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又犯了怎么回事 有明确的胆结石导致复发
胰腺炎又犯了怎么回事 有明确的胆结石导致复发
一些患有胆结石的患者如果引起了一次吉星胰腺炎,但在胰腺炎治愈后没有尽快处理胆结石症状,消除可能的危险因素,则会导致患者再次复发胰腺炎。
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
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①积极的支持治疗加强监护,国外通过积极的治疗手段,已将老年急性胰腺炎死亡率降至5%,轻、中度无死亡。②抢救休克出现休克为预后不良征兆,应积极抢救。③抗生素的应用应积极应用广谱抗生素。④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由于呕吐、禁食及胃肠减压丢失水分和电解质较多,应尽早补充。⑤抢救呼衰发现呼吸增快时,应监测血气变化。⑥腹痛对有剧痛者应尽早控制。⑦腹腔灌洗本法可清除腹腔内胰腺渗出物,以减少对腹膜的刺激,减少毒性物质吸收入血循环。⑧控制高血糖重症胰腺炎可使血糖升高,根据血糖或尿糖给予相应的胰岛素治疗。⑨尽可能早明确病因,病因不明确易致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在可能条件下应进行系统检查以明确病因。
(2)抑制或减少胰液分泌①禁食、胃肠减压既可减少胃酸促进胰液分泌,又可减少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②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①抗分泌药:既可减少胃酸分泌,减少对胰酶分泌的刺激,又可防止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常用者有奥美拉唑。②胰岛素及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联合应用:有抑制脂肪坏死及减少胰腺分泌的作用。③生长抑素:该药能拮抗缩胆囊素-促胰酶素,具有器官保护和细胞保护作用。常用奥曲肽(善得定)。④其他:如降钙素、缩胆囊素受体拮抗药。
(3)抗胰酶活性药物的应用 ①抑肽酶;②叶绿素a本身无抑制蛋白酶的能力,体内代谢后产生的叶绿酸对蛋白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③加贝酯副作用可有低血压、静脉炎、皮疹等。④FL7-175与加贝酯疗效相仿。⑤氨基己酸、氨甲苯酸能抑制血管舒缓素,增强血浆抗胰蛋白酶的活性。⑥二磷酸胞(核)嘧啶-胆碱用本药治疗,少数病例有轻度皮疹、头痛和肝功能轻度异常。
(4)改善胰腺血供急性重症胰腺炎时胰腺的微循环障碍,常有缺血现象,此缺血又加重胰腺炎的病情。低分子右旋糖酐、纳洛酮均可改善急性胰腺炎的血循环。
2、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有明确胆道结石嵌顿而内镜下治疗失败者;胰腺内脓肿;假性囊肿感染;胰周围脓肿。
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ERCP可引起血淀粉酶一过性增高,引起急性胰腺炎者约5%,但ERCP引起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危险性相对较高。
4、其他
由于老年人动脉硬化,加之其他内分泌或代谢异常如高脂血症、高钙血症、糖尿病等,血栓形成较青年人高得多,微血栓致急性胰腺炎也常可见到。
胆结石最佳治疗方法 体外碎石
对于胆结石来讲即使较大的结石碎成小结石,也不能将结石彻底排出体外的,另外振波碎石对肝组织还有损伤。后期只会造成人的身体损伤更加严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些肝胆结石患者盲目去体外碎石导致结石被碎后掉进胆管内引发急性胰腺炎,也有导致结石和胆汁混合在一起,成为胆汁粘稠,胆汁分泌困难,引发各种其他的肾部和肝部的其他疾病。
胆结石早治疗可防癌变
胆结石不治疗可引发胆囊癌
67岁的曾大伯已患胆结石多年,以往出现胆囊炎发作,用点药就见好,所以一直没做手术。最近因胆结石导致全身黄染、发热而住进医院。结果手术发现,其胆囊已经发生癌变,且癌细胞已向肝转移。
其实,像曾大伯这样由胆结石引发的胆囊癌并不少见。作为一种常见病,胆结石往往被人们忽视,以为打打针、吃吃药就能好,只有在炎症越来越重、腹痛难以用药物控制的情况下才选择手术;有些胆结石无疼痛,患者就更不在意了。殊不知,胆结石如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甚至可能引发胆囊癌。
国内资料报道,胆囊癌合并结石者占20%~82.6%,国外为54%~100%。而且,结石的大小也与胆囊癌有一定关系。结石直径在3厘米以上者患胆囊癌的危险性要比1厘米以下者大10倍。胆囊癌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约为3:1)。近年来我国胆结石、胆囊癌发病率持续上升,胆结石发病率达3%~10%,每年新增胆囊癌患者数千人。
提高胆囊癌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如能在癌症初期及时进行胆囊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92%。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包括中老年女性胆结石患者,病程长、胆结石病史在5年以上者,胆结石直径大于1厘米的患者,近期上腹部胆囊区疼痛变为持续性疼痛且明显消瘦者,都应及早就医做相关检查,以助确诊
胆结石有哪些并发症
急性胆囊炎在大多数情况下,急性胆囊炎是由结石嵌入胆囊颈部引起的胆管阻塞所引起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胆囊可化脓、产生坏疽、穿孔,甚至导致腹膜炎、膈下脓肿及脓毒血症性休克等。
慢性胆囊炎长期胆结石患者经常产生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的演变目前不是非常清楚,但是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由于胆结石引起的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果,但也有许多胆结石病人没有急性胆囊炎的病史。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个别慢性胆囊炎患者,大型胆结石可以侵蚀胆囊或者胆总管壁,并将其破坏,与十二指肠贯通,从而形成胆囊或者胆总管十二指肠瘘。
胆结石性肠梗阻较大的胆结石在排出过程中可嵌顿在回肠,发生小肠梗阻,这一现象叫做胆石性肠梗阻。
上行性胆管炎胆总管中的胆结石可发生嵌塞从而产生阻塞性黄疸和胆绞痛。梗阻部位上方常有细菌感染,导致上行性胆管炎。上行性胆管炎患者常有急其的高热和脓毒症体征,并伴有右上腹疼痛及黄疸等症状。严重者胆管树中可有脓液,并可发展为多处肝脓肿。
急性胰腺炎胆结石可并发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发作。胆结石所致的胰腺炎是胆石病中最严重的的并发症。
感染性中毒性休克胆结石在胆道发生突然阻塞细菌感染的情况下,胆道内压力升高,胆管扩张,胆道内的大量细菌和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全身的感染和中毒造成感染性中毒性休克。
胆囊炎的危害
1、急性胆囊炎:有时结石因体位的转动或进食油腻食物,引起胆囊收缩迫使结石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常出现胆绞痛,胆囊积脓,甚至坏死、穿孔、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休克而危及生命。
2、阻塞性黄疸:胆结石有时可自行或药物治疗作用下进入胆总管,继发胆总管结石症,一旦结石嵌顿,即可出现胆绞痛,畏寒、发热,全身黄染,化脓性感染休克。
3、胆石性胰腺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约40%胰腺炎由胆石症引起;希腊、意大利等国家,这个比例上升为75%;在中国,50%- 80%的胰腺炎由胆石症引起。胆石性胰腺炎往往是十分严重的出血或坏死性胰腺炎。而许多胆结石合并胰腺炎的病例常常在切除胆囊后便极少复发。这就充分说明胆石病与胰腺炎的发病的确有关系。
4、胆心综合征:胆结石导致胆囊病变通过内脏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心脏冠状动脉痉挛,以致冠状动脉血量减少,从而发生心绞痛,称之为“胆-心综合征”。
5、引发胆囊癌: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约70%-80%的胆囊癌伴有结石,并认为胆结石是胆囊癌的一种癌前病变。有学者指出,有胆结石的病人罹患胆囊癌的危险性是无结石者的6-15倍;结石的大小与胆囊癌的发生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40%的胆囊癌患者结石大于3厘米,12%小于1厘米,且直径3厘米以上者发生胆囊癌的危险性要比1厘米以下的高10倍;结石时间长短也与发生胆囊癌相关,胆结石长期存在往往会引起胆囊萎缩、钙化,而钙化性胆囊或瓷样胆囊中约有20%-60%的患者发生胆囊癌。
胆结石的并发症
1.胆结石可引发胆绞痛,调查显示,每年约20%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胆绞痛。胆就像个"葫芦"型,在油餐后或在夜间,胆囊结石易卡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内,结石一旦嵌顿,胆囊里的胆汁流不出去,使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膨胀,胆囊为排出其胆汁,不得不加强收缩。胆囊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与收缩便产生了剧烈的绞痛。这种绞痛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甚至生命危险。
2.胆结石可引起胆囊癌,在胆结石手术时才发现胆囊癌,多为晚期,疗效极差,绝大多数患者在一年内死亡。若能早期诊断,及时将没有转移的胆囊癌进行单纯胆囊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92%。任何癌症都应以预防为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胆结石可诱发各类胆源炎症,胆结石导致胆囊炎可能是众所周知的。除此之外,一些小的结石落入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而每次落入胆总管后均可损伤胆总管末端肝胰壶腹括约肌,反复如此则造成胆总管末端狭窄,继发胆总管结石及胆源性胰腺炎。一些大的结石嵌顿、压迫胆囊及其邻近器官会形成胆内瘘,如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横结肠瘘、胆囊胆总管瘘等。
上腹部中间疼是怎么回事
考虑是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中间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疼痛可在服用制酸剂,或进食后缓解。
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进餐后可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患者常可痛醒。
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
考虑是胃炎
胃炎是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和慢性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黏膜炎症反应和上皮再生。
疼痛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检查时按压上腹部或及脐周部有压痛,多无肌紧张,更无反跳痛,肠鸣音稍亢进。
考虑是胰腺炎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腹痛常位于中上腹部,有时向腰背部呈束带状放射,弯腰或前倾坐位可减轻,所以如果经常出现上腹部中间痛,考虑是胰腺炎导致的。
轻度慢性胰腺炎很少有阳性体征,部分病例有上腹轻度压痛;晚期慢性胰腺炎因脂肪泻可有营养不良的表现;若急性发作,则可出现中至重度的上腹中间压痛。
考虑是胆结石
胆结石导致的腹痛,多出现在中上腹部及右上腹部,常在进食油腻食物,或者睡眠中突然改变体位时发病。没有并发胆囊炎时,仅仅是轻度的右上腹部疼痛,出现严重感染时,可涉及中上腹部压痛,有时还能初级肿大的胆囊。
胆囊炎对身体的影响
1、急性胆囊炎
有时结石因体位的转动或进食油腻食物,引起胆囊收缩迫使结石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常出现胆绞痛,胆囊积脓,甚至坏死、穿孔、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休克而危及生命。
2、阻塞性黄疸
胆结石有时可自行或药物治疗作用下进入胆总管,继发胆总管结石症,一旦结石嵌顿,即可出现胆绞痛,畏寒、发热,全身黄染,化脓性感染休克。
3、胆石性胰腺炎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约40%胰腺炎由胆石症引起;希腊、意大利等国家,这个比例上升为75%;在中国,50%-80%的胰腺炎由胆石症引起。胆石性胰腺炎往往是十分严重的出血或坏死性胰腺炎。而许多胆结石合并胰腺炎的病例常常在切除胆囊后便极少复发。这就充分说明胆石病与胰腺炎的发病的确有关系。
肾结石和急性胰腺炎的区别
肾结石可能长期存在而无症状,特别是较大的结石。较小的结石活动范围大,当小结石进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或输尿管时,引起输尿管剧烈的蠕动,以促使结石排出,于是出现绞痛和血尿。
肾结石引起的疼痛可分为钝痛和绞痛,40%~50%的肾结石病人都有间隙发作的疼痛史。疼痛常位于腰部和腹部,多数呈阵发性,亦可为持续疼痛。有的疼痛可能仅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活动或劳动可促使疼痛发作或加重。
而腹痛也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腹痛常开始于上腹部,但亦可局限于右上腹或左上腹部,视病变侵犯的部位而定。如胰头部病变且合并胆道疾患,除右上腹痛外,可向右肩或右腰部放射;炎症主要侵犯胰尾时,上腹疼痛可向左肩背部放射。疼痛的性质和强度大多与病变的程度一致。水肿性胰腺炎多为持久性疼痛,可伴有阵发性加重,多可忍受,出血或坏死性胰腺炎则多为刀割样剧痛,不易为一般镇痛药所缓解,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根据病史、体征及血、尿淀粉酶的测定,多数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一般可以确立。
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一)胆道结石
研究表明,以往所谓的特发性急性胰腺炎(IDP)中有70%是由胆道微小结石引起的,这种微小结石的成分主要是胆红素颗粒,其形成与肝硬化、胆汁淤积、溶血、酗酒、老龄等因素有关。微小结石的特点是:
①大小不超过3~4mm,不易被B超发现;
②胆红素颗粒的表面很不规则,一旦进入胰管,容易损伤胰管而引起炎症和感染;
③胆石的太小与急性胰腺炎的危险性呈反比,微小胆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比大结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更为严重。若临床上怀疑此病,可做急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十二指肠引流,将收集到的胆总管内的胆汁进行显徽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对确诊为微小胆石的病人,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行胆囊切除术。
(二)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
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可使壶腹部的压力升高,影响胆汁与胰液的排泄,甚至导致胆汁逆流人胰管,从而引发急性胰腺炎。1998年Welega分别检测了急性胰腺炎病人肝胰壶腹括约肌(SD)、胆总管(CBD)及胰管(PD)的压力,发现全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病人的SD、CBD和PD的压力均显著升高,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中有65%的病人SD压力升高,56%的病人CBD和PD的压力升高。作者认为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是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与非酒精性急性胰腺炎的致病因素。
(三)酗酒或暴饮暴食
因酗酒和暴饮暴食引起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人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暴饮暴食和酗酒后,可因大量食糜进入十二指肠、酒精刺激促胰液索和胆囊收缩素释放而使胰液分泌增加,进而引起乳头水肿和肝胰壶腹括约肌痉挛,最终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
胆结石会引发什么病
1、急性胆囊炎:有时结石因体位的转动或进食油腻食物,引起胆囊收缩迫使结石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常出现胆绞痛,胆囊积脓,甚至坏死、穿孔、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休克而危及生命。
2、阻塞性黄疸:胆结石有时可自行或药物治疗作用下进入胆总管,继发胆总管结石症,一旦结石嵌顿,即可出现胆绞痛,畏寒、发热,全身黄染,化脓性感染休克。
3、胆石性胰腺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约40%胰腺炎由胆石症引起;希腊、意大利等国家,这个比例上升为75%;在中国,50%-80%的胰腺炎由胆石症引起。胆石性胰腺炎往往是十分严重的出血或坏死性胰腺炎。而许多胆结石合并胰腺炎的病例常常在切除胆囊后便极少复发。这就充分说明胆石病与胰腺炎的发病的确有关系。
胆结石对人体的五点危害
一、胆心综合征:胆结石导致胆囊病变通过内脏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心脏冠状动脉痉挛,以致冠状动脉血量减少,从而发生心绞痛,称之为“胆-心综合征”。
二、急性胆囊炎:有时结石因体位的转动或进食油腻食物,引起胆囊收缩迫使结石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常出现胆绞痛,胆囊积脓,甚至坏死、穿孔、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休克而危及生命。
三、胆石性胰腺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约40%胰腺炎由胆石症引起;希腊、意大利等国家,这个比例上升为75%;在中国,50%-80%的胰腺炎由胆石症引起。胆石性胰腺炎往往是十分严重的出血或坏死性胰腺炎。而许多胆结石合并胰腺炎的病例常常在切除胆囊后便不再复发。这就充分说明胆石病与胰腺炎的发病的确有关系。
四、引发胆囊癌: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约70%-80%的胆囊癌伴有结石,并认为胆结石是胆囊癌的一种癌前病变。有学者指出,有胆结石的病人罹患胆囊癌的危险性是无结石者的6-15倍;结石的大小与胆囊癌的发生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40%的胆囊癌患者结石大于3厘米,12%小于1厘米,且直径3厘米以上者发生胆囊癌的危险性要比1厘米以下的高10倍。
五、阻塞性黄疸:胆结石有时可自行或药物治疗作用下进入胆总管,继发胆总管结石症,一旦结石嵌顿,即可出现胆绞痛,畏寒、发热,全身黄染,化脓性感染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