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就晕警惕耳石症
抬头就晕警惕耳石症
秦女士最近一抬头就会猛地感觉天旋地转,头一摆正这种眩晕感又会慢慢消失,她整天变得小心翼翼的,都不敢活动了。来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耳石症。
耳石症听着陌生,实际上,来耳科看病的眩晕患者,30%得的是这个病,以中老年人为主。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负责平衡功能。内耳中有一层耳石膜,上面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我们称其为耳石。外伤、老年性退行性变、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病毒性迷路炎)等,都可能导致耳石脱落。脱落的耳石随头位变化可以牵引内耳淋巴,错误的平衡信息传递到大脑,就会引起眩晕及眼震。
因此,如果老是在特定的头位或特定的体位时,例如偏头、抬头、翻身、低头等,猛然出现眩晕,就要高度怀疑耳石症。这种眩晕往往比较突然、短暂,并且在摆正位置后眩晕会自己慢慢消失。
临床上有近95%的耳石症患者能通过手法复位康复。在做这种手法复位前,专科医生需要通过一个前庭的变位实验,来诊断疾病和确定具体受累部位。复位时,患者只需要配合医生仰卧在床上,将头悬于床头外,按指令旋转头部和身体,把耳石逐步“驱赶”回原来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手法复位不适合有颈椎病的患者,以免发生颈椎错位导致严重后果。对于继发耳石症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脑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中耳炎等,只有把导致耳石症的原发病彻底改善,耳石症才不会复发。
耳石症严重吗
耳石症简单治疗方法取仰卧垂头位,向患侧转45°,脸朝上,头及躯体向对侧转动,直至脸朝下,头位与中线成45°,与原仰卧位成135°,保持每种头位6~20秒,然后坐起,治疗过程中用50Hz振动器放于患侧乳突后.上述方法坚持用上10---15天,会有一定的效果.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治疗。
耳石症虽然痛苦,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不需服药,效果奇特,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种治疗方法叫做“手法复位治疗”。具体就是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经末梢,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
因此,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应首选神经内科就诊,排除其他急需处理的危重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如确诊耳石症可接受手法复位治疗。但由于目前许多神经内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极容易被当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即使被介绍到耳鼻喉科,也容易被基层医院或者大医院的年轻医生误诊为“梅尼尔病”。有人多个医院奔波,前后花费好几万也没有获得确诊。
是什么让你莫名其妙的眩晕
说到眩晕很多人都会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症状是不是眩晕,就是有时候觉得晕。”其实,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目眩主要是指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头晕主要是感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往往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出现眩晕时,都以为是贫血或是血压不稳造成的,很少想其他原因,其实造成眩晕的原因很多,耳石症和颈椎疾病就位列其中。
耳石症引发眩晕的原因
耳石症的医学名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它是指当头位快速移动到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伴随水平型或旋转型眼震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
人内耳中有一个维持平衡的器官——球囊和椭圆囊,这个两个“囊”的表面有一个耳石膜,耳石膜上黏附着一层碳酸钙结晶,这些钙酸结晶被称之为耳石。正常情况下这些耳石是附着在耳石膜上,人们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比如,头部外伤、或者局部结构退化等耳石掉落下来,耳石正好会掉在椭圆囊相连的三个半规管中,这些掉落的耳石会随着头位的变化而发生位置的改变,导致内淋巴的流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
颈椎病引发眩晕的原因
除了耳石症会莫名其妙的引发眩晕外,还有一种疾病也会引发眩晕,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颈椎疾病。颈椎病为什么会引发眩晕呢?据专家介绍,颈椎骨病引发晕眩主要是以下五个原因:
一、因颈椎病累及颈部肌群,引起颈部肌肉持久痉挛、收缩,导致肌肉的血流循环障碍,可游离出乳酸、5-羟色胺等炎性致病物质而引起头晕。
二、病变刺激、压迫或损伤第一、二、三对颈神经,尤以枕部为重,也可通过延髓或脊髓三叉神经核的反射作用,而使疼痛放射至头部,出现头晕。
三、因病变直接累及椎动脉,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产生头晕。
四、颈椎病直接刺激、压迫或牵拉头部头痛敏感组织而引起头晕。
五、病变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或颈部其他交感神经,使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颅内外动脉舒缩障碍而产生头晕。
耳石症会伴有耳鸣吗
耳石症可能会伴有耳鸣。耳石症又叫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于附着于耳石膜上的耳石发生脱离,在内耳的内淋巴液体游动,当人体头位发生变化时,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短暂性的一过性的眩晕。耳鸣是自己的一种主观感受,有的耳石症可能会伴有耳鸣。
耳鸣可能是肝肾阴虚引 起来的表现,肝经循行入于耳中,在肝肾阴虚的情况下,虚火上炎就会造成耳鸣的表现。可以采取滋补肝肾的措施进行调理,建议服用一段时间杞菊地黄丸。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当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为主的眩晕。时间一般较短,多少于一分钟。有时还会伴随着恶心、呕吐,一般不伴有耳鸣。
建议去医院中医骨伤科或针灸科诊治,最好做个颈椎CT或磁共振。可采取针灸、理疗、推拿、牵引等配合药物治疗。
耳石症应该如何治疗呢
耳石症虽然痛苦,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不需服药,效果奇特,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种治疗方法叫做“手法复位治疗”。具体就是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经末梢,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
因此,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应首选神经内科就诊,排除其他急需处理的危重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如确诊耳石症可接受手法复位治疗。但由于目前许多神经内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极容易被当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即使被介绍到耳鼻喉科,也容易被基层医院或者大医院的年轻医生误诊为“梅尼尔病”。有人多个医院奔波,前后花费好几万也没有获得确诊。其实耳石症能占到日常门诊眩晕病人的30-50%,而误诊率很高,目前医学界尤其是神经内科医生应当加强耳石症的教育。
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个别患者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一般门诊治疗即可,个别需住院多次复位。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皮枕头。目前有部分医院的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可行该项治疗。外地患者如果当地未能确诊,或者确诊后不能正确复位,也可联系到大医院诊治。
严重颈椎病、颈椎外伤、颈部动脉夹层、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需谨慎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耳石症手法复位看似简单,但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复位,以免发生危险。
耳石症本身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眩晕发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输液治疗。有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防止耳石症复发。
耳石症的症状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耳石症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
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不明原因眩晕注意是不是耳石症
“早上起床晚上睡觉,左侧翻身,都会眩晕心慌,我到处找医生。”周女士说,颈椎、头颅核磁共振等检查都做了,没有发现异常。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经过仔细问诊,神经内科医生发现:周女士的眩晕与体位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周女士的眩晕白天基本不发作,但晚上躺下、早上起床或翻身时经常发生,眩晕程度剧烈,常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与恐惧感,持续时间短,一般几秒钟或一两分钟旋转感就会消失。张医师有了大致的判断,之后的体位诱发试验结果证实了医生的诊断——是左后半管的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耳石症的病因
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的临床表现
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50-60岁女性为耳石症高发人群,诊断治疗时,必须做诱发试验,确定受累的半规管,才能进行正确复位。复位治疗效果非常好,大部分患者经过1-2次复位即可恢复,少数患者则需多次复位才能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在失眠、感冒、外伤、骨折或手术卧床等情况下耳石症会复发,此外,平时起床或躺下、翻身动作不宜太快,洗头也尽量不要低头洗。
张医师提醒道:“理发店躺着洗头也容易诱发耳石症,比如周女士就常常去家门口的理发店洗头,这种应尽量避免。市民朋友在做家务的时候,低头抬头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一旦发生眩晕,首先停止动作,并尽快到开展耳石复位的医院就诊,进行复位治疗,减轻症状。”
同时,除了中老年患者,近年来,一些“低头族”出现耳石症的现象不断攀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张医师说:“这与工作、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疲劳、长期失眠、外伤、剧烈运动或生理变化有一定关系。特别是面对电脑时间过长导致疲劳的人,也易患‘耳石症’。”
张医师提醒,“低头族”如果上网和看手机时间超过40分钟,最好站起来活动一下四肢,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运动,这样才能尽量避免耳石症的发生。
低头族易患耳石症
第一次听说耳石症,是从一个朋友亲身经历讲述中知道的。小编这个朋友是一个“码农”、“宅男”。他兴趣很少,每天主要生活内容就是上班,晚上也经常需要上网熬夜加班,下班时间或者周末休息时间就是摆弄手机,看新闻、玩微博、刷微信,走路的时候需要看手机,上班的时候用伏案工作。前段时间,他起床后,突然觉得整个人头晕发昏,天旋地转,甚至隐隐有想呕吐的感觉。第一时间,他跑到了医院,医生给他做了CT、MR、抽血化验,但是都没有查出问题,最后是一位神经内科医生对他进行检查,确认他患上了“耳石症”。
耳石症,小编认为这疾病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这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据医学资料显示,过去耳石症较多是在中老年群体中出现的,特别是女性。
耳石症与心理压力、疲劳、长期失眠、外伤、剧烈运动或生理变化有一定关系。另外,长时间低头工作和使用电脑、玩手机的人因大脑疲劳也易患耳石症。随着社会发展,时长竞争、岗位竞聘的日趋激烈,就业者工作压力大、熬夜频繁、作息不规律,移动互联快速发展及应用,许多年轻“低头族”依靠电脑及手机进行办公、娱乐,严重的甚至12个小时连续使用,导致这种疾病的群体出现了年轻化趋势。
是什么原因导致耳石症
肖立智介绍,目前,耳石症的确切发病因素仍不明确,可为一孤立的特发症状,亦可能由下列因素引发,其中原发性的耳石症占50—70%,与年龄增大、耳迷路发生老化或退行性变有关,也与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有关,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耳石脱落。此外,头外伤、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偏头痛、内耳手术、骨质疏松症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脱落。任何年龄的人,甚至儿童都可能患上耳石症,不过临床上最多见的病例还是中年女性。
眩晕多数1分钟内可缓解
如何知道自己的眩晕是由耳石症引起的呢?
肖立智解释,耳石症引起的眩晕与其他原因如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在症状上有所不同。耳石症引起的眩晕多与姿势的突然改变有关,如起床、躺下或翻身时,如果患者静止不动后眩晕多可在一分钟内缓解。不过在眩晕停止后,仍可能有走路时头重脚轻的感觉,就像喝醉酒后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会持续数小时或数天。
如果患者家属在身边,可以在眩晕发生时观察患者的眼睛,如果有明显的“眼震”(瞳孔会不停地转动),则耳石症的可能性比较大。医生对耳石症的诊断并不难,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后,再让患者坐在床上做一些姿势的变化,如从坐姿迅速变位卧姿,平躺时转动头位等,同时观察其是否有眼震——这叫做“变位试验及翻转实验”,即可快速诊断耳石症。
如果症状多样,医生可能给患者开具听功能、前庭功能、影像学等一系列检查,排除是否同时合并其他相关疾病。
不明原因眩晕注意是不是耳石症
经过仔细问诊,神经内科医生发现:周女士的眩晕与体位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周女士的眩晕白天基本不发作,但晚上躺下、早上起床或翻身时经常发生,眩晕程度剧烈,常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与恐惧感,持续时间短,一般几秒钟或一两分钟旋转感就会消失。张医师有了大致的判断,之后的体位诱发试验结果证实了医生的诊断——是左后半管的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耳石症的病因
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的临床表现
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50-60岁女性为耳石症高发人群,诊断治疗时,必须做诱发试验,确定受累的半规管,才能进行正确复位。复位治疗效果非常好,大部分患者经过1-2次复位即可恢复,少数患者则需多次复位才能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在失眠、感冒、外伤、骨折或手术卧床等情况下耳石症会复发,此外,平时起床或躺下、翻身动作不宜太快,洗头也尽量不要低头洗。
张医师提醒道:“理发店躺着洗头也容易诱发耳石症,比如周女士就常常去家门口的理发店洗头,这种应尽量避免。市民朋友在做家务的时候,低头抬头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一旦发生眩晕,首先停止动作,并尽快到开展耳石复位的医院就诊,进行复位治疗,减轻症状。”
同时,除了中老年患者,近年来,一些“低头族”出现耳石症的现象不断攀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张医师说:“这与工作、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疲劳、长期失眠、外伤、剧烈运动或生理变化有一定关系。特别是面对电脑时间过长导致疲劳的人,也易患‘耳石症’。”
张医师提醒,“低头族”如果上网和看手机时间超过40分钟,最好站起来活动一下四肢,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运动,这样才能尽量避免耳石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