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脑血管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是起病急剧,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居多。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检查可见失语、偏瘫等体征。结合脑脊液、脑血管造影、头颅CT扫描等不难诊断。其次,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意识障碍和局灶体征的疾病相鉴别。
一、化验检查
缺血性卒中的脑脊液压力及常规、生物化学检查常在正常范围。若梗塞灶较大则脑脊液压力可升高,蛋白质含量亦可增高。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周围血的白细胞计数可略增高。脑脊液压力常常升高达180~200mm水柱,外观呈粉红色,蛋白质含量可增高。如果血肿不大,或患者为70岁以上老年人因脑萎缩明显,脑脊液压力可以不高。若血肿未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则脑脊液可以不含血。原发或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压力常常高于200mm水柱,外观呈血性。
二、特殊检查
1、脑电图。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急性期,脑电图可见弥漫性异常,慢波增多,病侧半球较明显。一般2~3周后可逐渐恢复。
2、颅脑超声波检查。脑梗塞急性期中线波常无偏移大面积梗塞除外;脑出血急性期中线波常向病灶对侧偏移。
3、放射性核素脑扫描。脑梗塞2~3日后梗塞区可见楔形放射性核素浓聚影;脑出血早期可见血肿区放射性核素浓聚影。
4、脑血管造影。脑梗塞急性期可发现闭塞血管,有时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的充盈缺损影像,但也有不少脑梗塞病例未能发现任何异常。脑出血时可见到脑血管受到血肿的推移,这可帮助诊断出血区。
5、头颅CT扫描。对诊断脑梗塞和脑出血具有高度价值。脑梗塞2~3天后梗塞区呈低密度变化;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呈高密度影,周围有低密度影,提示水肿区。
三、鉴别诊断
1、急性颅脑损伤、慢性硬膜下血肿、脑瘤等。应询问有无头部外伤史,病后是否进行性加重,根据头颅X射线照片及脑血管造影、CT扫描等不难诊断。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各种脑炎、脑膜炎等,此时常出现意识障碍、局灶体征、脑膜刺激征等。但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发热、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等。发病数日后才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瘫痪等局灶体征。脑脊液压力升高,常规检查以白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含量可增高。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常无重要发现。结合发病季节,某些脑炎、脑膜炎不难诊断。
3、一氧化碳中毒。根据病史及急性期血液-氧化碳浓度测定可帮助确诊。
4、代谢中毒性脑病,如高渗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肝昏迷和全身严重感染引起的昏迷,可根据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及有关化验检查协助诊断。
温馨提示:脑梗塞和脑出血的病程视病变范围大小及严重程度而异。大面积梗塞或重症脑出血如继发脑室出血、严重脑桥出血、小脑出血者,因脑水肿严重,多于病后数日内死亡。
脑血管病诊断鉴别
按性质分: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
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⑵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⑶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血管病:
⑴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中国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70年代以来,由于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按进程分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老人体检项目有哪些
中老年人体检要有针对性,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健康体检项目,对于中老年人的身体特点,一般我们可以考虑做以下检查项目:
经颅多普勒:了解颅内及颅外各血管、脑动脉环血管及其分支的血流情况,对脑血管疾病进行动态监测。
肝功两项:检查肝脏代谢功能是否正常,有无肝脏受损。 空腹血糖:检查有无糖尿病及是否低血糖;也是筛检糖尿病的基本方法。
血脂四项:血脂浓度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此检查有助于诊断动脉硬化症,冠心病及肾病综合症的诊断。
颈动脉彩超:早期发现动脉血管病变,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提供客观的血流动力学依据。 癌抗原19-9(CA19-9) :对胰腺癌、胆道肿瘤、胃肠癌等的筛查及疗效监测
检查是否感染乙肝,是否有乙肝抗体。
微量元素四项:检测体检钙、镁、铁、锌体内水平,观察近期营养情况。 肿瘤两项:检查心、肺、肝、胆、脾、肾、肠道、神经系统有无异常。 骨密度:判断有无骨质疏松及疏松程度。
眼科检查+裂隙灯、眼底:检查视力是否正常,有无屈光不正、色盲等。 腹部超声(彩超):检查肝、胆、胰、脾、双肾结构及形态是否正常。
肺功能检测:检查肺脏功能及呼吸运动是否正常,有无异常症状。 甲胎蛋白:原发肝癌肿瘤标志物。
脑部血管造影的作用
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它是先选一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DSA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所以,已被应用于脑血管病检查,特别是对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定性定位诊断。其不但能提供病变的确切部位,而且对病变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亦可清楚地了解,为手术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
另外,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DSA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等,对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进一步查明导致出血的病因,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DSA对脑血管病诊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它是先选一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上面就是脑部血管造影的作用。脑部血管造影对于患有脑部血管疾病的患者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大家有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应该及时的前往医院做脑部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一、化验检查
缺血性卒中的脑脊液压力及常规、生物化学检查常在正常范围。若梗塞灶较大则脑脊液压力可升高,蛋白质含量亦可增高。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周围血的白细胞计数可略增高。脑脊液压力常常升高达180~200mm水柱,外观呈粉红色,蛋白质含量可增高。
如果血肿不大,或患者为70岁以上老年人(因脑萎缩明显),脑脊液压力可以不高。若血肿未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则脑脊液可以不含血。原发或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压力常常高于200mm水柱,外观呈血性。
二、特殊检查
1、脑电图。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急性期,脑电图可见弥漫性异常,慢波增多,病侧半球较明显。一般2~3周后可逐渐恢复。
2、颅脑超声波检查。脑梗塞急性期中线波常无偏移(大面积梗塞除外);脑出血急性期中线波常向病灶对侧偏移。
3、放射性核素脑扫描。脑梗塞2~3日后梗塞区可见楔形放射性核素浓聚影;脑出血早期可见血肿区放射性核素浓聚影。
4、脑血管造影。脑梗塞急性期可发现闭塞血管,有时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的充盈缺损影像,但也有不少脑梗塞病例未能发现任何异常。脑出血时可见到脑血管受到血肿的推移,这可帮助诊断出血区。
5、头颅CT扫描。对诊断脑梗塞和脑出血具有高度价值。脑梗塞2~3天后梗塞区呈低密度变化;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呈高密度影,周围有低密度影,提示水肿区。
三、鉴别诊断
1、急性颅脑损伤、慢性硬膜下血肿、脑瘤等。应询问有无头部外伤史,病后是否进行性加重,根据头颅X射线照片及脑血管造影、CT扫描等不难诊断。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各种脑炎、脑膜炎等,此时常出现意识障碍、局灶体征、脑膜刺激征等。但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发热、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等。发病数日后才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瘫痪等局灶体征。脑脊液压力升高,常规检查以白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含量可增高。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常无重要发现。结合发病季节,某些脑炎、脑膜炎不难诊断。
3、一氧化碳中毒。根据病史及急性期血液-氧化碳浓度测定可帮助确诊。
4、代谢中毒性脑病,如高渗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肝昏迷和全身严重感染引起的昏迷,可根据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及有关化验检查协助诊断。
中老年人体检项目有哪些
专家指出,中老年人体检要有针对性,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健康体检项目,对于中老年人的身体特点,一般我们可以考虑做以下检查项目:
经颅多普勒:了解颅内及颅外各血管、脑动脉环血管及其分支的血流情况,对脑血管疾病进行动态监测。
肝功两项:检查肝脏代谢功能是否正常,有无肝脏受损。
空腹血糖:检查有无糖尿病及是否低血糖;也是筛检糖尿病的基本方法。
血脂四项:血脂浓度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此检查有助于诊断动脉硬化症,冠心病及肾病综合症的诊断。
颈动脉彩超:早期发现动脉血管病变,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提供客观的血流动力学依据。
癌抗原19-9(CA19-9) :对胰腺癌、胆道肿瘤、胃肠癌等的筛查及疗效监测
乙肝五项:检查是否感染乙肝,是否有乙肝抗体。
微量元素四项:检测体检钙、镁、铁、锌体内水平,观察近期营养情况。
肿瘤两项:检查心、肺、肝、胆、脾、肾、肠道、神经系统有无异常。
骨密度:判断有无骨质疏松及疏松程度。
眼科检查+裂隙灯、眼底:检查视力是否正常,有无屈光不正、色盲等。
腹部超声(彩超):检查肝、胆、胰、脾、双肾结构及形态是否正常。
肺功能检测:检查肺脏功能及呼吸运动是否正常,有无异常症状。
甲胎蛋白:原发肝癌肿瘤标志物。
高血压肾病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肾病指原发性肾实质或肾血管病变所导致的高血压,占继发性高血压首位,其恶性程度通常比原发性血压高,更易导致眼底及心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
高血压肾病诊断标准有哪些?
1、存在原发性高血压,也就是说高血压的病因不明者;
2、出现蛋白尿前一般已有5年以上的持续性高血压;
3、通过尿常规检查有持续性的蛋白尿,一般保持在轻度或中度,镜检示有形成分少;
4、有视网膜动脉硬化或动脉硬化性视网膜改变;
5、除外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
6、除外其他继发性肾脏疾病;
7、年龄40~50岁以上,有高血压性左心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病史,有脑动脉硬化和(或)脑血管意外病史,血尿酸升高,肾小管功能损害先于肾小球功能损害,病程进展缓慢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条件;
8、临床诊断困难时,可做肾活检病理诊断。
面肌痉挛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病因学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可选择脑电图、SPECT扫描和PET扫描。
颅内占位性病变可通过头颅X线摄片、脑CT和MRI检查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脑血管病变可选择脑血管功能检测仪、经颅多普勒以及造影(气脑、脑室、脑血管造影)。
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比较清楚地显示面神经周围血管异常扩张或增生,使我们了解面神经的受压情况,故此方法为目前面肌抽搐病因诊断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体感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视觉诱发电位)对脑神经及肌肉病变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管造影既可以显示血管本身的形态改变,如扩张、畸形、痉挛、狭窄、梗塞、出血等,又可根据血管位置的变化,确定有无占位,是先进的心脑血管病诊疗方法,是心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适应症:
(1) 颅内及颈部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狭窄、闭塞性疾病、动脉病、动静脉畸形、主动脉瘤的形态、动静脉瘘等,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正确性都很高达95—100%。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肿瘤、脓肿、囊肿、血肿等及颅脑外伤所致各种脑外血肿。
(2) 腹部血管系统的检查。腹主动脉极其主要干支,如肾动脉、腹腔动脉及属支、肠系膜上动脉及下动脉等在DSA检查中均能很好地显示。在有腹部动脉狭窄,尤其有严重的动脉硬化狭窄时,用动脉插管变得困难,此时采用DSA可显示它的优越性。目前腹部血管的DSA检查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肝、肾动脉造影。
(3) 四肢血管系统的检查,DSA可以诊断四肢动脉及干支的狭窄和闭塞、动脉瘤、动脉畸形。
(4) 介入放射学的应用,在介入放射学中利用DSA的引导管方式,能实时显示导管或导丝在血管内推进的情况,并清楚地观察其与血管的关系,使其头部及心脏的定位更为准确,因而能加速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的操作,也有助于各种介入性操作,如对出血病灶和畸形血管的栓塞、肿瘤血管的栓塞或局部注入化学药物、采用气囊导管对狭窄的血管施行腔内成形术等。
脑梗塞和脑梗死的区别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 脑血栓 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 动脉粥样硬化 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
其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或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死塞称为脑栓塞。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7城市社区人群5年(1986年~1990年)脑卒中监测,共有首发脑卒中1090例,其中经CT检查分类诊断者502例,出血型占38.6%,缺血性梗死占60.4%,未分类占1%。 参照1986年中华 医学 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