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肌缺血的早期症状都有哪些
老年人心肌缺血的早期症状都有哪些
1.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2.心肌缺血的症状还包括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3.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也可能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4.心肌缺血患者还会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5.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心肌缺血患者可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这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6.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心肌缺血患者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老年性心肌缺血的症状
(1)ST段低压程度相同而持续时间长、发作次数多:老年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低压程度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8±0.6mm和1.7±0.6mm,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0.3±8.4min)明显长于中青年人(7.5±6.1min),人均阵次也明显高于中青年人。这可能与老年人冠脉病变较重、痛阈值升高及心肌退行性变有关。随着ST段低压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及发作频率增加,心肌缺血检出率降低,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升高。这是常见的老年心肌缺血的特点。
(2)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多:也是常见的老年心肌缺血的特点。老年心肌缺血发作时,出现Lown 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显着高于中青年人(分别为52.4%和32.7%)。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较重的心律失常也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约有半数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心肌缺血所致。严重心律失常与猝死有关,心肌缺血I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故心肌缺血伴严重心律失常者应积极治疗。
(3)发作的时间节律性有异同:一般认为心肌缺血在上午多发、午夜少发。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一样,高发时间仍然在上午6~10时,可能与晨起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强及纤溶活性低下等因素有关。因为SMI发作前有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而且β阻滞药能降低这一时区心肌缺血发作频率,提示心肌耗氧增加在这一时间SMI发作起一定的作用。但夜间2~6时SMI发作频率,老年人(18.1%)明显高于中青年人(8.1%),这可能与老年人心功能差、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心室充盈压升高及左室扩张有关。因此,治疗老年心肌缺血时,应考虑到夜间的药物浓度。这同样属于老年心肌缺血的特点。
心肌缺血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突发的心动过缓、血压降低或晕厥者。
2.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咽喉痛及烧灼感、紧缩感,牙痛等。
3.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时伴有大汗。
4.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5.饱餐、寒冷、饮酒后出现胸痛、胸闷者。
6.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7.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冬季须警惕无症状的心肌缺血
冬季是心肌缺血的高发期。这和寒冷刺激有关系。低温会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让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提高了心肌耗氧量。寒冷还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让人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甚至急性心血管事件。在低温状态下,为了保持自身的温度,血管会生理性地收缩,这也会诱发血压突然升高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所以,这个季节是心肌缺血患者的多事之秋。
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心肌缺血患者不会出现胸闷、气短和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个人感觉良好。这种隐匿性的心肌缺血更加危险。隐匿性的心肌缺血多发于四五十岁的人身上。这个年龄段的人心血管代偿能力较差,侧枝循环不如老年人。一旦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心肌会迅速发生坏死,引发心跳骤停,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而且,四五十岁的人由于没有症状来“提醒自己”,容易会像从前那样从事超负荷的工作或锻炼,同时没有任何治疗措施,这给心血管疾病突发带来更多可能。
如何才能鉴别自己有无心肌缺血?吴桂平说,心电图和冠状动脉照影就可以帮助人们来判断病情。一旦发现自己有心肌缺血,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冠心病的整体治疗方案来进行调理。除了必要的用药治疗外,患者必须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适当运动,保持心态平衡,在冬季注意保暖。平时外出时可带一些能够用于急救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在冬季,患有心肌缺血的人要避免过早地外出买菜、锻炼,洗澡的时候水温不宜过低或过高,以免发生意外。
心肌缺血患者早期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通过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对急性心肌缺血时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进行研究发现,在14种游离氨基酸的检测中,缺血15~30分钟时,有7种氨基酸含量明显上升,这说明与心肌缺血早期细胞器破坏、蛋白质降解加速有关。
其中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和组氨酸含量在缺血15分钟即有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各种氨基酸的中间代谢及各自的转换有关。而苏氨酸、甘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含量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这四种氨基酸均属代谢活跃的生糖氨基酸,其含量的下降可能与缺血时糖异生的增强有关。
游离氨基酸总量在缺血15~480分钟逐渐下降,组织内游离氨主要来源于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产物。在缺血30分钟,心肌组织内游离氨含量增高,这可能是心肌缺血早期蛋白质分解增强所致。游离氨基酸总量、苏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及组氨酸含量的下降是缺血心肌氨基酸代谢的特征性变化,因此测定缺血心肌游离氨基酸及组氨酸含量有助于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
老年人警惕“无症状性冠心病”
有一些冠心病在发病之前是没有明显症状的
一般心肌缺血的病人都伴有胸闷胸痛症状。临床上也有许多心肌缺血的患者,心电图表现为心肌缺血但患者并没有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这在医学上称为"隐匿性冠心病",亦称"无症状心肌缺血"。高龄老人和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塞时,可能无胸痛,而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健康体检时发现,心电图有明显的心肌缺血表现,而本人无心脏病史,也从无心悸、胸痛等症状。
如果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出现了频发多种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更要引起高度重视。
哪些老年人患上的可能性更高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疾病史和家族遗传史的人要特别注,你可能暂时无临床症状,但你的血液、血管已经有了病变,医学上认为这类病人是早期的冠心病人,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即使无症状的心肌缺血也应高度注意,长期坚持降脂降压,通过早期应用药物,防治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
研究认为,“无症状性冠心病”与长期、大量吸烟有关。调查显示每吸一支烟后,人对高温的痛阈就会升高,而不吸烟者痛阈无变化。研究表明,尼古丁会影响神经而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掩盖了冠心病病情的真相。
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病情也会发展,可发生心绞痛甚至猝死型冠心病,故切不可麻痹大意。患者应重视自我保健,必须戒烟,并接受正规治疗。
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患上冠心病,有症状和已明确诊断的患者自然会加强警惕,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防工作,远离无症状冠心病的易感因素,按时做健康体检。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可能会更好。
心肌缺血患者心肌酶活性的变化
研究发现,心肌缺血15分钟时,患者糖原磷酸化酶、分枝酶在缺血区呈阴性;琥珀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辅酶Ⅱ黄递酶、腺苷三磷酸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随缺血时间延长,酶活性逐渐减弱;而单胺氧化酶、非特异性脂酶、酸性磷酸酶等活性在缺血早期无明显改变。
有学者对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和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而常规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病变的心脏标本,应用28种酶进行染色观察,结果认为β-羟丁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谷氨酰胺酶的活性在缺血1小时即明显减弱,且自溶对其影响较小,可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
β-羟丁酸脱氢酶的活性检测是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一种较为有价值的酶。琥珀酸脱氢酶、辅酶Ⅱ黄递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腺苷三磷酸酶活性在心肌缺血早期即明显减弱。但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在心肌梗死3~6小时仍可检见,一天之内活性完全消失,呈持续阴性,因此琥珀酸脱氢酶最适于显示早期心肌缺血。
冠心病心肌缺血症状
关于心肌缺血:“心肌缺血”通常是心电图报告中,对心脏有ST-T改变的一个诊断术语,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等,如为青年人,以心肌炎、心肌病等较为多见,而中老年人则以冠心病多见。另外,中医的诊断与西医在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目前,诊断心肌缺血还应以心电图(动态或静息)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诊断为准。
你近段时间感到胸闷,心慌,时有头晕,以前无此症状,仍应进一步做检查,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心脏B超等;另外贫血、甲亢等也常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
如果经检查仍无明显异常发现,则说明你的主观症状多是功能性的。可不必太担心,这种症状常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患者以女性较多,心电图检查可有ST-T改变,酷似心肌缺血,患者可有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心前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这种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患者在服用心得安后症状可明显改善。
心电图检查做心得安试验后,低平、倒置的T波及S-T段的偏移,可恢复正常,称心得安试验阳性。借此可与冠心病的心肌缺血相区别。
如果为中老年人,心电图有ST-T动态变化,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有心肌缺血表现,或有较典型的冠心病心肌心肌缺血的症状(如典型的心绞痛等),则可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