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啼是怎么回事 母乳时母亲过食辛辣
小儿夜啼是怎么回事 母乳时母亲过食辛辣
母亲在哺乳期间若嗜食辛热食物,如辣椒、辣油、葱、姜,以及油煎、油炸等辛燥炙煿至品,导致火伏热郁,内存蕴热,可引起小儿夜间烦躁啼哭。
新生儿夜晚哭闹怎么办?
新生儿饿了、新生儿尿不湿了等等都会导致新生儿宝宝夜啼,想让新生宝宝夜晚睡的安心,首先要排除引起夜啼的常见原因,其次也要重视引起夜啼的其他原因,比如真性夜啼。 、到了5 个月后才开始出现夜啼的婴儿并不少见。父母刚想睡觉,婴儿就开始哭,抱起来摇一会儿或喂点牛奶后好容易哄睡着,过2 小时后又开始哭。像这样一夜之间至少要哭二三次的婴儿是很多的。
母亲不能睡觉还不会有太大关系,可第2天要工作的父亲就有些忍受不住,甚至命令母亲第2 天带婴儿去医院开药。第2 天,母亲向医生说明情况后开了些睡眠的药回来,在婴儿睡觉前服下去。可是,普通的剂量对这样的婴儿是没有效果的。 实际上,因肚子饿而夜啼的婴儿是很少的。
易饿的婴儿在睡觉之前只要多喂些奶,夜里就不会哭。有些已经习惯了半夜必须喝1 次奶的婴儿,如果到夜里不给奶喝就会哭闹,这样的婴儿只要保证夜里给奶喝也会没事。仅仅由于肚子饿是不会形成夜啼毛病的。
有的婴儿是由于白天运动不足夜里才睡不好觉。只给婴儿吃些简单的代乳食物,将做代乳食物所用的时间省下来,用于带婴儿到户外透气、玩耍,婴儿的夜啼有时就会好转。白天在户外活动少于3 个小时的婴儿,运动量是不够的。也有的婴儿夜啼是由于白天睡觉时间安排不当造成的。这些婴儿因夜里哭闹,所以早晨起不来,一直要睡到10 点多。然后下午2~3 点睡一觉,晚上7~9 点还要睡一觉。
对这样的婴儿,要让他逐渐习惯早醒,并将下午的睡觉时间相应提前,傍晚6 点以后就尽量不要让他睡觉了。改变白天睡觉时间时,可带婴儿到室外看看他感兴趣的东西,或在屋里玩娃娃等。 在这个月龄里,几乎没有因寄生虫而不能安睡的情况。如果怀疑婴儿有蛲虫,应查一下有没有蛲虫卵。 如果排除了上述这些原因后婴儿的夜啼仍不见好,那就可以认为是“真性夜啼”,这种顽固的夜啼原因尚未明确。
如果与在医院打完针后夜里开始哭闹等现象联系起来考虑,婴儿的仪啼很呵能是受到噩梦惊吓而引起的。婴儿大概看到了伴随着可怕声音的令人害怕的画面,可又不能对人说出这种遭遇,因此感到万分恐惧。神经敏感的婴儿多会遭受这样的苦难。
但是,“真性夜啼”也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也许有夜啼的婴儿中有的将来会成为易做梦的人,可大部分婴儿的夜啼都是只持续1~2 个月,然后像忘了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就自然消失了。 可能是不同时期神经的感受性有波动的缘故吧。也有的夜啼婴儿,采取服中药、喂豆奶等各种方法后也仍不见好转。即使这样也不能绝望,要相信会好起来。曾发生过母亲因婴儿夜啼而自杀的事件,也有过粗暴地摇晃婴儿、掐婴儿等虐待婴儿的事情。
婴儿的夜啼早晚是会好的,发生这类事情实在太遗憾了。 婴儿躺在母亲的怀里吃奶时,往往很容易安心睡着。因此,即使是在断奶期,对夜啼的婴儿也可以用喂母乳的办法进行“治疗”。母爱能使幼小的心灵得到安慰,如果以“5个月的婴儿吃母乳会造成营养不良”为理由拒绝婴儿的求爱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
婴幼儿夜间啼哭的秘密
一、吃奶时含乳头的方式不正确,吸吮乳汁的同时也吸进了过多的气体,导致肠胀气引发痉挛性腹痛。可用小儿开塞露(注意将开口修剪圆润)半支挤到宝宝肛门内,稍堵住肛门片刻,使其排便排气,一般即可有效。
二、有的婴儿夜啼是因为饥饿,如果抱起来喂些奶,就不哭了。
三、有的婴儿夜啼是因为环境太热或太冷,适当调节室温后,宝宝就会慢慢地安静下来。
四、2个月左右婴儿夜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可能是缺钙。血钙下降可使宝宝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易激惹,夜间或睡眠时稍有惊吓便啼哭不止,同时可伴有多汗、枕秃等。应请教医生处理。
宝宝夜啼时,妈妈还要注意宝宝是否发热,是否伴有呕吐、腹泻等,应注意有无肠套叠发生。
五、还有一种可能是功能性的肠绞痛,这在婴儿中也不少见,常常是突然啼哭,怎么哄也不行,也不让抱,不让碰,哭过一阵后才睡去。这时最好让宝宝俯卧,轻轻地从上往下抚摸宝宝的后背。这样的宝宝等长大一些后自然会好。
治疗小儿夜啼的5种小偏方
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但入夜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常用的有效临床偏方如下。
方一
干姜1~3克,高良姜3~5克,粳米2两。
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
本方对于因脾脏虚寒所致的小儿夜啼有效。
方二
花椒15克,干姜30克,大葱一握。将3味同捣如泥,把锅烧热,3味同炒,边炒边浇酒。炒熟后用毛巾将药包裹待温度适宜时,熨敷患儿腹部,每晚1次。
本方对小儿夜啼有效。
方三
莲子心2克,生甘草3克。开水冲泡,一日饮数次。
本方适用于心火炽盛所致小儿夜啼。
方四
黄连3克,乳汁100毫升,食糖15克。将黄连水煎取汁30毫升,兑入乳汁中调入食糖。
本方适用于小儿心经有热,夜啼不安。
方五
淡竹叶30克,北粳米50克,冰糖适量。将淡竹叶加水煎汤,去渣后入粳米、冰糖,煮粥。早晚各1次,稍温顿服。
本方适用于心火炽盛之夜啼。
女性产后几天有奶呢
女性产后几天有奶呢
主张产后立即喂奶,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半小时内就可让母亲喂奶,这样既可防止新生儿低血糖又可促进母乳分泌。孩子吸吮乳头还可刺激母体分泌乳汁,为母乳喂养开个好头。早喂奶能使母亲减少产后出血。
一般提倡新生儿期饿了就喂。随着月龄的增长,每2—3小时喂一次,3—4小时喂一次,一昼夜喂8次。当3—4个月龄以后,婴儿的胃容量增大。每昼夜可改喂5—6次母乳,并可考虑减去夜间的喂奶。做到这一点,只需睡前一次喂饱,使孩子不会因饥饿而惊醒,只要睡的安静,母亲不必唤醒他,清晨醒后可提前喂。[5]
小儿夜间休息,无需添加热能,只需维持基础代谢即可,睡前喂饱已能满足夜间的需要。为保证晚上喂饱,可适当推迟睡前一次喂的时间,如晚上10时左右,早晨提前在清晨4—5点喂奶。这样母乳也会充足,如母乳实在不充足,可试喂牛乳。
婴儿吃饱一夜不感饥饿、尿少、不闹,睡的很好,也保证了母亲的休息,使母亲乳汁的分泌充足,以利第二天的哺喂。4—6个月龄婴儿,一昼夜只需喂5次奶已足够了,这样母乳哺喂能维持较长时间。此期已开始添加辅食,应做好准备。
方法
正确的哺乳方法,应将一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放在乳房的上、下方,并把乳房托起成直锥形,而且母婴必须紧密相贴,头与双肩朝向乳房。哺乳时母亲身体一定要放松,身体略向前倾,用手掌根部托起婴儿颈背部,四指支撑婴儿头部。喂母乳时无论白天和夜间都要把孩子抱起来喂,吃空一侧汁排空了才能更好地刺激乳腺再分泌。喂奶前要将乳头洗干净,先挤出几滴,然后再让孩子吃。
小儿夜啼是什么原因 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多是因为脾胃虚弱、伤食、心热或者惊恐所致。所以治疗是应该以温脾散寒,导赤心热,镇静安神为主。
婴儿夜啼怎么按摩 婴儿夜啼病因病机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引起的夜啼多发生在下半夜,脾胃虚寒的病因可能是母亲本身就是虚寒体质,或孕期贪吃生冷食物,或者喂养调护不当导致宝宝受寒。
内热:婴儿上半夜啼哭,多是受热所致,可能是母亲在孕期过多食用辛辣,烧烤之物,致使胎儿受热,也可能是出生后养护不当,给宝宝穿的过多,捂的过于严实,导致火热之气结于心脾,内热烦躁不堪而啼哭。
饮食所伤:饮食所伤导致夜啼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不良所致宝宝夜间啼哭。
受惊:宝宝神气怯弱,若突然目触异物,耳闻异响,受到惊吓,导致神志不宁,亦会引发夜啼。
给新生儿哺乳忌方法不当
刚刚做妈妈的妇女,应学会正确的喂奶方法。首先,每次哺乳前,应给婴儿更换清洁干燥的尿布,母亲先洗净双手,再用温开水洗奶头。喂奶时母亲姿势要舒适,以减轻疲劳,抱起婴儿面朝母亲侧卧,嘴及下颏紧靠乳房。母亲用食指及中指夹住乳房,将乳头及乳晕完全送入小儿口中。注意不要堵住小儿鼻孔,以免影响呼吸。小儿吸吮动作缓慢有力,母亲的乳汁会大量涌出,此时母亲可用手指挡一下或暂停一会,以防止引起小儿呛咳。母亲应取坐位,不要躺着给孩子喂奶。
每次喂奶时间每侧乳房可喂5-15分钟。因为母乳排乳反射至少3分钟,在5分钟内排空75%,10分钟内排空90%。每次喂奶应吸空双侧乳房,吸空一侧再吸空另一侧。每次哺乳时间15-20分钟,最长不超过30分钟。因为较长时间的喂奶可使新生儿养成吃奶缓慢的习惯,也不利促进乳汁分泌。
喂奶完毕,可将小儿坚起,轻拍其背部以吐出空气,然后要将婴儿侧卧,以防溢奶后吸入气管。
冬天宝宝饮食要注意什么
首先,喂哺宝宝不要过量,保持消化正常。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尽量避免吃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对蛋白质过敏,可单食蛋黄;乳母暂不要吃辛辣、海味、腥味食品如葱、蒜、辣椒、韭菜、鱼、虾、蟹。要多吃含植物油丰富的食物。吃配方奶粉的婴儿吃东西也要适当限制,特别是海产品。如怀疑奶产品过敏,可以选择低过敏性的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添加辅食时,要避免选择含食物添加剂的速成品,父母尽量给孩子手工制作。不管是哺乳还是辅食,小孩的饮食和妈妈的饮食特别重要,一定要少食辛辣之品,海鲜和作料都要尽量少食。
另外,母乳的致敏性是最低的,也是防止新生儿过敏的最佳预防措施,因此,应当纯母乳喂养,尤其是婴儿的第一口奶应该是母乳。预防宝宝湿疹,可选纯母乳喂养。
婴儿啼哭和脚气有关吗
婴儿夜啼与脚气有关:一位4个月左右的男婴由于母乳喂养导致维生素b1缺乏,而突然出现烦躁、哭闹不安、呼吸急促、唇指发绀、心动过速,已处于濒临死亡状态,到医院经会诊诊断为急性混合型维生素b1缺乏病。经过及时抢救和治疗才转危为安。
据专家介绍,维生素b1缺乏俗称脚气病。多见于吃精白米面而引发,主要是由于维生素b1存在于谷类的外层,在谷粒碾磨加工成精大米、精白面粉时维生素b1经过过细的加工,米面的胚芽全都碾掉了,致使米面中许多营养成分丢失了,尤其是哺乳期的妇女吃了精米精面后不仅自己缺乏维生素b1,而且乳汁中的维生素b1含量自然下降,这样吃奶的孩子维生素b1成分就满足不了体内需求。细心的母亲可以注意到婴儿有烦躁不安、爱啼哭、尿量少、气喘,严重的患儿可突然呼吸困难而出现紫绀、惊厥、昏迷等危症。
诊断婴儿脚气病,首先要询问母亲有无全身无力,下肢部沉重感,末端有无蚁走感、烦躁等症状。再就是有无吃精白米面的习惯。根据孩子相关症状即可判定孩子体内是否缺乏维生素b1;对夜间经常哭闹、睡不安宁的孩子,经过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没有好转,可在医师指导下补充维生素b1、哺乳的母亲应多吃些维生素b1的食物:如米糠、麦麦夫、豆类;提倡多吃糙米;粗细粮搭配,并注意烹饪方法;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乳母也可口服维生素b1、婴儿则可以吸母奶而获得预防和治疗,若有严重心衰、惊厥、昏迷等应早期入院医治。
什么叫小儿夜啼
夜啼,中医病名。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新生儿及婴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被过冷或过热等均可引起啼哭。此时若喂以乳食、安抚亲昵、更换潮湿尿布、调整衣被厚薄后,啼哭可很快停止,不属病态。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原因。常由孕母素体虚寒、恣食生冷,胎禀不足,脾寒内生。或因护理不当,腹部中寒,或用冷乳哺食,中阳不振,以致寒邪内侵,凝滞气机,不通则痛,因痛而啼。
小儿夜啼的预防
预防小儿夜啼应从孕期做起,孕妇应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均衡,不过食寒凉、燥热之品。哺乳期间要注意保养,少吃辛辣肥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除此以外,治疗小儿夜啼首先应注意养成孩子日醒夜睡的习惯,白天尽量不要让小儿睡得太多,临睡前让宝宝解净小便,夜间少喂奶。另外小孩睡觉要养成熄灯的习惯。专家提醒,如果宝宝每逢喝奶时或喝完奶后爱哭,排便稀软有酸臭味,很可能是胃肠道原因;如果有发烧现象,可能是因为感染体内有炎症的表现。这些都需要到医院由专业的医生来检查和探索病因,从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