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能寐 暗藏心理危机
夜不能寐 暗藏心理危机
1.长期睡眠障碍,将导致人体生理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不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由于睡眠不好引起的。
2.精神烦躁、焦虑不安、记忆力下降。有研究表明,持续1周失眠会变得急躁、恐惧、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时可出现幻觉、妄想等严重的精神障碍。
3.许多女性由于长期的心理压力、精神紧张、生活习惯、生理特点等原因,常年忍受着多梦、易醒、早醒、入睡困难等问题困扰。长期失眠还会使女性出现面色无光、皮肤晦暗、干涩、色斑皱纹增多等早衰现象。
4.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失眠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因为在睡眠时,特别在深睡期脑内分泌生长激素最多,是促进孩子骨骼生长的主要物质。
心理、生理因素以及药物都可导致失眠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失眠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失眠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精神压力造成的。工作和学习压力过重、精神紧张、兴奋、抑郁、恐惧、焦虑、烦闷等精神因素常可引起失眠。
除了心理因素,不少更年期的女性失眠是因为激素水平下降造成的。体内雌激素减少,卵巢功能迅速下降,许多症状随之而来,女性就会出现心悸、胸闷、忧虑、抑郁、易激动、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不少专家发现,除了心理、生理等因素,失眠还与一些药物密切相关。像高血压患者,平时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中,有一些药物对睡眠是有影响的。如果抗高血压的药物用量不当,则会造成夜间低血压,同样可以引起失眠。如果是心血管疾病合并肾病的患者使用利尿药,就会造成患者夜间多尿,频繁起夜从而扰乱睡眠。而像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可引起机体的兴奋性增高,也可导致服药者失眠。
自我调适走出失眠阴影
一旦发现自己有失眠的症状,不少人就会依赖类似于安定类的药物。但事实上,安定类药大多是通过抑制睡眠中枢来强制人体睡眠,长期服药会产生依赖性,严重损伤心、脑、肝、肾和生理机能。所以,要治疗失眠症状,还需要对症治疗。
首先,重视自我调节。早期的轻度失眠,经过自我调理完全可以消除。自我调理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如生活要有规律,应尽可能提早到22时以前睡觉,最晚不超过零点。饮食要清淡,素菜餐餐有,鱼肉酌量有,海味偶尔有。同时,进行适度地体育锻炼。
其次,为了降低药物对睡眠的影响,像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压,防止血压升高对身体的影响,同时避免药剂量增加对身体产生的副作用。高血压患者可适当吃一些鱼油磷脂类的保健品,达到平稳控制血压的目的。
再次,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天然的松果体素。研究发现,人体睡眠的好坏受体内松果体素的控制,一旦松果体素分泌不足,就会导致失眠。
职场女性有哪些心理危机
危机一:工作依赖症
什么是“工作依赖症”?即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造成一离开工作环境便觉得不适应。就像小丽,工作现在已经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中心。每天只要电话铃一响,她身体会立刻本能反应,抢着最先拎起话筒,在家里也毫不例外; 一看同事们工作出色,自己心里就暗暗着急想尽快赶上;好不容易碰上个休息日也是在家整理客户资料,和朋友出去玩时也心不在焉,这就属于典型的“工作依赖症”。她们通常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
危机二:强迫症
32岁的赵静已经在一家外企做到高管,她对自己要求颇高,近于苛刻。一次,她寄出一份文件后才发现其中有一个错别字。为此,她整整一个星期寝食难安,一想起来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赵静的问题属于“强迫症”。她们自己剥夺了自己犯错的权利,不能接受工作中的错误。
危机三:情感隔离
许多女性为了在周围人眼里保持独立的形象或是出于自我保护,常常会掩饰自己的脆弱和恐慌。她们独自撑起一片天空,被大家敬而远之地羡慕或欣赏的同时,却忘记了她们自己也需要支持。所处的高位,常使她们难以找到可以倾诉和求援的知心朋友,大部分时间处于“情感隔离”状态,负面情绪难以排解,内心的寂寞、压抑在一天天积累、蔓延。
躁狂症复发的症状是什么呢
1、擅自减药或者停药
专家表示,很多患者的狂躁症复发都与擅自减药或停药有关。其中一些患者对于狂躁症及其治疗药物缺乏科学的认识,自己认为好了就停止用药;还有的患者甚至认为服药时间长了自己会变傻因而中断用药。这些不良操作肯定会影响狂躁症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为狂躁症复发甚至病情加重创造了条件。
2、患者面临心理危机
一个人的心境好坏对疾病有着明显的作用,狂躁症也不例外。因此,狂躁症复发与个人面临心理危机有很大关系。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总或者治愈后,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甚至陷入困惑和绝望中,极易诱发狂躁症复发。特别是在春夏两季,狂躁症患者的情绪变化比较明显,更是容易造成疾病的复发。
3、患者住院时间过长
有专家认为,与其他疾病不同,狂躁症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很多患者狂躁症复发,与其住院时间过长也有一定关系。因为住院时间过长,会使患者脱离社会的时间过长,再次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社会及家庭价值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这就导致他们往往心灵脆弱、遇事容易受到打击、适应社会生活能力降低,更为狂躁症复发创造可能的心理环境。
三高女性心理危机
所谓“三高”女性,是指那些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职业女性。可健康心理学家们发现,大家眼中的这些职场“精品女人”,已经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危机.
所谓“三高”女性,是指那些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职业女性。可健康心理学家们发现,大家眼中的这些职场“精品女人”,已经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危机,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工作依赖症”、“强迫症”和“情感隔离."
危机一:工作依赖症
刘丽的工作现在已经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中心。每天只要电话铃一响,她身体会立刻本能反应,抢去最先拎起话筒,在家里也毫不例外;常觉得公司会议节奏缓慢,十分焦躁;一看同事们工作出色,自己心里就暗暗着急想尽快赶上;好不容易碰上个休息日也是在家整理客户资料,和朋友出去玩时也心不在焉。刘丽属于典型的“工作依赖症”,即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造成一离开工作环境便觉得不适应。通常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很充实,认为自己只有在工作上得到承认才有存在的价值,其实这是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和不自信的表现。
危机二:“强迫症”
今年才32岁的赵静已经在一家外企做到高管,她对自己要求颇高,近于苛刻。一次,她寄出一份文件后才发现其中有一个错别字。为此,她整整一个星期寝食难安,一想起来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赵静的问题属“强迫症”,因为别人觉得自己不同凡响,所以剥夺自己犯错的权利,她们对自己要求颇高,也严格要求别人达到她的水准,根本不能接受工作中的错误。她总是要求自己与部属“更多、更快、更好”。结果,部属被拖得精疲力竭,纷纷“跳船求生”,留下来的人则更累。
危机三:情感隔离
许多“三高”女性为了在周围人眼里保持独立的形象或是出于自我保护,常常会掩饰自己的脆弱和恐慌……她们独自撑起一片天空,成为众人景仰的“大姐大”,被大家敬而远之地羡慕或欣赏的同时,却忘记了她们自己也需要支持。所处的高位,常使她们难以找到可以倾诉和求援的知心朋友,大部分时间处于“情感隔离”状态,负性情绪难以排解,内心的寂寞、压抑在一天天积累、蔓延。
白领女性如何面对心理危机
1、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事业与家庭并非不相容,很多名人就处理得很好。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可谓是日理万机,可家庭还是搞得井井有条。故不可认为自己事业上出了名就可以少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应该了解,无论在外是多么重要的社会角色,在家庭中仍是普通一员,有责任担负起家庭成员的义务。
2、面对社会竞争务必量力而行。
“人到中年万事休”显得消极悲观,“人到中年万事忙”亦似有不妥。忙要有个“度”。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社会竞争是无穷尽的,对人的时间、精力及综合素质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凡事尽力而为,保持一定的弹性,否则超负荷的运作必将导致疲于奔命,结果将会是积劳成疾,甚至壮志未酬身先衰。
3、要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如碰到不顺心的事,不要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痛苦和烦恼倾吐出来,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社会的前进,要求中年女白领具备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坚强的毅力和个性,才能经受住各种挫折与磨难。所以,应该积极培养自己健全的个性,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奋发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使其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阴影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心理危机表现形式
1、精神被物质所奴役:
无论是物质生活疲乏还是富有,只要能使当事人心理感到空虚,精神受到折磨,这就是精神被物质所奴役了。家无隔顿粮的贫民,自然是愉快不起来的。他们看着甚至只是想象阔人们、“大款们”在丰盛的餐桌前大吃大喝,心中自然十分难熬,更有甚者会因此做出某种铤而走险的行为。与此相反,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贫困、道德低劣的人,其内心同样十分空虚,同样可能存在着心理危机。
2、爱动物胜过一切:
豢养动物多出于喜爱的动机,但也有可能是精神空虚。此类爱动物者,以动物为生活的中心内容,一切活动围绕动物而进行,为此耗费大量时间金钱。我国目前的宠物热多为炫耀摆阔心理所驱使。
3、出国所致精神问题:
公干、旅游、探亲等短期出国者较少发生心理危机,留学、移民等长期居留国外者较易出现心理问题。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和社会心理冲突多发生在少数人群身上,如旅游者、移民,但旅游者往往走马观花乘兴而归,而探亲者因有亲人接应,不会因语言不通而产生孤独感,公干者多结伴而行并自带翻译。长期居留国外者的心理状态大多经历3个时期:第一是兴奋期,觉得终于实现了夙愿;第二是失望期,失望的原因一般是语言交流障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衣食住行上的差异;第三是思乡期,往往因为以往的技艺用不上,劲使不出,觉得前途渺茫。这3个时期一般需要3年,到第四年,适应能力提高,大多能走出心理危机期,安居乐业了。
异常心跳暗藏杀机
自觉心跳,医学上称为心悸,一般还伴有心前驱不舒服的感觉。轻的心悸,可能影响不大,或者只限制病人参加体力劳动。较重的心悸,病人还会伴有其它不舒服的病症,可能使病人丧失劳动力。短时间和阵发的心悸,病人尚可忍受,长时间持续的心悸,会使病人疲乏无力,憋气,难以忍受。医学上认为,心悸依其原因主要有三大类型:
生理性心悸
这是常见的。例如,精神紧张,无论是兴奋还是恐惧,都会因为神经系统的特殊作用,促使心跳加快,引起心悸。这种心悸没有病理基础,不是由于疾病引起,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无须处理。剧烈运动也会引起心悸,因为剧烈运动要求血液输送更多的能量与氧气,心脏必须加快跳动才能输出大量的血液。平时锻炼有素者,心脏功能有足够的储备,就可能不会感到心悸;平常不爱锻炼者突然参加剧烈运动,就会力不从心而出现心悸。生理性心悸在去除刺激因素之后,马上消失。
心脏外因引起的心悸
有些疾病,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也可引起心悸。发热病人常伴有心跳加快,因为发热时,病人基础代谢增加,发热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与氧气,只能靠心脏加强工作,多输出血液来弥补。退热之后,心悸自然会好转。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由于基础代谢增加,也会引起心率加快,心搏加强,有的病人还会伴有心律失常,病人自然会感到心悸难受。贫血与出血引起的心悸,是因为血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后,血液运输氧气和营养的功能难以完成,机体便只能让心脏加大工作量加以弥补。更年期妇女出现的心悸,与内分泌系统功能变化有关,一般经过2-3年或适当治疗后可好转。其它的疾病,如神经衰弱,肺部疾病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悸现象。
心脏病引起的心悸
心脏本身有病,不管是心肌。心内膜。心脏瓣膜。心包,或是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的某一部分发生疾病,都会影响心脏功能。心脏本身有病的情况下,必须加快收缩才能完成任务,以致产生心悸,引起心悸的心脏病,常见的有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或心包炎等。对年轻人来说,常见的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有心脏病的病人,除感到心悸之外,还会有气短,心前驱疼痛不适,四肢或口唇青紫等症状。病人在休息时心悸减轻,
劳动或活动时心悸加强。这类病人必须到医院检查心脏功能,确诊后可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发生心悸后,不要惊慌,应当立即安静卧床休息,然后请医生予以诊治。在治疗期间,一般以休息为主,等病情好转后,再逐渐恢复工作和学习。
诱发心理危机的原因
一是突发事件
例如海啸、冰雪灾害、地震、空难、恐怖袭击等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会让人处在一个紧急的状态下,这个时候内心的平衡会很容易被破坏,出现心理的紊乱,一些诸如紧张、焦虑、恐惧、压抑、痛苦等负面情绪迎来而来。
另一个来源是一些危险性的刺激引发人的心理失衡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着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以使自己和环境能够和谐。当遇到一些重大问题或者小压力不断积累,直到积重难返,就会让人感到难以面对和把握,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让人们不知所措,甚至思维和行为都处于紊乱的状态,这就是失衡,即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比如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自杀,或者把爱变成恨,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一般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度过危机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
当遇到心理危机时,由于处理的方法不同,最后造成的结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种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还是时间上,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去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如果能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更有助于他们心理创伤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