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出血热抗体是什么

出血热抗体是什么

当人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不久,在血清中就可检测到EHF-IgM,在7-10天内达高峰。而EHF-IgG在发病后2周才出现,可持续数年。EHF-IgM的测定对诊断断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有重要价值。

一般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之后在起病后的4~5天出血热IGM检测出现阳性,它是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抗体,正常结果为阴性,阳性是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凡遇到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或伴有少尿,低血压的流行性出血热疑是病例如出血热IGM检测阳性则可明确诊断。

以上就是两种比较常见的出血热的抗体检查了,如果不小心感染了出血热病毒,一定要去医院及时的检查,或者是在感染病毒出现什么的症状是一定要检查,及时去检查是对家人对自己负责。当然了,最好是不要出现以上的症状,万一真的感染了,一定要及时的治疗,为了自己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回事

本病的病原为病毒。我国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所引起。普马拉病毒主要在欧洲引起流行性肾病(nephropathic epidemica,NE)。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在东南欧引起较重型HFRS。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汉坦病毒属(Hanta virus,HV)病毒。能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包括汉坦病毒属的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以及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Belgrade-Dobrava virus,BDOV)等型。

不同宿主携带的病毒致病力相差极大,这与宿主动物的类别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每种已知的汉坦病毒都主要与单一鼠种相联系,有的称之为“原始宿主”。各种汉坦病毒与其特有的原始宿主间存在着一个长期共演化的关系。

Jeor等曾反复捕捉和释放接种汉坦病毒的同一啮齿动物,观察其体内的自然带毒情况,结果发现同一株病毒在同一类啮齿类动物中,在整个捕捉和释放两次或以上过程中,分离到的病毒基因不论是M片段、S片段或非编码区片段均完全一致,但在不同种的啮齿动物接种同一株病毒,以上基因片段的序列则有改变。

Kariwa等也发现不同年代从捕获褐家鼠中分离的Seoul病毒株,其G1和G2氨基酸同源性大于99.7%。证明汉坦病毒有其特殊的宿主动物依赖性。

其次,汉坦病毒的毒力也与病毒本身的基因有关,主要是M片段编码的产物,糖蛋白I(G1)和糖蛋白2(G2)。不同血清型的汉坦病毒,G1编码区同源性低于G2,抗G1的McAb与各血清型病毒间的交叉反应明显少于G2,表明G1区是编码型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而G2为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在布尼亚病毒G1是决定病毒毒力和感染性的主要因素,同型病毒间基因片段经过重排(rearrangment)形成的病毒变异,病毒蛋白质糖基化方式的改变及基因突变均可引起病毒毒力的改变。此外,人的基因也在病毒和机体互相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Mustonen等检测了NE患者的HLA分型,发现重型患者HLA-B8和DRBI0301等位基因检出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其中休克患者检出率为100%(7/7),因急性肾衰竭需进行透析者13例,其中HLA-B8阳性9例(69%),DRBI0301阳性者8例(62而对照组却为15%,汉坦病毒类等位基因可能导致感染汉坦病毒者增强或引起异常的免疫应答有关。

1976年南朝鲜李镐汪报告在黑线姬鼠趄鲜亚种的肺和肾组织中发现了朝鲜出血热抗原的存在,并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查,证实其具有特异性。

1978年用非疫区黑线姬鼠首次分离到可以传代的朝鲜出血热病毒,此病毒已分别在A-549(人肺癌)传代细胞及大白鼠传代,定名为“朝鲜出血热病毒”或称“汉坦病毒”(Hantaanvirus)。并证实苏联、日本、瑞典、芬兰和我国发生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为同一种病原所致。

我国对本病病原学和血清学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1981年我国也用同样方法分离到EHF病毒。还从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疫区的褐家鼠肺组织及绿猴肾(Vero-E6)细胞中分离到病毒,并从早期患者的血液及单核白细胞、骨髓细胞、淋巴结、肝、肺、肾等组织中直接分离到病毒,在短时间内本病病毒抗原体检测方法已经较广泛地应用于特异性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阐述了病毒生物学性状,理化特性;对于病毒的形态和形态发生过程、病毒株的抗原性以及生物性状和分子结构等也有了初步了解。

我国分离的汉坦病毒A9株的M和S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与代表株76-118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4.57%,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6.83%。汉城病毒R22、HB55株与代表株Seoul。80~39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3%和95.6%,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9%和99.4%。近年来我国发现HTNV至少有八个亚型,SEOV有六个亚型。甚至还发现新的基因型病毒,这可能与汉坦病毒间基因重排有关。实验已证实汉坦病毒与汉城病毒间可以发生基因重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外膜上有纤突。平均直径为120 nm,其基因RNA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片段,即L、M和S。分子量分别为2.7?106,1.2?106和0.6?106。指纹图谱分析表明病毒RNA的三个片段都是独特的,不同病毒株有差异,其中S基因含1696个核苷酸,编码核壳蛋白(含核蛋白NP)。M基因含3616个核苷酸,编码包膜糖蛋白,可分为G1和G2,G1和G2糖蛋白构成病毒的包膜。1基因编码聚合酶,含6533个核苷酸。核壳蛋白(含核蛋白NP)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之一,它包裹着病毒的各基因片段。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核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抗原决定簇,一般认为核蛋白中含补体结合抗原,而不含中和抗原。宿主感染后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病程第2~3天即能检出,有利于早期诊断。膜蛋白中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但组特异性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主要存在于G2蛋白上。由于膜蛋白中具有血凝活性,可产生低pH依赖性细胞融合,这种功能可能对病毒颗粒黏附于受感染宿主的细胞表面及随后病毒脱核壳进入胞质起重要作用。

小便有血需要做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除注意全身体外,泌尿系统检查应该是重点,肾区压痛、叩击痛,上输尿管压痛点肾脏双合诊。

病史

病史询问是诊断小便带血的基础,根据血尿的可能因素仔细的询问患者全身疾病史、临近器官疾病史、泌尿系统病史、外伤史、药物过敏史等、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根据可能的因素有选择性的检查自身抗体,伴有全身出血倾向的小便带血应该检查IC出血热抗体。

器械检查

1、肾活检检查:对肾实质性疾患确定性质和病因十分必要。

2、ECT检查:对肾小球的滤过率滤过功能和肾血流量肾梗死的诊断有帮助。

3、MRI和CT检查:主要用于结核、肿瘤结石的诊断。

4、膀胱镜的检查:对诊断结石、溃疡、膀胱结核肿瘤有助,由于肾功能不能受损,不能行静脉肾盂造影的时候,可以在膀胱检查的同时进行逆行的造影,便于确定梗阻的原因和部位。

5、B超:对诊断肾积水、肾脏的大小轮廓、肿瘤、胡桃夹、上输尿管扩张结石有帮助。在发生胡桃夹现象使腹主动脉左方大小的左肾静脉直径比腹主动脉前方的左肾静脉宽一倍以上。

血尿检查诊断

血尿检查诊断:

1、病史

病史是诊断血尿的基础,根据血尿的可能原因仔细追问泌尿系统疾病史,全身疾病史以及邻近器官疾病史,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外伤史等。

2、体格检查

除注意全身查体外,泌尿系统应是查体重点,肾区压痛叩击痛,上输尿管压痛点,肾脏双合诊等。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检查,除此之外应注意肾功能的检查。根据可能的病因有选择的检查自身抗体,血浆蛋白电泳,凝血溶血机制的检查,骨髓的检查等对血液疾病引起的血尿的诊断是必要的。伴有全身出血倾向的血尿应查DIC,出血热抗体。位相显微镜尿液的检查是一项简单无创伤的检查,通过肾小球滤过的红细胞常常变形才能滤出,可表现桑格形、梭形、折叠形、多边形。三角形,变形的红细胞一般占80%以上;未通过肾小球的红细胞往往以原形排出,有时因细胞内脱水仅表现皱缩的红细胞,不同于变形的红细胞。

4、器械检查

B超:对诊断肾脏的大小、轮廓、肾积水、上输尿管扩张、结石、肿瘤、胡桃夹现象、多囊肾有帮助。胡桃夹现象时腹主动脉左方的左肾静脉直径比腹主动脉前方的左肾静脉宽1倍以上。

CT和MRI检查:主要用于肿瘤、结石。结核的诊断。

膀胱镜的检查:对诊断膀胱结核、肿瘤、结石、溃疡有助。因肾功能受损,不能行静脉肾孟造影时,可在膀胱镜检查的同时行逆行造影,以便确定梗阻的部位和原因。

肾活检检查:对肾实质性疾患确定病因和性质十分必要。

ECT检查:对肾小球的滤过率,滤过功能和肾血流量肾梗死的诊断有帮助。

出血热和出血热的预防

出血热不是鼠疫,而是一种由病毒所致的经鼠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引起组织或器官的水肿,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病毒还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严重的头痛、眼眶痛、腰痛及全身疼痛,病人普遍出现高热。该病病情凶险、病程多会迁延月余,即使治愈也需要严格休息1-3个月。

出血热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以在无人的自然环境中,在鼠类等动物中自由存在、相互传染,而这些动物并不发病。当人类进入这种环境中,或是感染了病毒的鼠类侵入了人类生活的环境,人可感染病毒而发病。出血热病毒传染给人的途径,一是鼠排泄出的带病毒的唾液、尿、粪等污染了土壤、食物,被人吸入或误食造成感染。老鼠感染汉坦病毒后即对人具有传染性,一项长期追踪观察揭示,老鼠从尿中排出病毒的时期可长达一年以上,从粪便和唾液中排出病毒也能持续一个月;二是被鼠咬伤、或误食鼠肉而感染;三是鼠身上携带的螨虫等叮咬人后造成感染。螨虫喜潮湿、阴暗,在杂草、菜地、灌木丛中滋生,易爬到鼠类、家畜体表寄生;此外,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了解了出血热的传播过程,就不难找出预防的方法。预防的手段在于消除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健康人群。消除传染源,就是要灭鼠。鼠的繁殖力极强,灭鼠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阻断传播途径,首先要防止病从口入,要妥善保存粮食,避免食物被鼠污染;要禁止不卫生的食品的制售,剩饭菜要妥善保存,加热食用。同时,要防止从呼吸道感染病毒,防止吸入带毒的尘土。还要防止螨虫叮咬,避免野外露宿,捕鼠时加强个人防护。

保护健康人群,最有效的手段是注射双价出血热疫苗。这种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我国发现的i、ii两型出血热。接种疫苗的重点人群是青壮年劳动者,尤其是从事水利、建筑、农业、养殖业工作的人员,从事环境卫生、餐饮业及仓储管理人员,经常野外住宿的军人、勘测人员,以及从事实验室工作及实验动物饲养工作的人员。7岁以上儿童,70岁以下老人必要时均可接种。该疫苗要在第0、7、28天注射3针,其后半年至一年间再加强注射一针。需注意,一人只能注射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疫苗,以避免产生危害严重的接种反应。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恐怖吗

传播途径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发生本病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此外,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有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3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

人易感性

人对马尔堡病毒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及病人尸体者,以及密切接触病人的亲属和医护人员。人在感染2周后可产生中和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1985~1987年在几个非洲国家的一般人群中进行病毒性出血热抗体检测发现,抗马尔堡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为0.39%。

怎么才能防止出血热的发生

1、预防出血热发生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体防护:

凡是在疫区生活或劳动的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可有效预防出血热的发生。

2、预防出血热发生要注意食品卫生及其管理:

为了杜绝出血热是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在本病疫区特别是家鼠型疫区,除开展灭鼠工作外,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3、预防出血热发生野外作业工地一定要重视起来:

水利、农垦、国防、桥梁、铁路等野外作业工地,在施工前均应进行流行病学侦察和疫源的监测,如属出血热疫区或可疑疫源地,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事先做好灭鼠防病工作。

4、灭螨防螨是预防出血热发生的主要措施:

怎么才能防止出血热的发生?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人群易感性: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染出血热,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血热的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该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⒌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抗精子抗体是什么

抗精子抗体(AsAb)是一个复杂的病理产物,男女均可罹患,其确切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男性的精子、精浆,对女性来说皆属特异性抗原,接触到血液后,男女均可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阻碍精子与卵子结合,而致不孕。

精子特异抗原具有自动和同种免疫原性。并且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解剖学原因,精子是与血循环系统隔绝的,从来没有与淋巴细胞相遇,所以不会发生免疫反应。一旦由于生殖道损伤或炎症,使它们相遇,则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精子抗体。抗精子抗体多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生活中应注意防治。

血尿需要做哪些检查

1、病史

病史是诊断血尿的基础,根据血尿的可能原因仔细追问泌尿系统疾病史,全身疾病史以及邻近器官疾病史,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外伤史等。

2、体格检查

除注意全身查体外,泌尿系统应是查体重点,肾区压痛叩击痛,上输尿管压痛点,肾脏双合诊等。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检查,除此之外应注意肾功能的检查。根据可能的病因有选择的检查自身抗体,血浆蛋白电泳,凝血溶血机制的检查,骨髓的检查等对血液疾病引起的血尿的诊断是必要的。伴有全身出血倾向的血尿应查DIC,出血热抗体。位相显微镜尿液的检查是一项简单无创伤的检查,通过肾小球滤过的红细胞常常变形才能滤出,可表现桑格形、梭形、折叠形、多边形。三角形,变形的红细胞一般占80%以上;未通过肾小球的红细胞往往以原形排出,有时因细胞内脱水仅表现皱缩的红细胞,不同于变形的红细胞。

4、器械检查

B超:对诊断肾脏的大小、轮廓、肾积水、上输尿管扩张、结石、肿瘤、胡桃夹现象、多囊肾有帮助。胡桃夹现象时腹主动脉左方的左肾静脉直径比腹主动脉前方的左肾静脉宽1倍以上。

CT和MRI检查:主要用于肿瘤、结石。结核的诊断。

膀胱镜的检查:对诊断膀胱结核、肿瘤、结石、溃疡有助。因肾功能受损,不能行静脉肾孟造影时,可在膀胱镜检查的同时行逆行造影,以便确定梗阻的部位和原因。

肾活检检查:对肾实质性疾患确定病因和性质十分必要。

ECT检查:对肾小球的滤过率,滤过功能和肾血流量肾梗死的诊断有帮助。

血尿是怎么回事

血尿是上厕所发现尿色和平时不同,颜色呈颜色的变化,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一、尿色和肾病

1正常的尿色:正常排出的新鲜尿液呈浅黄色,这是因为小便里含有一种黄的尿色素的缘故,尿色取决于尿的浓缩度和尿液的酸碱度,与喝水的多少和使用的食物、药物有关系。

2尿色与病变:尿的颜色的变化一方面是外界因素所引起的,另一方面又与机体的病变有关系。泌尿系统的病变和出血性疾病引起的血尿,肝胆系统的疾病引起黄褐、黄绿色尿,丝虫病等造成淋巴阻塞引起的白色乳糜尿等。

3血尿与肾病:所谓血尿就是指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的现象。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或者偶有红细胞,但是出现肾脏病变后就会出现异常的红细胞数量。98%的血尿是由泌尿系统疾病所引起的。在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到血尿的颜色呈黄红色或者洗肉色,通过尿常规化验后,显示尿潜血阳性,镜检红细胞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大于3个,应高及时就诊,基本确定为肾病。

二、血尿与肾病的诊断

1、血尿的分类:

1、肉眼血尿:肉眼血尿就是指能通过肉眼能观察到尿液的血色和深茶色。

2、镜下血尿:所谓镜下血尿就是指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出来的血尿,即一升尿液中含有大于一毫升的血液。

2、出现血尿就一定是肾病吗?

一旦出现血尿后,要根据血尿的来源来辨别血尿的性质,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线索。肾病血尿的血不是来自于肾小球,而是来自于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中的红细胞表现形态正常呈均一性,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泌尿损伤、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出现血尿,立即就医。肾性血尿只是血尿的一种,出现血尿还需要借助别的诊断来确定是否是肾病。

3、肾病确定的其他检查:留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蛋白电泳、血常规、肝肾功能、乙肝抗体、流行性出血热抗体、血免疫功能、风湿抗体化验、B超、三杯尿实验

发现血尿应该及时就医,区别对待其他病症。

登革出血热有什么表现 登革出血热易发人群

登革出血热多见于7-12岁,具有免疫力、营养状态良好的女孩。小婴儿的症状较轻,虽然婴儿从母体中被动获得抗体,仍可发生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15岁以后登革出血热发病较为罕见。

鼠疫出血热之间的区别

鼠疫应是流行性出血热,这种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导致的,但是老鼠可以作为传染源,鼠疫是借助跳蚤进行传播的一种传染病,并且两者的致病菌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出血热不是鼠疫。

流行性出血热的疑似病例为:有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有少尿低血压。

确诊病例:

1.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

2.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

4.从病人血液或尿中检查到出血热病毒抗原;

5.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出血热病毒,或检测到病毒RNA;

鼠疫: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 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 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 具有毒血性症候、迅速虚脱;

4. 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 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确诊病例:

1. 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 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⒌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相关推荐

乙肝抗体终生的吗

肝病专家指出,乙肝抗体乙肝表面抗体的简称,一种对乙肝病毒免疫的保护性抗体。当乙肝表面抗体的出现时,就标志着体内乙肝病毒被清除完毕而且能够保护机体抵抗乙肝病毒的再次感染,血清中乙肝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但乙肝抗体并不终生的,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乙肝抗体会逐渐下降,甚至消失。 所以说,乙肝抗体终生的吗?我们的回答否定的,通常情况下乙肝抗体能维持3到5年,不过具体的情况还因人而异的。有些人的乙肝抗体能够维持10年左右,而有些人接种乙肝疫苗后甚至不会产生抗体。尤其自然抗体,虽然终生存在,但

出血热的分期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

出血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1人和灵长类动物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2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初期有典型的登革热症状,随后并且讯孙发展,出现严重出血,表现为明显的皮肤出血和粘膜出血等,血小板减少,血液

不孕不育抗体七项检查哪些

一、抗精子抗体 抗精子抗体一个复杂的病理产物,男女均可罹患,其确切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男性的精子、精浆,对女性来说皆属特异性抗原,接触到血液后,男女均可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阻碍精子与卵子结合,而致不孕。 二、抗透明带抗体 透明带围绕在卵细胞周围的一圈无结构、嗜酸性的明胶样物质,由卵细胞及其外围的卵泡细胞于卵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同分泌而成,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透明带能诱发机体产生全身或局部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反应,产生抗透明带抗体。正常生育妇女血清抗透明带抗体一般为阴性。 三、抗卵巢抗体 女性在40岁

登革热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登革热需与流行性感冒、黄热病、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疟疾、伤寒、麻疹、猩红热、药疹等鉴别。登革出血热需与流行性出血热、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立克次体病等相区别。 1.流行性感冒 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状较明显,皮疹少见,无皮肤瘀点、瘀斑。 2.麻疹 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见。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现科氏斑。皮疹为斑丘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内遍及全身,最后见于手掌与足底。 3.猩红热

抗精子抗体怎么产生的

男性产生抗精子抗体可能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某些遗传因素中本身就会含有抗精子抗体。抗精子抗体会产生免疫性反应,导致染色体存在异常,从而排斥精子的形成,就可直接造成抗精子抗体的产生。如果男性患了前列腺炎等生殖系统的疾病,也会产生抗精子抗体,导致精子无法生成。 而女性身上出现抗精子抗体可能由于平时没有注意自身的卫生情况,有些女性患有输卵管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妇科炎症,感染了之后就会产生抗精子抗体。如果抗精子抗体呈阳性,就会影响生育了。

出血热症状

说到出血热,可能很多人对此都不了解了,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既然不知道,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1. 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起病急,发热,多于发病数小时后体温迅速上升至40℃以上,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伴有畏寒、出汗,持续3~4天后体温下降,在第12~14天再次上升。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剧烈头痛及表情淡漠等毒血症症状。 2. 消化系统表现 发病后第2~3天即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因连续水样便引起脱水。症状可持续1周。可有肝功能异常及胰腺炎等。 3. 出血 患上出

如何预防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呢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1.疫情监测由于新疫区不断扩大,因此应作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和易感人群的监测工作。 2.防鼠灭鼠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一般认为灭鼠后汉城病毒所致EHF的发病率能较好地控制和下降。 3.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 4.疫苗注射中

出血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原理

出血热患者休克、出血、肾衰的发生原理: 出血热病程在4~6日,体温下降前后,常发生原发性休克。以后在肾功能衰竭期间,因水盐平衡失调,继发感染和内脏大出血等可引起继发性休克。原发性休克主要发生原因由于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管容量骤减所致,故称“感染中毒性失血浆性休克”。小动脉扩张、间质性心肌炎、DIC的发生亦可能加重休克。 出血热出血原因可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因素,发热期出血由于血管壁受损和血小板减少所致,后者可能与修补血管的消耗及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关。休克期以后的出血加重,主要

灵芝的副作用

灵芝药用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历代医药家视为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神奇珍品。经过大量临床研究,灵芝对神经衰弱、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克山病、高原不适症、肝炎、出血热、消化不良、气管炎等各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仅仅通过用灵芝食疗这种方法并不能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建议可用决明子、黑乌龙等组方为决乌汤茶这种中医经典组方茶,对高血脂等症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药三分毒,任何的药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灵芝的副作用很小,灵芝因富含天然有机锗,所以服用时会有瞑眩反应,有些会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