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寨卡病毒 塞卡病毒对新生儿的危害

寨卡病毒 塞卡病毒对新生儿的危害

寨卡病毒虽然对成人危害不大,然而孕妇在妊娠期间感染塞卡病毒后,病毒会感染孕妇后,可能会导致胎盘感染,并进一步可导致胎儿畸形和脑损伤。其产下的新生儿会出现小头症状,患有该病的婴儿头部会比一般正常大小略小,婴儿脑部也有可能出现发育不完全的情况,可能导致新生婴儿畸形并留下后遗症,甚至还会引起死亡。

塞卡病毒症状

与埃博拉病毒一样,塞卡病毒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病毒会通过蚊虫叮咬人体后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也会通过性传播或者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寨卡 病毒后,产下的婴儿会出现小头症。

感染塞卡病毒的症状

塞卡病毒引起的症状就像是登革热的温和形式,但是塞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的会表现出轻微症状,如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和结膜炎等,其症状较为温和,通常不到一周即可消失,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并且病不多见。然而如果云发感染后,可造成新生儿人出现小头症。

为了胎儿健康准妈必须了解寨卡病毒

病毒是一件非常可怕的微生物,它生存能力极强并且随着环境变化进行改变。历史上,世界很多地区都不同程度遭到鼠疫、霍乱、天花等病毒袭击,夺走无数人的生命。即便是到了高度发到的二十一世纪,非典、禽流感依旧令人谈虎色变,近些年,更出现了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新型病毒。非洲埃博拉病毒的硝烟刚刚散去,一种名为寨卡的病毒又开始在中南美洲肆虐。

截至1月27日,已经有美洲、非洲、欧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报告出现寨卡病毒,其中巴西疫情最严重。其实寨卡病毒离我们并不远,东南亚国家也是这种病毒的流行区域,1月19日,台湾发现首例境外移入寨卡病毒感染个案。

寨卡病毒通过受到感染的伊蚊属蚊虫叮咬传播到人,这主要涉及热带地区的埃及伊蚊。它与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蚊虫相同。考虑到蚊子生存和繁殖环境的扩张,同时受城市化与全球化影响,寨卡病毒有潜力成为主要的都市流行病。

寨卡病毒对准妈妈威胁最大

准妈妈最需要了解寨卡病毒,因为寨卡病毒会直接导致新生儿患小头畸形症,2015年11月28日,巴西卫生部宣布,对一名患头小畸形症的婴孩进行尸检时在其体内发现了寨卡病毒,另外两名产妇的羊水里也找到了寨卡病毒,而她们的孩子均患有头小畸形症。

2015年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泛美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寨卡病毒的全球警告。在警告中,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正式承认,在巴西传播的寨卡病毒可能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症有关。

据新华社报道,巴西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寨卡病毒可在孕妇妊娠期间“穿透”胎盘。而正常妊娠期间,胎盘中有子体与母体各自独立的两个循环系统,母血与子血分开、互不干扰,选择性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孕妇发生感染时,病原微生物一般不能穿过胎盘侵入胎儿体内,这种起着保护作用的“关卡”被称为胎盘屏障或血胎屏障。

巴西卡洛斯?沙加斯研究所对巴西一名出现稽留流产(又称过期流产或死胎不下)的孕妇进行了样本分析。巴西病毒学家克劳迪娅?桑托斯表示,研究人员在胎盘组织中发现了寨卡病毒的RNA(核糖核酸),这一结果证实寨卡病毒可穿过胎盘屏障。

研究人员在孕妇胎盘样本的霍夫鲍尔细胞中发现了寨卡病毒,这是一种在妊娠早期的胎盘中大量存在的巨噬细胞,可以防止病原体从母体传给胎儿。研究人员认为,霍夫鲍尔细胞可能就是寨卡病毒的“传播者”,其过程可能和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类似。

有什么好的预防方式?

寨卡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蚊媒病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或者疫苗。最佳预防方式就是避免蚊子叮咬。防止蚊子叮咬会保护人们免患寨卡病毒,也不会患上通过蚊媒传播的其它疾病,比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

寨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

与埃博拉病毒一样,寨卡病毒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病毒会通过蚊虫叮咬人体后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也会通过性传播或者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产下的婴儿会出现小头症。

寨卡病毒是什么病毒

寨卡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寨卡病毒最早于1940年代在非洲被发现,此后也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美洲地区。

由于传播该病毒的伊蚊(又名黑斑蚊,是一种蚊科库蚊亚科伊蚊属昆虫,伊蚊属蚊虫通称伊蚊,分布全世界)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病毒的爆发很可能会传播到更多国家。

寨卡病毒通过什么传播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传播是寨卡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蚊虫叮咬后,经过约3-12天的潜伏期后,约五分之一感染者会发病出现症状,约2-7天后自行好转。

寨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间,有报道称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发流行中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出生的新生儿头围与匹配的相同性别和孕龄的孩子比,低于平均值超过了两个标准差)。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共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35例小头畸形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性脑组织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基底节区域。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能见到。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然而,在解释婴儿小头症与寨卡病毒之间的关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调查。

寨卡病毒通过什么传播 母体传播

寨卡病毒可能通过母体传播导致胎儿感染病毒。此外,女性怀孕期间感染寨卡病毒还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小头症,造成新生个儿出现智障、发育迟缓和癫痫等症。

塞卡病毒死亡率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20nm,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环。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该病毒活动一直比较隐匿,仅在赤道周围的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散发病例。

最早一次暴发流行是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铺岛,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年-2014年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感染了约32000人。伊蚊还传播黄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种病毒,包括登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黄热病毒,也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几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随伊蚊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后。类似的规律开始于2013年,当基孔肯雅病毒从西到东传播时,寨卡病毒紧跟而来。 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但近期证实,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也可能传播。 被感染后的常见征状包括发烧、疹子、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和结膜炎(红眼)。其病情通常较温和,征状可持续数日至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寨卡热。

罕见病毒致婴儿小头畸形

在巴西伯南布哥州,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被父亲放在水桶里纳凉,孩子爸爸说,宝宝喜欢水,这样可以他让感觉舒服些,婴儿的头部比正常人明显偏小。近段时间,由蚊子传播的Zika病毒迅速蔓延,而该病毒可能与导致婴儿患上“小头症”。巴西今年已有2700名婴儿怀疑患上小头症,其中29人死亡,主要集中在东北部,而去年巴西只有147宗小头症个案。

“小头症”是一种脑神经失调病症,患者脑部发育不全,终身不能自理生活。巴西科学家在解剖一个小头症女婴后发现该种病毒,另外两名怀有小头症婴儿的孕妇,羊水亦有同样发现。

巴西今年已有2700名婴儿怀疑患上小头症。巴西卫生部门称,今年以来巴西新生儿“小头症”病例激增与孕妇受蚊虫叮咬感染寨卡(Zika)病毒有关。由此,巴西卫生官员近日给国内家庭提出了一条非同寻常的建议:暂勿怀孕。

2014年,“小头症”病例数量飙升之时,医生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与Zika病毒的出现同步。很快,这些医生发现,大部分病儿的母亲在怀孕早期曾报告出现轻度发热、皮疹和头痛等Zika病毒样症状。11月28日,巴西卫生部宣布,在尸检中发现一个先天性小头畸形的婴儿携带有Zika病毒,两者之间的关联得到确认。

相关新闻: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关于兹卡病毒全球警告

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泛美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兹卡病毒的全球警告。在警告中,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正式承认,在巴西传播的兹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症有关,并建议孕妇要特别注意防止蚊虫叮咬。

据悉,今年已经在9个国家发现了感染兹卡病毒的病例,分别是巴西、智利的复活节岛、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墨西哥、巴拉圭、苏里南和委内瑞拉。近期以来,巴西疫情情况严重。

巴西卫生部称,兹卡病毒是黄热病毒的一种,由埃及伊蚊传播,感染症状为低烧、瘙痒、身体出现红色斑点等,也证实近期在巴西东北部集中爆发的新生儿小头畸形症与感染兹卡病毒有关。巴西卫生部官方统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全国共上报1248例疑似新生儿小头畸形症病例,已死亡7人。上述病例绝大多数来自巴西东北部,疫情最严重的伯南布哥州上报病例达646例,超全国半数。11月29日,伯南布哥州宣布自12月1日起进入卫生紧急状态。

中国驻累西腓总领馆提醒拟赴巴西东北部地区和在该地区的中资机构和中国公民及时关注巴西卫生部网站公布的有关疫情信息,采取必要卫生防疫措施,特别是要注意防止蚊虫叮咬;建议该地区孕妇谨遵遗嘱,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如有不适及时咨询医生或就诊。

寨卡病毒的症状 注意事项

寨卡病毒感染者发病,多数临床症状轻微,死亡病例罕见。但是如果孕妇被感染则可能在怀孕期间或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染给她的孩子,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夭折。所以准妈妈们应提高警惕性。

相关推荐

怀孕吃药了小孩能要吗 孕期用药的种类对胎儿的影响

根据药物对胎儿可能产生的危险和不良影响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掌握了五个分级,在用药时就可以根据情况用药了。 A级是已证实对人类胎儿无不良影响,是最安全的。如抗甲状腺素的甲状腺片。 B级是对胎儿无危害证据,动物实验可能对胎儿有害。如抗感染药物中的青霉素、头孢唑琳(先锋霉素V)、头孢曲松(头孢三嗪)、大观霉素(壮观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洁霉素)、克林霉素(氯洁霉素)、磺胺甲恶唑(新诺明)、乙胺丁醇、甲硝唑等;降压药中的硫酸镁;降糖药中的胰岛素;激素中的泼尼松;以及消炎痛等。 C级是不能排除危害性,动物实验

塞卡病毒能治愈好吗

被感染后的常见征状包括发烧、疹子、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和结膜炎(红眼)。其病情通常较温和,征状可持续数日至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 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但有事列表明感染塞卡病毒的孕妇有可能分娩出小头畸形儿

损伤新生儿听力的原因有哪些

感染胎内及新生儿期的感染(包括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先天性梅毒和细菌性脑膜炎等)均是造成小儿听力损害的重要因素。高胆红素血症重度黄疽所致胆红素脑病的新生儿中有60%并发听力损害,且多为双侧性。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如新生儿窒息)亦可影响听力。低出生体重儿4%-16%体重小于2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存在听力损害,可能是由于早产,加上各种并发症(如高胆红素血症、低氧血症、酸中毒、呼吸暂停)造成脑损害。其他如长期、大剂量应用耳毒性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利尿药(如呋塞米),听力受损的风险

孕妇如何预防单纯孢疹病毒

孕妇如果在怀孕20周前,不小心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流产机率可高达30%以上。如果是20周以后感染的,也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如果在分娩时,新生儿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新生儿会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大面积疱疹等现象,死亡率更是高达70%,幸存者也多数会留下精神系统后遗症。 单纯疱疹病毒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所以孕妇预防单纯疱疹病毒很重要。生殖器疱疹是通过性传播的,加强性生活自律是最佳的预防措施。

夏天如何驱蚊 蚊子叮咬,仅仅是咬个包那么简单吗

蚊子叮咬人体后分泌毒液,人体识别后会有防御反应,释放炎性物质组胺,产生瘙痒肿胀的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被蚊子叮咬一下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在被叮咬处会有疼和痒的感觉,如果瘙痒厉害,宝宝会因此而烦躁、哭闹,甚至影响睡眠。还有少数孩子因为被蚊子叮咬而出现过敏或感染疾病。 1、如果孩子是过敏体质,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淋巴炎,被叮咬之处会出现明显的红肿,比如胳膊上被蚊子咬一下,整个胳膊都会肿起来。 2、患上各种蚊子传播的疾病。比如寨卡病毒引起的感染、登革热、乙脑、疟疾、黄热病等。如果蚊子叮咬后传

孕期高血压对胎儿的影响

孕期如果出现高血压,并且不加以控制,对胎儿的影响很大,可能造成胎儿早产、宫内死亡、新生儿窒息情况,也就是说孕期血压越高,对胎儿危害就越大。

寨卡病毒是什么 预防意见

尽量避免去疫情高发地区,同时提醒已怀孕或备孕的女性,如果必须前往疫区区,应先咨询医生意见,在当地做好防蚊虫准备,例如穿长袖衣服、使用防蚊虫类药物。同时,因为该病毒以伊蚊为传播媒介,做好室内以及周边环境的清洁非常重要,通过清理积水、垃圾等,可以有效减少伊蚊的繁殖空间,可能帮助减少寨卡病毒感染。

如何检测寨卡病毒

目前,检测寨卡病毒的标准检测方法是对样本进行PCR,分析样本中的病毒RNA探针是否存在,虽然这种方法能很好的检测到病毒,但是病原体的RNA很快就会被降解掉。“在患者把样品送入临床时,病毒也许已经消失,或者只能抓住它的尾巴了,这超过了检测时间限制,”Vasilakis说。 临床医师和流行病学家希望能在出生前几个月里就确定婴儿是否感染了寨卡病毒,为此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种称为蚀斑减少中和试验(Plaque Reduction Neutralization Test) 的检测,这种方法

新发现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病毒有什么

2001年以来许多新的人类病毒被发现,其中人类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人类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hCoV)NL63和HKU1, 以及人类博卡病毒(human Baca Virus,hBoV)均已被证实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也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

病毒性感染是危害我国人民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通过乙肝疫苗等抗病毒措施,乙肝母婴传播风险目前可降至1%以下,甚至达到完全阻断。 记者在论坛上获悉,目前仍有5%—10%的高病毒载量乙肝孕妇所生婴儿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侯金林介绍,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危害的重要举措。研究显示,在乙肝疫苗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基础上,结合更多有效的抗病毒措施,能够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目前,妊娠乙肝防治示范基地医院可以降低至1%以下,甚至达到完全阻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介绍,达到并保持高水平乙肝疫苗接种率是我国乙肝防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