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感染HPV的女性更易患宫颈癌

​感染HPV的女性更易患宫颈癌

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宫颈癌高危人群盘点

哪些女性更应该检查宫颈癌?

第一是女性开始性生活特别早。比如有些女性十几岁就开始性生活,那时候她的宫颈上皮是没有成熟的,而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对HPV的防御能力就差。第二是性伴侣多的女性。如果女性性伴侣多,其感染HPV的风险就高。另一方面若其性伴侣同时拥有多个女性伴侣,将会造成感染HPV的风险增高,即使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率,但也不能完全阻隔感染。第三是多次生育或是多次流产。因为生育和流产将对宫颈上皮造成创伤,降低了对HPV的防御能力。

这些人要特别小心宫颈癌

1、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

资料显示,99.6%宫颈癌因HPV感染引起。

2、多性伴侣: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性伴侣数≥10个者在宫颈癌新发病例中占36%,说明多个性伴侣与宫颈原位癌及宫颈癌均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是因为精子进入阴道后产生一种精子抗体,这种抗体一般在4个月左右方能完全消失。如果性伴侣多,性交过频,则会产生多种抗体(异性蛋白),所以更容易患宫颈癌。

3、早婚多育者:

北京市宫颈癌防治协作组报告显示,20岁以前结婚的患病率比21—25岁组高3倍,比26岁以后结婚者高7倍。同时宫颈癌的发生率随产次增加而递增,7胎以上比1—2胎的妇女高10倍以上。

4、年龄:

20岁以前的女性患宫颈癌概率较低,20—50岁宫颈癌高发,50岁以后发病率下降。总的来说,近年有年轻化趋势。去年北京友谊医院确诊宫颈癌9例,年龄主要在34—48岁,其中40岁以下者占33.3%,40—48岁者占66.6%。

5、宫颈不典型增生者:

特别是中度和重度患者,若不积极治疗,也可能转化为宫颈癌。

此外,口服避孕药、吸烟及低收入者也是宫颈癌高发人群。

女性应该定期检查身体,尽早发现宫颈癌呦。

哪些女性易患宫颈癌

对宫颈癌认识有哪些误区呢?带着这些问题,家庭医生在线非常荣幸采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主任、首席宫颈癌专家刘继红教授。刘继红教授指出,开始性生活早的或性伴侣很多的女性是患宫颈癌的高危人群。

宫颈癌发病率已位列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虽然这个数据是根据死亡率和医院上报的病例数进行估算的,并没有像传染病一样有一个准确的报告,但这也说明了宫颈癌已经成为危害女性的一大杀手。且宫颈癌现在呈现出一种年轻化的趋势。刘继红教授说,她临床上接触最年轻的宫颈癌患者才18岁。上世纪80年代宫颈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现在40岁左右的女性已逐渐成为患病主体。

刘继红教授介绍说,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第一是女性开始性生活特别早。比如有些女性十几岁就开始性生活,那时候她的宫颈上皮是没有成熟的,而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对HPV的防御能力就差。第二是性伴侣多的女性。如果女性性伴侣多,其感染HPV的风险就高。另一方面若其性伴侣同时拥有多个女性伴侣,将会造成感染HPV的风险增高,即使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率,但也不能完全阻隔感染。第三是多次生育或是多次流产。因为生育和流产将对宫颈上皮造成创伤,降低了对HPV的防御能力。

绝大部分宫颈癌是由HPV感染引起的

这里所说的HPV指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绝大部分宫颈癌是由HPV感染引起的。理论上说,没有HPV感染就不会得宫颈癌。只有一小部分特殊类型的,如宫颈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可能跟HPV没关联,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

虽然宫颈癌成为了女性一大杀手,但是宫颈癌并没有那么可怕,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宫颈癌患者是可以治愈的。可是不少人对宫颈癌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误区一:宫颈糜烂经过数年后将癌变

正解:宫颈糜烂可以是生理性,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刘继红教授说:“宫颈糜烂并不能说是一种病,说它会变成癌症,这样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宫颈糜烂只是一种临床表现,是医生检查病人宫颈之后的一种描述,宫颈糜烂并不一定是病理情况。事实上,宫颈糜烂可以是生理性的(如宫颈柱状上皮外翻),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慢性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变也可以表现为宫颈糜烂。宫颈上皮内瘤变三级如果不治疗,若干年后则有可能会变成宫颈癌。

误区二:子宫癌等同于宫颈癌

正解:医学术语上并不存在子宫癌这一说法

刘继红教授解释道,医学术语上并不存在子宫癌这么一种说法。在临床上,发生于子宫的癌症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或是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发生在子宫体,也可以叫子宫体癌,子宫颈癌发生在子宫颈。医学上并没有一种笼统的子宫癌的叫法,子宫癌不是一个医学名词,大部分是病友或是网络传播时所使用的称呼,如果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是并没有这样的诊断。

误区三:宫颈癌疫苗将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正解:皮疹、红痒等反应是接种任何一种疫苗都可能有的

在听到宫颈癌疫苗有严重副作用时,刘继红教授说,皮疹、红痒等反应是注射任何一种疫苗都可能有的。但是,首先,它们的发生率并不高。另外,它是一过性的,是一个局部反应,打其他的疫苗也会有这样的反应。另外,也有人出现过一些全身性的反应,如发烧,但都是很短期的,是可以积极处理的。宫颈癌的疫苗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副作用。此外,刘继红教授还指出,这些副作用大部分都不是疫苗本身的抗原引起的,而是疫苗中用来提高抗原效价的佐剂造成的反应。

误区四:患了癌症后对患者进行隐瞒

正解:知晓病情+积极乐观心态,有利于癌症的治疗

刘继红教授说:“我更倾向于告诉患者病情,但不是直接告诉患者得癌症了,而是分阶段婉转地告知。”刘继红教授认为,不能让病人稀里糊涂的就接受治疗,知晓病情是病人本身的权利。如果病人是在知晓病情的情况下,并在家属或自身的调节下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对治疗效果是有好处的,同时也给医生一个正面的反馈,在增强医生治疗信心的同时,可以让医生在治疗时更加积极,大胆地去探索一些治疗方法。刘继红教授特别强调在治疗的过程,越是对病人进行隐瞒就越是让病人心生疑窦,反而于病情无益。

误区五:宫颈癌患者一定不能生孩子

正解:全球一千多例宫颈癌患者做了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大概30%能够生育孩子

刘继红教授表示,宫颈癌患者多数不能再生育,但是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做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这个手术要在宫颈癌早期才能进行。现在,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生也在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先做化疗缩小肿瘤后再做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国内已经有用这种方法成功保留生育功能的病例。但是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由于患者的宫颈已经被切掉了一部分,剩下的宫体不一定能保证足月妊娠。现在全世界有一千多例做了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大约只有30%的患者能够生育孩子,但是早产率明显高。

解除了这些关于宫颈癌的误区之后。另一个要提起的话题就是关于宫颈癌的预防。

预防宫颈癌:适时注射HPV疫苗可降低70%的发病率

刘继红教授在谈到预防时说道,女性有了性生活之后都应该参加常规的宫颈筛查。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开始性生活3年的女性,每1-2年都应进行一次宫颈筛查。

除了常规的筛查外,另一个预防方法就是打HPV疫苗。疫苗可以降低70%的宫颈癌发病率。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疫苗主要是针对HPV16和HPV18型的,有70%的宫颈癌是由这两种病毒引起的。目前,中国还在对宫颈癌疫苗进行临床试验,宫颈癌疫苗还没有上市,有条件的女性可以到香港或澳门地区进行接种。此外,刘继红教授提醒到,疫苗的接种最好在开始有性生活之前。国外的临床试验发现,有过性生活之后再去接种疫苗,并不是没有效用,但是效果没有那么好。不过,即使有了性生活的女性也应该去接种疫苗,因为即使体内已经感染了HPV病毒,进行疫苗接种的话可以防止再度感染,对宫颈癌的预防还是有作用的。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根据调查,若某一女性的性伴侣包皮过长,其患宫颈癌的几率要高于一般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包皮垢里可能藏有HPV,容易传染给女性引起HPV感染。另一方面包皮垢里的一些细菌、微生物,可能会协同HPV导致宫颈癌的发生。但这只是一个危险因素,并不是说有这个因素就一定会导致宫颈癌。建议有这样问题的男性及早去医院治疗。

​宫颈hpv检查结果怎么看

hpv检查结果怎么看

如果HPV检测结果为阴性,即没有感染HPV病毒,也就是说在下一次常规检查之前,你患宫颈癌或高度病变的风险几乎为零;如果HPV检测结果是阳性,那么你患宫颈癌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但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女性感染HPV都会发展成子宫颈癌,需进一步检查子宫颈细胞是否出现癌变或癌前病变。如未发现任何病变,那就应该紧密追踪,当发现任何早期病变出现时即可治疗。

一定要纠正两个误区,对HPV感染重视不够;二是过于恐惧,以为得了HPV感染就是得了宫颈癌,其实不然,真正由HPV感染发展到宫颈癌的时间很长,大致为10多年时间,而且受到HPV感染者也只有2%至3%的人会发展成宫颈癌。

宫颈癌的致病原因有哪些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可能出现阴道出血等,严重威胁患者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导致宫颈癌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1.人类乳突病毒(HPV)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目前发现的80余种HPV型别中,约有30余型与性生殖道病变有关。感染人类乳突病毒者,患宫颈癌的几率很高。侵袭性子宫颈癌的患者,甚至九成九以上都被证实有过HPV的感染。

2.疱疹病毒Ⅱ型(HSV-Ⅱ)

HSV-Ⅱ是最早被认为在宫颈癌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的病毒,国内一些单位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HSV-Ⅱ与宫颈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宫颈癌患者中HSV-Ⅱ抗体阳性率高达80%以上。

3.与高危男子性接触

与高危男子有性接触的女性易患宫颈癌等生殖道癌症,高危男子指患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前妻或性伴侣曾患宫颈癌者。

4.维生素营养不良

有关研究发现B-胡萝卜素摄入量低可加大宫颈癌的发生危险。另外,维生素C也与宫颈癌发病率有关,大量摄入维生素C的女性患宫颈癌的几率较低,当女性体内缺少足够的叶酸时也易患宫颈癌。

5.月经及分娩因素

经期卫生不良及月经经期延长的女性,宫颈癌的危险明显升高;产褥期卫生不良者也是宫颈癌等妇科肿瘤的高发病人群。

宫颈癌额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专家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专家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专家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专家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6种女性要定期查宫颈

6种宫颈疾病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

1、有过多次人工流产手术者:多次人工流产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宫颈损伤,给病菌可乘之机,引发宫颈糜烂。

2、30岁以上的已生育女性:女性朋友进入30岁以后,卵巢重量逐渐减轻,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渐减少,子宫逐渐萎缩,宫颈免疫力变差,感染HPV的几率增大。

3、早婚早育、多产分娩者:过早、过频分娩女性易患宫颈疾病,因分娩过早、过频,易使发育尚不成熟的子宫受到损伤从而诱发感染。

4、罹患性传播疾病女性:如淋病、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等病原体,可侵入宫颈上皮细胞诱发炎症,如治疗不及时易恶变。

5、夫妻生活过早、过频者:少女的宫颈组织细胞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致病物质敏感,过早夫妻生活会增大感染几率。此外夫妻生活过频,反复刺激女性宫颈上皮,易导致宫颈糜烂。

6、男性伴侣包皮过长者:夫妻生活时,男性器官与宫颈有着直接接触,当男性包皮过长且不注意清洗时,包皮垢中的大量细菌易感染宫颈,增加女性患宫颈疾病的几率。

宫颈糜烂和宫颈癌区别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据专家介绍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如果发现需要及时治疗。

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教授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你可能不懂宫颈癌四大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 “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女性患上宫颈癌,不需要过度惊慌,应该放松心情,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但大家更应该关注身体发出的警报,警惕可能藏有的隐患。

宫颈癌的易患人群

1、早婚早育、多产分娩者:过早、过频分娩女性易患宫颈疾病,因分娩过早、过频,易使发育尚不成熟的子宫受到损伤从而诱发感染。

2、有过多次人工流产手术者:多次人工流产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宫颈损伤,给病菌可乘之机,引发宫颈糜烂。

3、30岁以上的已生育女性:女性朋友进入30岁以后,卵巢重量逐渐减轻,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渐减少,子宫逐渐萎缩,宫颈免疫力变差,感染HPV的几率增大。

4、夫妻生活过早、过频者:少女的宫颈组织细胞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致病物质敏感,过早夫妻生活会增大感染几率。此外夫妻生活过频,反复刺激女性宫颈上皮,易导致宫颈糜烂。

5、罹患性传播疾病女性:如淋病、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等病原体,可侵入宫颈上皮细胞诱发炎症,如治疗不及时易恶变。

6、男性伴侣包皮过长者:夫妻生活时,男性器官与宫颈有着直接接触,当男性包皮过长且不注意清洗时,包皮垢中的大量细菌易感染宫颈,增加女性患宫颈疾病的几率。

这几类女人容易得宫颈疾病

夫妻生活过早、过频者

少女的宫颈组织细胞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致病物质敏感,过早夫妻生活会增大感染几率。此外夫妻生活过频,反复刺激女性宫颈上皮,易导致宫颈糜烂。

早婚早育、多产分娩者

过早、过频分娩女性易患宫颈疾病,因分娩过早、过频,易使发育尚不成熟的子宫受到损伤从而诱发感染。

男性伴侣包皮过长者

夫妻生活时,男性器官与宫颈有着直接接触。当男性包皮过长且不注意清洗时,包皮垢中的大量细菌易感染宫颈,增加女性患宫颈疾病的几率。

30岁以上的已生育女性

女人进入30岁以后,卵巢重量逐渐减轻,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渐减少,子宫逐渐萎缩,宫颈免疫力变差,感染HPV的几率增大。

有过多次人工流产手术者

多次人工流产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宫颈损伤,给病菌可乘之机,引发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不一定变癌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做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惜时教授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 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有100多种类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 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HPV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 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说,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 “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 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妇科检查用处不大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年到10年。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一定不要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这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衣原体感染增加宫颈癌发病几率

对118名宫颈癌妇女癌症确诊前后的宫颈涂片进行衣原体检测,以118名无宫颈癌妇女的宫颈涂片为对照组,结果发现8%的宫颈癌患者有衣原体感染史,衣原体感染妇女患宫颈癌的危险是无性传播疾病者的17倍。

衣原体感染在美国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每年新发病例达三百万例,2/3的患者无症状,如不治疗结局不良,可致慢性盆腔痛和不孕。已知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者易患宫颈癌,但其他性传播疾病和宫颈癌的关系尚不明了。研究者认为衣原体感染可能改变患者的免疫力,使其对HPV易感,从而易进展为宫颈癌;也可能是衣原体感染和其他因素如多种性传播疾病共同作用,使宫颈癌危险增加。

衣原体感染本身可能不增加宫颈癌危险。衣原体感染相对常见,而宫颈癌罕见,所以衣原体感染者不必担心自己注定会患宫颈癌。就象HPV一样,有许多妇女感染HPV,但只有很少的人患宫颈癌,单纯衣原体感染不会导致宫颈癌。如进一步研究所得结果相似,卫生官员可能会增加衣原体检测频率,通过治疗衣原体感染预防宫颈癌。通过对性传播疾病的筛查有可能降低宫颈癌发病数。

相关推荐

宫颈癌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HPV并不一定会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

哪些习惯会导致女性宫颈癌

专家提醒:警惕女性久坐易宫颈癌女性久坐易宫颈癌 一些办公室女性长时间坐着不动,不能保证阴部透气,会“憋坏”宫颈。日常生活中,女性的许多不良生活习惯,都会损坏宫颈。 长时间坐着,女性的盆腔容易充血,导致附件和宫颈的血液循环不畅通,而且长时间坐着阴部透气不好,这两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就比较容易发生感染,导致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等。 而且,宫颈自身不会感觉到疼痛,因为宫颈神经支配属于内脏神经系统,对疼痛根本不敏感,因此有了炎症等不适后,女性自身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容易忽视。 宫颈癌的发生率仅

宫颈癌更偏爱哪些女性

理论上来说,由于感染HPV的可能性,所有有性生活史的女性都有宫颈癌的风险。宫颈癌前病变多发生于30~40岁女性宫颈癌多数发生在40~60岁之间。但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生有年轻化趋势。那些从来都不参加宫颈癌筛查的女性发生宫颈癌的风险最高。 HPV感染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它们可以在性伴中相互传播。性伴侣数目多、性行为混乱、丈夫的性伴多和性混乱都增加HPV感染几率。 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感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HIV感染者,HIV可以引起爱滋病,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得个体对抗肿瘤的能力下降。 宫颈癌

宫颈癌到底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宫颈糜烂会变成癌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但其实,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 “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误区二、感染HPV=宫颈癌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

宫颈癌认知误区你占了几个

由于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伴随着年龄年轻化,引起了社会的对此疾病的高度关注,这是和乳腺癌并驾齐驱的另一高发疾病,可是虽然人们对疾病已经开始重视,却不可避免的还是会陷入一些宫颈癌认知误区。 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

宫颈癌认知误区

由于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伴随着年龄年轻化,引起了社会的对此疾病的高度关注,这是和乳腺癌并驾齐驱的另一高发疾病,可是虽然人们对疾病已经开始重视,却不可避免的还是会陷入一些宫颈癌认知误区。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惜时教授指出,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刘惜时教授指出,凡是有

宫颈癌原因

1、HPV感染 目前已知HPV共有120多个型别,30余种与生殖道感染有关,其中10余种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子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医学研究发现,99%以上的子宫颈癌组织出现高危型HPV感染。 2、性行为及分娩次数 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

警惕女性久坐易宫颈癌

一些职业女性,特别是白领的女性朋友,由于工作的原因,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有时候可能一坐就一上午,直到中午饭才起来。专家提醒:警惕女性久坐易宫颈癌女性久坐易宫颈癌 一些办公室女性长时间坐着不动,不能保证阴部透气,会“憋坏”宫颈。日常生活中,女性的许多不良生活习惯,都会损坏宫颈。 长时间坐着,女性的盆腔容易充血,导致附件和宫颈的血液循环不畅通,而且长时间坐着阴部透气不好,这两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就比较容易发生感染,导致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等。 而且,宫颈自身不会感觉到疼痛,因为宫颈神经支配

宫颈癌与性生活不洁有密切关系

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朋友健康的疾病,这种疾病多发于50多岁的女性,可是近年来宫颈癌已经出现了低龄化。那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起宫颈癌的吗?下面,寻医问药小编来为大家介绍。 1、性爱提早,又不“设防” 陈勍说:“初次性交的年龄越小,性伴越多,频率越高,宫颈癌的发病率就越高。”研究发现,初次性交年龄低于15岁的,宫颈癌的几率为正常人的 10倍。他解释道:“少女的宫颈组织细胞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比较嫩弱,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对外界致癌和促癌物质敏感,易受致癌因素的刺激而致病。” 所以,若少女还未发育成熟时便

这个年龄有夫妻生活当心癌

1、性爱提早,又不“设防” 陈勍说:“初次性交的年龄越小,性伴越多,频率越高,宫颈癌的发病率就越高。”研究发现,初次性交年龄低于15岁的,宫颈癌的几率为正常人的10倍。他解释道:“少女的宫颈组织细胞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比较嫩弱,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对外界致癌和促癌物质敏感,易受致癌因素的刺激而致病。” 所以,若少女还未发育成熟时便开始性交,性交对象为HPV(人乳头瘤病毒)携带者时,这种病毒会被感染到少女尚未成熟的宫颈组织上。所以宫颈癌“缠上”花季少女并非没有道理,近年来,年轻人初次性交年龄显著提早,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