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麻疹的症状
寻麻疹的症状
得了荨麻疹一般会有瘙痒、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头痛、发热、关节肿胀,更严重者会出现低血压、休克、窒息等症状。
得了荨麻疹,皮肤会出现皮疹,呈现为风团为扁平、发红或淡黄,大小不等,外形各异,这是最常见的荨麻疹的症状。
得了荨麻疹,在荨麻疹的风团出现几分钟前,常会有痒、麻或针刺感等症状。
另外大多数荨麻疹患者可能只出现疹块而无其他症状。
荨麻疹常见病因
食物:食用鱼、虾、蟹、蛋类等引发荨麻疹最为常见,其次某种香料调味品也可能引发荨麻疹。
药物:有许多的药物常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例如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血清疫苗等,而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维生素B1等药物能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荨麻疹。
病毒感染: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也能够诱发荨麻疹的发生
接触动物植物:接触宠物、蚊虫叮咬、吸入花粉等都能引发荨麻疹的发生。
此外,胃肠疾病,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和精神因素也可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荨麻疹的类型
急性蛋白过敏性荨麻疹:在暴饮暴食动物蛋白或海产品后发生,因食物中的蛋白质未被充分消化所致。可引起皮肤发红及风团,一般无全身症状。有些荨麻疹病程很短,只持续1-2日。
血清病型荨麻疹:办理血、接种疫苗或药物引起。患者有发热、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皮疹以环形风团常见。
寒冷性荨麻疹:发作与冷刺激有关。患者受冷后,如皮肤浸入冷水中、接触冷空气或冰块等,局部皮肤出现水肿和风团,临床上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
胆碱能性荨麻疹:因运动、摄入热的饮料或食物、出汗及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表现为泛发全身的直径约1-3毫米的小风团,周围有明显红晕,有时可见到卫星状风团。
注意事项
如果得了荨麻疹后,可以服用一些脱敏性药,饮食应该注意吃些清淡,少吃鱼、虾、蟹以及牛肉、羊肉等易致敏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户外活动及剧烈运动,避免冷、热、摩擦等刺激,如果服药后仍然没有好转,建议立马经行就医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皮肤表面刺痛是什么情况
这属于阳性的抓痕型荨麻疹,这种病其实现在是很普遍的,大多数人是过敏引起的,过敏源也有超多的可能性的,怎么可能测试的完.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是体质差造成的,不要以为身上没毛没病就是体质好,这很难说的,急性的比较好治,如果你不是天天发作,不如在发痒时马上看医生直接打一针或挂盐水效果比较好,拖成慢性的就麻烦了,有的人
荨麻疹是由于各种致敏因素,如药物、食品、花粉、感染等引起皮肤粘膜的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 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因其遇风而发,故名又称“风疹块”。
荨麻疹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1、急性荨麻疹:
全身皮肤常突然发病,先感皮肤瘙痒,继而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淡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状皮疹,边界清楚,瘙痒剧烈,风团可为圆形、椭圆、孤立、散在性分布亦可融合成片,风团大时,可呈苍白,表面毛孔显著,似桔皮样。可局限也可泛发全身,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消退不留痕迹,1日之内可发作数次,瘙痒不止,皮肤搔抓后则成块成片,并伴有刺痛或烧灼感,病重者可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症状在数日至1——2周内可消退者称为急性荨麻疹。
2、慢性荨麻疹:
常反复发作,反覆发作达6周以上,迁延不愈, 风团时多时少,时起时伏。大多找不出原因,顽固性难治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荨麻疹。 如:①.皮肤划痕症又称人工寻麻疹。 ②血管性水肿又称巨大性寻麻疹。 ③.压迫性寻麻疹。 ④. 日光性寻麻疹。 ⑤.寒冷性寻麻疹。 ⑥ .胆碱能性寻麻疹。 ⑦. 血清病性寻麻疹等。
以上的内容就是医生针对皮肤表面刺痛是什么情况这个问题给我们的答案了,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加重要,希望每一个人都是珍惜自己的健康,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旦有什么不舒服的现象发生的时候,一定要早日去医院检查,相信只要听从医生的指导建议,你一定可以很快的恢复健康。
寻麻疹偏方
1、凉拌紫苏叶
凉拌紫苏叶对于治疗寻麻疹有非常好的疗效。
用料:紫苏叶300克,盐、鸡精、酱油、香油各适量。
制法:紫苏叶择洗干净,焯透沥干,切段,放入盘内,加入盐、鸡精、酱油、香油拌匀即成。
功效:对受了风寒的患者非常有效,还能缓解寻麻疹的症状。
2、芝麻芹菜丁
用料:芹菜500克,黑芝麻20克,盐、鸡精、蒜各适量。
芹菜择洗干净,切段
制法:芹菜择洗干净,切段;蒜切末;黑芝麻炒熟备用。锅中注水烧沸,放入芹菜段略煮,捞出沥干,装盘;将黑芝麻撒在芹菜上,加入盐、蒜末、鸡精拌匀即成。
功效:养血润燥、补肝益肾、滋润肌肤。适宜慢性寻麻疹患者食用。
3、药酒疗法
药酒疗法对治疗寻麻疹也是不错的。
处方:薄荷,苦参各30克,樟脑10克,白酒600毫升。
用法:药浸酒内7天后,去渣滤酒,加入樟脑粉混匀,用棉签蘸药涂擦患处。日3次
疗效:用药3天,治丘疹样寻麻疹,有效率100%。治愈率92%。
4、熏洗疗法
处方:鲜红萝卜全株1000克
用法:加水6000毫升,浓煎取液,熏洗上身,出汗为度,洗后避风。日洗1次
疗效,:熏洗3-6次,有效率100%,治愈率86%
5、慢性寻麻疹偏方:
组方:药用黄芪、首乌、白术各15克,当归、白藓皮、丹参(后下)各12克,赤芍、防风、蝉蜕各10克,鸟梢蛇(研冲)9克,川芎、甘草、全蝎(研冲)各6克。蜈蚣(研冲)2条。儿童用药酌减。
慢性荨麻疹症状为大小不等的风疹块损害
慢性荨麻疹症状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疹块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瘾疹。具体的慢性荨麻疹症状如下:
1、病程是非不一,急性荨麻疹病程在1个月以内;超过1个月为慢性荨麻疹症状;
2、皮疹为风团、潮红斑,大小不等,外形各异。常忽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慢性荨麻疹症状可反复发作;
3、自觉瘙痒,慢性荨麻疹症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和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少数有发热、关节肿胀、低血压、休克、喉头水肿窒息症状等;
4、皮肤划痕试验部分病例呈阳性反应。这也是慢性荨麻疹症状之一。
寻麻疹食疗方大全
1、凉拌紫苏叶
凉拌紫苏叶对于治疗寻麻疹有非常好的疗效。
用料:紫苏叶300克,盐、鸡精、酱油、香油各适量。
制法:紫苏叶择洗干净,焯透沥干,切段,放入盘内,加入盐、鸡精、酱油、香油拌匀即成。
功效:对受了风寒的患者非常有效,还能缓解寻麻疹的症状。
2、芝麻芹菜丁
用料:芹菜500克,黑芝麻20克,盐、鸡精、蒜各适量。
制法:芹菜择洗干净,切段;蒜切末;黑芝麻炒熟备用。锅中注水烧沸,放入芹菜段略煮,捞出沥干,装盘;将黑芝麻撒在芹菜上,加入盐、蒜末、鸡精拌匀即成。
功效:养血润燥、补肝益肾、滋润肌肤。适宜慢性寻麻疹患者食用。
3、药酒疗法
药酒疗法对治疗寻麻疹也是不错的。
处方:薄荷,苦参各30克,樟脑10克,白酒600毫升。
用法:药浸酒内7天后,去渣滤酒,加入樟脑粉混匀,用棉签蘸药涂擦患处。日3次
疗效:用药3天,治丘疹样寻麻疹,有效率100%。治愈率92%。
有荨麻疹可以打疫苗吗
有荨麻疹不能打疫苗,建议患者推迟疫苗接种。
由于有荨麻疹的患者常常是由于过敏等原因引起的,如果有寻麻疹时接种疫苗,更容易加重荨麻疹的症状或者引起疫苗的过敏反应,所以有寻麻疹期间最好不要接种疫苗。
建议:等患者荨麻疹好了,身体状况良好的时候再进行接种疫苗。
荨麻疹是如何引起的
原因一、精神因素:引起荨麻疹的病因如精神紧张可致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成为荨麻疹的发病原因。
原因二、海鲜、蛋类食物:某些肉类及植物性食品,如鱼、虾、蟹、鸡蛋、草莓、可可、番茄或大蒜等,都可诱发寻麻疹,是引起荨麻疹的病因。
原因三、具有抗原性质的药物:荨麻疹是怎么引起的?如青霉素、血清、痢特灵、疫苗、磺胺等都可以引发荨麻疹。另外,组织胺释放药物,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如果喝啤酒也可出现寻麻疹,原因是在啤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也可产生少量青霉素,故应引起注意。
原因四、各种感染均可诱发寻麻疹:荨麻疹的病因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肝炎病毒。
原因五、其它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压力等均可诱发寻麻疹。另外,昆虫叮咬、接触动物皮屑、羽毛及花粉的吸入均可发生寻麻疹。
麻疹症状
1.典型麻疹
(1)潜伏期:一般为10天±2天(6~21天),感染严重或经输血获得感染者潜伏期可短至6天,接受过免疫制剂(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发病时,则潜伏期可延长至3~4周,在潜伏期末1~2天已可从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麻疹病毒,有些患者于接触麻疹患者数小时后,可出现暂时性轻度上呼吸道症状及低热,甚至有一过性皮疹,但甚罕见,麻疹典型病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2)前驱期:一般持续3~5天,体弱及重症可延长至7~8天,而曾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有被动免疫力者则可短至1天,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包括眼结合膜)炎症的卡他症状,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发病后2~3天可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有麻疹早期诊断价值,此种细小口腔内疹,呈白色,为0.5~1mm针尖大小,散在于鲜红湿润的颊黏膜上,初起时仅几个,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扩散至整个颊黏膜,以及口唇内侧,牙龈等处,也偶见于眼睑结合膜上,极少发生于硬,软腭,斑点数目少时易在日光下见到细小白点,周围红晕,数目众多时可融合成片,仅见充血的颊黏膜上有细盐样突起颗粒,科氏斑一般维持2~3天,迅速消失,有时在出疹后1~2天还可见到,个别患者在前驱期开始时见到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皮疹,数小时内就消退,称为前驱疹,有时在腭垂(又称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可发现棕红色斑点,出疹期初迅速隐去。
(3)出疹期:起病后3~5天当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发热达高峰时开始出现皮疹,常在见到科氏斑后1~2天,首先从耳后发际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渐及头部前额,脸面,颈部,自上而下扩展至胸,腹,背,最后达四肢,直至手心脚底,2~3天就波及全身,皮疹以斑丘疹为主,开始时颜色鲜红,压之退色,大小不等,平均直径2~5mm,分布稀疏分明,至出疹高峰时皮疹数目增多,聚集融合成片,色泽也渐转暗,但疹间皮肤仍属正常,偶见小疱疹或细小出血性皮疹,病情严重时,尤其伴有心肺衰竭时,皮疹颜色可突然转暗,并快速隐退,随出疹达到高峰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40℃以上,精神委靡,嗜睡倦怠,或终日烦躁不安,咳嗽加重有痰,唇舌干燥,咽极度充血,眼睑浮肿,分泌物多,颈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肺部常闻干,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纵隔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粗,普种疫苗前年代成人较少患野毒株麻疹病毒引起的自然感染,出疹期中毒症状成人常比小儿为重,皮疹也都密集,但并发细菌感染似较婴幼儿为少。
(4)恢复期:在单纯麻疹患者,当皮疹和中毒症状发展到高峰后,体温常于12~24h内较快下降,随之患者精神好转,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咳嗽常可延续较久,食欲大大好转,一般体温下降后2~3天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留下浅棕色色素沉着斑,伴糠麸样细小脱屑,以躯干为多,2~3周内退尽,若无并发症,单纯麻疹自起病至疹退一般病程为10~14天。
2.非典型麻疹
根据麻疹病毒基因差异,毒力强弱,进入人体数量多少,以及患者年龄大小,健康状况,营养优劣,免疫力的高低等,麻疹的临床发展过程除大多为典型麻疹外,在部分病例尚可呈现以下非典型表现。
(1)重型麻疹:大多由于患者体质弱,有其他疾病,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或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等,使麻疹病情加重,如中毒性麻疹,因麻疹病毒感染严重,起病不久即出现高热40℃以上,伴有严重中毒症状,往往神志不清,反复惊厥,呼吸急促,唇指发绀,脉搏细速,皮疹密集,呈暗红色,融合成片,皮疹可呈出血性,形成紫斑,甚至伴发内脏出血,呕血,咯血,便血等(出血性麻疹),有时皮疹呈疱疹样可融合成大疱(疱疹样麻疹),有些年幼体弱小儿麻疹皮疹疏淡,未能出透,未及手足心,或皮疹突然隐没,体温下降低于常温,面色苍白或青灰色(中医称白面痧),四肢厥冷,大多因心功能不全或循环衰竭引起(休克性麻疹),心率快速,脉搏细弱,呼吸不规则或困难,并发重症细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或其他病毒性肺炎(腺病毒性肺炎)等也常属重症,常发生心力衰竭,病情重危,病死率高。
(2)轻型麻疹:大多因体内对麻疹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所致,如6个月前婴儿尚留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抗体,或近期注射被动免疫制剂,或以往曾接种过麻疹疫苗,以及第二次感染发病者,都可表现为轻症,轻型麻疹潜伏期可延长至3~4周,发病轻,前驱期短而不明显,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科氏斑不典型或不出现,全身症状轻微,不发热或仅有低中度热,皮疹稀疏色淡,病程较短,很少并发症,但病后所获免疫力,特异抗体上升滴度与患典型麻疹者基本相同,现已证实麻疹也有不少隐性感染或无皮疹型麻疹,只能依据病后血清特异抗体增加来证实。
(3)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以往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者,当接种4~6年后再接触麻疹急性期患者,就可引起异型麻疹,潜伏期为7~14天,前驱期可突发高热,达39℃以上,伴头痛,肌痛,腹痛,乏力等,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可有干咳,多半无流鼻涕,眼泪,眼结合膜炎等,多数患者无典型科氏斑,起病后2~3天出现皮疹,从四肢远端腕部,踝部开始,向心性扩散到达四肢近端及躯干,以下身为多,很少扩散到乳头线以上部位,偶见于头面部,皮疹一般呈黄红色斑丘疹,有时呈2~3mm大小的小疱疹,有痒感,消退时不结痂,皮疹偶呈瘀点,瘀斑或荨麻疹样,常伴四肢水肿,呼吸道症状虽不严重,但肺部有时可闻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及肺部片状阴影,此种肺炎可反复延续1~2年,有些患者可表现为肝,脾肿大,肢体麻木,无力和瘫痪,也可临床上不出现明显皮疹,而有其他脏器病变症状,本病最重要的诊断依据为恢复期麻疹血凝抑制抗体及补体结合抗体滴度急剧上升,有报告异型麻疹患者都未找到致病的麻疹病毒,流行病学资料也指出本病无传染性。
本病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在宿主部分免疫的基础上产生对麻疹病毒超敏反应所引起,有研究指出灭活麻疹疫苗缺乏F蛋白抗原(灭活疫苗采用的甲醛破坏了F蛋白),故不能在人体中诱导抗F蛋白抗体,致使接受灭活疫苗者缺乏阻止麻疹病毒入侵和在宿主细胞内扩散的功能,而只产生H蛋白血凝抑制抗体(HI),接种灭活疫苗数年后HI抗体逐渐下降,当再度接触麻疹病毒时HI抗体在早期就迅速上升,10天即可高达1∶1280,但因缺乏F抗体不能阻止病毒在细胞间传播,而引起异型麻疹。
(4)孕妇和新生儿麻疹:易感孕妇患麻疹病情相对较重,有报告54%因原发麻疹肺炎及其他呼吸道并发症住院,孕妇患麻疹虽不像患风疹易使胎儿发生畸变,但常在妊娠早期引起死胎,稍晚可引起自然流产或死产和早产,患麻疹的孕妇分娩前可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使刚出生的新生儿也可发生麻疹,病情轻重不等,但往往无明显前驱症状而发疹较多,故主张给患麻疹母亲所产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就采用被动免疫,注射特异的免疫球蛋白。
胎儿可经胎盘获得来自孕母的麻疹抗体,取得被动免疫力,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上广泛采用麻疹疫苗后,育龄妇女由于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力大多来自疫苗所诱导,其麻疹保护抗体的滴度大多低于患自然麻疹后获得的抗体滴度,怀孕后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的抗体也少,出生后婴儿麻疹抗体滴度很快下降至保护水平之下,故新生儿和小婴儿麻疹患病率较普种疫苗前有所上升,一般病情不重。
(5)免疫低下者患麻疹:无论患先天性免疫缺陷或继发性免疫低下(如肿瘤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营养不良免疫力衰弱等),若发生麻疹常患重症,病死率也较高,有报告肿瘤患者的麻疹常不出现皮疹,而一半以上可发生麻疹巨细胞肺炎,并容易并发脑炎,临床不易得出确切麻疹诊断,只能依靠从受感染组织中找到麻疹病毒抗原,以往未患过麻疹的免疫低下者,特别是细胞免疫低下者,如遇到感染期麻疹患者,应采用特异免疫球蛋白进行足量被动免疫,越早越好,以预防发生麻疹或至少减轻病情,即使已接受过麻疹疫苗者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