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1、机械预防方法
国外采取跳板装置或充气长统靴,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全发病率。
2、药物预防法
主要是对抗血液高凝状态。目前应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右旋糖酐
1975年Grubr认为右旋糖酐的预防作用在于:
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
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
③增加血栓易溶性;
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常用的右旋糖酐70(平均分子量7~8万)和国内常用的右旋糖酐40(平均分子量2~4万),可在术前和术中应用,也可在麻醉开始晨用500ml,静脉滴注,术后再用500ml,然后隔日用1次,共3次。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
近年来,国外采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粘聚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一定效果。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肠深阿司匹林0.3,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患有深静脉血栓对生活有影响吗
深静脉血栓,顾名思义是指深静脉中的血液黏结形成栓子,阻塞了深静脉深静脉,而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是流动着的。当机体处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并且具备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危险因素时,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便大大地增加了,其中尤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多见,此时病人可出现脚肿、疼痛、活动不便等表现。
深静脉血栓形成,必然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深静脉的主要功能是将血液回流入心,一旦深静脉血栓形成,则可因回流不畅进而导致患肢肿胀、色素成着、行动不便、疼痛等,大大影响了生活质量。但是,这并不是深静脉血栓令人闻风丧胆的原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造成潜在的肺动脉栓塞的可能,导致病人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其速度之快往往无法干预。此外,深静脉血栓尚可导致溃疡、深静脉功能不全等一系列并发症。
那么,既然深静脉血栓对生命的潜在威胁如此之大,那么,哪些人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长期制动、年龄大于40岁、肥胖、恶性肿瘤、妊娠、服用避孕药、骨折等。
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
1、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疼痛和压痛:
深静脉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肢局部产生持续性疼痛;血栓堵塞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胀痛,直立时疼痛加重。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处。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由于挤压小腿有使血栓脱落的危险,故检查时用力不宜过大。
2、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患肢肿胀:
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疱。
3、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股青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组织张力极度增高,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
4、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股白肿:
当下肢深静脉血栓时,下肢水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
下肢深静脉血栓会致命
血栓,大家并不陌生。而在所有血栓性疾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发病率较高且危害较大的一种。下肢深静脉血栓指的是人体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非正常凝结。
人体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部静脉承担了90%以上的静脉血液回流,一旦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血液回流发生严重障碍,肢体肿胀疼痛,严重者导致肢体坏死而需要截肢。同时,血栓在形成早期,相对容易松动脱落,脱落的血块随着血液循环流至肺动脉里,形成肺动脉栓塞,这种情况异常凶险,一旦形成便可能导致人体呼吸循环衰竭,甚至猝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另一个严重危害是血栓后遗症。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如果没有进行规范治疗,很难被有效清除,这些血栓不仅会阻碍血液回流,引起肢体反复肿胀,还会破坏血管,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皮肤发黑溃烂,甚至出现老烂腿。
西方把下肢深静脉血栓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其原因是因为飞机的经济舱的空间比较狭小,坐飞机长途飞行的人因肢体缺少活动,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除了血流缓慢之外,血栓的形成还和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往往是以上原因共同作用形成。因此,
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多见于大手术后的患者,尤其是骨科、妇科等术后患者。这些患者术后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同时因为手术后人的应激反应,容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再加上外科手术的创伤,合并有血管壁损伤因素,三种因素同时出现,导致这些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非常高。有数据显示,髋、膝关节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达到50%。另外,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在药物的作用下血液会处于高凝的状态,也需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表现主要是下肢肿痛,尤其是突发的单侧下肢肿胀疼痛的患者,应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排除血栓形成的可能。而对于有高度怀疑血栓形成的患者,B 超是较好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发现极早期和很细微的血栓。
临床上根据血栓发病的时间分类为,发病两周以内的血栓为急性期,两周以上至一个月的为亚急性期,超过一个月的为慢性期,也就是进入了血栓后遗症期。对于患者的愈后来说,抓紧发病两周以内的时间治疗很关键。此外,对于怀疑可能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建议卧床休息,同时抬高下肢,严禁剧烈运动和挤压患侧肢体,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已经确诊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则应该立即到血管外科就诊治疗。
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重要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目前国内对于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做的比较优秀的是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他们的血管外科带头人Smile(张强)医生是最早开始重视这种病症的几个专家之一。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
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如何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
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测深静脉以明确诊断。这样,大部分的深静脉血栓病例就可以得到早期诊断。
一起来了解一下深静脉血栓预防和保健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生命的疾病。临床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症。肺血栓栓塞症系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即通常所称肺栓塞。二者是同一疾病病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在美国等西方国家,VTE的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居第3位。有数据显示,10%的医院死亡是由VTE导致的。在欧州,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VTE,这个数量超过了AIDS、前列腺癌、乳腺癌和高速公路意外事故导致死亡人数的总和。
在第19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 胡大一教授称,VTE不仅在西方国家多见,而且在中国及亚洲国家也很常见。相当数量的VTE高危患者由于没有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在出院后发展成为VTE,严重时发生猝死。
在第一次患VTE的患者中,50-75%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VTE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创伤、卧床、肿瘤治疗 (激素、化疗或放疗)、高龄、心脏或呼吸衰竭、肾病综合征、肥胖、吸烟、静脉曲张、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等,这些危险因素通常合并存在。
事实上,VTE是可预防的。经过预防,其发病率会大大降低。常见的预防措施比如:在骨科,胸科大手术前常规给予小剂量抗凝药物;大手术术后患者及时翻身拍背,按摩下肢,小手术患者应当及早下床活动,如遇到突发的单侧肢体肿胀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等等。事实上向群众以及基层医务人员普及血栓病的相关知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上肢静脉血栓严重吗
上肢深静脉血栓同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样都是很严重的,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的是上肢深静脉系统、颈内静脉、头臂干和上腔静脉的血栓形成,上肢深静脉血栓占所有深静脉血栓的1%—4%,危险因素包括:中心静脉插管,过度上肢运动或解剖异常导致的静脉压迫。获得性血小板增多以及时液局凝状态,如:妊娠,口服避孕药和肿瘤等等,上肢深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者头颈部和上肢水肿,皮肤颜色改变和触痛,静脉怒张。头臂干血栓患者,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头胀痛、视物模糊等颅高压症状。由于上肢深静脉血栓常无临床症状除非并发症出现时,因此对患者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者,应高度怀疑。
传统的医学认为,上肢深静脉血栓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很少导致肺栓塞的发生,但近期的文献报道有所增多,其导致肺栓塞的发生率可达36%,在过去的20年里,整个上肢深静脉的发病率从1975年至1987年由7.6%上升至34.9%。但发生肺栓塞的几率却明显的下降。肺动脉栓塞相栓塞后综合征是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减少发病率、并发症和死亡率的主要手段。
总的说来,上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类型,它可能会导致许多并发症产生,还有可能夺去患者的宝贵生命,患者千万不能对该疾病掉以轻心,一旦发现,必须马上进行正规的科学的治疗,否则,最终可能因此而失去性命。
静脉血栓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静脉血栓栓塞(VTE)是住院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PE是最常见且可预防的院内死亡病因,预防PE也是降低住院患者死亡率的最重要策略。大块PE发生前通常没有先兆,因此这类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极低。住院期间因PE死亡的患者中,70-80%在死亡前根本没有考虑到PE的可能。
大多数住院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VTE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通常混和存在。例如,髋关节骨折患者通常存在年龄较大、下肢近端损伤、手术修复及术后需制动数周等危险因素,因此这类患者有发生VTE的高度危险。如同时合并肿瘤则发生VTE的危险更高。对于住院病人应常规进行VTE危险因素的评价并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VTE的危险因素,见下表。
危 险 分 层
预防VTE首先应该将病人进行危险分层并采取分组预防的策略,分层的标准主要包括:年龄、疾病性质和患者自身的因素等。
外科住院病人
影响外科手术患者发生VTE的因素主要包括为手术类型和手术时间,以及患者自身的因素,根据上述因素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见表-2
危险因素:VTE病史、肿瘤、凝血因子高凝状态。
合并以下危险因素如高龄、恶性肿瘤、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既往VTE史或经前径路手术时。
内科住院病人
VTE除了与手术或创伤等有关外,事实上50-70%有症状的血栓栓塞事件和70-80%致命性PE发生在非手术患者。一般内科住院患者如不预防时有低到中度发生VTE的危险,无症状DVT的发生率5-7%,且大多局限于下肢远端静脉。但某些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发生VTE的危险明显增加,包括:因充血性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级III级和IV级)或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化)住院的患者,卧床并伴有一个或多个其它危险因素:活动期癌症、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脓毒症、急性神经系统疾病(中风伴下肢活动不便)以及炎性肠疾病等,许多内科患者往往有多种危险因素,也较为复杂。
除住院患者外,其他特殊情况,如长途旅行也会增加VTE的危险,飞行时间超过6小时,无论有无VTE的危险,应该注意避免下肢和腰部穿着紧身衣物,避免脱水,并且经常进行腓肠肌伸缩;有VTE危险者应该考虑分级加压袜或行程前应用一剂LMWH或磺达肝癸钠。
药 物 预 防
预防血栓策略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出血并发症的顾虑。然而,大量荟萃分析及安慰剂对照、双盲、随机临床研究已证实预防剂量的低剂量普通肝素(LDUH)、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维生素K拮抗剂(VKA)几乎不增加有临床意义出血并发症的危险,新的抗凝药物如戊糖的证据也越来越多。有很好的证据表明采取正确预防策略能够达到理想的危险/获益和费用/效益。预防血栓策略不仅能改善患者预后,而且还能降低住院总费用。
一、抗血小板药物
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对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或高危人群的主要血管事件非常有效。有证据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对合并VTE危险的住院患者有保护作用,但不建议单独使用阿斯匹林预防VTE,主要的原因是支持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规模小,设计有缺陷,结果不一致,其疗效较其他预防方法差,如肝素。
二、抗凝治疗
1.普通肝素
在静脉血栓的预防中,有大量研究证实了皮下注射普通肝素的疗效,但皮下注射普通肝素较静脉用药生物利用度减少。皮下注射低剂量的普通肝素LDVH适合中、高危的患者,如:普通外科手术、内科住院病人、妇产科和泌尿外科手术。但对于极高危的患者,不适于单独应用,如髋和膝关节置换术的预防,以及其他外科手术伴有多重危险因素的病人等。
剂量:根据患者的危险级别不同,推荐两种剂量,无需监测APTT。
中危剂量: 5000U 每天两次,皮下注射。
高危剂量: 5000U 每天三次,皮下注射。
治疗开始的时间:
内科:没有抗凝禁忌证即可开始用药。
外科:大多数预防研究术前1-2小时给予LDUH 5000U皮下注射,
术后开始用药的时间:术后12-24小时,给予5000U Bid或Tid皮下注射。
2.低分子肝素
尽管不同LMWH的药理特性有显著区别,而且每种LMWH都应被当作一种独立的药物,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LMWH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目前还没有直接比较不同LMWH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疗效的研究,不同制剂需要参照产品说明书中的推荐。
中危剂量:LMWH≤3400U,每天一次
高危剂量:LMWH>3400U/天,每天一次
表-3 不同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的剂量
治疗开始时间:
治疗开始的时间受患者手术和出血危险的影响。要充分评估某种抗凝药物的效果、出血风险来确定开始预防的时间,麻醉方式也可能对预防药物的选择和开始时间产生影响。
1.一般普外科、妇产科和泌尿外科手术,术前1-2小时皮下注射适宜剂量的肝素,术后每日早晨皮下注射,直到患者可活动,一般需5-7天或更长。
2.创伤:对大多数中危和高危创伤患者,一旦最初的出血控制后,即可开始。早期应用LMWH预防的禁忌证包括:颅内出血、进行性出血、不能控制的出血、无法纠正的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以及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伴可疑或已证明的脊柱周围血肿。不伴明显出血的头部损伤、内脏器官(如肺脏、肝脏、脾脏或者肾脏)的撕裂伤或挫伤、骨盆骨折后的腹膜后血肿以及完全性脊髓损伤等,在排除可能存在的进行性出血后,不是应用LMWH的禁忌证。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在创伤后36小时内开始应用LMWH进行预防。
3. 矫形外科:LMWH在术前与术后应用的差别不大,这两种方式均可采用。对于择期THR患者,LMWH术前12小时或术后12-24小时开始使用,或术后4-6小时首次给予较高预防剂量的半量,次日应用较高预防剂量。
4. 髋部骨折:如果HFS未立即手术,建议术前即开始采取预防措施,给予短效抗凝剂如LDUH或LMWH,
5.对有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首次应用LMWH的时间应延迟到术后12到24小时,直到经检查确认手术部位出血已基本停止。
6.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用LMWH预防,并且一旦成功进行基本的止血就应该开始应用,如果CT扫描或MRI检查提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存在脊髓周围血肿,应该延迟1-3天再开始应用LMWH。
治疗持续时间:
● 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包括手术和内科住院病人,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最佳疗程没有明确。
● 总的原则:中危和高危患者用药直至患者恢复活动或出院即可。
● 极高危患者需要出院后继续应用2-4周,根据情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 内科患者血栓预防的理想时限尚不清楚,有证据的给药时间一般为2周。
延长治疗:下列情况需要延长抗凝治疗:
1.普通外科手术的肿瘤患者,出院后继续使用LMWH 2-3周似乎可以减少无症状DVT的发生率。
2.对接受妇科大手术的高危患者,如接受恶性肿瘤手术、年龄>60岁或既往有VTE病史等,建议出院后继续抗凝2-4周。
3.THR或HFS患者建议延长预防时间至28-35天。
矫形外科大手术的患者如有以下因素则易发生VTE,如有VTE史或肥胖、活动较少、高龄或癌症等。其它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危险因素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COPD病史及女性等。出院后可选择VKA(INR目标值为 2.5,范围:2.0-3.0)代替LMWH进行预防。
4.急性脊髓损伤期后,建议在康复阶段继续用LMWH预防或改用口服全剂量VKA
哪些人需要预防肺栓塞
肺栓塞是一个致残、致死率很高的疾病,但也是一个可以预防的疾病。目前公认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重要临床表现形式。所以,要想预防肺栓塞,首先要在生活中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易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高危人群:
1、急性腹部或胸部的大型手术后及髋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有髋部骨折、严重创伤和急性脊柱损伤等的患者
2、长期操作电脑者和预期要长时间坐飞机、汽车或火车者(时间超过6个小时)
3、长期卧床或需要制动人群
4、孕产妇
5、40岁以上、肥胖或有血脂异常患者
得了深静脉血栓会出现哪些症状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深静脉血栓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深静脉血栓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的。有症状和体征的深静脉血栓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病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稍,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临床最为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无全身不适,初期局部体征也不明显,随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自觉小腿肌肉疼痛,下肢肿胀。如果髂、股静脉内形成血栓,则整个下肢严肿水肿,皮肤发白或发绀,局部有压痛,浅静脉常有代偿性扩张。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
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影响
1、深静脉血栓,顾名思义是指深静脉中的血液黏结形成栓子,阻塞了深静脉深静脉,而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是流动着的。当机体处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并且具备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危险因素时,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便大大地增加了,其中尤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多见,此时病人可出现脚肿、疼痛、活动不便等表现。
2、深静脉血栓形成,必然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深静脉的主要功能是将血液回流入心,一旦深静脉血栓形成,则可因回流不畅进而导致患肢肿胀、色素成着、行动不便、疼痛等,大大影响了生活质量。但是,这并不是深静脉血栓令人闻风丧胆的原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造成潜在的肺动脉栓塞的可能,导致病人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其速度之快往往无法干预。此外,深静脉血栓尚可导致溃疡、深静脉功能不全等一系列并发症。
3、那么,既然深静脉血栓对生命的潜在威胁如此之大,那么,哪些人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长期制动、年龄大于40岁、肥胖、恶性肿瘤、妊娠、服用避孕药、骨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