳。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发热是阳气盛实的表现,而寒战恶寒是阴气盛实的症状,在大椎进行拔罐能够治疗发热的疾病,而在关元进行则能治疗寒性的疾病。

2、祛除病邪。拔罐疗法因为以负压吸拔体表的穴位,不公能够开腠理、散风寒,而且还能调整脏腑经络的作用,鼓舞人体的正气,也有助于体内致邪气的排出。

3、 疏通经络。拔罐疗法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引作用,刺激体表的穴位及经筋皮部,而穴位及经筋皮部是与经络密切相连的。所以,拔罐能够疏通经络,使营卫调和,祛除经络中的各种致病的邪气,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得,从而治疗各种疾病。

每个人都适合拔罐吗

如今,不少家庭都自备拔罐器,自行施治。人们真的了解拔罐的相关知识吗?专家表示,拔罐在使用时要视病情而定,不是所有病都适用拔罐疗法。

拔罐虽然能治很多病,但最好先咨询医生,看自身状况是否适合选择在家拔罐。在医院门诊中,因自行拔罐不当而被烫伤的患者不在少数,更有人误将烫伤当成“拔出了湿气”。对于出现水泡不能视为常态,应该立即到医院进行处理。

有些人不宜拔罐,属于拔罐的禁忌人群,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孕妇、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过于瘦弱的人也不宜用火罐。

可见,拔罐并非人人适用。另外还需注意的是,拔罐时,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头部、心脏处要慎用,否则易适得其反。

拔罐常见的四种方法

拔罐常见的四种方法:

1、留罐法

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2、闪罐法

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

走罐法: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或其他润滑油)后,再拔罐。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

4、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家庭拔罐常见的禁忌

1.首先,要确定拔罐者的体质。如体质过于虚弱者就不宜拔罐,因为拔罐中有泻法,反而使虚者更虚,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2.孕妇及年纪大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应慎重。因孕妇的腰骶部及腹部是禁止拔罐部位,极易造成流产。在拔罐时,皮肤在负压下收紧,对全身是一种疼痛的刺激,一般人完全可以承受,但年老且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这种刺激下可能会使心脏疾病发作。所以此类人群在拔罐时也要慎重。

3.一些特殊部位不宜拔罐,如:肚脐正中(即神阙穴)。

4.局部有皮肤破溃或有皮肤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5.拔罐时不易留罐时间过长(一般拔罐时间应掌握在8分钟以内),以免造成起泡(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者,应尽量避免起泡所带来的感染几率)。

6.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泡,一般直径在1毫米内散发的(每个罐内少于3个),可不用处理,自行吸收。但直径超过1毫米,每个罐内多于3个或伴有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7.注意罐子的清洁。如1人应专用1套罐具,一般每使用5次后应对罐具进行1次清洗。以防止感染。

拔火罐常见的三个误区

拔火罐的误区一:拔火罐后要洗澡

拔火罐后马上洗澡,很多爱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说“火罐和洗澡,一个也少不了”。确实,温热的澡水和温热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可是这顺序还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绝对不能在拔罐之后马上洗澡。

拔火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拔火罐的误区二: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不少人说火罐这一拔最少要半小时,有的人认为拔出水疱来才能体现拔火罐的效果,尤其是一些老人持这样观点的比较多。而拔火罐真的是时间越长越好吗?

拔火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拔火罐的误区三:同一位置反复拔

一次不行拔两次,同一个位置,反复地拔,就不信这火罐拔得没效果。大有一种“世上无难症,只怕有心人”的决心,其实,这样做也是不对的。

拔火罐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拔满全身,因为这样可以全面治疗,增进治疗效果。可是在一个地方反复的拔,这份治病的执着虽然可圈可点,但是对皮肤来说,红肿、破损那就得不偿失了。

常见的拔罐方法有几种

(1)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2)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

闪火法的优点是:当闪动酒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优于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4)贴棉法:扯取大约0.5公分见方的脱脂棉一小块,薄蘸酒精,紧贴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5)瓶盖法:准备啤酒瓶盖一个,中放酒精棉球,将棉球燃着,马上将罐子扣上,立刻吸住。此法适用于俯卧、仰臣大面积的部位上。如果四肢放平,在肌肉丰厚部位放稳瓶盖,亦可使用。

(6)刺血拔罐法:适应于疖肿疮痈。方法是:先在局部用碘酒或酒精消毒,然后用已消毒的细三棱针在患部浅刺两下放出脓血,马上用门火法将玻璃火罐拔上。如脓血渗出不多,再拔一、二次。刺时要躲开大血管。本法优点,排除脓血及炎性渗出物,消肿止痛,防止扩散。"

拔火罐对我国人类身体有哪些好处

民间有“要想身体安,火罐常常沾”的说法。拔罐具有驱寒祛湿、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功效,是一种被民间老百姓广泛应用的自然疗法。随着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拔罐疗法更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拔罐疗法不但能治疗风寒痹痛、虚劳、喘息等数百种内外疾病,还能强身健体,尤其一些慢性病,拔罐疗法效果更显著。对于常见病来说,拔罐也能很快见效。

家庭拔罐常见的禁忌

下面几点是家庭拔罐常见的禁忌:

1.首先,要确定拔罐者的体质。如体质过于虚弱者就不宜拔罐,因为拔罐中有泻法,反而使虚者更虚,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2.孕妇及年纪大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应慎重。因孕妇的腰骶部及腹部是禁止拔罐部位,极易造成流产。在拔罐时,皮肤在负压下收紧,对全身是一种疼痛的刺激,一般人完全可以承受,但年老且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这种刺激下可能会使心脏疾病发作。所以此类人群在拔罐时也要慎重。

3.一些特殊部位不宜拔罐,如:肚脐正中(即神阙穴)。

4.局部有皮肤破溃或有皮肤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5.拔罐时不易留罐时间过长(一般拔罐时间应掌握在8分钟以内),以免造成起泡(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者,应尽量避免起泡所带来的感染几率)。

6.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泡,一般直径在1毫米内散发的(每个罐内少于3个),可不用处理,自行吸收。但直径超过1毫米,每个罐内多于3个或伴有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7.注意罐子的清洁。如1人应专用1套罐具,一般每使用5次后应对罐具进行1次清洗。以防止感染。

拔罐常见十五大误区

误区1:拔火罐后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候的皮肤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裂、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着凉。

建议: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误区2:拔胸口、肚子。

很多人认为:我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肚子疼或者胸前不舒服,我就拔肚子、拔胸口。其实这样也是错误的。一般拔火罐最好不要拔胸前和肚子,因为这样拔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建议:我们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

误区3:拔的时间越长越好。

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才能体现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因为火罐拔得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伤害到了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建议:正确的拔火罐时间应该是在10-15分钟。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

误区4:老新产品差别不大

拔火罐又称“拔罐疗法”、“拔管子”或“吸筒”。传统火罐和现代拔罐器之间的功能并无太大差别,尤其是材料的差别,对于火罐的疗效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是针对寒症如风湿、老寒腿等,则使用传统的需要点火的火罐效果更好些。

误区5:同一位置反复拔

一次不成就拔两次,同一个位置反复拔,认为这样才能拔出效果。其实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坏,比如红肿、破损……那就得不偿失了。

建议:拔火罐的时候,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

误区6:拔胸口、肚子

很多人认为我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肚子疼或者胸前不舒服,我就拔肚子、拔胸口。其实这样也是错误的。一般拔火罐最好不要拔胸前和肚子,因为这样拔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建议:我们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

误区7:不同疾病选取不同的拔罐部位

拔罐法像针灸治疗一样有特定的治疗位置,所选治疗部位视所治疗的目的而定。一般而言,软组织损伤、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背腰痛、胃痛等,可以哪里痛拔哪,哪里不舒服拔哪,但也需要配合其他特定的穴位,如腰痛配合委中穴(位于腘窝),内脏痛还需配合背俞穴,风寒感冒配合风门、大椎穴等;其他疾病根据辨证、辨病、辩经、经验取穴等选穴配方。

误区8:拔罐防病治病 每周应不超3次

拔罐法虽然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但无论是那种治疗方法,一般主张必要时才应用,也就是说,如果身体健康,年轻力壮者,不主张有事没事都经常拔罐。拔罐法具有帮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促使疾病好转的作用。换言之,你的身体功能各方面都正常,也没什么毛病,就不需要经常拔罐,身体不适时做就可以了。如果用于保健,一般用于劳累后肌肉酸痛或身体疲劳时帮助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最好一周不要超过3次。

误区9:拔罐治病or保健都应该尽量选择正规医院

拔罐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里面包含禁忌和学问,哪些疾病可以拔罐,哪些人群可以拔罐,哪些部位可以拔罐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每次拔罐后,对于拔罐用的其余都要求要严格消毒,特别是刺络拔罐的罐子上常常会沾有患者的血液,如果消毒不仔细,容易通过罐子传播细菌甚至是传染性疾病。相对于医学知识比较薄弱的美容院、养生馆,又或者是自己在家里拔罐,选择正规医院来进行拔罐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误区10:拔罐虽好,但如果身体健康还是尽量不要拔罐

拔罐时属于中医治疗手法的一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群出现,拔罐也成为了保健的热门选择之一。专家指出,健康的体质不需要经常进行拔罐。有些家长以为拔罐是保健手法,喜欢给孩子也拔拔罐,这个其实没有必要。小朋友的皮肤比较稚嫩,如果不是有什么疾病需要通过拔罐治疗的,还是不建议给孩子拔罐。成年人来说,也是只有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建议拔罐,其他时候可以通过多运动来赶走疲劳或者养生。

误区11:拔罐并不是包治百病的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背腰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证。

此外,如丹毒、红丝疔、毒蛇蛟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用拔罐法。但是拔罐不是包治百病的,建议有疾病困扰的朋友在选择拔罐治疗之前还是先咨询一下医生的意见,了解一下该类疾病是否在拔罐治疗的范围以内。

误区12:拔罐不要超过20分钟

很多人认为留罐越久,效果越好。专家表示,拔罐也要控制好时间,留罐不是越久越好。一般留5-15分钟比较适合,若罐大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根据我们经验,儿童不宜超过5分钟,老人不宜超过10分钟,如果拔罐同时照红外线或照完红外线后拔罐(一般在医院比较多见),成人留罐10分钟就可以了。

误区13:拔罐后不适宜立即洗澡

专家称,拔罐后由于局部皮肤受到负压作用刺激,拔罐后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马上洗澡,特别是洗冷水澡,理论上来说可能导致寒湿之气侵入人体,有引起肌肉酸痛或感冒的可能,但拔罐后洗澡引起死亡的这一说法,临床上我们还没遇到类似情况。

死人的说法应该是本身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重疾才有这种可能,这些患者洗澡时水温过高或太凉时引起心脑血管扩张或收缩都可能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所以单纯拔罐或走罐之后不主张立即洗澡、泡温泉,应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刺络拔罐因为皮肤有破损,需隔3个小时以后才能接触生水,当天不宜泡温泉和游泳,以防皮肤感染。

误区14:拔罐后没有饮食禁忌

一般来说拔罐之后,没有太多的饮食禁忌,但是如果是刺络拔罐后,由于皮肤有破损,还是建议尽量在当天避免吃豆制品及腥臊肉类。

误区15:拔罐后的水泡的正确处理方式

如果留太久出现了水泡等症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特别注意皮肤破损未修复时勿接触生水。

中医拔罐治病有哪些注意事项

“拔罐疗法与针灸一样,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物理疗法。”专家说,拔罐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常见疾病都可以用拔罐方法进行治疗。如急慢性支气管炎、颈椎关节痛、消化不良、神经性疼痛、高血压、发烧感冒等。

选“罐”有讲究

专家指出,拔罐时用的“罐”有许多种,常见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抽气罐等。其中玻璃罐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因其光滑透明,可以观察到罐内皮肤充血、淤血、起泡及出血情况。家庭中常用的橡胶罐、抽气罐使用方便,但不能用火,因此效果较小。根据大小,罐还分为许多型号,不同部位和穴位用的型号不同,背腿多用大号的,额头、脖子用小号的。

最好由专业医生拔罐

正因为拔罐疗法适用度广、需求大,因此市场上提供拔罐治疗的地方越来越多。除了医院,许多按摩馆、美容院、足疗店也都有拔罐服务,但其服务人员都只是经过简单培训的美容师。

对此,专家表示,拔罐是一项专业的中医理疗方法,既要熟知穴位,又要掌握手法,最好由具备中医行医执照的医生进行。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随意进行拔罐治疗,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伤害,如烫伤、损伤皮肤、引起疼痛甚至加重病情。据了解,很多医院都曾接诊过不少类似病例,轻者烫出水疱,严重的甚至造成大面积烧伤。

拔罐治疗五个注意事项

近些年,家庭用的抽气式罐很常见,但也存在用法不当的问题。专家指出,拔罐治疗需要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一、分清体质。体质过于虚弱者不宜拔罐,会使虚者更虚。

二、注意身体状况。有心脏病、血液病、患皮肤病以及孕妇、妇女经期、过饱、过饥、醉酒时都不适宜拔罐。

三、小心不宜部位。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拔罐旧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别拔。

四、拔罐后不可立即洗澡。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等,建议等上两三个小时。拔罐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

五、拔罐后正确处理。拔罐后不慎起泡,每个罐内多于3个泡,就应及时涂烫伤膏,或去医院处理。

拔罐要注意哪些 预防晕罐现象

晕罐是拔罐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常常是由于拔罐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导致。预防晕罐注意事项:

1、不要在饥饿状态下拔罐。

2、颈椎病较严重时不要茫然拔罐。

3、在拔罐的时候不要急转身。

4、拔罐时要采取卧式的拔罐姿势,不要坐着或站着,以免引起晕罐。

5、拔罐手法不要过重。

相关推荐

哪些病适合拔罐

拔火罐常用于治疗腰背痛、颈肩痛、风湿痛、落枕、感冒、消化不良、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等。在家里拔火罐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病情比较严重的最好还是到医院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下面为大家介绍了几种家庭拔火罐治疗常见病的方法。 1、腰痛:在腰部痛处和委中穴(腿弯正中)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 2、肩周炎:在肩部疼痛的地方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 3、落枕:在患侧脖子和背部,寻找压痛点,拔罐10分钟左右。

如何用火罐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火罐疗法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罐中的空气,产生负压,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由于它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治疗作用。常见的罐有竹罐、陶罐、铜罐、铁罐、玻璃罐等。临床上常用玻璃罐,因其透明可见,使用时便于观察罐内皮肤的淤血程度,便于掌握时间。火罐疗法常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1)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速将罐罩在应拔的部位上,未燃的一端向下,可避免烫伤皮肤。 (2)闪火法: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一圈抽出,迅将

拔罐以后罐内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什么

拔罐时,皮肤对拔罐的刺激会产生各种反应(主要为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这种反应称为“罐斑”。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罐斑不同,临床意义也不同。中医认为:罐斑显水汽、水泡或水肿,表明患者湿盛、寒凉或受寒潮湿而致病;罐斑呈血红或黑红色水泡,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寒加血淤症,轻重有差别;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或出现丹痧、触

拔罐的常见误区你还在犯吗

拔罐的误区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拔罐? 专家说,孕妇及年纪大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应慎重。因孕妇的腰骶部及腹部是禁止拔罐部位,拔罐容易造成流产。 另外,年纪大且患心脏病的人以及高血压病人拔罐时也要慎重。因为拔罐时,皮肤在负压下收紧,对全身是一种疼痛的刺激,一般人可以承受,但年老且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这种刺激下可能会使心脏疾病发作。还有,局部有皮肤烫伤、溃疡面的患者不宜拔罐拔罐疗法并非包治百病 专家说,拔罐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比如:哮喘、带状疱疹、颈肩腰腿痛、感冒等,以及现在比较流行的拔罐能抗皱美容、减肥等,但是

拔火罐最好不超过十分钟

受了风、落了枕、腰背疼……拿个火罐拔拔。现如今大部分家庭备着个拔火罐是常事,脖子上、腰上留着个大红印也是常见现象。可是,专家却认为,其实很多人并不会用火罐。 “多数老百姓常常想当然地使用火罐。”李主任说。最典型的现象便是在他的门诊上常会接诊因拔火罐而使皮肤受到感染的患者,拔火罐一拔就是个把小时,非得拔出水疱,流出水来才甘心,且还有个说法为“把湿和寒气拔出来了”,这种说法太荒唐。 因为中医所说的湿是一个概念,是看不见的,并非液体。而当负压作用在人体表面时间过长时,任何人都会出水疱。实际上,拔火罐拔出水疱在医

经常拔火罐伤元气吗

火罐”是中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治病方法。落枕、脖子疼、消化不良……拔拔罐都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它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中空气,使罐中形成负压,从而将罐吸着于人体经络穴位或患病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拔罐时用的“罐”有许多种,常见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塑料抽气罐、真空拔罐等。其中玻璃罐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因其光滑透明,可以观察到罐内皮肤充血、淤血、起泡及出血情况。家庭中常用的橡胶罐、塑料抽气罐使用方便,但不能用火,因此效果较小。吕教授真空拔罐根据大小罐还分许多型号,不同部位和穴位用的

拔罐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这个拔罐是我们中医的一种治病方法,也是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保健方法了,拔罐可以帮助我们身体排毒和疏通经络的,并且不仅这方法比较的方便效果还非常的好,而且说这个拔罐在很多家庭都可以自己治疗,我们知道这个拔罐之后能够令我们感觉到神清气爽,但是拔罐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在拔罐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事项,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最好的拔罐效果。 1首先一个就是我们在拔罐时,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变得清新些。夏天的天气热,很多人喜欢开空调,但是拔罐时候是不适宜开空调的,风扇也不能直吹,另外,冬天拔罐则要注意保暖,避

拔罐后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拔罐疗法,具体来说是利用罐具通 过排气产生负压吸于体表,皮肤对这种刺 激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主要是颜色与形态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罐 斑。常见的皮肤变化有潮红、紫红或紫 黑色疲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 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 数天。拔罐后出现的这些皮肤反应,是体内病理的反映。如在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水疱、 水肿或水气(在罐内壁上挂满水珠,或起 罐后有水流出),中医认为其表示患者体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有时拔罐 后其水疱色呈血红或黑红,多表

拔罐的注意事项

近些年,家庭用的抽气式罐很常见,但也存在用法不当的问题。专家指出,拔罐治疗需要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第一,分清体质。体质过于虚弱者不宜拔 罐,会使虚者更虚。 第二,有心脏病、血液病、患皮肤病以及孕妇、妇女经期、过饱、过饥、醉酒时都不适宜拔罐。 第三,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瘢 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拔罐旧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别拔。 第四,拔罐后不可立即洗澡,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等,建议等上两三个小时。拔罐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

拔罐好处多 但需注意5事项

下面就是拔罐要注意的事项 1、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正规医院进行拔罐 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可见,拔罐都是正对穴位进行的。若是不专业的人进行拔罐没有找准穴位的话对身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时间不宜过久,过久可能导致皮肤感染 很多人认为拔罐最少要半小时,这样才能有效果,中医提醒其实拔火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