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得了胃息肉应该怎么办

得了胃息肉应该怎么办

1.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

(1)高频电凝切除法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2)微波灼除法 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从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同时具有止血作用,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一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

(3)激光法 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

(4)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 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结扎后第1周内息肉脱落并形成浅溃疡,第3~4周形成白色瘢痕而愈合。

(5)氩离子凝固术 氩气可通过离子化传导由钨电极产生的高频电能,使组织发生凝固效应,近年来应用于内镜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厘米的息肉。

(6)冷冻法 将致冷气体经特制导管通过内镜活检孔直接喷洒在息肉表面,或用特制的冷冻杆对病灶进行接触冷冻,使组织坏死脱落。

(7)射频法 射频为一种200~750kHz的电磁波,进入病变组织后,局部产热使其水分蒸发、干燥而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8)酒精注射法 内镜下用无水酒精围绕息肉基底部一圈作点式注射,一般只用于广基息肉的治疗。

2.抗Hp治疗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去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患者息肉完全消退。

3.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

(1)大于2厘米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2)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3)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病因

胃息肉是由于人体先天遗传易感病态因素,在后天的情绪、饮食、炎症、感染、免疫能力下降等因素刺激、诱发下形成胃息肉、胃息肉。由此导致复发、再生、癌变、家族人员相继发病的根本原因是人体先天遗传易感病态因素得不到调整。这一根本的原因称之为致息理论。

过去医界观点

过去医界对胃息肉的成因有多种观点。如饮食因素、精神因素、功能因素等等说法不一,但都难以解释清楚息肉形成、再生、复发、恶变、易感人群相继发病的机理。

突破

我们发现关键的致息原因后,才率先在胃息肉、胃息肉的致癌因素、息肉瘤体分型、发病机理、药理、实验、临床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系统根治和防治复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质的提高。

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看了以上介绍你对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有了了解吧!专家说,胃息肉患者要注意戒烟戒酒,不要吃辛辣食物!有了身体请立即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为什么才会得胃息肉呢

1、长期腹泻:不少人有肠道黏膜过敏的恶习,例如在饮酒、吃辣椒或油腻食物或海鲜后就容易出现腹泻,更有甚者会无原因的出现腹泻,长期如此,肠道黏膜会出现慢性炎症,炎症刺激导致肠道息肉生长。

2、长期便秘:便秘是困扰很多人的难题,有些人经常是几天排便一次,导致粪便长期在肠道内储存,从而产生各种毒素,导致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最终肠道生长息肉。

3、饮食因素:有研究发现,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维生素c者息肉的发生率减少。

4、胆汁的代谢紊乱: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会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实验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

5、遗传:结肠息肉的发病与遗传密切相关。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种遗传疾病。

6、肠道炎性疾病:肠道的各种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怎么去预防胃息肉比较好

1、注意饮食:一般在饮食上要有规律,不能饱一顿饥一顿,也不能暴饮暴食,就是要少食多餐;对于食物不要吃一些生冷酸辣的食物,不要食用过热的食物,也不要吃一些过于粗糙的食物;不要偏食挑食,要保证身体营养的需求。

2、不要吸烟饮酒:嗜烟酒的人比正常人得胃息肉的人比较高,所以想防止胃息肉的发生戒烟戒酒是种好的方法,还有需注意的是防止胃息肉不要和浓茶也不要经常喝咖啡等。

3、不要乱吃药:生活中有很多药物对于胃的刺激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胃粘膜,如果胃粘膜受损很有可能会诱发胃息肉的发生,所以预防胃息肉一定要注意不要乱吃药。

4、养成良好习惯:烟、酒是酸性物质,长时间吸烟喝酒的人,很容易会成为酸性体质。

5、不要吃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家禽鱼蛋,发霉的食物等,要吃绿色有机食物。

6、生活要规律:生活没有规律的人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肠息肉,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细胞增生、突变疾病远离自己。

胃息肉的定义

胃息肉是指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胃息肉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疾病。

胃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单发占多数。

若胃的表面散布多个大小不等的息肉,则称为胃息肉病。

胃息肉可以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两种,真性息肉又称为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以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粘膜炎性增生而形成。

胃息肉常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形成,与胃炎合并存在,早期可以无明显症状,多于胃肠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胃癌是怎么引起的

遗传:胃癌的家庭历史,家族内有血亲罹患胃癌,则其它人得胃癌的机会比一般人多2-3倍。但仍有疑义,因这些人增加胃癌机会可能是由于有较相似的生活环境与饮食习惯。

性别:已知男性发生胃癌的机会是女性的两倍。但到底是性别本身的关系,还是由于男性抽烟喝酒较多所致?仍在等待更多的研究。

老化:胃癌在50岁之后急速增加,年纪的变化扮演相当角色,研究指出或许与萎缩性胃炎在老年人发生率较高有关。

血型:早在1953年就有学者指出血型与胃癌的发生有关,A型的的人较其他它血型的人,得胃癌的机会多1/5。虽然已知血型是红血球细胞上的抗原,与免疫系统有关,但为何A型血型的人有较高胃癌的发生率并不清楚。 近年也有一些文献不同意这种说法。

幽门螺旋杆菌:胃的长期的感染这细菌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及一些免疫发炎反应。自1990初起就有许多研究报告指出,这细菌的感染与胃里淋巴癌的产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对胃里的腺癌则一争议 。目前有些证据显示此幽门杆菌感染与胃体和胃窦部位的腺癌有关。但是胃腺癌也发生在一些未感染幽门杆菌的人身上,譬如在美国,少于1%的感染幽门杆菌病患会产生胃癌,而且目前也无确切的证据显示预防或治疗幽门杆菌感染可以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所以说暴露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似乎会增加得到胃癌的机会,但它可能是一个较弱的因子。

食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饮食的习惯与其内容与胃癌的发生有相当关系, 据统计喜吃醺烤的食物、烧烤的肉类,酱菜咸鱼等盐渍物者,胃癌的发生率较高。也有研究指出胃癌的发生率与盐的消耗成正比。抽烟、喝酒也较容易促进胃癌的发生。 在另一方面,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食用牛奶和维他命C则相对胃有保护作用,较少发生胃癌。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食物的保存及调理方式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硝酸盐存在于一些蔬菜,某些饮用水,但也使用于肉类的熏制,它也可使盐渍的肉类看起来较鲜红。食物内的硝酸盐, 经肠胃内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诸如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与其他胺类再形成硝酸胺、亚硝酸胺。动物实验已证实亚硝酸胺为颇强的致癌物,可引起胃里细胞的癌变。另外有一点须特别注意是胃酸溶度太低,容易使细菌在胃里滋生,增加了硝酸胺类的物质在胃里的生成。低温会抑制硝酸盐转变成亚硝酸盐,也有学者指出这或许也是在美国胃癌发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因为本世纪中期后冰箱才在北美洲变成必备的家电用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黏膜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其胃酸分泌较低,胃黏膜也易形成肠上皮化生,胃癌的机会增加。年龄愈大,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比率也愈高。至于肠上皮化生在病理化验有可分成三种亚型,以分化不完整的第三种亚型产生癌变的机会最高。

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是指因为胃无法生产一种物质,使得维他命B12吸收发生问题,缺乏导致的结果。这些人有1至12%会发生胃癌。

先前的胃部外科手术:虽然仍有争议,但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指出曾经接受胃部切除手术的人,较一般人患胃癌的比率为高,估计约2-5%到5-16%不等。此种残余胃发生癌变的时间,由前次手术算起约在15-30年后。这或许是因为胃切除手术后,胃酸较低,产生亚硝酸盐细菌增多。所以接受过胃部切除手术的人,尤其是采 Billrith-II 吻合术的,10几年后,若有任何上消化道症状,都应接受内视镜检查。

Menetrier's疾病:这疾病也叫做肥厚性胃病变,胃皱折不正常增厚,胃酸很低,发生胃癌机会较高。但这疾病十分少见。

癌症家族综合症:遗传性非息肉大肠癌或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症,除发生直肠大肠癌的机会较大外,产生胃癌的机率亦较高。

胃息肉:息肉是小的瘤或黏膜长出香菇状的赘物,绝大多数的胃息肉都不会有恶性病变,但是若胃腺性息肉大于2厘米以上,其中30-40%会有恶性变化。

胃息肉是胃粘膜上的良性病变,是由胃粘膜异常增生而来,常由胃镜检查或X线钡餐检查发现。有报道胃息肉的检出率为0.77~8.75%,国内胃镜检出率为 1%左右。各种统计结果均已证实胃息肉有一部分会发生癌变,因而引起了胃息肉患者及医生的关注.最近有人统计并随访了6所医院的98 例胃息肉患者,发现癌变者5例,癌变率为5.1%,值得重视。

胃息肉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息肉样腺瘤)。炎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80%,大小在 2厘米以下,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的分化良好,很少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癌变率低,约1%左右。腺瘤样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占胃息肉的10~25%,其形态大多为基底较宽,无蒂,或有蒂但蒂粗而短,显微镜下检查有明显的肠上皮化生,有的还有异型增生,此型息肉易发生癌变.癌变率在 20~40%,若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则癌变率更高。 胃息肉通常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医生凭肉眼只能根据息内形态特点判断属炎性还是腺瘤性,进一步确诊需依靠取活组织检查。一般较小的息肉可在胃镜下用电凝、激光、微波等方法切除。

烟草和酒精滥用:这些生活习惯也都会增加胃癌发生机会。

人为什么会得胃息肉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

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术后怎么样饮食

手术切除息肉是胃息肉治疗的一个常见办法。由于胃是人体首要的消化器官,而胃息肉手术必然对胃的功能造成一些列的影响。胃息肉术后患者饮食一定要据医嘱,不可随便。下面就给大家讲讲胃息肉术后的饮食该注意的事项。

1、胃息肉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当天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

2、胃息肉术后如无不适反应,次日可给适量清流质饮食,50ml~80ml/次。

3、第3日给全量流质,每次100~150ml。每日6~7餐,饮食原则为:食物无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宜选不宜胀气,不过甜的食物,如鸡蛋汤、米汤、菜汤、藕粉等。餐后宜平卧20~30分钟。

4、若胃息肉术后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等,每日5~6餐,饮食原则:呈半流质状,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维含量极少,少量多餐。

5、胃息肉患者出院后可进食软饭,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胃息肉术后3~6个月后可逐渐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

6、胃息肉患者饮食以自我感觉无不适,饮食内容以低渣、温和、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并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如进食后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应暂停进食。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胃息肉患者的饮食需要注意的事项,得了胃息肉不要自己盲目的进行治疗,这样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所以患者最好是要去请医生做下检查和治疗,患者可根据医嘱执行。所谓三发病七分养,胃息肉术后饮食不可忽略。

教你胃息肉手术后的护理方法

现在,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类疾病,而且在胃息肉手术后,如果护理不当的话,还有可能会复发,所以可见胃息肉手术后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护理胃息肉患者?下面,教你胃息肉手术后的护理方法:

1.充分休息,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

2.胃息肉的护理,三餐定时定量,宜少量多餐,不可暴饮暴食。

3.戒菸、避免酒类、咖啡因(咖啡、浓茶、可乐、可可亚)、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摄取,食物亦不宜过甜过咸及过冷过热。

4.进餐要细嚼慢咽,且心情要放松,饭后略作休息再开始工作。

看了上面小编的详细回答,你是不是对于胃息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够解决你的问题。而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护理胃息肉的手段,饮食上合理调节,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心情放松,这样病情才会痊愈。

相关推荐

胃息肉治疗及饮食注意事项

胃息肉出现的症状表现以及排查方法 胃息肉的症状及检查方法:经常有人因为腹痛,腹胀,厌食,恶心,或其他一些原因做胃镜检查时,发现胃里长了息肉。任何地方长了不该长的东西都是让人比较惊慌的。那么胃息肉是什么东西?胃息肉怎么? 胃息肉,顾名思义,就是胃的粘膜表面多长了一块肉,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 胃息肉的分类 它就和人一样,有各种分类,也有好有坏。 按照病理分: 有炎症性的和腺瘤性的。 按照形态分:有带蒂的和不带蒂的。 按照大小分:各种大小都是可能的。 胃息肉是否要治疗: 大部分的息肉是良性的,但

胃息肉是如何产生的

导致肠胃息肉发生的原因是非常多的,有可能是因为遗传的因素导致的,基因发生变异的现象与肠胃息肉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导致的,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致病菌,可以释放很多种的炎症介质以及细胞因子,对于胃黏膜也会造成很大的损伤,对于胃上皮的细胞有刺激的作用从而会有增生的情况,引起了肠胃息肉的发生。 肠胃息肉的发生还有可能是因为胆汁发生了反流引起的,十二皀肠液里面含有了胰酶以及胆酸,当这些反流到我们的胃部里面的时候,对于胃黏膜有着很大的损害,并且还会造成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最终

诱发胃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胃息肉也是一种胃部疾病,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疾病。患上了胃息肉后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所以在生活中大家要积极的预防好该病的发生,但是首先要了解该病的病因。下面就请大家来看看诱发胃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二)发病机制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

绒毛管状腺瘤性胃息肉症状

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在讨论,胃息肉该怎么?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之一,胃息肉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发病率较高,且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腺瘤性胃息肉的症状有哪些呢。 绒毛管状腺瘤性胃息肉症状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

胃息肉中医治疗法怎么样

胃息肉这个症状具体的病因到现在也没人能确定,但可以肯定是和胃病有关系的,胃息肉的疼痛又和胃疼胃溃疡的疼痛差不多,不做详细检查确实很难辨别出胃息肉胃息肉肯定很明显是和胃息肉有关系的,但是同样和我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还有精神状态都有很大关系,胃息肉只是直接的原因,其他的比如不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这都是导致胃息肉的综合诱因。 既然知道了胃息肉是由这么多种因素综合而发生的,就应该针对这些研究出胃息肉治疗方法,所以建议用食疗为主然后调养身心为辅,改正这些因素。每日坚持食疗,以粥类为主食,粥类最益于肠胃保养,以粥

胃息肉有哪些诊断方法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的病变。胃息肉患者多数长期患有慢性胃部炎症,从而引发胃部细胞增生形成胃息肉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多数患者属增生性息肉,一般息肉较小,其癌变率较低,约为2.1%。而腺瘤性息肉,属于良性胃肿瘤,一般体积较大,多有家族遗传性,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癌变率较高。 如果是良性且息肉小,可进行动态观察,患者可在3-6个月后再做胃镜检查,对胃息肉重新进行评估。如果息肉大,且有异型增生或伴有出血等症状,应及时采取切除治疗。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都应积极采取内镜下切除或者外科

胃癌与胃息肉有什么区别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和肿瘤性息肉(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再生性

胃息肉不切除有什么危害

胃息肉是胃部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而且也是一个高发性的症状表现。而胃息肉的形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同时令患者也是感到非常痛苦不适的,请大家对于胃息肉的形成一定要引起重视。那胃息肉的形成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胃息肉通俗的说就是长在胃部上面的一个肉疙瘩,而看似其对身体健康没有太大的危害,但随着息肉逐渐的长大,那么不仅会令患者感到非常的痛苦不适,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胃息肉的危害 1、胃息肉在刚开始形成的时候,患者可能会因为息肉小而感觉不到什么特别的症状。而当息肉逐渐长大,患者就会感到胃部时常出现

胃息肉病因

胃部在我们的人体器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胃部一旦出现了毛病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胃息肉就让不少人陷入到了病痛的折磨中,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胃息肉的发生呢? 1、如果人体胃肠的蠕动功能不正常或者消化功能不好,那么食物就会因此而潴留在胃肠内不能及时的排出,如果其停留的时间过长那么就非常有可能导致胃息肉的形成。 2、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诸多胃肠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胃肠息肉的形成也与幽门螺杆菌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其也是可能会导致胃息肉形成的。 3、如此患了胃炎等胃部炎症疾

胃息肉病理有哪些

胃息肉病理有哪些?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