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营养不良应该做哪些检查

营养不良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清蛋白

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是最重要的改变,但其半衰期较长(19~21天)故不够灵敏。视黄醇结合蛋白(半衰期10小时)、前白蛋白(半衰期1.9天),甲状腺结合前白蛋白(半衰期2天)和转铁蛋白(半衰期3天)等代谢周期较短的血浆蛋白质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不仅反应灵敏且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是诊断蛋白质营养不良的较好指标。

2.氨基酸检查

血清氨基酸牛磺酸和必需氨基酸浓度降低而非必需氨基酸变化不大

3.其他酶检查

其他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胆碱酯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活力均下降,经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胆固醇,各种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浓度下降;生长激素水平升高。

吃南瓜子可以打虫吗 怎么辨别小孩是否有虫

孩子体内有寄生虫往往都会有很多外在症状,比如肚子疼、磨牙、睡眠不好,肛门瘙痒,或脸色不好,精神不好或兴奋不安等,这时候就需要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避免肠道寄生虫感染继发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以及智力发育欠佳等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生化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是重要而敏感的指标以假性肥大型升高最明显,肢带型次之,面肩肱型轻度升高或正常在假性肥大型的早期CPK增高最为显著晚期活性下降此外血清肌红蛋白(Mb)丙酮酸激酶(PK)及乳酸脱氢酶(LDH)也是较敏感的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也常升高多种酶指标的联合测定更有利于相互参照。

2.尿肌酸测定24h尿液肌酸排出量增高。

其它辅助检查:

1.肌电图松弛时可出现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平均时限缩短平均波幅降低、出现短棘波多相电位,强收缩时呈病理干扰相峰值电压一般小于1000μV。

2.骨骼肌CT或MRI检查通过多部位骨骼肌的CT或MRI影像检查可了解骨骼肌损害的分布范围和严重程度,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提供肌肉活检的优选部位。

3.肌活检查

(1)形态学:光镜和电镜下显示骨骼肌的病理改变见前所述。

(2)骨骼肌基因产物——蛋白的测定:以相应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骨骼肌中相应蛋白质的分布以及其质和量的变化,如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骨骼肌膜dystrophin几乎缺乏。

4.心功能检查90%DMD患者伴有心脏损害。一般心电图检查多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异常R波、V1导联S波变浅、深的Q波P-R间期缩短以及束支传导阻滞等异常。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在心功能检查方面常有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和心脏传导障碍等异常表现而在其他类型心脏受累均较少见。

5.基因检测采取病人外周血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基因进行直接检测或间接进行连锁分析,从DNA水平上进行诊断如在Duchenne肌营养不良中检测外显子的缺失或其他类型的基因缺陷。

(1)DMD/BMD基因检测:在DMD基因缺陷中有65%为缺失突变,5%为重复突变其余为点突变及其他突变形式。目前,可针对其不同的突变形式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诊断:

①对于基因缺失和重复者,可联合应用多对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

②对于非缺失型,多采用PCR-STR连锁分析法。

③对于点突变者,可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

(2)FSHD基因检测:近年来研究发现以上的FSHD病例与4q35区的3.3kb重复单位缺失,导致该区的一个EcoRI片段缩短有关。此片段可通过P13E-11探针经Southern杂交的方法进行检测正常人此片段为35~300kb患者由于上述缺失而小于35kb。因此,直接检测该片段大小可对本病进行基因诊断。

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的检查

(一) 血清酶测定: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诊断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可在出生后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增高,当病程迁延时活力逐渐下降。亦可用于检查基因携带者,阳性率为60-80%。

2、血清肌红蛋白(mb):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携带者中也多显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也很敏感, 20岁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为119.00,20岁以上男性为84.30,女性为77.50,以上三项血清酶中crk,pk的阳性率高于mb,三项综合检出率为70%左右。

4、其它酶:如醛缩酶(adl),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等,也可增高,但均非肌病的特异改变,亦不敏感。

(二)尿检查:尿肌酸排出增多,肌酐减少。

(三)肌电图。

(四)肌活检:可见如前述的病理改变,若有条件可应用x-ct或核磁共振检查技术,能发现肌肉变性的程度和范围,可为临床提供肌肉活检的优选部位。

肌营养不良症的检查方法

一、血清酶测定: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

CPK增高是诊断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可在出生后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增高,当病程迁延时活力逐渐下降。亦可用于检查基因携带者,阳性率为60-80%。

2、血清肌红蛋白(MB):

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携带者中也多显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

也很敏感, 20岁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为119.00,20岁以上男性为84.30,女性为77.50,以上三项血清酶中CRK,PK的阳性率高于Mb,三项综合检出率为70%左右。

4、其它酶:

如醛缩酶(ADL),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等,也可增高,但均非肌病的特异改变,亦不敏感。

二、尿检查:

尿肌酸排出增多,肌酐减少。

三、肌电图。

四、肌活检:

可见如前述的病理改变,若有条件可应用X-CT或核磁共振检查技术,能发现肌肉变性的程度和范围,可为临床提供肌肉活检的优选部位。

肌营养不良的各项检查

(一) 血清酶测定: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诊断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可在出生后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增高,当病程迁延时活力逐渐下降。亦可用于检查基因携带者,阳性率为60-80%。

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pk含量增高,在活动性肌病中,尤其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病人中,可显著升高达1000至数千单位。

2、血清肌红蛋白(mb):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携带者中也多显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也很敏感, 20岁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为119.00,20岁以上男性为84.30,女性为77.50,以上三项血清酶中crk,pk的阳性率高于mb,三项综合检出率为70%左右。

4、其它酶:如醛缩酶(ald),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等,也可增高,但均非肌病的特异改变,亦不敏感。

(二)尿检查:尿肌酸排出增多,肌酐减少。

(三)肌电图:具有肌原性损害肌电图特征。

(四)肌活检:可见肌纤维不同程度增大、变性坏死以及结缔组织增生和脂肪浸润。

营养吸收不良做哪些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在诊断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时必须重视病史和体检。详细询问发病的症状和时间、大便的性状、喂养史、腹泻与进食的关系、体重增长情况、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等,其中大便性状对于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诊断有些帮助。体检应注意有无舌炎、口角炎、体重、营养状况、皮肤病变、淋巴结有无肿大、有无低血压等。然后再根据常规化验、小肠X线、肠镜、活组织检查及特殊试验作出诊断。

1.粪脂定性检查 其方法为在第一张玻片上先加两滴水和两滴75%乙醇,再加两滴苏丹Ⅲ。然后在镜下观察,若出现澄色中性脂肪小球,即为甘油三酯,提示胰腺功能不全。在第二张玻片上加数滴36%乙醇,再加数滴苏丹Ⅲ,然后将玻片加热至煮沸。若在显微镜下出现澄色小球或针状结晶,即为脂肪酸,提示小肠疾病。

2.血清胡萝卜素测定 正常值为>0.06 mg/dl,小肠吸收不良时明显降低,胰原性消化不良者可正常或轻度降低。

3.尿液D-木糖试验 可鉴别由小肠疾患和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引起的吸收不良。木糖口服后经空肠吸收,在体内不被代谢而由肾脏排出。患者口服木糖5g后测定5h尿液中排出量,若<1.0g为肯定异常,提示小肠吸收不良,但肾功能不全和胃排空延缓者可有异常。

4.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维生素B12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回肠末端,吸收过程需要内因子和胰蛋白酶参与。该试验是口服用57Co和58co标记的维生素B12胶囊各1粒,前者所标记的是已与内因子结合的维生素B12,后者所标记的是无内因子的维生素B12。同时肌注无标记的维生素B12 1mg使肝内库存饱和。正常人24h尿中排出放射性维生素B12量为摄入量的8%以上。若排出量小于8%,提示回肠远端病变、恶性贫血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为鉴别恶性贫血,可在重复上述试验的同时口服内因子50mg,此时恶性贫血者24h尿内排出放射性B12可恢复正常。为鉴别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予口服甲硝唑1周,然后再做上述实验,24h尿内排出放射性B12就可恢复正常。

5.14C-甘氨胆酸呼气试验 正常入口服14C-甘氨胆酸后,绝大部分在回肠末端吸收,经肠肝循环再排入胆道,仅有很少部分排入结肠,其中一部分从粪便排除,另一部分被结肠菌群代谢,产生14CO2,通过肺呼出。在回肠末端病变或切除术后,胆盐肠肝循环受损,较大量的甘氨胆酸小被吸收而到达结肠,呼气中14CO2和粪中14C均增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者,14C-甘氨胆酸在小肠内被细菌分解,呼气中14CO2和粪中14C也会增加,可达正常值的10倍。本方法敏感性好,但特异性不强,不易鉴别回肠末端病变抑或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6.呼氢气试验 正常人对绝大多数可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在到达结肠前可完全吸收,肠道细菌发酵代谢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呼气中氢气的唯一来源。利用这一原理测定呼气氢值,可检测小肠对糖类的吸收不良。方法是禁食12h后,晨起空腹测基础呼气氢值,然后摄实验糖,每隔一定时间采集呼气,用气象色谱仪测定氢含量。一般在摄入试验糖后3~6h内呼氢比基础氢升高20ppm以上,说明存在该糖吸收不良。多用来检测乳糖酶缺乏,也可用于少见的蔗糖吸收不良或葡萄糖和半乳糖转运缺陷。本方法简便、无创、敏感和准确,但易受多种肠内外因素影响,如肠道手术史、慢性肺功能不全、抗生素的使用、灌肠、吸烟、运动、睡眠状态等均可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

7.乳糖耐量实验 正常人摄入乳糖后被小肠黏膜刷状缘的乳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吸收,先天性或各种肠道病引起的后天性获得性小肠黏膜刷状缘乳糖酶缺乏可使牛奶中特有的乳糖不能在小肠中充分水解和吸收,造成乳糖吸收不良,严重者出现嗳气、肠鸣、腹痛、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症状。实验方法为晨起空腹抽血测血糖,然后口服乳糖50g,每半小时抽血测血糖,共2h。正常入口服乳糖后,较空腹血糖增加超过1.1mmol/L,乳糖酶缺乏者血糖曲线低平,并可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该试验特异性不强,现多被乳糖氢呼气试验取代。

8.蛋白质吸收试验 脂肪泻患者可伴有氮吸收功能障碍,但不如脂肪吸收障碍明显。临床所见大量蛋白质在粪便中丢失,常见于胰蛋白分解酶分泌障碍或蛋白丢失性肠病。蛋白质吸收实验即氮平衡试验,操作方法复杂,故很少用该试验来诊断吸收不良。氮平衡试验的原理为受试者连续进食每日含60~100g蛋白质的试验餐后,留取72h全部粪便,测定粪便含氮量,计算出24h粪便中氮排泄量和氮吸收率。正常人粪便中排出的氮量为摄入量的5%~10%,排出量超过2.0g,吸收率低于摄入量的90%,即为不正常。

9.小肠液细菌培养 正常人近段小肠中的细菌数少于10^5个/ml,一般不超过10^3个。小肠中的细菌主要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少有大肠杆菌或杆菌类。结肠内的细菌数量显著增加,每毫升粪便中需氧菌超过10^7个,厌氧菌超过10^10个,优势菌为厌氧菌和大肠杆菌。当小肠内菌群变为结肠样菌群,细菌数超过每毫升10^3个,尤当检出厌氧菌时,应疑及细菌过度繁殖。一旦细菌数超过10^5个/ml,则可以肯定诊断。

10.小肠黏膜活检 对判断吸收不良是否由小肠本身疾患所引起有重要价值。过去多采用非直视下吸取活检技术,现可经纤维小肠镜用活检钳取得。小肠黏膜活检异常的疾病有非热带性口炎性腹泻、Whipple病、小肠淋巴瘤、小肠淋巴管扩张症、Crohn病、淀粉样变、嗜酸细胞性小肠炎、热带口炎性腹泻、放射性小肠炎、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各有其相应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11.胃肠X线检查 除腹部平片可能见胰腺钙化外,胃肠X线检查对诊断吸收不良意义不大。小肠吸收不良的X线征常见有钡剂聚集、分节或雪片样改变,黏膜皱襞增粗,部分肠腔扩张等,缺乏特异性。但全胃肠道造影有利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如肠结核、Crohn病、小肠淋巴瘤、假性肠梗阻、肠瘘等。

选择吸收不良性疾病的检查方法应遵循序贯法。粪脂定性检查和血清胡萝卜素测定是首选的筛选试验,一旦确定有脂肪泻,应做尿D-木糖试验,以鉴别胰腺疾病抑或小肠疾患,如尿D-木糖试验异常,应做14C-甘氨胆酸呼气试验、乳糖氢呼气试验,以鉴定有无细菌过度生长,如呼气试验正常,可行小肠X线造影。小肠细菌培养和小肠黏膜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

(二)主要吸收不良性疾病

1.胰原性吸收不良 多见于各种严重的胰腺疾病,由胰酶分泌不足引起。粪镜检可见脂肪滴、脂肪酸结晶、未消化的肌肉纤维和菜叶。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多数异常,25%患者有糖尿病,60%糖耐量试验异常.40%~50%发现胰腺钙化。胰腺B超、CT、逆行胰胆管造影可发现胰腺形态学变化。

2.胃泌素瘤 由于大量胃酸持续进入十二指肠,使小肠上段呈酸性环境,导致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失去活性,不能对食物有效地消化,1/3患者出现腹泻,有时酷似胰腺功能不足引起的吸收不良,但均有多部位多发性消化性溃疡,对一般抗溃疡药物效果差,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较多见。

3.胆原性吸收不良 常见于回肠功能不全,如广泛性回肠炎症、回肠切除术、回肠旁路手术,致胆酸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胆盐肠肝循环减少,多量的胆盐和脂肪酸进入结肠,刺激结肠分泌,产生脂肪泻。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多有异常。此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也可引致胆源性吸收不良,肠内过量的细菌可分解结合胆酸,引起脂肪吸收不良。细菌分泌蛋白酶使胰酶失活,细菌刺激肠黏膜分泌水和电解质,均可引起水泻和脂肪泻。14C-甘氨胆酸呼气试验、呼氢气试验、蛋白质吸收试验可出现异常。小肠液细菌培养有肯定价值。

4.双糖酶缺乏 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小肠黏膜刷状缘双糖酶缺乏。原发性者指先天性刷状缘乳糖酶单一缺乏,在婴儿哺乳期无乳糖酶缺乏,断奶后随年龄增长直到成年后,刷状缘乳糖酶活性逐渐减少,肠腔内乳糖聚集,肠道渗透压增高,引起渗透性腹泻。服用奶制品后出现症状。最简便的检测方法是乳糖呼氢气试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常为多种酶缺乏,多继发于肠道淋巴瘤、Crohn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等疾病引起的小肠刷状缘受损。

5.胃术后吸收不良(BillrothⅡ吻合术后) 胃大部切除术后尤其是BillrothⅡ式术者,常出现轻度脂肪泻。其原因有多种:①胃大部切除术后,丧失了胃的食物受纳功能,引起胃排空过快,缩短了食糜在胃肠道通过的时间。②BillrothⅡ式十二指肠被旷置,胃内容物直接进入空肠,十二指肠内无胃酸刺激释放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③分泌不足的胰液及胆盐不能与食物充分混合。④可能存在输入攀淤积,使细菌过度生长,细菌能水解结合胆盐为游离胆盐,使肠腔内结合胆盐减少而影响长链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导致腹泻。⑤胃大部切除术后导致的营养不良,可引起小肠绒毛萎缩,进一步加剧吸收不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脂肪泻或水泻)、营养不良、体重减轻、贫血,严重者可有维生素B12缺乏、低钙、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性水肿、舌炎、神经炎等。

6.乳糜泻 是对麦胶不耐受所致的一种吸收不良性疾病,又称成人乳糜泻、非热带性脂肪泻或麦胶引起的肠病。少见,有家族性,病因不甚明了,有“毒素”和免疫两种学说。病理变化为小肠黏膜层结构破坏、萎缩,黏膜酶类如双糖酶、肽酶、碱性磷酸酶和脂酶均减少,吸收细胞数下降,消化吸收功能受损。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小肠的长度。典型者表现为腹泻、腹胀、体重减轻、疲劳及吸收不良所致的继发表现,包括肠道外器官的表现。病人每天损失大量脂肪、糖、蛋白质、维生素、电解质和水分,引致吸收不良。诊断依据粪脂测定、D-木糖试验、胃肠X线造影及病史,小肠黏膜活检是诊断本病的基本方法,但无特异性,故小肠黏膜改变加上无麦胶饮食病情可缓解才可确定诊断。新近开展的抗麦胶蛋白lgA抗体测定对诊断有较高价值。

7.热带性脂肪泻 常见于某些热带地区,当地居民、外来旅客或移民中均可发生,多呈流行性,病因不清,可能与感染有关。研究提示是一种或几种能产生毒素的大肠类菌的小肠污染所致。临床症状主要是腹泻、食欲不振、腹胀、肠鸣、排气多、口炎、舌炎、巨细胞性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实验室检查有巨细胞性贫血、血浆蛋白低下、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低下。粪脂测定和D-木糖试验不正常,乳糖呼氧气试验阳性。

8.Whipple病 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疾病,现多认为由Tropheryma Whipplii杆菌感染引起。由于细菌及巨噬细胞的广泛浸润而出现临床症状。因此,临床表现多变,多系统:①腹痛、腹胀、腹泻,尤其是脂肪泻;②非变形性关节炎;③发热,淋巴结肿大;④蛋白质大量丢失引起的腹水及周围水肿;⑤心肌或瓣膜受累者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⑥少数有眼部疾病如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角膜炎、视网膜炎和视网膜出血;⑦约10%病人中枢神经受累,表现为痴呆、嗜睡、昏迷、癫痫发作等;⑧体重下降几乎见于所有病人,严重者可有恶病质。用于判断吸收不良的多种实验室检查方法均可能出现异常,但Whipple病的诊断主要是由受累组织的组织学评价来确定的,诊断由内镜下十二指肠的活检来确定,表现为肠黏膜和淋巴结内大量巨噬细胞浸润。这些巨噬细胞内充满类似革兰氏阳性杆菌的棒形杆菌,用PAS染色呈阳性。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在外周血巨噬细胞及腹腔渗出液中可检测到T.Whippelii的RNA序列。黏膜活检的另一种表现是绒毛变钝和淋巴管扩张。因此,对有腹泻、体重减轻、关节炎、淋巴结肿大及发热者应考虑本病。因该病预后差,如不经治疗可致死。

9.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原发性淋巴管扩张症主要是由于淋巴管发育不良,导致淋巴回流受阻,淋巴管内压力升高,肠内淋巴管扩张,使淋巴管破裂,淋巴液流入肠腔。某些继发性淋巴管扩张症是由严重原发疾病如Whipple病所引起的。但临床特征均为腹泻,轻度脂肪泻以及由蛋白丢失引起的水肿(蛋白丢失性肠病),可认为蛋白丢失性肠病是肠淋巴管扩张症的标志,但其他一些疾病也可引起肠性蛋白丢失,如胃癌、溃疡性结肠炎可引起炎症或充血的黏膜渗出,非热带性口炎性腹泻可因肠黏膜细胞异常而丢失蛋白,缩窄性心包炎和淋巴瘤也可致淋巴管内压升高使蛋白排入肠道,应引起注意。近年来,利用a1-抗胰蛋白酶与白蛋白分子量大小相似的原理,通过免疫扩散的方法注射人患者静脉,再由粪便中检测,是一种简单可靠的诊断蛋白丢失性肠病的方法。

10.吸收不良病变部位的检测

(1)小肠吸收功能不良:①右旋木糖吸收试验:主要测定空肠段吸收功能。②维生素B12吸收试验:主要用以检查回肠的吸收功能。③肠渗透试验:通过测定口服受试物质后尿液中回收量及相应比值为确定肠粘膜渗透性大小,从而估计肠粘膜形态的完整性。④小肠X线检查:正常情况下细钡粒因肠表面所获静电和悬浮剂的结合而保持悬浮状态,因此小肠粘膜呈连续钡柱并有羽毛样。在吸收不良时,小肠内液体和粘液过多,使得钡粒呈团块状或絮结,因此X线上表现为小肠扩张,钡剂中断,羽毛样粘膜消失,出现“印模现象”(moulage phenomenon)。小肠X线检查的目的是发现消化吸收不良,同时可迸一步排除或确诊小肠器质性疾病。⑤小肠镜及小肠粘膜活检:可发现肠道组织的病变。小肠镜可直接看到小肠粘膜的病变,并可取活检;经口空肠粘膜活检不能在直视下取活检,对于非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则有一定的局限性。⑥小肠细菌过度增生:因导致胆酸脱结合而继发脂肪吸收不良,近年来检查方法开展较多,如呼气氢试验、14CO2呼吸试验、小肠液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小肠液游离胆汁酸测定、小肠液内挥发性脂肪酸测定等。

(2)胰腺功能不良:Lundh试验是口服试验餐后测定十二指肠液内胰蛋白酶含量。胰泌素试验是测定十二指肠液中HCO3和胰酶含量在静脉注射胰泌素后的变化。胰腺疾病时粪脂排出量往往比病变局限于小肠时高得多,而木糖吸收试验正常,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偏低,但不像小肠功能缺陷那样低,X线可见十二指肠降部异常,但肠粘膜活检结果均正常。

(3)胆酸浓度不足引起的吸收障碍:肝内外胆道阻塞、回肠切除术后、空肠细菌过度繁殖均可使肠内胆酸浓度不足而继发脂肪吸收障碍。此时,除有粪脂排出增多外,尚可有维生素B12吸收低下(<2%),木糖吸收试验异常或偏低,还常伴有小肠细菌过度增生,如由后者所致的吸收异常,在应用适当抗生素后,上述实验室指标可恢复正常。

营养不良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体重指数、血清总蛋白(TP,TP0)、血清钾、血清钙、血清锌(Zn)、人体内的微量元素检测、必需微量元素检测、白蛋白(A,Alb)、尿维生素B1(VitB1,VB1)、粪便钙

营养不良是由于热量或蛋白质不足而致的慢性营养缺乏症,多见于婴幼儿期。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营养不良发病率已显著下降。目前所见营养不良多为婴儿期喂养方法不当或疾病因素所造成,而且程度多较轻。

血糖和胆固醇水平下降,白蛋白、总蛋白量减低,转铁蛋白较白蛋白减低更敏感,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血浆铜蓝蛋白均减低,碱性磷酸酶下降。

肌营养不良的各项检查

一) 血清酶测定: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诊断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可在出生后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增高,当病程迁延时活力逐渐下降。亦可用于检查基因携带者,阳性率为60-80%。

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pk含量增高,在活动性肌病中,尤其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病人中,可显著升高达1000至数千单位。

2、血清肌红蛋白(mb):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携带者中也多显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也很敏感, 20岁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为119.00,20岁以上男性为84.30,女性为77.50,以上三项血清酶中crk,pk的阳性率高于mb,三项综合检出率为70%左右。

4、其它酶:如醛缩酶(ald),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等,也可增高,但均非肌病的特异改变,亦不敏感。

(二)尿检查:尿肌酸排出增多,肌酐减少。

(三)肌电图:具有肌原性损害肌电图特征。

(四)肌活检:可见肌纤维不同程度增大、变性坏死以及结缔组织增生和脂肪浸润。

可见如前述的病理改变,若有条件可应用x-ct或mri核磁共振检查技术,能发现肌肉变性的程度和范围,可为临床提供肌肉活检的优选部位。

(五)心电图: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常伴心肌损害等而有相应异常表现。

(六)ct和mri检查: ct检查可发现病变肌肉呈密度减低影。mri检查可见受累肌肉不同程度的“蚕蚀现象”。

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的检查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诊断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可在出生后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增高,当病程迁延时活力逐渐下降。亦可用于检查基因携带者,阳性率为60-80%。

2、血清肌红蛋白(mb):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携带者中也多显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也很敏感, 20岁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为119.00,20岁以上男性为84.30,女性为77.50,以上三项血清酶中crk,pk的阳性率高于mb,三项综合检出率为70%左右。

4、其它酶:如醛缩酶(adl),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等,也可增高,但均非肌病的特异改变,亦不敏感。

相关推荐

营养不良的鉴别

1.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也表现为肌萎缩与无力,病程呈逐渐进展。但常见肌束颤动,肢体远端肌萎缩也多较为明显,血清酶学检查多无异常,肌电图特征是神经原性损害。 2.多发性肌炎:起病较急,进展较快,常伴有肌痛或发热,无阳性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增快。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可见炎性改变。 3.重症肌无力:晚期可有肌萎缩。但肌无力为波动性,常晨轻暮重,抗胆硷酯酶类药物试验阳性。血清肌酶无升高,抗乙酰胆硷受体抗体多为阳性。肌电图检查时以重复频率刺激神经,可见动作电位波幅渐减。肾

宝宝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因饮食缺乏,或饮食虽然充足,但身体对其吸收利用不良的结果。由于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因此,营养不良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危害较大,应及时矫治。婴儿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小儿长期哺育不足,如母乳不够又没有增加辅食,或人工喂养食物质量较差、较少。儿童偏食、挑食,早餐过分简单等等。 2、某些婴儿是由于产伤,先天畸形等原因,致使喂养困难、消化吸收障碍。 3、小儿曾患某些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造成小儿食欲不振,消化能力差,吸收不良,或小儿长期腹泻、呕吐导致营养流失等等。 4、小儿先天不足

营养不良吃什么

营养不良吃什么其实在临床上是属于疾病其中包含了严重的营养不足,或者是缺乏营养,甚至是自己的营养过剩状况等等,现在对于前者进行论述。营养不良属于一种医学和外科的原因造成的,比如,慢性腹泻、还有短肠综合征、吸收不良性疾病等等。营养不良的非医学原因是贫穷食物短缺。 缺乏营养知识,家长忽视科学喂养方法。在发达国家营养不良的病人通常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病、提供适当的膳食,对家长进行教育和仔细的随访而治疗。但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营养不良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营养不良、社会习惯、环境和急、慢性感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影响

小儿肌营养不良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一)血清酶测定: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诊断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可在出生后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增高,当病程迁延时活力逐渐下降。亦可用于检查基因携带者,阳性率为60-80%。 2、血清肌红蛋白(MB):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携带者中也多显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也很敏感, 20岁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为119.00,20岁以上男性为84.30,女性为77.50,以上三项血清酶中CRK,PK的阳性率高于Mb,三项综合检出率为70%左右。 (二)尿检查:尿肌酸排出增多,肌酐减少

营养不良吃什么

(1)一度营养不良儿由于消化生理功能与正常儿相近,治疗开始应维持原喂养食物,不急于添加,以免引起消化不良,一般根据患儿情况一周后再增加热卡与蛋白质食物。 (2)二度营养不良儿的消化能力较弱,待消化能力逐渐恢复,食欲好转的过程中,逐步较快地增加蛋白质类食物。注意盐的食量,防止水肿。 (3)三度营养不良儿的消化力很弱,并伴有其它合并症。应首先诊断原发病,待病情好转,以极少量,多餐维持酸碱平衡,然后逐渐调整膳食,补充蛋白质,使之逐步巩固营养素的摄入。 (4)营养食物调整补充的办法:首先应遵照循序渐进,逐步补充,

消化不良需要什么检查

1、尿常规检查,作为医学检查的三大常规项目之一,不少胃肠病变早期就出现蛋白尿的现象,而用尿常规检查能有效判断是否胃肠部位出现病变,准确度很高,临床常见的尿常规的检查内容有尿的颜色、红细胞、白细胞、透明度、上皮细胞、酸碱度、蛋白质、管型、比重及尿糖定性。 2、血常规检查,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出判断,我们都知道人体血液是由有形细胞和液体组成,血常规检查同归对血液的细胞检查判断病变,血常规检查的意义在于可以准确发现全身疾病的早期迹象。 3、肝功能作用的检查,肝脏是用来解毒排毒的,与胃肠的作用紧密联系在

营养不良的诱因

喂养方法不当(35%): 人工喂养时,配奶方法不对,放入水分过多,热量,蛋白质,脂肪长期供应不足,母乳喂养的婴儿,没有及时增添辅食,都可使小儿发生营养不良。 疾病因素(40%): 孩子体质差,反复发生感冒,消化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寄生虫,长期腹泻,慢性痢疾),会增加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作为父母的又不懂得补充必要的营养素。 小儿发育过快(15%): 孩子生长发育过快,而各种营养物质又不能供应上,造成供不应求。

营养不良的症状 蛋白质营养不良

蛋白质和能量相关,蛋白质的营养不良有可能伴着能量的营养不良,但是也可能只是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而能量的摄入是足够的,缺乏分为消瘦型和水肿型。 蛋白质缺乏主要表现:孩子消瘦(或者腹腿部水肿),表情淡漠,生长迟缓,头发变色、易脱落,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其他疾病等。 蛋白质过剩主要表现:肥胖,肾功能下降,血钙水平下降。

营养不良怎么补 脂肪营养不良

脂肪缺乏可以通过食补来补充,但是脂肪过剩就很难降低。 食材:鱼籽适量,辣椒适量,姜适量,蒜适量 法: 1.鱼籽洗净去外膜,辣椒切丁,姜、蒜切片,备用。 2.锅内放油,爆香姜、蒜,放入鱼籽爆炒,加入适量料酒,加入辣椒,辣椒炒软即可出锅。 减肥 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多喝水,重在坚持。 食材:大米、薏米、小米、黑米、高粱蜜、燕麦各15g、红豆、白花豆各15g、红花豆、葡萄干各10g、花生仁20g、山药100g、枸杞5g、大枣10g、莲子10g百合10g,桂圆肉10g。 法: 1.将上面各种食材准备

消化不良需要什么检查

1、消化不良检查,便常规的检查: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能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 2、消化不良检查,尿常规检查: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的检查,不少的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的线索。 3、消化不良检查,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就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数量等等。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4、消化不良检查,肝功能、肾功能。 5、消化不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