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碧玉笋的植物学史

碧玉笋的植物学史

【性质】寒

【五味】甘

【热量】19.00大卡(79千焦)/100克

【功效】清热除火,生津止渴,化痰止咳,解毒,解酒,养肝,消食,止血凉血,安神除烦,明目,润肠,养阴补虚

【碧玉笋是什么】

碧玉笋 碧玉笋为金针母株割取后经遮光处理长出幼嫩茎叶部分之园产品。 由于生产方式类似韭黄,因此有人将其称为萱黄,有些农民因其经遮光处理长出颜色白嫩之茎叶而称其为白玉笋,另外一种未经遮光处理颜色翠绿者则称为翠玉笋。

辨别碧玉笋的好坏

生成过程

碧玉笋在栽培时,先选取生长势旺盛之植株,用电锯或其他刀具将金针植株地上部割除,再沿畦面搭设隧道式棚架,接者用PE塑胶布或其他不透光材料覆盖遮光处理,夏季约需14至18天即可採收,冬季则因温度低生长慢则需叁週以上。

怎么辨别碧玉笋的好坏?

以新鲜质嫩,肉厚节间短,肉质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无霉烂、无病虫害者为佳。

柚子的植物学史

柚与橘同时见于我国文字记载的约于公元前3至4世纪,其时长江一带已有橘和柚种植,并都被选为贡品。但是,我国古书有记载的柚是否与现今所称的柚同属一种植物,曾有争议。田中长三郎以日本一些古书和日本民间都叫香橙为 Yuzu 来推论认为我国古代所称的柚是香橙而非现今习称的柚。日语的 Yu 与汉语的柚同音,Yuzu 即汉语的柚子。其实,汉语的柚是柚,日语的 Yuzu 是日本民间叫的香橙,二者有别。不因二者同音就硬要中国人指的柚说成就是日本人叫的香橙,这样推论是不科学的,而且是本末倒置的。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始于秦汉而盛于汉唐。然而,早在秦汉以前的我国古书已有柚的记载了(见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就是说,柚一名先于香橙。的确,16世纪时,一些医学著作,还有少数本草,把柚与橙混淆了,将柚误认为酸橙以至宽皮橘类。因而《本草唐本志》(公元1578年)特为这个问题作了澄清。至于4世纪时裴渊的《广州记》,9世纪时柳宗元的诗文中提到的柚,以及12世纪时《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等著作中提及的柚无疑都是与现今所称的柚同为一个物种。因为南方不产香橙。由于柚的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品系繁多,本志仅简列其中的优良者及个别地区的风土品种。 依《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60.1条的规定,本种的合法名应是它。

柿子的植物学史

柿子的加工在我国有近千年的历史 ,主要是制成柿饼[1] 。北宋诗人张仲殊称美柿子︰“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今日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巴西是主要产地。中国产地主要在广西平乐和恭城两县,约占全国市场的70%,平乐县二塘镇,桥停黄新垌村,都是全国最大的柿子和柿饼交易点。

西红柿植物学史

番茄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地,至今仍有大面积野生种的分布。番茄属分为有色番茄亚种和绿色番茄亚种。

前者果实成熟时有多种颜色,后者果实成熟时为绿色。番茄属由普通栽培种番茄及与栽培种番茄有密切关系的几个种组成,大体上又分为普通番茄和秘鲁番茄两个复合体种群。普通番茄群中包括:普通番茄、细叶番茄、奇士曼尼番茄、小花番茄和奇美留斯凯番茄、多毛番茄;秘鲁番茄群中包括智利番茄和秘鲁番茄。现在栽培番茄的祖先是樱桃番茄。墨西哥较早驯化栽培,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后传到意大利,1575年相继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当时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始作食用栽培。

1768年米勒首次作出植物学描述,进行分类和定名。17世纪传入菲律宾,后传到其他亚洲国家。中国栽栽培的番茄从欧洲或东南亚传入。清代汪灏在《广群芳谱》的果谱附录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由于番茄果实有特殊味道,当时仅作观赏栽培。到20世纪初,城市郊区始有栽培食用。中国栽培番茄是从50年代初迅速发展,成为主要果菜之一。

樱桃的植物学史

学名来源

樱桃是阿西罗拉樱桃的中文名称。原产于热带美洲西印度群岛加勒比海地区,因此又叫西印度樱桃。适合在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以富含维生素C而闻名于世,是世界公认的“天然VC之王”和“生命之果”。

研究历史

欧洲樱桃的野生种广泛分布于伊朗北部可卡撒斯山脉的南部,直到欧洲西部山区。公元2到3世纪,樱桃被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各地栽培,到16世纪末已开始进行广泛的经济栽培,欧洲樱桃为比较高大的乔木,欧洲樱桃苗木为小乔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首先人工栽植樱桃苗木,当时罗马帝国把樱桃作为果树栽培,并先后从被其占领国带回樱桃资源。公元40-60年罗马帝国占领英国期间,英国开始种植樱桃。到14世纪樱桃苗木种植扩大到北欧各国。17世纪,欧洲移民把欧洲樱桃苗木带到了北美洲。随着欧洲和北美洲国家在世界的扩张,也把樱桃带到世界大部分温带国家。

虽然种植欧洲甜樱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100年前仍仅限于庭园栽培。当今欧洲樱桃种植业已遍布世界大部分温带国家,主要栽培区集中于北纬和南纬30度到45度区内,集中产区是欧洲和北美。欧洲由于受墨西哥暖流的影响,冬季不太寒冷,使樱桃苗木种植区向北推至北纬59。附近的挪威南部,而在低纬度南纬15左右的秘鲁山区,由于高海拔的影响,使其也可种植樱桃苗木。

中国樱桃栽培始于19世纪70年代,是由当时的传教士和侨民等带进来的。据《满洲之果树》1915年记载,1871年美国传教士J.L.Nevius带进了首批10个品种的甜樱桃苗木、酸樱桃和杂种樱桃苗木品种种植于山东烟台东南山。此后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俄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引入了那翁等品种种植于青岛、大连、威海等地.甜樱桃苗木经济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推广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陆续从中国之外引进了近200个品种。并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新疆及云南、贵州、四川的高海拔地区广泛试种及发展。甜樱桃属落叶乔木,树体高大,可达25、30米。长势旺,干性强,枝条多直立生长,树冠呈自然圆头形或开张半圆形;叶片大;多数品种自花不实;果实心脏形、肾形或圆形,果皮光泽亮丽,较中国樱桃苗木厚、韧,紫色、红色或黄色,果肉厚,食用率高,酸甜可口。

小麦的植物学史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

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都已先后种植小麦。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普通小麦粗山羊草。从小亚细亚到伊朗的中东地区,特别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地区,是栽培一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最早被驯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普通小麦的出现晚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一般认为约在8000年前,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

据考证,历史上某一时期,当伊朗西部某地栽培二粒小麦被带到粗山羊草分布地区后,发生了自然杂交,其杂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了普通小麦。其演化的过程,按传统的观点是:具AA染色体组的野生一粒小麦与具BB染色体组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产生了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组AABB);野生二粒小麦驯化为栽培二粒小麦,再与具DD染色体组的粗山羊草自然杂交,才产生了普通小麦(染色体组AABBDD)。

在中国继云南小麦亚种发现之后,在西藏高原又发现有麦穗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称西藏半野生小麦);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国通称节节麦)原生群落,而黄河中游麦田早就有混生节节麦,这些事实对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演化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955年在安徽省亳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炭化小麦种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记载,说明公元前1238-前1180年小麦已是河南海上北部的主要栽培作物。《诗经·周颂·清庙思文》:“贻我来牟”,亦作“麳麰”。三国魏张揖(3世纪)《广雅》有:“大麦,麰也;泪科,麳也”的记载。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将小麦简称为麦,其他麦类则于“麦”前冠以“大”、“穬”等字,以与小麦相区别。根据《诗经》中提及的“麦”所代表的地区,说明公元前6世纪,黄河中下游已普遍栽培小麦。据以后史书有记载,长江以南地区约有公元1世纪,西南部地区约在公元9世纪都已经种植小麦。到明代《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小麦已经遍及全国,在粮食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1] 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虽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麦颗粒形状依旧保存完好。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麦已经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这个发现对“我国北方小麦开始广泛种植是在汉代”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如何挑选碧玉笋

碧玉笋为金针母株割取后经遮光处理长出幼嫩茎叶部分之园产品。 由于生产方式类似韭黄,因此有人将其称为萱黄,有些农民因其经遮光处理长出颜色白嫩之茎叶而称其为白玉笋,另外一种未经遮光处理颜色翠绿者则称为碧玉笋。

碧玉笋的选购技巧

以新鲜质嫩,肉厚节间短,肉质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无霉烂、无病虫害者为佳。

胡萝卜植物学史

公元10世纪从伊朗引入欧洲大陆,约在13世纪,胡萝卜从伊朗引入中国,发展成中国生态型,15世纪见于英国,发展成欧洲生态型,16世纪传入美国,于1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

胡萝卜原产于亚洲的西南部,阿富汗为最早演化中心,栽培历史在2000年以上。公元10世纪从伊朗引入欧洲大陆,15世纪见于英国,发展成欧洲生态型,尤以地中海沿岸最多种植;16世纪传入美国。约在13世纪从伊朗引入中国,发展成中国生态型,以山东、河南、浙江、云南等省种植最多。胡萝卜于1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

燕麦的植物学史

燕麦属于小杂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皮燕麦,一种是裸燕麦。

裸燕麦成熟后不带壳,俗称油麦,即莜麦,国产的燕麦大部分是这种。皮燕麦成熟后带壳,如进口的澳洲燕麦。

在我国,燕麦(莜麦)是主要的高寒作物之一,为上等杂粮。集中产于坝上等高寒地区,属禾本科(Cramineae),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期与小麦大致相同,但适应性甚强,耐寒、耐旱、喜日照。

我国是燕麦的原产地之一,内蒙古武川县是世界燕麦发源地之一,裸燕麦被誉为中国的“燕麦故乡”。古书中早有记载。在《尔雅·释草》中名为“蘥”,《史记·司马相如传》中称“簛”,《唐本草》中谓之“雀麦”。《本草纲目》说:“燕麦多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此外,《救荒本草》和《农政全书》等古籍中,都有记述。唐代刘梦得有“菟葵燕麦,动摇春风”之句,说明燕麦在我国栽培利用历史悠久,且各地皆有分布,特别是华北北部长城内外和青藏高原、内蒙古、东北一带牧区或半牧区栽培较多。

华北的长城内外山西朔州和陕南秦巴山区高寒地带,由于气候凉爽,自古就广泛种植燕麦。在《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了青藏高原一带早巳种植着一种稞燕麦(也称莜麦)。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也是燕麦的起源中心之一。

魔芋的植物学史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栽培魔芋了,食用历史也相当悠久。相传很久以前,四川峨眉山的道士,用魔芋块茎淀粉生产的雪魔芋豆腐,色棕黄,其形酷似多孔海绵,味道鲜美,饶有风味,为峨眉山一珍品。后来,魔芋从中国传到日本,深受日本人所喜爱,几乎每户每餐必食之,直到现在也仍然是日本民间最受欢迎的风雅食品,而且日本厚生省还明确规定中小学生配餐中必须有魔芋食品。

日本有1500多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有100多年的魔芋精粉加工史,而中国虽有2000多年的民间栽种历史,但真正的魔芋精粉加工只是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同时,日本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魔芋食品消费国家。

此外,魔芋也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保健食品之一。据《本草纲目》记载,2000多年前祖先就用魔芋来治病。魔芋含有十六种氨基酸,十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和丰富的食物纤维,对防治糖尿病,高血压有特效;魔芋低热、低脂、低糖,对预防和治疗结肠癌、乳腺癌、肥胖症的人群可以说是一种上等的既饱口福、又治病健体的食品,还可以防治多种肠胃消化系统的多种常见慢性疾病,由此可见,魔芋是一种“天赐良药”,食用起来有百利而无一害。

荔枝的植物学史

名字由来

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2]

研究历史

栽培历史

荔枝产于中国南方,它在中国的栽培和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3]

出口状况

17世纪末从中国传入缅甸,100年后又传入印度,大约在1870年左右传入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1873年由中国商人传入夏威夷,1870-1880年又从印度传入佛罗里达,并于1897年传入加利福尼亚,1930-1940年才传入以色列,1954年由中国移民带入澳大利亚。现荔枝广泛种植于中南美洲、非洲的一部分及整个亚洲,当今世界荔枝主产国为:中国、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及泰国。

相关推荐

猪毛菜的植物学史

毒性小白鼠皮下注射猪毛菜浸膏的半数致死量为56g/kg,大白鼠腹腔注射8g/kg即死亡,家兔口服40g/kg未见毒性反应, 80g/kg时可见死亡。另有苏联产猪毛菜Salsola riciLteri Kaselin。含猪毛菜碱(鹿尾草碱,Salsoline)、猪毛菜定碱(Salsoiidine),在动物实验中有明显的降低血压作用:其降压原理为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并能直接扩张血管。猪毛菜碱能加强狗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 猪毛菜定碱的作用与猪毛菜碱基本相似。它们在引起降压时,很少影响心脏枫能,但剂量过大,则可抑制

何首乌的植物学史

《本草纲目》记述:汉武时,有马肝石能乌人发,故后人隐此(何首乌)名,亦曰马肝石。[1] 唐代李翱有《何首乌传》云:“何首乌苗如木藁光泽,形如桃柳叶,其背偏,独单,皆生不相对。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医学著作《大明本草》(《日华子本草》,五代时期著作)记述: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名尔。“《开宝本草》(宋)曰:“本出顺州南河县,今岭外江南诸州皆有。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两种,赤者雄,白者雌。”其时已有以醋制法炮制何

莴笋的介绍

茎用莴苣是由叶用莴苣经长期长工选育而成,食用部分主要是花茎,嫩味也可食用,其茎肥如笋,肉质细嫩,故又名“莴笋”。 莴笋的品种,根据其叶片的形可分为圆叶和尖叶两个类型。圆叶莴笋,叶长倒卵形,茎粗大,中下部较粗,两端渐细,品质好。尖叶莴笋,叶披尖型先端尖,茎似棒状,下部粗上部渐细,品质不及圆叶莴笋。 莴笋一般应以粗短条顺,不弯曲,大小整齐;皮薄,质脆,水分充足,笋条不蔫萎,不空心,表面无锈斑;不带黄叶、烂叶、不老、不抽苔;整修洁净,无泥土者品质最佳。 莴笋茎部肥大而脆嫩,味鲜美有香气,其茎叶均可做菜。 莴笋日

玉笋的功效与作用

1、玉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每100g鲜玉笋含干物质9.79g、蛋白质3.28g、碳水化合物4.47g、纤维素0.9g、脂肪0.13g、钙22mg、磷56mg、铁0.1mg,多种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含量比大白菜含量高一倍多。 2、玉笋的蛋白质比较优越,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维持蛋白质构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为优良的保健蔬菜。 3、玉笋的营养价值 4、中医认为玉笋味甘、微寒

桃子的植物学史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淆”的句子。《魏风》所指系今日黄河以北以及山西广大地区,园中种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为园,则表明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其他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桃树的记载,表明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都已遍植桃树。《礼记》中还说当时已把桃列为祭祀神仙的五果(李、梅、杏、枣)之一。[1] 近代中国考古学家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野生桃核。在河南郑州二里岗新时期时代遗址中,也

长豆角的植物学史

关于豇豆的起源问题,Purseglove (1968)认为可能是热带非洲,因为在那里可以找到野生种。他还认为豇豆在早期是通过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传至亚洲及地中海区域的现产于热带,而主产地为热带非洲及热带亚洲,我国种类约仅占本属种类的1/10强。 但据文献记载,《广韵》一书即有“豇”字,此书原在601年成书已佚,历经重修,现存宋代陆彭年等重修本。北宋《图经本草》有豇豆的记载;苏轼有咏豇豆的诗,到明代,自朱橚撰的《救荒本草》以来,《便民图纂》,《本草纲目》等多种书志都有豇豆的记载,可见明代已广泛栽培豇豆。在历

豆角的植物学史

于豇豆的起源问题,Purseglove (1968)认为可能是热带非洲,因为在那里可以找到野生种。他还认为豇豆在早期是通过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传至亚洲及地中海区域的现产于热带,而主产地为热带非洲及热带亚洲,我国种类约仅占本属种类的1/10强。 但据文献记载,《广韵》一书即有“豇”字,此书原在601年成书已佚,历经重修,现存宋代陆彭年等重修本。北宋《图经本草》有豇豆的记载;苏轼有咏豇豆的诗,到明代,自朱橚撰的《救荒本草》以来,《便民图纂》,《本草纲目》等多种书志都有豇豆的记载,可见明代已广泛栽培豇豆。在历史

栀子花的形态特征

栀子原产中国中部和南部,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 坡、沟边与路旁,四川和江西至今还有野生的。华夏大地栽培栀 子花的历史悠久,远在汉代已为名花,《汉书》中就有“汉有栀茜 园”。《晋书》上也记载“晋有华林园种栀子,今诸宫有秋栀子, 守护者置吏一人。”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千亩 栀茜,其人与千户侯等。”足见当时栀子的责重,竟比之于官职、 财富。由此可知,中国园林种植栀子花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成 为当时重要的经济作物。元代畅师文《农桑辑要》、明代王象晋 《群芳谱》等总结了种植栀子的丰富经验。历

冬瓜的植物学史

冬瓜起源于中国和东印度,广泛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中国从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就有栽培记载,公元3世纪初张揖撰《广雅·释草》也有冬瓜的记载。《齐民要术》中记述了冬瓜的栽培及酱渍方法。16世纪印度有冬瓜记载,截止到1988年已遍及全印度。日本在9世纪已有记录。欧洲于16世纪开始栽培,19世纪由法国传达室入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中国传入非洲,截止到1988年冬瓜栽培仍以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等地为主。

樱花的植物学史

起源中国 樱花,起源于中国。据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记载,樱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被人工栽培后,这一物种逐步传入中国长江流域、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岛。秦汉时期,宫廷皇族就已种植樱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汉唐时期,已普遍栽种在私家花园中,至盛唐时期,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烘托出一个盛世华夏的伟岸身影。当时万国来朝,日本深慕中华文化之璀璨,樱花随着建筑、服饰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 资料考证 据文献资料考证,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已在中国宫苑内栽培。唐朝时樱花已普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