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有六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有六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心理发展经历六个较大阶段,这就是:

乳儿期(从出生到1岁)

婴儿期(从1岁到3岁)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从3岁到6岁)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从6岁到7岁到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11-12岁到14-15岁)

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14-15岁到17-18岁)

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量的差异和质的区别,各个阶段具有其本质特点。儿童心理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顺序特性,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或超越。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掌握它发展的来去龙脉,就可以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发展儿童的智能和个性品质,在可能的范围内加速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有何影响

遗传因素就是指从自己父母的遗传基因中获得的生物特征。它是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是,一方面,通过素质影响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它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儿童出生时,就通过遗传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了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以及每个人特有的高级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其不同的差别,我们在产房里就可以观察到,如有的婴儿安静些,容易入睡;有的婴儿脚乱动,大声啼哭,等等。

遗传虽然如此重要,但并不是决定一切。因为遗传只是提供了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要使可能性变成现实,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没有这后一条件,再好的遗传基础也是没有用的。况且,遗传素质对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它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完全相等。据心理学家研究,遗传素质在感知觉和气质方面有较大的影响。而在个性品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遗传素质影响就比较小。从年龄阶段来说,一般年龄越小,遗传素质的影响相对比较大,年龄越大,它们影响就小。家长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发扬遗传素质中的优势,促使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

肝腹水发展有哪四个阶段

肝腹水一般来说都是由肝硬化疾病转化而来的,它是肝硬化病症最显著的并发症之一,它的出现代表着肝功能进入失代偿期。

1、肝腹水前期:

此时肝硬化患者无腹水,也未出现体循环动脉的扩张和充盈不足,但过量摄人钠盐则会引起水钠储留,即此时肾脏对钠的处理已经发生障碍。

2、反应性肝腹水期:

此期肾脏钠水滞留明显增加而使总血容量扩张,继而外周动脉扩张以减少血管阻力。外周动脉的扩张是由于内脏组织释放大量各种舒血管物质,从而引起内脏循环和体循环依次扩张。

3、顽固性肝腹水期:

此期患者肝病严重,明显钠水潴留,对利尿剂治疗不敏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4、肝肾综合征期:

此期多发生在有顽固性腹水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由于进一步的外周动脉扩张而出现低血压,机体为维持有效循环容量,致使血管收缩物质合成增加,尤其是血浆内皮素水平增加。

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商

有识之士提出,应当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挫折耐受力,以防长大后种种不幸事件的发生。

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表明,在0到6岁之间,儿童的心理呈现出阶段性的连续变化。每一阶段儿童都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只有抓住这些突出特征才能对症下药,对婴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

0~1岁无须挫折教育

儿童的行为多是无意识的,成人的悉心照顾会使他们获得一种安全感,从而使它能够以成人为“安全基地”进行各种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这种探索还无所谓成功和失败,所以不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也就无须进行挫折教育了。

1~3岁遇到困难才鼓励

这一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因为出现了许多对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语言形成、思维萌芽、自我意识的萌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因为一但儿童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就开始“闹自立”,在行动上什么都要“自己来”!而对成人的话很少听从。

家长们对此常伤脑筋。这个时候,您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遇到困难,然后再进行鼓励。比如,这个阶段孩子的动作能力刚刚发展,尤其是在初期,走路还不够稳,却常要去走一些不平的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摔倒之后就放声大哭,这时您不要去扶她,而应鼓励她“自己站起来”。

3~6岁寓教于游戏

儿童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少了成人的很多约束。而对于成人来说,游戏也正可以作为了解自己孩子心理的绝好工具。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儿童常会把在平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在游戏中加以发泄,和孩子一起游戏,您常可以找到平时找不到的症结所在,这时您就可以用“角色语言”鼓励她,您会发现这比在平时的劝解更加有效。比如有一个内向的孩子,平时无论干什么都显得很没信心,别人鼓励她却常常是无功而返。她的父母费了很大力气也找不出原因。在一次游戏中,她的妈妈以一个她喜爱的小动物的“角色”和她对话,才发现原来以前有小朋友说她笨。以后,这位妈妈就注意让孩子做一些她胜任的事情,慢慢培养起了这个孩子的自信心。这里有一点提醒您一定要注意:前一阶段的鼓励收效不大,滥用没有实际内容的鼓励反而会事倍功半。

幼儿心理特征与年龄关系

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即有不同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1、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2、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在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像等心理活动之中。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

3、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幼儿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

得了抽动症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第一,继发学习困难

抽动症患儿由于经常不自主的抽动或发声会引起患儿注意力分散,严重的患儿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

第二,个性发展问题

儿童抽动症多在儿童时期发病,而这一阶段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我的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有抽动症的儿童由于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则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的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会发展成品行障碍。

第三,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也会逐渐扩大,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抽动症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有效控制,会严重影响患儿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缺乏爱抚会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世界上普遍认为儿童需要3种食品——饮食营养、知识和爱,婴儿同样如此。

婴儿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在受到爱抚、情绪良好的状态下,通过玩获得知识。当婴儿缺乏爱抚和教养时会引起动作不协调、情感缺乏、肌肉和筋骨、关节器官等不能正常发展,机体也不能进行最大限度的新陈代谢。而良好的情绪,对一切生理过程——呼吸、循环、内分泌等活动均有良好影响,并能提高全身的能动性,这对3个月以下婴儿尤其有特殊的作用。因为在出现能愉快活跃的活动前,婴儿通常很少活动,而只要他觉得高兴,就会在醒时微笑、呀呀学语、手脚不断伸直和弯曲地活动着,这将促使四肢弯曲的过强张力逐渐消失,使对抗肌的活动得到调整,手在胸部的自由活动都可以为抓物能力的形成作准备。婴儿身体好,身上干净,吃饱奶的舒适状态并不能引起他的积极情绪。引起他的积极情绪的条件是与父母以及周围成人的亲切来往,不断满足的各种需要,以及认识周围事物等。如果婴儿得不到母亲的亲切关怀,可能母亲不喜欢他或常不在家,母亲对孩子不闻不问,缺乏爱抚和感情上的交流,婴儿实际在精神上已被遗弃。日复一日,孩子可以形成“情感缺乏”,缺乏必要的教育和促进智力发展的必要因素,影响日后个性的形成,常常导致发育迟缓。但如能有托儿所可亲近的保教人员的关怀,也是可以获得平衡的。

两岁宝宝的心理你了解吗

宝宝的心理发展和特征一:执拗期

两岁左右的孩子正处在第一执拗反抗期,很多家长发现本来很听话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突然开始逆反了,甚至跟家长对着干,你越让他做很么他越不做什么,特别在两岁到三岁这种情况达到高峰,家长非常不理解,认为是孩子不听话了、不好管,甚至为了让孩子听从说教而采用极端的方法,轻则指责重则打骂。

而这种现象并没有随着家长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有更为严重的倾向出现,而这种阶段会出现在第二执拗反抗期,就是我们说的青春期而出现爆发。儿童心理学研究认为,所有在幼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在青春期都会出现爆发的状况。所以家长在这个阶段,对于儿童的逆反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分析。

宝宝的心理发展和特征二:自我意识萌发

两岁左右的孩子形成自我意识非常关键的时间点。当孩子在一岁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动作出现,就是直立行走。这被称之为真正脱离母体。正是因为独立行走的出现,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发现从此开始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自己的思想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他们开始对于“我”出现了认识的萌芽。

在两岁左右这种自我认识进入到一个更强烈的阶段。他们开始觉得自己就是家中的主人,是主宰者。只要是他们想的都可以做到,这是从最初的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得到的一种初步认证。而家长还停留在对婴儿阶段的照顾方式,对孩子的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而为之。而孩子虽然不具有强大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进入到非常关键的分水岭。孩子的想法就是: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尝试吗?我可以体验吗?我可以参与吗?我可以感受吗?......孩子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来认知世界,并获得最自然的成长力量。所以这种强大的自然的力量和家长的强烈的呵护关爱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一个是我要做,一个是我替你做。所以孩子会不断的和家长产生逆反,背道而驰,来不断的获得“我”是真实存在的。

只有这种自我意识建立健康的、正常的引导和培养,才会让孩子的未来人格特质拥有良好的基础。一个在幼年迷失自我的孩子,缺少自我存在感的孩子,都会产生消极的、不良的、丧失安全感的表现。

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

抓住关键期解决儿童心理问题

在王慧看来,儿童在校园生活中面临两大心理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交往问题。而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一定要在关键时间段内进行。“现在,妈妈们生育年龄普遍提高、剖腹产概率提高、母乳喂养概率减少、隔代教养的现象比较多。因为规则意识缺乏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相对比较集中。”

王慧介绍,注意力缺陷的问题,是目前比较多存在的问题。占全国学生比例大概5%到6%,全国一共有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注意力缺陷的患儿,相当于平均每个班级就有一到两个孩子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由于家庭教养方式引发的心理疾病也不容忽视。就全国来说,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

在上海,由于生存压力大,父母忙于工作,隔代教养的问题就比较突出。孩子们在四到六岁的幼儿园时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如果规则意识没有培养好,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导致儿童在入学后无法很好适应,容易造成孩子的一些自私自利、情绪波动性大、攻击性强等一系列问题。

“二孩政策”之后要更关注大娃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对于很多独生子女儿童来说,可能会面临一个情感缺失。对此,徐静特别提醒家有二孩的家长们,对大娃的情绪问题尤其要加以关注。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在家庭中,小孩子也是处于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在零到六岁的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来练习怎么和同伴交往,到学校后,遇到同龄人就会存在交往困难。其实,二孩政策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但是从情绪上来看,有些孩子在成为哥哥、姐姐之后,可能会感觉父母的爱被弟弟、妹妹剥夺了,会有失落感。如果家长能够把孩子遇到的问题,做理性的教育思考,有多子女的家庭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长。”

感统训练的作用

感统训练的作用

第一,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发展儿童的智力。

第二,感觉统合训练可使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入正常的教育之中。

第三,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

第四,感觉统合教育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培养儿童愉悦的心情,使儿童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二)促使儿童注意力集中

(三)感觉统合训练有助于特殊儿童建立自信

第五,感觉统合训练可培养儿童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

第六,培养儿童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七,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婴儿心理发展阶段

据研究调查,胎儿时期宝宝心理活动有限,进入婴儿期心理活动才能通过实践得以体现。

初级阶段——感知阶段

所谓感知阶段就是指心理学中的感觉、知觉阶段,这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新生儿刚出生3、4个月时还不会走路,只能通过感觉器官去接触和了解外界。所以,婴儿心理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就是让婴儿多接触环境。家长可以抱着孩子到处走走,让孩子在安全情况下多触碰物体。不会走的宝宝一般都只能躺在摇篮看到上方的物体,视野范围有限。所以宝宝需要早点坐起来,这样能看到躺着看不到的物体和色彩,视野范围也更加开阔,有助于发育大脑。

中级阶段——高级心理活动

经历了初级的感知阶段的发育,婴儿的思维、情感、兴趣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一阶段婴儿开始学会爬行,爬行也成了婴儿高级心理活动的助力。在初级阶段,婴儿无法移动,没有思维、兴趣等高级心理活动。但是,当婴儿会爬行的时候,婴儿会爬向想要到东西。比如喜欢某一种颜色,就会爬向那种物体,甚至在成功触摸后变成情感体验。研究表明,在婴儿会直立行走前的5、6个月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就是宝宝的爬行阶段。一旦这个阶段宝宝不会爬行,就可能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症。

高级阶段——简单人际交往

这里所指的简单人际交往不是成年人的交往,主要是宝宝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直立行走的能力的配合。简单交往阶段离不开两大基础:语言和直立行走。所以,在宝宝适龄的时候进行科学的早教是很有必要的。宝宝通过直立行走去接触物体,扩大了视野;通过语言去表达喜好,但是婴儿的语言不会成句,成人无法理解,所以需要配合动作。

婴儿心理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感知阶段

所谓感知阶段就是指心理学中的感觉、知觉阶段,这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新生儿刚出生3、4个月时还不会走路,只能通过感觉器官去接触和了解外界。所以,婴儿心理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就是让婴儿多接触环境。家长可以抱着孩子到处走走,让孩子在安全情况下多触碰物体。不会走的宝宝一般都只能躺在摇篮看到上方的物体,视野范围有限。所以宝宝需要早点坐起来,这样能看到躺着看不到的物体和色彩,视野范围也更加开阔,有助于发育大脑。

中级阶段——高级心理活动

经历了初级的感知阶段的发育,婴儿的思维、情感、兴趣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一阶段婴儿开始学会爬行,爬行也成了婴儿高级心理活动的助力。在初级阶段,婴儿无法移动,没有思维、兴趣等高级心理活动。但是,当婴儿会爬行的时候,婴儿会爬向想要到东西。比如喜欢某一种颜色,就会爬向那种物体,甚至在成功触摸后变成情感体验。研究表明,在婴儿会直立行走前的5、6个月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就是宝宝的爬行阶段。一旦这个阶段宝宝不会爬行,就可能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症。

高级阶段——简单人际交往

这里所指的简单人际交往不是成年人的交往,主要是宝宝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直立行走的能力的配合。简单交往阶段离不开两大基础:语言和直立行走。所以,在宝宝适龄的时候进行科学的早教是很有必要的。宝宝通过直立行走去接触物体,扩大了视野;通过语言去表达喜好,但是婴儿的语言不会成句,成人无法理解,所以需要配合动作。

婴儿期各个阶段的挫折教育

0~1岁无须挫折教育

儿童的行为多是无意识的,成人的悉心照顾会使他们获得一种安全感,从而使它能够以成人为“安全基地”进行各种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这种探索还无所谓成功和失败,所以不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也就无须进行挫折教育了。

1~3岁遇到困难才鼓励

这一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因为出现了许多对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语言形成、思维萌芽、自我意识的萌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因为一但儿童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就开始“闹自立”,在行动上什么都要“自己来”!而对成人的话很少听从。

家长们对此常伤脑筋。 这个时候,您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遇到困难,然后再进行鼓励。比如,这个阶段孩子的动作能力刚刚发展,尤其是在初期,走路还不够稳,却常要去走一些不平的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摔倒之后就放声大哭,这时您不要去扶她,而应鼓励她“自己站起来”。

3~6岁寓教于游戏

儿童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少了成人的很多约束。而对于成人来说,游戏也正可以作为了解自己孩子心理的绝好工具。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儿童常会把在平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在游戏中加以发泄,和孩子一起游戏,您常可以找到平时找不到的症结所在,这时您就可以用“角色语言”鼓励她,您会发现这比在平时的劝解更加有效。比如有一个内向的孩子,平时无论干什么都显得很没信心,别人鼓励她却常常是无功而返。她的父母费了很大力气也找不出原因。在一次游戏中,她的妈妈以一个她喜爱的小动物的“角色”和她对话,才发现原来以前有小朋友说她笨。以后,这位妈妈就注意让孩子做一些她胜任的事情,慢慢培养起了这个孩子的自信心。这里有一点提醒您一定要注意:前一阶段的鼓励收效不大,滥用没有实际内容的鼓励反而会事倍功半。

感统训练对宝宝的好处

第一,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

工具/原料

第二,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发展儿童的智力。

第三,感觉统合训练可使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入正常的教育之中。

第四,感觉统合教育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培养儿童愉悦的心情,使儿童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二)促使儿童注意力集中

(三)感觉统合训练有助于特殊儿童建立自信

第五,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第六,感觉统合训练可培养儿童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

第七,培养儿童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抽动症要是不治疗会有怎样的后果

1.继发学习困难。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相关推荐:家长疏忽很忧心 抽动危害需警惕!

2.个性发展问题。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 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3.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 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 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

相关推荐

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大致要经过四个关键时期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他们的心理发展究竟会经历那几个阶段呢,而每个阶段又会着哪些不同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呢?就专家介绍,孩子心理发展大致要经过四个关键的时期: 儿童期(0~1.5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这一阶段的宝宝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对外界信任感的建立,及相信外界的环境是安全的,是自己所能接受的。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他能增强孩子的自我力量。据人人干的儿童敢于希望,赋予理想,具强烈的未来定向。 儿童期(1.5~

麻醉发展阶段

1.古代麻醉发展阶段--麻醉的发现与萌芽 从史前时期开始,古代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岁月。人类在劳动和生活中,不断地寻找减除因灾害或禽兽引起的创伤或疾病疼痛的药物和方法。“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很久以来就千方百计寻找治病止痛的良药。 在此其间出现过应用鸦片、大麻、曼佗罗等天然植物药物镇痛,但从麻醉的概念来看,不论其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均与现代麻醉应用的药物和方法无法相比,尚处在萌芽状态。 2.近代麻醉发展阶段--临床麻醉学的形成 从18世纪开始,乙醚等全身麻醉成功地应用于外科手术,

BB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

8岁前婴幼儿教育非常重要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 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

儿童教育父母要用心

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从即时模仿发展到延时模仿,自己的想象,在游戏中推理的表现等。这一阶段是在感知运动阶段之后产生的,大概在7岁之后又会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产生逻辑结构的阶段,因此,对于这一阶段儿童的教育应注意:一是多让儿童参加实践活动,多接触未知事物和人物;二是要引导儿童思考,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等类似的问题;三是给儿童想象的空间,即使这些想象可能会比较离奇。这样会利于儿童在这一阶段积累更多的思维加

儿童心理学问题受那些因素影响

在正常的遗传条件下,周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精神心理发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使气质中的优点得到发扬,弱点得到克服,出生后的环境影响来自家庭、托幼机构、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接触最密切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最大。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良好的道德品德,充满着爱的安定环境和丰富充实的生活使儿童获得健康的心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对儿童早期情绪和性格的形成深刻的影响。溺爱和照顾过多会使孩子养成幼稚、胆怯、任性、粗暴、无责任心、社会适应性差、依

胎教对宝宝心理发展啥作用

根据胎教的临床统计数据表明:胎教能够对宝宝心理发展起到良好的影响作用。母亲在孕期对胎宝宝持消极态度,则宝宝出生后将不愿向母亲敞开心扉,还会不愿学习、爱哭以及不愿与人接触等不良表现;如果母亲在孕期能够注意心情舒畅,不断地对胎宝宝讲话,经常关心并爱抚他,这样的宝宝出生后会具备以下6个特征。 a.总是爱笑。 b.夜间不常哭闹。 c.学习语言的速度快。 d.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强。 e.性格开朗活泼,喜欢与人接触。 f.右脑的发育良好,即儿童的想象能力、直觉、创造能力、空间感都比较好,这样的宝宝长大后个人能力会

儿童狂躁症怎么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于小儿狂躁症的治疗效果不是很好。 由于儿童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在心理治疗中容易出现不配合的情况。而在认知改变方面,儿童的认知尚未成型,难以干预。但是,采用行为主义的治疗方法,即对于儿童的正常行为进行鼓励,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进行惩罚。对于儿童狂躁症一定的作用。

脑白质多发性硬化与性生活

多发性硬化病人的心理发展何改变呢?研究人员以艾里克森理论对此作了调查。一个成年人在他整个生命周期中所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发生特定的心理社会危机,如果个体能胜任地解决它就将给他(她)提供对付下一阶段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与多发性硬化关的4个发展阶段是: 青春期:是青春发动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其心理社会危机是性别同一性对性别同一性障碍; 青年期:属生殖器期,其危机为亲昵对疏远,也就是说能否建立健全的人际关系; 成人期:属生殖能力旺盛期,心理社会危机为生殖旺盛对生殖力低下; 老年期:属感觉方式普遍化,心理社会

家长如何做好五岁宝宝的教育

第一,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游戏的选材应由成人来决定,但注意游戏的内容要适合五至六岁儿童心理特征。这一点,成人要慎重的选择。 第二,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道理。如住在楼上,应告诉她们不要在楼上跳,否则会影响楼下的正常生活。五至六岁儿童喜欢问问题,在这方面,成人应该耐心,可能的话每个都应该回答。只这样,才能养成幼儿爱问问题的好习惯,才能使幼儿明白更多的道理。 第三,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益的活动。五至六岁儿童一定的兴趣爱好,当发现儿童某一方面的兴趣倾向时,我们应该

要警惕和预防性心理发育障碍

个体在身体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心理(包括性心理)的发育过程。关性心理的发育过程不少学说,其中S.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育理论影响最大。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伴随性的发展发展。其中,性不仅指两性关系,而且包括一切使身体产生快感的情感。 他认为,人的心理性欲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生殖器前期,包括口欲期和肛欲期。在此阶段,婴幼儿的吸吮活动、大便的排泄和滞留均可使其获得快感。二是自恋期。在这一阶段,孩子对自己的生殖器发生兴趣,手淫成了获得快感的主要行为。三是乱伦期。男孩的性爱对象我选择母亲。而女孩子则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