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中医养生方法推荐
春季中医养生方法推荐
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清补是指选用偏凉的食物,如梨、藕、荠菜、百合等。
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另外,还可用芹菜250克、红枣10枚,水煎代茶饮。
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夏季中医养生小常识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他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在夏天又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
首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精神。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冬季中医养生知识
肾是先天之本,是人的原动力,对人整个身体器官运作起着极大的作用。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在冬季肾脏的表现一般都偏往,如果在饮食上味道比较咸的话,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冬季是储存能量非常重要的时节,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
小儿内脏娇嫩、易虚易实,饮食又往往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其在冬令的补益,当以健脾胃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枣、薏仁等。而青年学生日夜读书,往往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肾虚,其在冬令的补益可选用莲子、首乌等。不少中年人身负重任,不注意休息,而导致气血耗伤,故冬令补益以养气血为主,可食龙眼肉、黄芪、当归等。
老年人本身体质就偏弱,容易出现一些疾病,再接上冬天的季节异常,故老年人冬令必须进补。老年人无病时,可选用杜仲、首乌等。
若有病,则必须辨证进补。进补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使身体更健康,但如果进补过偏,则补而成害,使机体又一次遭遇损伤。例如,虽为阴虚,但一味大剂养阴而不注意适度,补阴太过,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重,出现阴盛阳衰之气。所以进补要补宜适度,适可而止。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原则有哪些
一、养阳: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清补是指选用偏凉的食物,如梨、藕、荠菜、百合等。
二、养阴: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三、养气: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四、养脑: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另外,还可用芹菜250克、红枣10枚,水煎代茶饮。
五、养脾:“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养胃:“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养肾: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八、养热: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初春养生要护肝
我国的中医养生认为,人在一年四季中身体应侧重不同的养护。人的身体也跟自然界一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所以人也应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特别是在中医理论中,人的五脏与四季对应。四季之中,春天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脏也是木性;因此春气通肝,春季易使肝旺。
春季养肝首先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肝气淤滞。人的情绪是跟肝脏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不论是出于养生的目的还是出于其他,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不要大喜大悲。这样有利于肝气顺调,不仅心情舒畅了,也保持了身体的平衡与健康。懂得爱护自己的女性朋友知道,保持健康与青春活力,都要学会调理情绪、缓解压力。压力较大时可以到大自然去放松,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郁结就容易得到疏解,或者找谈得来的朋友去倾诉、玩乐、休闲,抒发郁结的情绪。
春季养肝在饮食方面也大有讲究。中医上认为,春天时肝气较旺,所以酸味的食物有增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而肝旺会损伤脾脏的功能,因此,春天要少吃一些酸性的食物;而甘味、甜味的食物可以滋补脾脏,可以多吃一些大枣、山药等补脾食物,补充气血、解除肌肉的紧张。所以,在春季应该多甜少酸,以利于壮肝益脾。
春季中医养生喝什么茶
1、菊花茶
菊花具有养肝平肝、清肝明目的功效,属中药养生茶的上品,特别适宜春季饮用。同时,其可排毒健身、驱邪降火、疏风清热、利咽消肿,对体内积存的有害化学或放射性物质有抵抗、排除的功效。
2、金银花茶
金银花茶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利咽喉、消暑除烦的作用。可缓解春季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牙周炎等病症,春季喝金银花茶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玫瑰花茶
玫瑰花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味甘微苦、性温,最明显的功效就是理气解郁、活血散淤和调经止痛。对于心脑血管,高血压,心脏病及妇科有显著疗效。对肝与胃有调理作用,并能消除疲劳、改善体质,适于春季饮用。
春季饮食防唇裂
1、多吃五谷粗粮
一方面五谷(小米、小麦、大米、黍和豆)粗粮中富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可以有效的缓解嘴唇炎症的病发,其次,粗粮中的粗纤维也有利清除冬天进补留存体内的食物残存。另一方面中医养生中春主生发,春季饮食更注重生发之相,而五谷即为种子,多食用五谷,即将自然界的生发之气吸入体内,有益整个春天的阳气生发。
推荐粥品:五豆粥、黑米薏米粥、八宝粥等,建议熬粥时加入数颗红枣一同煮制。
2、口味应清淡,多食甜而少酸
中医养生解释“脾开窍于唇,其华在唇”,意思是嘴唇的健康、气色是与人体五脏中的脾对应。而五味中的甜又对应五脏中的脾,因此护唇不只是表面上的治愈,应从脾脏的养护出发,所以春季多挑食红枣当属首选,另外,多吃些山药、薏米之类的药膳食补更是益处多多。
推荐汤煲:薏米银耳红枣汤、木瓜银耳汤、龙眼红枣花生汤。
3、多吃生鲜果蔬
生鲜果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元素,能很好的辅助预防唇角干裂及炎症出现。
推荐蔬果:菠菜、荠菜、莴笋、菠萝、甘蔗、柚子等。
中医推荐4款冬季养生茶
1.护眼:银菊百合茶
取菊花、金银花、百合、薄荷、枸杞各5克,用开水冲泡,先用热蒸汽熏眼睛,稍凉后饮用。其中,菊花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有治疗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的功效;金银花可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平肝凉血,有助于排毒,加强身体的防御功能;薄荷是一味主升发的药材,能清利头目,缓解眼疲劳;枸杞补益肝肾;百合养阴明目。这款茶特别适合因冬季雾霾引起的干眼症,还对麦粒肿、视疲劳等有好处。
2.护心脑:消脂降压茶
取山楂、决明子、荷叶、菊花、绞股蓝各5克,冲泡代茶饮。其中,山楂是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的药材,能治疗高脂血症。决明子润肠通便,菊花能平降肝阳,两者都可缓解因高血压造成的头晕目眩等症状。绞股蓝是一味清热解毒、益气扶正的药材,对高血压、高血脂、神经衰弱都有好处。
3.护肠胃:生姜枣杞茶
取大枣4个,生姜1片,枸杞10粒,开水冲泡代茶饮用。在这款健脾茶中,生姜芳香而通,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生姜与大枣搭配,不至于过散而耗气。大枣黏腻甘守,与生姜的辛散配合又不至于过守而碍脾。二药相互配合,刚柔相济,能调补脾胃,开胃进食,提高滋补功效。枸杞作为点缀,可养阴补血,滋补肝肾。
4.护肾:一周养肾茶
周一:枸杞子20克;周二:核桃10克;周三:黑芝麻10克;周四:杜仲15克;周五:鹿茸3克;周六:高丽参5克。以上中药每日一味,再加少许茶叶(红茶、黑茶等),冲泡代茶饮;或每日一味中药,加少量肉类炖汤,可做药膳。其中,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核桃温补肺肾,润肠通便;黑芝麻补肝肾,润肠燥;杜仲补肝肾,强筋骨;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高丽参大补元气,滋补强壮。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最好每周按时服用,以更好地固本补肾,敛阴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