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单身老人没有子女如何养老

单身老人没有子女如何养老

1、居家养老

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孤寡老人,街道社区要做到定期到老人家走访慰问,为老人义务进行家务劳动,组织老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旅游等。社区应及时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进行统计,并从中挑出一些急需帮助的形成互帮对象,使老人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帮助老人们摆脱空巢感、孤独感和忧愁感。使老人们在心灵上和情感上得到慰藉和理解。

一些条件较好的孤寡老人也可将房屋出租给其他老人,并雇佣一些专业的医护家政服务人员,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这样也可使老人摆脱孤独感。

2、养老院养老

孤寡老人也可选择养老院养老,只需要办理相关入住手续,交纳一定费用便可入住。相对而言,在养老院养老更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及身体的健康。

近年来,在国家扶持政策和市场机遇的刺激下,各类社会化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然而,就在养老日益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朝阳产业”的同时,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城乡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养老资源分布不均衡、养老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渐渐暴露出来。

什么是空巢综合征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子女长大后,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这些空巢老人、老夫妇俩或两代老人居住的家庭就形成“空巢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老龄问题之一。从发展看,未来10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使来人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

单身老人的心理问题

1、自责

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2、怀念

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凄凉和孤寂。

3、黄昏心理

因丧偶、子女离家工作或自身疾病等,老年人心理会感觉生活失去意义,对未来丧失信心,对任何人或事都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4、无价值感

对丧偶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5、抑郁

抑郁是常见的情绪表现,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促使疾病发生。

6、恐惧

因丧偶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7、孤独

孤独是指老年人丧偶后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

8、恢复

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有哪些好处

1.有利于减轻子女的精神负担。多数独身老人的子女已建立了小家庭,他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抚男育女,忙于家庭生活,担心对老年人照顾不到,如老年人再婚的要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就可以减轻一部分子女挂念老人的精神负担。

2.有利于抚育下一代。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目前我国的家庭多系双职工,夫妻早出晚归,对子女的抚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如果老年人再婚,不仅老夫老妻可以互相体贴照顾,而且他们精神愉快,身心健康,还可以分担抚育后辈的任务。

3.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孤老者的负担。我国目前还不能把老年人特别是孤老的生活问题全部包下来。如果有条件的丧偶老人求偶结合,这样可以使一些孤老者有新的归宿,可以减轻养老院和民政部门的负担。

4.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嫌弃和虐待遗弃老人行为的发生。

5.有利于使老年人的精神得到安慰,心理健康发展。

单身老人心理病

1、到哪里去找单身“好老伴”

“其实,‘难找’是相对的,单身老年男子也大有人在,但一些中老年单身女性必须调整自己的择偶心态,理智地、客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不能陷入注重功利的误区。”老年婚姻的另一半是寻找的“伴”、倾诉理解的“伴”、相濡以沫的“伴”、牵手偎依的“伴”。钱财、住房都是身外之物,而容貌更不应该作为重点考虑。

单身老人心理病

2、最难启齿的性爱:在回忆中得到性满足

在人们传统的思想意识里,老年人似乎不应再有性要求了,性功能也必然一落千丈。然而,“性是自然本能的表现,无论是什么年龄都存在性的问题。老年人性功能较中年人有所下降,但并不是消失。”

“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和恢复,本能的性爱和情爱也会随之恢复。”她们渴望性活动,有性兴趣,这是自然的、正常的事,无需大惊小怪。老年人同样需要和谐的性生活,尤其是老年妇女。

许多老年妇女们表示,伴随着性生活的渐渐终止,她们的性回忆增多。她们常常回忆与配偶共同生活的时光,在回忆中得到性的满足。这表明,老年妇女同样需要和谐的性生活3、一身病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虽然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但是老年人的整体身体素质却仍然不容乐观,一些病痛还是在进入老年之后便紧随她们而来。贫血、高血压、高血脂等各种常见病,成了近几年来,困扰老年人的最大问题。

4、与儿女难以沟通交流

老年人由于文化活动时间少、生活圈子小,她们的生活内容单调、贫乏,致使许多人感到空虚、孤独和寂寞。年轻时这些因素并没有阻碍妇女们辛苦工作,到了老年,这些问题便随之出现了。

知识结构、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老年人与年轻的儿女们相处起来难免会有一些摩擦。此外,老年妇女因为生理上的原因,可能会伴随一些易怒、烦躁或者更年期综合症状,无论是儿子还是丈夫,都应该多为老人着想,而老人也尽量不给丈夫和儿女们添麻烦,互相体谅才能使家庭幸福。

5、不能承受突发危急事件

“妇女们上了年纪自然会变得多疑、健忘、爱唠叨……这些现象都很正常。这是很多人都持有的想法,但其实不然,人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常现象,事实上和年龄没有太大关系,真正导致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是人的心理。老年妇女也一样,儿女及家人会突然发现,母亲开始变得多疑、健忘、心事加重、爱唠叨,实际上与年龄的关系并不是很大,真正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是心理上的原因。”

老年人性格不好怎么办

1、主动征求老人对家庭大事的意见。

2、经常询问老人的身体,主动陪伴去看病。

3、抽出时间跟老人们聊天,多顺顺他们的心。

4、家里有什么活动最好邀请老人一同前往。

5、经常表示感激老人的养育之恩,让老人感到没有忘本。

6、留心多做一些老人爱吃的食物,买些老人喜欢的东西。

7、逢年过节过生日、出远门回家,给老人送些礼,表达孝顺之心。

8、教育孩子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出入有礼貌,爷爷奶奶常常叫。

9、老人的合理要求,必须尽可能满足。不能满足时,要多解释取得谅解。

10、老人情绪不佳时,要忍耐不顶撞。即使说错了,也不要当众驳老人的面子。

11、如果您工作稍有时间,还是建议您多陪陪老人。如果是单身老人。如果老人同意帮老人找个伴,从而帮助他改变生活。正所谓养育之恩号似海深。父母把我们教养成人不容易。让我们通过努力来让他们更好的度过余生吧。

12、常爱发脾气的老年朋友,平时多参加一些集体社交活动,多找那些心胸开朗、脾气好的邻居、朋友聊天,经常与他们作伴。

13、请家人子女随时随地督促,这样,爱发脾气的毛病是可以改掉的。如果属于病症反应的脾气急躁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

老人再婚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负值心理的障碍

很多单身老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个伴,但这种想法往往受到老人保守、自尊心理以及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变得举步维艰。有些独居老人从考虑婚姻开始,就一直怀着疑虑、困惑、动摇不定的心理,这种心理让老人不能充满信心地做事,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立即会产生退缩动摇的念头,认为自己不该这么做,这种心理被称为“负值心理”。要突破这种心理障碍,老人首先应该放开心态,不要让所谓的“面子” 束缚了自己。另外,有的子女对老人再婚很反感,不顾及老人的感受,老人听了子女的劝阻很容易会妥协。此时,老人一定要突破负值心理的障碍,不要犹豫不决,应坚定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对比心理的障碍 单身老人面对第二次婚姻,常会不自觉地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相比较。这种对比心理的存在是正常的,但如果经常在心中对比新旧对象的优劣,有可能会成为黄昏恋中的危险隐患。如何避免过度的对比心...

对比心理的障碍

单身老人面对第二次婚姻,常会不自觉地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相比较。这种“对比心理”的存在是正常的,但如果经常在心中对比新旧对象的优劣,有可能会成为黄昏恋中的危险隐患。如何避免过度的“对比心理”呢?首先,要学会面对现实,一旦与再婚对象出现矛盾时要及时解决,不要总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回忆和联想。其次,改变思维模式,即使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做比较,也要学会用新人的优点和旧人的缺点作对比。此外,尽量不要触动各自心理上的敏感点,如双方条件的优劣、彼此间的信任等,特别是那些曾让对方受过严重刺激而竭力回避或厌恶的事情。

安慰心理的障碍

安慰心理,是指一个人处于某种困境中,常以自我安慰的方式来化解焦虑与紧张的情绪。自我安慰心理的好处在于能够转移焦虑等负面情绪,但经常用这种方式化解焦虑,可能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当现实问题积累太多而无法逃避时,常常会成为婚姻的“绊脚石”。老人再婚后,常常面临赡养、财产分割、子女沟通等问题,只有积极面对才能让再婚生活平静幸福。如果因为害怕再婚后的种种冲突,一味地选择逃避,并常常用“我这么做也是为了家庭和谐”等借口来自我安慰,长此以往,反而可能引发再婚家庭更大的冲突。

老年人再婚好吗

老人再婚有利有弊,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一些孤独老人找到了合意的老伴,重新过上了舒心的家庭生活的事例。但是,老人再婚,在社会上还存在不少障碍,传统习俗对老年人再婚持否定态度,即很多现代的年轻人,对自己年老的父亲或母亲再婚,感情上也转不过弯来。以下为大家介绍了老人再婚的好处和坏处,具体的如下:

老人再婚的好处

1、有利于减少虐待遗弃老人的行为

老年人再婚重新组合了家庭,新家庭接纳了老年人的进入,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嫌弃和虐待遗弃老人行为的发生。

2、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孤老者的负担

我国目前还不能把老年人特别是孤老的生活问题全部包下来。如果有条件的丧偶老人求偶结合,这样可以使一些孤老者有新的归宿,可以减轻养老院和民政部门的负担。

3、有利于减轻子女的精神负担

多数独身老人的子女已建立了小家庭,他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抚男育女,忙于家庭生活,担心对老年人照顾不到,如老年人再婚的要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就可以减轻一部分子女挂念老人的精神负担。

4、有利于抚育下一代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目前我国的家庭多系双职工,夫妻早出晚归,对子女的抚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如果老年人再婚,不仅老夫老妻可以互相体贴照顾,而且他们精神愉快,身心健康,还可以分担抚育后辈的任务。

老人再婚的坏处

1、老年人再婚易产生财产纠纷

老人再婚后压力大,赡养、财产分割等问题多。重新组合的婚姻必须面对房子、财产、子女、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相互磨合问题。

男女方的思维差异极大:男方怕财产损失,怕承担责任;女方则想轻松潇洒,不当保姆,还要考虑如何照顾原先的子女;双方各自的子女也会考虑如何继承财产、如何赡养老人等问题。

2、容易和之前的对象相比破坏感情

随着中老年婚恋的深入,中老年单身就容易将眼前的婚恋对象与先前的原配进行比照。俗话说得好,人比人,气死人。

因此,老年人再婚后将现在的对象和以前的对象进行对比,出现一定落差后,容易产生一些不利于老年人婚姻的心理问题,最终导致老年人再婚关系的解体。

3、容易产生家庭纠纷

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老年人再婚在居住条件偏紧的情况下,无奈只好了再婚对象的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

俗话说得好,远香近臭,距离产生美不是没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居住在一起难免会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产生摩擦,一些子女的情绪也容易影响到再婚老年人的心理,导致老年人产生心理压力,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4、容易由于子女关系产生影响

中老年再婚,再生育子女的条件和可能极少。再婚以后,除了处理好双方的互相感情关系以外,如何处理好与对方子女关系也是极其重要的。

老年人再婚关系不是很稳定,原因就是老年人在处理和子女关系上出问题的话,对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影响也很大。一旦老年人和其中一方子女有了隔阂,有了矛盾,有了纠纷,老年人再婚的关系也可能走向破灭。

老人再婚三大注意事项

1、要有正确的再婚动机

老人再婚原因或为孤独冷寂,或为料理生活,或为改善条件等等,孰是孰非,因各人情况不同,很难评说。但是,思想感情的一致,应当是重要条件。

当然,对婚后的家务劳动、经济关系、住房总是也应慎重考虑。但如果单纯考虑经济、住房家务,就有失偏颇,本末倒置了。个别老人为解决子女的结婚用房,不惜牺牲自己的晚年幸福,草率地与他人结合,更不可取。

2、应充分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

家庭生活离不开经济,老人在择偶再婚时,不仅要了解对方的经济收入情况,还要了解对方的经济收入情况的安排,全面分析衡量。现实生活也证实,了解清楚对方的经济情况,如实地告知自己的经济情况,是牢固地建立、维系家庭诸关系的基础之一。

3、应考虑与对方在个性,情趣、生活习惯、饮食、爱好是否相投相合

比如,一方喜欢种花养草,一方认为这是把钱往水里掷;一方好动,一方喜静;一方爱听京剧,一方爱听越剧,这就难免在生活中产生矛盾;情趣爱好还牵涉到性格、文化修养,与劳动爱好有关。

两个事业心都很强的人组织了家庭,双方人品都不错,但就是家庭生活不融洽,原因往往就在于情趣爱好,以及处理日常生活小事的冲突上。

相关推荐

生二胎的好处

二胎政策开放,生不生二胎也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话题。有的人建议生下二胎,让自己老了有更多的伴。有的不建议生二胎,觉得自己的负担太重了。其实生二胎也是存在很多好处的,现在就一起来看看生二胎的好处吧。 1.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独生子女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比较娇生惯养的孩子,当然也存在非常具备独立性的独生子女。然而有些当夫妻俩有了二胎之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多了一个伙伴,孩子就少了些许的孤独,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2.二胎更易分娩。女性在生第一胎的时候,要是自己是自然生产,第二胎想要进行自然生产就更加方

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启示

很多家庭都会选择将老人安排到老人院安度晚年,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至少缺300万张。北京一位市民介绍,为了让老人进一家比较好的养老院,从08年开始排队才能入住。政府的重视是一方面,探索多种养老渠道,解决好养老问题实质,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 中国人口众多,养老问题也尤为严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养老机构的建设,培养专业养护人员,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完善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建设,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健全完善养老保障体制。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养老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它关乎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制约老年公寓发展的因

让空巢老人不空心

反复坐公共汽车排解寂寞 空巢老人的主要烦恼是“空心” 在北京朝阳区水碓子小区,60多岁的张大爷每天都去坐公共汽车,从始发站坐到最末一站,再坐回来,以此排解寂寞。 70多岁的史阿姨每天和老伴分头在小区里散步,不到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想回家。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小公园,望着满园景色发呆。“家里也冷清,老伴耳聋,也就和保姆说说话。”史阿姨有6个孩子,但只有在周末时会过来看看,“孩子都忙,我不能老拖累他们。” 这两位老人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空巢老人,他们生活能自理、也有退休金,但心里却充斥着孤独寂寞。中国文明网联合多

老人有哪些心理需求

1、老人有哪些心理需求 健康长寿的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与体力都有下降,机体各种功能逐渐地衰退,也会有许多慢性、难以治愈的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等。老年人会产生一种恐病、怕死的心理。 工作与学习的需求:突然离开工作岗位,整天在家围着锅碗瓢盆,通常会感到不适应,仍希望为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如果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会影响心理健康,使之产生消极的情绪。 娱乐需求:老年人退休在家脱离了原来的人际交往生活圈子,容易产生孤独感。如果老人长期不出门,不参加体育娱乐活动,会渐渐变得孤僻、焦虑,甚至积郁成疾。 和睦需求

独生子女证有什么用

对于独生子女国家是有相应的补助政策的,独生子女证有什么用? 首先具有独生子女证,就享有国家发放独生子费的资格。 独生子女费的发放标准,内容包括职工晚婚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未生育且依法只收养一个子女的、育龄夫妻符合规定可以再生育子女的夫妻,自愿不再生育的,依法领取退休金的独生子女父母等。 职工晚婚的,除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十二天;晚育的,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三十天;在产假期间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另增加产假三十天,男方享受护理假十五天。增加的产假和护理假视为出勤。农村居民晚育的,

怎样预防空巢老人的抑郁症

1认知疗法:老年朋友首先要意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事事处处都离不开父母,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当然,作为子女也要实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是经济上,更是精神上,要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行为疗法:老年朋友在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为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活动。一

再婚老人常见的几种心理

近几年来,老年人再婚在我国已逐渐增多。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一些孤独老人找到了合意的老伴,重新过上了舒心的家庭生活的事例。但是,老人再婚,在社会上还存在不少障碍,传统习俗对老年人再婚持否定态度,即很多现代的年青人,对自己年老的父亲或母亲再婚,感情上也转不过弯来。有的认为独身老人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还要结婚呢?难道还那么迷恋性生活吗?人们往往忽略,老年人的再婚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心理上的需求。 再婚老人几种常见心理 老年丧偶者,很想再找伴侣,他们认为子女各自已建立了小家庭,难以照顾自己的生活。虽然,子女

独身老人的性心理有哪些特点

1.性回忆增多独身老年人与同龄老年夫妻相比,性回忆增多。他们与配偶在几十年生活中建立的性爱和情爱关系已深深占据他们的心理。他们常常回忆与配偶共同生活的时光,在回忆中得到性的满足。 2.性兴趣转移由于独身,性生活缺乏,性兴趣已不再仅仅是与异性亲身的体验,而是通过电视、电影等性爱的镜头,满足精神上的性体验。性兴趣以乎更广泛了。 3.性情感复杂由于传统的观念影响,家庭、子女和社会对独身老年人性要求不予理解,故他们常常感到烦恼和压抑。既想得到新的伴恋对象,又怕因此造成家庭不和。因而,性情复杂,在生活中也常表现为无

独居老人的主要特点

1、独居老人中,男女比例失衡 在独居的老人当中,男性的人数远多于女性。 2、子女赡养的城乡不平衡性 城乡居民在赡养老人的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不平衡性突出。 3、医病难问题成为独居老人最大的耽忧 除退休享受医保的人员外,看病难、看病贵、子女无法负担成为他们的最大心病。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越来越差,大多数疾病缠身,又无医保,虽有合作医疗,但报销甚微,患了大病重病无钱医治,使他们非常担心。 4、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无论是城市独居老人,还是农村独居老人,精神文化活动都相对匮乏,农村老人几乎没什么文体活动,精神上相对

什么人容易心理不平衡 脱离社会

长期脱离社会,缺乏正常的社交,人的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群也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比如说空巢老人,特别是在农村中的空巢老人子女常年在外面打工,缺乏应有的精神关怀,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中国大多数自杀的案例都发生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