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味中药与中成药
单味中药与中成药
单味中药与中成药
天王补心丸
天王补心丸具有补血安神、滋阴清热的功效,用于心肾不交、阴亏血少引起的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多梦健忘、大便干燥、口舌生疮等。更年期女人若出现阴虚阳旺之证,天王补心丸正好可以滋阴降火,平调阴阳,故对有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等,有明显疗效。
用法:每次取天王补心丸(大蜜丸)1个,每日服2次,1个月为1个疗程。
乌鸡白凤丸
乌鸡白凤丸有气血双补及调经止带作用,内有乌鸡、鹿角胶、当归、白芍、人参等药,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所致忧郁、头晕、头痛、失眠、心悸、烦躁易怒,伴有面、颈部皮肤潮红、手指皮肤温度增加和麻木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用法: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核桃仁
中医将更年期综合征归结为肾精亏虚,肺气不固。而核桃仁有调节肺肾、敛汗固液之功,故对心烦盗汗、失眠多梦等疗效明显。
用法:选用饱满无虫蛀变质的核桃仁适量,连二层黄皮,每日早晚各食4~5个。
肱骨骨折有什么药可以吃?
肱骨骨折可以吃什么药?专家指出:可以从下面的几则验方去调理肱骨骨折。
①可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三七、制乳香、制没药、地鳖虫、红花。再随证分期选用中药,如骨折中后期选用续断、仙茅、熟地、骨碎补、生白术、补骨脂、当归、陈皮、淫羊藿;如体弱者加当归、黄芪。
②中成药选用七厘散、夺命丹、正骨紫金丹。
③有止痛作用的单味中药有川、草乌、威灵仙、五加皮、制南星。
药慰法治疗 肱骨骨折
①荆芥9克,防风6克,黄柏6克,当归6克,苦参6克,川芎5克,丹参6克,川椒1.5克,松木9克,杜仲9克,松节9克,樟脑3克,黄酒l小杯,水煎后敷。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②解除固定后可用生姜50克,带根葱5根或花椒3克。煎水熏洗患处;也可用海桐皮清洗患处,有温经通脉之效。
以上便是骨科专家为您介绍的有关 肱骨骨折 用药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您身体健康!
妊娠服药禁忌
所谓妊娠服药禁忌分两类:一类为禁用药品如毒性较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另一类为慎用药品,如具有活血破淤、下行重坠、通经破气等作用的药物。中成药的妊娠禁忌对象常常是指孕期不应使用的各种单味中草药。妊娠妇女需掌握以下原则:
1.孕妇在整个妊娠期间,切勿自作主张服用任何中成药品。 2.妊娠期间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就诊,在妇科医师的指导下确定是否服药。
3.在必须服药时,要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标明孕妇禁忌、慎用或遵医嘱的药品,仍应参照前2项原则处理。
4.妊娠之前已经服用的药品,是否继续服用应遵医嘱。
5.妊娠之后发现某些并发症时,应在确诊的同时,在妇产科医师指导下医患协商决定:是服药治疗继续妊娠,还是终止妊娠。
流感吃什么药 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颗粒(口服液)、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等。
儿童可选用: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常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
儿童可选用: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羚羊角粉冲服。
肱骨骨折的养生保健方法
1、可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三七、制乳香、制没药、地鳖虫、红花。再随证分期选用中药,如骨折中后期选用续断、仙茅、熟地、骨碎补、生白术、补骨脂、当归、陈皮、淫羊藿;如体弱者加当归、黄芪。
2、中成药选用七厘散、夺命丹、正骨紫金丹。
有止痛作用的单味中药有川、草乌、威灵仙、五加皮、制南星。
3、落得打12克,伸筋草12克,桑寄生9克,红花5克,全当归9克,桂枝3克,草乌9克,独活9克,研成粉末,将药装入纱布袋内扎好,放人锅内煮沸后稍待冷却用毛巾浸后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骨折早期外敷断骨丹,中后期外敷接骨丹。可有补肝肾,强筋骨之效。
冠心病溶栓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已成为最严重的“杀手”之一。而在冠心病的内科药物治疗中,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成药,在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的方面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
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活血化瘀、芳香温通、扶正宁心,其中又以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冠心病最为广泛。
每味中药“性”不同
传统中药中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药物很多。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似乎其作用机制都差不多,比如调节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等。
但是每味中药在其不同的外观形态下所蕴含的药性(寒热温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均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疗效特点,因此,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疗效特点和适应证均有所不同。再加上中成药中多味药物的配伍,更要考虑其综合药性,准确用药。
速效救心丸主要由川穹、冰片组方,川穹辛温,冰片微寒,综合药性适中,其作用机制更集中在改善供血,其中对心肌缺血兼脑供血不足症见头晕、失眠、健忘者长期应用更为适合。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防治冠心病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不同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疾病情况,辨证施治,才能更好地发挥中成药在冠心病防治过程中的优势,切忌不能够盲目用药,对于老年人这类的弱势群体来说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这样也能帮助很好的预防。
止血宝颗粒是中成药吗
止血宝颗粒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的作用。用于鼻出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那么止血宝颗粒是中成药吗?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
要判断一种药物是不是中成药,主要看其组成,批准文号等,而止血宝颗粒的成分是小蓟。其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Z20054845,国药准字后面的字母H则代表是西药(化学药品),Z则代表是中成药(中药),保健药品使用字母“B”,生物制品使用字母“S”,体外化学诊断试剂使用字母“T”,药用辅料使用字母“F”,进口分包装药品使用字母“J”。所以止血宝颗粒是中成药。
止血宝颗粒的用法用量为:口服,一次3g,一日2-3次。
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常见药物
1.化疗药物: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头孢氨苄、安灭菌、氨曲南、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酮康唑、四环素、氯霉素、磺胺甲基异唑、乙胺丁醇、呋喃妥因、呋喃唑酮、两性霉素B、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酒石酸锑钾、异烟肼、利福平(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使用时比单独使用异烟肼时更容易引起肝功能异常)、米诺环素等。
2.解热镇痛消炎药物:乙酰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别嘌呤醇、散利痛等,曾有患者由于对镇痛药哌替啶过敏而导致药物性肝炎。
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氟烷、氯丙嗪、苯巴比妥、丙戊酸钠、苯妥因钠等。
4.激素类药物: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氯磺丙脲、丙基硫氧嘧啶、达那唑等。
5.维生素及酶类药物:维生素A、烟酸、天门冬酰胺酶等。
6.其他药物:乙酰唑胺、奎尼丁、硝苯地平、西咪替丁、雷尼替丁、考来烯胺等。
7.中草药及中成药:据统计,近年来报道的中草药所引起的肝损害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20%-30%,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单味中药有雷公藤、黄独、何首乌、斑蝥、娱蛤粉、苍耳子、白果、大黄、泽泻、黄药子、相思子、野百合、天花粉、千里光、川楝子、贯众、艾叶、芫花、常山、藤黄等。中成药中壮骨关节丸、消核片、逍遥丸、消银片、消癣宁、消石丹、天麻丸、首乌片、消咳喘、安络丸、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小柴胡汤、白蚀丸、补肾益寿胶囊 、复方青黛丸、消核片等均可引起肝损害。
8.肝病治疗药物:一些治疗肝病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和免疫调节剂也可引起药物性肝炎。部分保肝药物、降酶药物同样可以引起药物性肝炎,例如联苯双酯仅能够降低ALT,而不能使原有肝损害的病理改变得到改善,反而可加重肝损害,引起AST升高及黄疸。
喝中药伤肝吗
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中药、草药的差别。中药是中医典籍有记载、经过炮制和处理过的,已经除去了植物中某些有毒成分;而一般草药没有经过炮制,品种与别名复杂,往往须经专家鉴定,随便拿来使用的确可能伤肝。即使是中药,也不可以长期服用,通常中医师会依照体质辨证调整、更改药方。
1、一般性肝损害:长期或超量服用姜半夏、蒲黄、桑寄生、山慈姑等可出现肝区不适、疼痛、肝功能异常。
2、中毒性肝损害:超量服用川楝子、黄药子、蓖麻子、雷公藤煎剂,可致中毒性肝炎。
3、诱发肝脏肿瘤:土荆芥、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敝、蜂头茶、千里光等中草药里含黄樟醚;青木香、木通、硝石、朱砂等含有硝基化合物,过量长期服用均有诱发肝癌风险。
可以引起肝损害的中药既包括单味药,也包括很多药组合在一起的中成药。
单味药包括黄药子,抗肿瘤的病人,比如乳腺癌的病人会用到这种药,有明确的毒理性研究证明它有肝损害,也有临床病例报道。
还有雷公藤,它在临床上也有抗肿瘤的作用,还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它对肝的损害也是非常确切的,都已经建立了动物的模型。1990年-2010年20年期间国内文献报道的跟雷公藤相关的肝损害病例有185例,是很充分的。
还有何首乌,这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它是可以用来生发,让白头发变黑的一味药材,何首乌导致肝损害的报道也比较多,我们科室就收治过这样的病人。
第四,苍耳子,这个中药过去药书有记载本身就是一味有毒的中药,尤其果实毒性最大。为什么用这个药物治疗?中医认为它有通鼻窍的作用,很多鼻病的患者用药中含有苍耳子的成分,它具有肝损害的危险。苍耳子药理方面和毒理方面的研究同样是有的,它可以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曾经有学者做过这样的报道,为了减轻苍耳子的毒性做过一些配伍。中药有毒并不代表它不能用,而是怎么用好它,这一点更重要。
还有川楝子,过去认为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实际上它的肝损害的副作用也是很确切的。
还有柴胡,柴胡过去也是用来治疗肝炎、对肝有好处的一味中药,但是在2012年《中成药》这本杂志上发表了由协和医学院中草药研究相关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的文章《柴胡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明确了它对肝脏是有毒性的,它的主要毒性靶器官就是肝脏。
其它的还有番泻叶、五倍子、千里光、土三七,这些都有可能会引起肝损害。刚才说了很多都是单味药,实际中成药同样也是可能有危险的情况,有可能导致肝损害的危险。如壮骨关节丸,它是治疗骨关节病为主的中成药,它的肝损害不良反应已经上到《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我们医生要特别注意。
治疗皮肤病方面的一些药比如治疗银屑病的克银丸、消银片、消银1号汤剂都有可能引起肝损害。另外还有一些比如也是治疗皮肤病的复方青黛丸也可能造成肝损害。白癜风这样一些疾病治疗它的一些中药比如白癜风胶囊、白蚀丸、白复康冲剂、白癫风一号有肝损害的危险。一些抗肿瘤的中药,比如消核片、增生平、百消丹、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这些中成药都可能引起肝损害。
孕妇禁忌的中药有哪些呢
一、孕妇忌服的中药
不少孕妇认为,孕期服用中药保险、安全。其实,滥用中药一样有害。尤其是下列中药,
孕妇更是禁忌服用。
第一,忌使用毒性较强的中药。例如:生川乌、生草乌、蜈蚣、马钱子、牛黄、生南星、生半夏、地胆、巴豆、天雄等。
第二,忌使用破血逐淤的中药。例如:水蛭、益母草、虻虫、干漆、蟹爪、莪术、三棱、苏木、瞿麦等。
第三,忌使用功逐泻下的中药。例如:番泻叶、芦荟、甘遂、大戟、巴豆、牵牛子、芫花、商陆等。
第四,忌使用通窍的中药。例如:穿山甲、麝香、皂荚等。
二、孕妇忌服的中成药
所谓中成药,即用多种单味中药经过科学配制、加工而成。从孕妇保健的角度讲,在中成药中,含有毒性药、破血药、麻醉药等,对孕妇均有明显伤害,孕妇应禁忌服用。
根据医药学的长期研究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有一些药物是不适合孕妇使用的。具体地讲,孕妇应忌服用的中成药有:十一味能消丸、十二味翼首散、丁公藤风湿药酒、七厘散、九气拈痛丸、九分散、小金丸、小活络丹、开胸顺气丸、木瓜丸、木香槟榔丸、五味麝香丸、化症回生丸、牛黄解毒丸、牛黄解毒片、云味安消散、玉真散、失笑散、再造丸、当归龙荟丸、红灵散、苏合香丸、医痫丸、利胆排石片、纯阳正气丸、活血止痛散、冠心苏合丸、控涎丸、跌打活血散、痧药、痛经丸、暖脐膏、醒削丸、鳖甲煎丸等。
其中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孕妇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确实比一般人有着更多的讲究,不同体质的孕妇要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一个科学的中药调理,同时规避一些和中药相克的一些食物。当然我还要强调一下,一旦在备孕过程中遇到感冒等小病,最好不要自己服用中药,有条件的最好能够接受一些专业人士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抗肿瘤中药
有些抗癌中成药活血成分较多,可能会引起癌症出血并加重,因而应经常检测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等。抗癌中成药不同西药有固定的程序,也没有如西药按公斤、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中成药起效时间一般较缓,然而一旦发挥作用,其疗效持续时间较长。清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谓“药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大戒。”
大部分抗肿瘤成药主要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治则为主,如斑蟊制剂、莪术制剂、蟾酥制剂等;有些患者体质虚弱,患病时间长,可用益气养血、补肝益肾等制剂,以提升血象、增强免疫力,如补脾益气制剂等;有些患者出现较明显的癌性疼痛,予乌头制剂等可取得较好的止痛作用。
有些中成药针对患者肿瘤部位亦有很明显的疗效,如消化道肿瘤、肺部肿瘤患者可用复方万年青胶囊,该药具有解毒化瘀扶正固本的疗效,标本兼治,广泛用于胃癌、肝癌、肺癌,对以上癌症放化疗后出现的正气不足,毒瘀阻滞的患者起着良好的作用,并且能显著减少患者放化疗后的不良反应,还能增强抗癌药物的功效,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改善患者体质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宫颈癌患者可选用莪术制剂。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抗癌中成药剂型有胶囊剂、糖衣片、注射剂以及口服的乳剂、糖浆等。以前很多中成药的组方复杂,药物多,副作用亦多。而现代科学手段研制单味中药提炼制剂疗效很好,副作用亦少。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已成为最严重的“杀手”之一。而在冠心病的内科药物治疗中,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成药,在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的方面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活血化瘀、芳香温通、扶正宁心,其中又以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冠心病最为广泛。
每味中药“性”不同
传统中药中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药物很多。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似乎其作用机制都差不多,比如调节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等。但是每味中药在其不同的外观形态下所蕴含的药性(寒热温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均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疗效特点,因此,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疗效特点和适应证均有所不同。再加上中成药中多味药物的配伍,更要考虑其综合药性,准确用药。
安全使用中成药的五大原则
中成药滥用三大原因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我国2010年的药品不良反应中,中药的不良报告占了13.8%,其中中成药所占比例为99.7%。在处方、购买、使用等环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错误、超量用药,给健康带来副作用。湖南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主任吴红娟指出,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了中成药的滥用。
一、把中成药当保健品。老百姓对中成药存在不少误解。有人为了调养身体将它当成“保健品”随便服用;有人在吃了西药后,还想再吃点中成药巩固疗效;还有的人仅凭药名字面意义选购,甚至为尽快治愈随意增大用药量,这些都是造成中成药滥用严重的因素。大部分人都以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可以放心服用,其实是错误的。中成药只是相对于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会小些,但“是药三分毒”的原理不会变。而且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如果没有对症用药,不仅适得其反,长时间的积累还会对身体造成很大损害。”
二、购买无限制。近日,记者在走访了北京多家药店后发现,由于大部分中成药是非处方药,所以消费者买起来不会有很多限制,销量自然就好。卖的比较火的有板蓝根、藿香正气丸、六味地黄丸等几种家喻户晓的中成药。当记者询问服用禁忌及副作用时,大部分药剂师无法做出回答,只表示“中成药没什么副作用,可以放心服用”。绝大多数消费者也是“看着症状买药”,当记者问起是否了解如何安全服用中成药时,受采访者均表示不清楚。
三、西医也开中成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70%的中成药是由综合医院的西医医师开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药师丘振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从中成药的用量、使用比例和频率来看,原本应是中医院开出的中成药占市场的主导,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西医也在给患者开中成药,这就不太正常了。一些西医没有经过中医理论培训,不懂得辨证论治,导致开出的中成药疗效不能保证,容易误导患者,甚至引发安全问题。”
三类中成药最常被滥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几类中成药,也恰恰是滥用、错用最为严重的。邱恒文表示,中成药为多种中药提炼或煎煮有效物质而成,数种中药中的几百种成分混杂在一起,最后直接以化学物质作用人体,一旦因滥用、错用出现不良反应,很难查出到底是哪种物质引发的。所以,越是我们常用的,越是要引起重视。
感冒类:板蓝根、感冒清热冲剂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中药房副主任医师杨毅恒告诉记者:“中医一般把感冒分为风热、风寒两种,而常用的感冒药也分为寒性、热性。用反了,不但对治疗没帮助,还会加重病情。”比如感冒清热冲剂是治疗风寒感冒的,具有解表清热的功能,但如果因风热感冒而服用,就会加重病情。邱振文表示,很多人一感冒后就找出维C银翘片、感冒清热冲剂、板蓝根等一大堆感冒药混着吃,认为吃越多见效越快,但实际上这些感冒药通常都有至少两种以上的成分交叉重复,增大了药物过量的风险。吴红娟提醒,板蓝根药性苦寒,虚寒体质的患者多喝容易伤到脾胃,引起胃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祛火类: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等。“上火”是我们常遇到的小毛病,不少人都喜欢吃中成药调理,只要一牙疼、出现上火的症状就买来牛黄解毒片吃,一些女性更是利用它的泄泻作用来通便减肥。但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系教授常章富表示,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等清热解毒产品,都属苦寒药,中医辨证适用于实火上攻的症状,如果患者是由虚火或者心火引起的上火,那么服用这些药物就会导致身体更加亏虚,症状更明显。还有的患者为了能够迅速泻火解毒,会自行加大药量服用,但牛黄解毒片中含有雄黄,大量服用可影响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会出现胸闷、心悸等不良反应。此外,服用此类药后往往会“泻”,耗损胃气,导致脾胃虚弱。
补益类:阿胶、六味地黄丸等。在全民养生热潮的背景下,“补”已成为再熟悉不过的字眼。常章富表示,大家在补之前要先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补,体质较强者就不宜补。只有清楚自己的体质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补益药。比如,阿胶已成为不少女性进补的良方,虽然是妇科的上等良药,具有补血的功效,但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阿胶性滋腻,脾胃虚弱的女性服用后,会出现食欲不振、胃部饱胀等症状。只要肾亏就吃“六味地黄丸”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不少人将它视为“补肾秘方”长期食用,但却感觉越补越虚,不仅原有的症状加重了,甚至还补出了胃肠不适的毛病。到医院“投诉”六味地黄丸的患者,多数是自己作为补品滥用造成的。六味地黄丸有非常明确的适应症,不能“瞎吃”,更不可像维生素一样每日服用。
安全用药五原则
在多达上千种的中成药已经成为家庭药箱中的必备品之后,面对越发严重的滥用与错用现象,多位专家给出了用好中成药的原则。
注意中成药中的西药成分,避免叠加用药。邱振文表示,目前我国约有200多种中成药中含有西药成分,虽然比例不大,但很多老百姓缺少专业经验,不了解药物成分,容易与西药叠加服用,造成严重不良反应。比如常见的抗感冒药中多含对乙酰氨基酚和扑尔敏,降糖药中多含格列本脲,止咳平喘药中多含麻黄碱等。杨毅恒告诉记者,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消渴丸就是含有西药格列本脲的中成药,但有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里面含有西药成分,随意与其他降糖西药合用,甚至加大用量,就会出现血糖过低等严重不良反应。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用药。“虽然大部分中成药是非处方药,老百姓在药房买起来很方便,但为了能够‘因材施症’,应尽量在专业中医或者有过中医培训经历的药剂师指导下,进行规范选药、用药。”吴红娟告诉记者。
吃中成药要做到“中病即止”。杨毅恒特别提醒,除了一些治疗慢性病或者补益类的中成药可以在医嘱下吃一阶段外,大部分疾病在病情好转后,都要立即停药,不可长期服用。有些药的毒性虽小,但长期蓄积可致中毒。“龙胆泻肝丸”就是典型例子,它在治疗上有着很好的疗效,但长期服用会导致毒素积累,会对肝肾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读懂药品说明书。拿到中成药后,首先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该药的特殊服用禁忌、饮食禁忌、对症人群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症状,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吃药。
避免经验用药。吴红娟表示,很多人会凭借别人的推荐、对药名的简单理解以及以往的亲身经验自己当起“医生”,甚至私自增加用药量。但因为体质、患病原因、具体症状的不同,在用药方面要特别注意,否则会出现过犹不及,适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