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潜伏期
破伤风潜伏期
破伤风(tetanus)是指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常继发于各种伤口。
我现在想问你的是当时划破你手腕的铁丝有铁锈没有?当时你有没有进行消毒处理?
我想告诉你的是你当时伤口并不深,而且如果铁丝没有生锈的话你更本不用担心会得破伤风的,因为破伤风杆菌的生长繁殖是有条件的,第一是伤口非常细非常深,处于厌氧状态;第二就是发生条件,划破你手腕的铁丝是不是非常锈蚀,还有很多污垢,如果不是,发生感染的机会会大大降低95.5%。
现在得破伤风的人都很少,如果你是被什么大型的生锈很脏的铁制品伤害的话就应该高度考虑破伤风的可能了,你现在的情况只是属于生活中的意外小伤口,没有必要担心。
以后生活中要小心这些铁制品,如果有小伤口记得进行消毒处理(用双氧水进行冲洗,或者是用肥皂清洗伤口,用清水冲洗5分钟)
记得在24小时内肌注破伤风抗毒素,就是TAT,不过要做皮试
菜刀切到手用打破伤风吗 破伤风是什么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伤口感染。破伤风梭菌会破坏人体的运动神经元,引起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而且具有一定潜伏期,破伤风的潜伏期有长有短,不好进行客观判断。患破伤风后会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比如易感冒、受伤后伤口无法愈合等情况。
被钉子扎了破伤风概率
被钉子扎了之后患上破伤风的概率和细菌毒力强弱、数量多少、免疫力能力、局部伤口深度等都相关,不同的情况危险性也是不一样的。
一般伤口越深、钉子生锈程度越高、环境越脏、患者的免疫力越差,患上破伤风的概率就高,反之就低。
一般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起病较缓者,发病前可有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症状。出现破伤风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新生儿破伤风有什么后遗症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3—14天,多为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
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伴游有关阵发性双拳紧握。上支过度屈去,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青紫之窒息。痉挛发作时患儿神志清楚为本病的特点,任何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痉挛发作,经合理治疗1—4周后痉挛逐渐减轻,发作间隔时间延长,能吮乳、完全恢复约需2—3个月,病程中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
破伤风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其芽胞抵抗力强,普通消毒剂无效,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埃和粪便中,当用该菌污染的器械断脐或包扎时破伤风杆菌即进入脐部,包扎引起的缺氧环境更有利与破伤风杆菌繁殖,其产生的痉挛毒素沿神经干、淋巴液等传至脊髓和脑干,与中枢神经组织中神经节苷脂结合,使后者不能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氨基丁酸)引起全身肌肉强烈持续收缩,此毒素也可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多汗等。
什么是破伤风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短者,预后越差。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
人群普遍易感,且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创伤都可能被含有破伤风梭菌的土壤或污泥污染,但只有少数患者会发病。在户外活动多的温暖季节,受伤患病者更为常见。患病后无持久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
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一般为4-12天,平均7天,故民间有“锁口风”、“脐带风”、“七日风”、“四六风”之称,新生儿破伤风首发症状,常表现为不能吸乳( 咀嚼肌痉挛所致 )。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一般是指从出生到发病的时限。潜伏期短,说明细菌的毒力强,产生的毒素多,故病情重。潜伏期短于6天者,预后多较严重。有一组资料表明,潜伏期短于6天者,其病死率为44.4%(11/25),而潜伏期长于6天者,病死率仅为20%( 4/20 ),一般认为,潜伏期长于10天者,大多数能够治愈。
破伤风皮试结果要怎么判断
1.有外伤史,曾有过创伤感染史,哪怕是一点点小创口或创口已愈合,以及分娩、流产、手术、接产等消毒不严等都可致病。 2.初期病人张口困难、不安、头痛、头晕、疲惫。
甚者肌肉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颈、躯干、下肢后侧肌群痉挛,出现腰部上挺,颈项上弓者称“角弓反张”现象。
重者遇声、光、响动等刺激时,发生吞咽困难,窒息等。
也可发生肌肉撕裂,关节脱臼,骨折和舌咬伤。
3.患者潜伏期超过10天以上,起病又慢,每天发作3次左右,及时治疗预后良好。若潜伏期未过7天,在3天内,痉挛发作频繁,多项症状出现,提示预后不良。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短者,预后越差。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
破伤风是常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除了可能发生在各种创伤后,还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病菌是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革兰染色阳性。平时存在于人畜的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为常见。此菌对环境有很强的抗力,能耐煮沸。创伤伤口的污染率很高,战场中污染率可达25%~80%。但破伤风发病率只占污染者的1%~2%,提示发病必须具有其他因素,主要因素就是缺氧环境。创伤时,破伤风梭菌可污染深部组织(如盲管外伤、深部刺伤等)。
如果说伤口的外口比较小,伤口内部又有坏死的组织或者是出现填塞过紧的情况,就很容易会形成一个适合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缺氧环境,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发生病症。
破伤风潜伏期为多久
手脚受外伤而引发破伤风,这在卫生条件不好的年代并不少见,但近年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升已很少发生。但假如手脚遭到外物损伤却不及时处理,依旧有破伤风的危险。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性芽胞杆菌。它通过皮肤或粘膜上的创口侵入人体,产生毒素,使人致病。
破伤风发病前有一个7~8天的潜伏期。短者可在24小时发病,也有时间更长者。
发病开始,病人疲乏、头晕、头痛、张口困难、牙关紧闭,口部和颈后肌肉紧张、活动不灵、酸痛、出现不自主的“苦笑”面容。
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发生抽搐,头颈后仰、腿后仰,形如弯弓,医学上称为“角弓反张”。此时任何轻微刺激都可引起抽搐发作。
病人抽搐时大汗淋漓、口唇发紫、呼吸困难,抽搐持续几秒或几分钟。间歇期可长可短,病情越重发作越频。有的病人甚至在抽搐时能拉断筋骨、关节脱位、咬破舌头,重者可窒息而死。
破伤风具备一定的死亡率,据统计病死率在16%左右。而且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如果受外伤3天之内破伤风就发作,表明凶险程度比较高。此外,破伤风如果不经过治疗,并不能自愈,很有可能因为持续抽搐呼吸不继而死亡。
破伤风的表现
感染破伤风梭菌至发病,有一个潜伏期,破伤风潜伏期长短与伤口所在部位、感染情况和机体免疫状态有关,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为断脐带后5~7天,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
1.前躯症状
起病较缓者,发病前可有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症状。
2.典型症状
主要为运动神经系统脱抑制的表现,包括肌强直和肌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肌强直的征象为张口困难和牙关紧闭,腹肌坚如板状,颈部强直、头后仰,当背、腹肌同时收缩,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而扭曲成弓,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阵发性肌痉挛是在肌强直基础上发生的,且在痉挛间期肌强直持续存在。相应的征象为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面肌痉挛);喉头阻塞、吞咽困难、呛咳(咽肌痉挛);通气困难、发绀、呼吸骤停(呼吸肌和膈肌痉挛);尿潴留(膀胱括约肌痉挛)。强烈的肌痉挛,可使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患者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发症。
上述发作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光、声、接触、饮水等而诱发,也可自发。轻型者每日肌痉挛发作不超过3次;重型者发作频发,可数分钟发作一次,甚至呈持续状态。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病程一般为3~4周,如积极治疗、不发生特殊并发症者,发作的程度可逐步减轻,缓解期平均约1周。但肌紧张与反射亢进可继续一段时间;恢复期还可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如幻觉、言语、行动错乱等,但多能自行恢复。
3.自主神经症状
为毒素影响交感神经所致,表现为血压波动明显、心率增快伴心律不齐、周围血管收缩、大汗等。
4.特殊类型
(1)局限性破伤风 表现为创伤部位或面部咬肌的强直与痉挛。
(2)头面部破伤风 头部外伤所致,面、动眼及舌下神经瘫患者为瘫痪型,而非瘫痪型则出现牙关紧闭、面肌及咽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