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因及治疗方法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因及治疗方法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PMOP)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类型之一,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称为Ⅰ型骨质疏松症,其常发生于绝经后5-10年左右,经临床抽样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绝经后女性匿患骨质疏松症[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占骨质疏松症的90%。60岁以上男女腰椎及股骨颈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如图一所示[2]。而60-69岁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50%-70%。随着女性人口比例的增长以及人们生存寿命的延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将不断增长。因此,当前医务工作者踊跃探究绝经后产生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性依据。

绝经后妇女产生骨质疏松一般主要由破骨细胞介导,属于高转换型的快速型的骨吸收形式,导致骨量的丢失。其形成原因有多种,如与雌激素缺乏、营养状况、运动习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3]。而雌激素缺乏为绝经后妇女形成骨质疏松症的最重要原因。

一、雌激素变化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1941年Forties首次提出了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骨质疏松。同年Albright首先提出“雌激素缺乏是骨质疏松症发病原因之一”。目前由卵巢功能衰竭所致雌激素缺乏己是公认的PMOP发生的重要原因。研究认为随着卵巢功能的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对垂体、下丘脑负反馈作用减退,导致促卵泡素和黄体生成素升髙,雌二醇、生长素及甲状腺激素下降,多种激素协同作用下,导致骨吸收增加[4-6],从而形成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骨代谢形式,相应出现以骨量减少和骨微观结构的退行性变(骨小梁变细、变薄、乃至断裂或穿孔),最终致使骨脆性增加而更易于发生脆性骨折[7-8]。雌激素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生物学中起着核心作用,一方面,它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前成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成骨细胞生长,并抑制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凋亡;另一方面,它抑制破骨细胞的发育生长,还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破骨细胞的凋亡[9]。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之后,破骨细胞不但活性增加,数量也显著增加,同时成骨细胞功能减低,导致骨重建与骨吸收失衡,即成骨细胞的骨形成能力下降而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增强,从而导致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以及易于骨折,诱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0-12]。

雌激素水平降低是绝经后女性骨量丢失的基本机制。妇女血清中最主要的雌激素为雌二醇(E2)作用最强,大部分由卵巢直接分泌。正常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保护骨骼免受骨转换增高的骨代谢负平衡的影响。而围绝经期和绝经期过早的到来,卵巢功能迅速衰退或停止,E2水平的突然下降。骨重建单位的激活频率,即骨表面新的基本多细胞单位(BMUs)形成的速度增加了数倍,在骨质疏松妇女中达到最高值。在每个BMUs中,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动和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活动之间出现失衡,后者不能匹配前者,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促进成骨细胞调亡,形成绝经后骨质疏松[13-14]。Fitzpatrick等[15]了雌激素缺乏导致骨质丢失的原因:(1)雌激素缺乏使甲状腺c细胞对钙离子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减少降钙素的分泌;(2)雌激素缺乏使肾1,25-(OH)D合成发生障碍,从而使肠钙的吸收减少;(3)雌激素缺乏可直接减少肠钙的吸收;(4)雌激素不足时,破骨细胞对甲状旁腺素(PTM)的敏感性增加,骨吸收增强;(5)雌激素缺乏直接增强骨吸收、抑制骨形成。具体从细胞分子角度而言,雌激素主要是通过对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免疫或造血细胞直接或间接的调节骨代谢系统,终致骨量的减少、骨微观结构的改变而形成骨质疏松。

1、细胞因子

雌激通过调节细胞因子作用于骨,这些细胞因子可能为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M-CSF)等。IL-1和TNF主要通过作用于骨基质细胞,刺激使其分泌M-CSF、IL-6、GM-CSF、IL-1。这些细胞因子刺激破骨细胞前体的来源,并在成骨细胞和IL-1、TNF的作用下形成活性破骨细胞。正常生理状况下,雌激素抑制IL-1、TNF且抑制骨基质细胞分泌以上各种细胞因子,换而言之,雌激素根据这种生理作用,抑制活性破骨细胞的生成,来减少骨量的丢失。相反,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减少,雌激素抑制活性破骨细胞的作用减弱,则加快了骨吸收反应,最终致使骨量减少,形成骨质疏松。

2、生长因子

一般认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为调节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旁分泌和自主分泌因子,对新骨的形成以及骨基质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雌激素可能通过调节IGF的生成进行骨代谢的调节功能。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另外一种生长因子,研究表明,其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并促进此细胞的凋亡[16]正常雌激素的作用能使TGF-β生成增长[17]。由此可见,雌激素减少,刺激TGF-β生成减少,而加速了骨吸收作用,逐渐形成骨质疏松。

3、免疫细胞

成骨细胞(OB)、破骨细胞(OC)表面均存在雌激素受体(ER),雌激素浓度的降低可通过表面受体直接影响OB、OC。研究发现,OB和T、B淋巴细胞产生的核转录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NAKL)可被雌激素的作用所抑制,且雌激素可增加骨保护素(OPG),RANKL与OPG的双重作用可抑制OC的形成与活性[18-19]。

二、营养状况

构成骨骼的营养因素包括钙、镁、磷、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如氟、锌、铜等),它们是影响骨代谢的主要因素。其中钙、磷的摄入尤为重要。钙是构成骨矿物质的重要成分,是营养素中与骨质疏松关系最密切的。体内的钙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摄入量对最佳骨峰值获得、骨丢失均有影响。绝经后妇女由于机体自身原因,血钙浓度普遍降低。低血钙促使骨质疏松症产生的病理机制为血钙浓度的下降,促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它作用于环磷酸腺苷使其升高,造成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吸收加快并超过骨形成,从而形成骨质疏松。磷亦参与骨的代谢,与血钙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钙磷平衡失调,通过血钙的作用机制,促使骨质疏松的形成。蛋白质、氨基酸是提供骨骼有机基质合成的重要原料,如摄入不足会影响骨基质的合成。因此,钙的缺乏是引起骨质疏松的一个主要因素[20-21]。

三、遗传因素

临床研究调查发现,遗传因素对成长时骨峰值的高低,骨峰后骨质丢失的速度以及骨质疏松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即骨峰值的高低与骨质丢失的速度与基因有关。有关双胞胎的研究也显示遗传对骨量的获得和骨丢失的速度有一定的影响。在生长期,骨峰值的获取和绝经后骨密度的降低,均有很强的基因背景,遗传基因可解释80%以上骨密度变异[22]。拥有该类型遗传基因者,骨峰量将偏低,绝经后,骨质丢失速度较普通人偏快,则此类人群更易匿患骨质疏松,因遗传基因的表达,加快了骨质疏松的形成。

基因的多态性与骨代谢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是由多个基因而非单一基因共同影响的。研究证实与骨密度、脆性骨折密切关联的基因有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雌激素受体(ER)及骨保护蛋白(OPG)[23]。其它基因主要有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基因、Ⅰ型胶原基因、甲状旁腺素基因突变、降钙素受体(CTR)基因、转化生长因子P(TGF-P)基因、IL-1受体拮抗基因、IL-6基因突变及c-fos原癌基因等在不同程度上与骨质疏松发生有一定关联[24]。

四、其他

经常进行户外活动或长期饮食含钙量较高食物时,可提高机体骨峰值。运动活动减少导致肌肉力量衰退,机械力学刺激减少,使骨转换率降低,成骨细胞生物活性抑制,导致骨密度峰值的减少及骨量丢失增加[25]力学因素可引起骨组织的形态或内部结构的改变,最终导致质量的变化。力学因素决定骨组织结构是否发生变化,力学调控系统(如图二)反应了骨量变化与应变状态间的关系。

Bailey实验结果提示,经常从事运动的男、女小孩比不爱活动的小孩骨密度分别高出9%和17%[26]。男子约在33-35岁、女子约在32-33达到骨量生长的峰值,适度的运动与峰骨量呈正相关。绝经后妇女均会有不同程度骨量的丢失,高骨峰值即机体储备的骨量较正常偏高者,在绝经后同等流失骨量的情况下,不易形成骨质疏松症。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长期吸烟、酗酒、饮用咖啡、高盐饮食等亦被认为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关。吸烟可使妇女身体纤瘦,提早绝经及加快外援性雌激素代谢,而烟酒过度可使成骨细胞受抑,从而影响骨量。另外体重、年龄因素等均可导致骨骼致密度下降,脆性增加,强度变弱[27]。

结语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严重,且病程后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终点事件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显著增高,它的防治开始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近年来,关于绝经后产生骨质疏松的研究越来越多。尽管目前大多研究均以动物模型为载体,但机理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临床医生加深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防治的认识,并直接指导新药品的开发及运用。本文系统地对绝经后如何导致骨质疏松的形成做了简要的概述,希望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女性绝经期会引发什么疾病

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对骨代谢有抑制作用。妇女绝经后骨代谢加速,以骨吸收为主,骨质丢失,渐渐出现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很常见的老年性疾病,60岁妇女的患病率可达25%~50%,中国人易患。其主要并发症是骨折,50~70岁妇女的骨折率比年轻妇女可增加10倍,因而,可降低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甚至缩短寿命。

2.心血管疾病和血脂变化 冠心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但妇女在绝经后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接近甚至超过男性,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妇女的第1位死因。

骨质疏松症分哪几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 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Ⅰ型) 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Ⅱ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 ~10 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65 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2、继发性骨质疏松 因某些疾病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或一些生活习惯造成的骨质疏松。可以引起骨质疏松的疾病有多种,包括内分泌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肠疾病、肝硬化等,或做过胃切除术的病人;慢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肾癌及血液系统肿瘤等经常会发生骨骼转移的肿瘤。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某些抗癫痫药,如鲁米那、苯妥英钠等,以及长时间和大剂量应用肝素抗凝剂,都可引发骨质疏松。3、特发性骨质疏松 较罕见,主要见于青春期前的青少年,没有明确的病因。

骨质疏松疼痛的分类

据相关人士的介绍,每年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越来越多。人们对其也愈加重视。可是还有一些患者会认为骨质疏松只有一种病种,只要患有骨质疏松我们就采用一种方法来治疗。基于以上情况的了解。专家为骨质疏松的分类做了介绍。

骨质疏松的分类可有以下几类:

一、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1、老年性骨质疏松常伴有疼痛,患者也会身高缩短,驼背。躲在疼痛后出现。

2、绝经后骨质疏松一般是绝经后发病,多在绝经5-10年内。患者会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

3、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

4、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二、根据发生的范围骨质疏松的分类又可有以下两种:

1、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松症、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等。

2、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性骨质疏松症、肢体石膏固定后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

3、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4、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5、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

综上所述就是专家为您介绍的骨质疏松的分类。同时也衷心的希望大家在阅读此篇文章后能够引起您的重视,让我们一起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吧!

绝经的并发症

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对骨代谢有抑制作用,妇女绝经后骨代谢加速,以骨吸收为主,骨质丢失,渐渐出现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很常见的老年性疾病,60岁妇女的患病率可达25%~50%,中国人易患,其主要并发症是骨折,50~70岁妇女的骨折率比年轻妇女可增加10倍,因而,可降低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甚至缩短寿命。

2、心血管疾病和血脂变化

冠心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但妇女在绝经后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接近甚至超过男性,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妇女的第1位死因,发现冠心病为第3位死因。

烟草和骨质疏松之间有何关系

那么烟草和骨质疏松之间有何关系呢?首先骨质疏松症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在中国,骨质疏松症发生年龄比人们想象的更早,甚至从二三十岁就开始了。而烟草对骨密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影响钙的吸收,烟碱抑制成骨细胞,刺激破骨细胞的活性,最终导致骨密度降低,形成骨质疏松。研究表明吸烟时间越长,骨质流失的情况就越严重,骨质疏松就越明显。在韩国的一项研究中,从不吸烟的绝经后妇女,其骨质疏松的程度与其接触的二手烟暴露情况成正相关。

所以无论是吸烟者和暴露于二手烟的人群如果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或检查发现密度下降时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戒烟和远离二手烟的暴露。

骨质疏松症的三个类型是什么

第1:特发性骨质疏松症,这类患者多伴有家族遗传史。

第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此类又分为两型,即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是伴随着年龄增长或妇女绝经后发生的一种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第3: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当诱因消除后,骨质疏松症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即属于此类。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细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改变,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前者为多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2个亚型。

Ⅰ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绝经后至70岁,主要见于女性,女∶男为6∶1,骨质疏松以骨松质为主,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以椎体和远端桡骨多见,主要发病因素为雌激素缺乏。

Ⅱ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70岁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女∶男为2∶1,松质骨与皮质骨同样疏松,骨折部位多见于股骨,椎骨及尺桡骨,主要发病因素为年龄老化。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是指伴有明确的原发病或导致骨质疏松症的继发性病因者,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类:

(1)内分泌疾病:

①肾上腺皮质疾病:库欣病,阿狄森病。

②性腺疾病:促性腺激素增高症,非正常绝经性骨质疏松症,性腺功能减退。

③垂体疾病:肢端肥大症,垂体功能减退。

④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

⑤甲状旁腺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⑥胰腺疾病:糖尿病。

(2)骨髓疾病:骨髓病,白血病,淋巴病,转移瘤,高歇病,贫血(镰状细胞,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肥大细胞病。

(3)肾脏疾病:肾衰竭,肾功能不全,肾小管酸中毒,肾性骨病。

(4)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炎性多关节病。

(5)胃肠道疾病:胃肠吸收障碍综合征,胃切除术,肠道旁路等。

(6)肝脏疾病: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或特发性)。

(7)先天性结缔性组织病:成骨细胞缺陷症,高胱氨酸尿症,Ehlers-Danos综合征及Marfan综合征。

(8)药物因素:类固醇类药物,肝素,抗惊厥药,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制剂,抗酸剂(铝制剂)。

(9)营养因素: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AD过多,钙缺乏,蛋白质缺乏。

(10)废用因素:长期卧床引起的肢体瘫痪,宇宙飞行引起的失重,骨折后。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1)青少年骨质疏松症。

(2)青壮年,成年人骨质疏松症。

(3)妇女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2型,Ⅰ型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活跃,但以骨吸收为主,常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不活跃,但仍以骨吸收为主,常见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通过病史,临床表现,骨密度测定,骨吸收骨形成的指标测定,骨质疏松不难诊断。

在绝经后妇女或老年人,有易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如老衰,种族遗传,生活习惯,运动减少,吸烟,饮酒,长期摄入咖啡等,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与骨质疏松的程度及骨折有关,在早期,骨质疏松较轻者,常无明显不适感,称为“静悄悄的疾病”,然而到了中晚期,则出现局部或全身骨痛,身高变矮,驼背,有外力或轻微外力即骨折,甚至呼吸障碍。

女人绝经后怎样保养 补充适量雌激素

到了绝经期的女性,体内雌激素量急速下降,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发病因素,因此在绝经期补充雌激素很重要,可以帮助防止骨质进一步丢失,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症状

临床类型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细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改变,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前者为多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2个亚型。

Ⅰ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绝经后至70岁。主要见于女性,女∶男为6∶1。骨质疏松以骨松质为主,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以椎体和远端桡骨多见。主要发病因素为雌激素缺乏。

Ⅱ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70岁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女∶男为2∶1。松质骨与皮质骨同样疏松,骨折部位多见于股骨、椎骨及尺桡骨。主要发病因素为年龄老化。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是指伴有明确的原发病或导致骨质疏松症的继发性病因者。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类:

(1)内分泌疾病:

①肾上腺皮质疾病:库欣病,阿狄森病。

②性腺疾病:促性腺激素增高症,非正常绝经性骨质疏松症,性腺功能减退。

③垂体疾病:肢端肥大症,垂体功能减退。

④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

⑤甲状旁腺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⑥胰腺疾病:糖尿病。

(2)骨髓疾病:骨髓病,白血病,淋巴病,转移瘤,高歇病,贫血(镰状细胞、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肥大细胞病。

(3)肾脏疾病:肾衰竭,肾功能不全,肾小管酸中毒,肾性骨病。

(4)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炎性多关节病。

(5)胃肠道疾病:胃肠吸收障碍综合征,胃切除术,肠道旁路等。

(6)肝脏疾病: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或特发性)。

(7)先天性结缔性组织病:成骨细胞缺陷症,高胱氨酸尿症,Ehlers-Danos综合征及Marfan综合征。

(8)药物因素:类固醇类药物,肝素,抗惊厥药,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制剂,抗酸剂(铝制剂)。

(9)营养因素: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AD过多,钙缺乏,蛋白质缺乏。

(10)废用因素:长期卧床引起的肢体瘫痪,宇宙飞行引起的失重,骨折后。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1)青少年骨质疏松症。

(2)青壮年、成年人骨质疏松症。

(3)妇女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2型。Ⅰ型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活跃,但以骨吸收为主,常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不活跃,但仍以骨吸收为主,常见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骨质疏松,我们知道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疾病,骨质疏松容易引起骨折所以我们要做好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上文详细介绍了骨质疏松的一些症状,相信大家已经非常清楚了吧。

相关推荐

绝经后骨质疏松该吃什么

2011年,我被检查出患了绝经后骨质疏松,通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中医治疗才完全康复。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得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该吃什么,下面,我就以我的经验,把我患病期间吃的两道食疗告诉大家,希望对这方面的患者有用。 1我的第一道食疗是乌豆猪骨汤。做法是将乌豆洗净浸泡一段时间,猪腔骨洗干净后用水焯过。然后把它们一起放进沙锅中,加入清水煮一段时间,熟了之后加上葱、姜就可以吃了。这道食疗是活血、祛风,所以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食疗。 2第二道食疗是紫菜虾皮鸡蛋汤。制作方法是把鸡蛋打碎然后搅匀,然后把

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

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随之增加并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折,以脊柱、髋部及腕部骨折多见。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及遗传背景不同,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也是不同的。 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 ①原发性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由破骨细胞介导,最常见于绝经不久的女性(多在51~65岁),为高转换型;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以后发生,与高龄、慢性钙缺乏、骨形成不足有关。 ②继发性者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人饮食调护

(1)饮食适量。骨质疏松者,饮食必须适量,暴饮暴食除了对胃肠道有损害外,不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次食入食品过多,虽然营养物质很多,但身体不能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只能将过多的部分排出体外,因而无益于纠正骨质疏松。 (2)多吃富含钙、磷、维生素的食物。多吃富含钙、磷、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的食物,如虾皮、鸡蛋、奶制品、海藻、豆类食物,以及新鲜绿叶菜、花菜。配合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 (3)主食以米、面、杂粮为主,做到品种多样,粗细搭配。 (4)可以配合饮食,再吃一些钙强化食品、药膳等,戒掉生活不良习惯,

绝经的病因都有哪些

绝经期极早提前(premature)者,常常伴随雌激素水平降低,因此对绝经后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绝经时间较早,是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卵巢肿瘤的高度危险因素,并使死亡率增加,因此从临床的观点来看,确定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非常重要。 绝经的病因都有哪些介绍如下: (1)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 ①雌激素受体(ER)的结构与功能。 ②ER基因的多态性。 ③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的关系。 ④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骨密度的关系。 ⑤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HRT)。 绝经后接受HRT治疗的女性,由

骨质疏松症的分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发于绝经后女性的以骨质减少为特点的疾病。该病发展过程缓慢,常常不易察觉,往往是经外力作用跌倒后发生骨折后拍照X光片时才能发现骨折病人患有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是腰、背、四肢疼痛,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脊柱畸形。但是,有相当一部分骨质疏松患者很少出现腰、背、四肢疼痛,所以此病存在多年而患者根本不知道患有此病,因此,延误了预防和治疗的机会。 骨质疏松症可以分为两型:一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于绝前后至70岁的女性;二型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骨

绝经后妇女易驼背的原因

绝经后妇女的骨量丢失,主要表现在骨小梁变细、穿孔,甚至消失。而妇女绝经后身体所承受负荷并未减少,这就使得残存骨小梁所承受压力相对增加,久而久之,便会使骨形体萎缩甚至骨质疏松,由于人体椎体和髋部含有丰富的骨小梁,对骨代谢变化极为敏感,因而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受累部位。 通常情况下,妇女以绝经后6~10年骨量丢失最为突出,称“快速丢失阶段”,以后转为“缓慢丢失阶段”,所以老年妇女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改变。如果骨量丢失达25%以上,就容易因骨质疏松引起胸、腰椎骨折,占老年妇女的3%~5%。这种骨折通常发生在日

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

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 ①原发性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由破骨细胞介导,最常见于绝经不久的女性(多在51~65岁),为高转换型;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以后发生,与高龄、慢性钙缺乏、骨形成不足有关。 ②继发性者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血液病、胃肠道疾病、长期卧床、制动等。 ③第三类为特发,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多数有遗传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95 %以上。 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对于该问题进行了介绍希望大家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对骨质疏松的治疗

骨质疏松的分类

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该型又分2型,Ι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Π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占发病总数的85%~90%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只 占发病总数的10%~15%。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占少数。

骨质疏松怎么发现呢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疾病。骨质疏松症一般分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退行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什么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一是绝经后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中老年人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此外,消化功能降低、户外运动减少等都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骨质疏松症有何表现

​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此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背、四肢疼痛,乏力,严重者活动受限甚至卧床不起;易因轻微外伤后引起骨折,可发现弥漫性骨压痛;驼背或身材明显缩短或发生压缩性骨折。生化指标中血清骨钙蛋白(BGP)即骨钙素由成骨细胞合成,为骨形成的重要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由成骨细胞 或肝脏产生,二者的活性不同,在肝功能正常情况下,可作为骨形成的指标;而尿钙/肌酐(vca/cr)的比值,为骨吸收的指标。上述指标水平高于正常、低于正常或处于正常范围,分别反映骨重建周期的缩短、延长或接近正常。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骨吸收超过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