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宝宝学走路要注意什么 注意学走路时机

宝宝学走路要注意什么 注意学走路时机

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学步车的好处和坏处 学步车的好处

1、为宝宝学走路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使宝宝克服胆怯心理,成功独立行走;

3、比宝宝扶桌腿或其他物品学走路更不易摔跤;

4、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家长(不必夹着、扶着、拉着宝宝学走路等)。

着急宝宝不会走路妈妈要看清原因

1.遗传因素:父母早,宝宝也会早。

2.强壮体质:健康、四肢长、肌肉发育良好,较早会走路。

3.学习环境:缺乏刺激会延缓走路时间。

4.安全感:学走路时摔过跤,留下害怕的阴影,以后不敢学走路。

5.逆反情绪:逼宝宝学步,反而会导致他的逆反情绪。

6.疾病:耳部感染或流感等疾病,会影响平衡因而推迟学走路的时间。

7.爬行锻炼:如果宝宝缺乏地面爬行锻练,会比同龄儿童晚走路。

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

在宝宝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到了10个月的时候,就不会满足于爬行,多数时候有行走的强烈欲望。但是,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令家长比较头痛的问题,像孩子走路踮脚就是典型的例子。那么,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具体原因吧。

如果宝宝在学步完成后,偶尔出现踮着脚尖走路,是正常的。这可能是因为宝宝学会走路后想要学习更高级的技巧,比如小跑、跳等。如果宝宝从学站到学走期间一直踮着脚,那就要特别警惕,这可能表示宝宝的曲肌张力高(脑瘫的表现之一),最好带他去医院检查。还有极少数宝宝因为过早使用学步车,导致学步阶段踮脚走路,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宝宝不再使用学步车后的一周左右,就不再踮脚走路。正常宝宝学走路时,都是双脚平稳着地。

宝宝开始学步后,最好穿软硬适中,鞋帮高点的鞋子。

如何判断鞋子的软硬度呢?将鞋子脚面处弯曲,感觉符合走路时脚面的弯度即可。高鞋帮可以帮助宝宝的脚腕,帮他掌握平衡,适合学部阶段的宝宝。另外,鞋的尺码一定要适合宝宝。让宝宝双脚平稳站立,帮他画个脚丫印。买鞋时选一双比这个脚丫印大1厘米的鞋,还要注意鞋子前脚掌处的宽度,最好买稍宽松一些的鞋。学步阶段宝宝脚丫长得快,最好1~2个月为宝宝测量一下脚长,并更换尺码不合适的学步鞋。

以上就是有关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的介绍,希望对家长的认识有帮助。孩子在学走路的过程中,出现踮脚是很正常的情况,只要家长及时进行纠正,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行走,都可以让孩子这种毛病改过来的,家长完全不用担心。

宝宝学步的四大误区

1、学步车

尽量不用学步车,因为学步车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特别强,它不是去发育大脑如何指挥他的四肢,比如他的下肢和胳膊、头、颈、身体,整个部位如何协调的运动,而是依赖学步车,而且学步车下面还有四个轮子,想去哪就去哪儿。因为有一部分是应该靠自己肌肉的力量去走路、跑步的,学步车也不能说一点用也没有,可是我们不能指望它发挥很大作用,所以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但是意味着要在宝宝学步之前要有足够的训练,比如爬行训练要足够,爬行训练之前抬头、翻身、抓握的训练都要足够,他学走路的时候就水到渠成了。

提示:学步车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性。

2、太早学走路

俗话说三翻、六坐然后八爬,一岁的时候会走路,如果过早的训练走路就会剥夺前面的那些时间,这个时候要通过他稳不稳来判断,如果他自己站起来走的挺稳不怎么摔跟头,说明他平衡能力已经发展足够了。如果他站起来摔一跟头,站起来摔一跟头,宝宝还是练习走路太早,说明他的腿部发育还没有足够,如果学走路过早会形成罗圈腿。

提示:过早学走路会造成宝宝罗圈腿。

3、不爬先走路

如果爬行不足会影响小孩的本体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身体、四肢的感觉,这感觉会影响小孩写作业的速度,还有些作业的自觉性,还有上课的注意力的集中。

提示:爬行不足会影响宝宝的本体感。

4、学走路要穿鞋

其实小孩学走路的时候一开始时在家里爬然后站起来,还是光脚或者穿袜子的更多一些。然后逐渐到了一岁左右有穿软底鞋,就像过去给小孩穿的布鞋,不必要给小孩穿硬底的凉鞋或者皮鞋,最好还是软底的布鞋。如果地板不是很凉的话最好能让宝宝赤脚学走路。

提示:宝宝学步时最好不要穿硬底鞋。

宝宝不会走路的原因

1.遗传因素:父母早,宝宝也会早。

2.强壮体质:健康、四肢长、肌肉发育良好,较早会走路。

3.学习环境:缺乏刺激会延缓走路时间。

4.安全感:学走路时摔过跤,留下害怕的阴影,以后不敢学走路。

5.逆反情绪:逼宝宝学步,反而会导致他的逆反情绪。

6.疾病:耳部感染或流感等疾病,会影响平衡因而推迟学走路的时间。

宝宝学走路爸妈注意七大关键

第一:宝宝走路的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宝宝走路的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第三:宝宝走路的穿啥样鞋和裤子?

另外,如果是穿鞋走路,一定要穿硬底鞋,不能穿软底鞋。如果是穿袜子走,就要穿那种底下有防滑颗粒的袜子。所有的宝宝能够碰得着的地方,都要注意把危险物品移开。特别是杯子之类的,很容易烫伤宝贝的。

还有,平时月月都是穿背裤活动的,这样抱起来,小肚子不太容易会露在外面。但是刚刚学走路的孩子最好还是穿分开的衣服和裤子。因为家里再干净肯定也是有灰尘的,宝宝刚学会走路肯定是半走半爬的,裤子容易弄脏,到时候万一弄脏只要换裤子就行了,这样比较方便。

第四:学走路,学步车和玩具要用吗?

最后,宝宝学走路可以借助于学步车、学步带。学步车我是不推荐使用的,月月有一次坐在学步车上,反而摔了一个大跟斗,学步车都压在身上了,索性只是有惊无险!自那以后,月月就不爱坐学步车了,一坐就哭,小家伙也知道害怕啊!所以,我是用学步带教小家伙学走路的。那时候,只要一给小家伙绑上学步带,月爸就开始叫了,“溜狗啦,溜狗啦……”

宝宝学走路,父母不要忽视玩具的重要性。玩具也能帮宝宝行走

有些玩具可以为宝宝的行走助力,如一些品牌玩具就提供相应的学行车,它们有着非常可爱的造型,融坐车与学步于一体,宝宝坐着时可以锻炼腿部肌肉,这是学行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等到宝宝会走之后,学行车所附的拉杆与音乐等又吸引宝宝走得更快更好。

此外,拖拉玩具也可以吸引宝宝,锻炼他行走或倒退。

第五:家长的语言、表情等对宝宝学走路有帮助

给宝宝信心,让宝宝不再胆小、勇敢向前迈步,时时给宝宝鼓励就很重要。

当宝宝不敢向前走的时候,你一定要用诸如“宝宝,你过来吧”、“妈妈在这里等着你”等言语加上微笑的表情和张开双臂努力迎接宝宝的姿势,让宝宝乐于向你走近。

宝宝走到目的地了,要拍拍手表明他做得很好;也可以抱住他再拍拍他,让宝宝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要性;还要用言语“宝宝,你做得真好”、“宝宝,你真棒”、“真是个好宝宝”等来激励他;对他微笑,宝宝也会很高兴地笑出声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宝宝对自己的行为也会很满意,他还会学着拍手称赞鼓励自己呢。

第六:宝宝安全行走

行走的宝宝比爬行的宝宝更容易受伤害,膝盖、手肘容易因为身体失重,触地摩擦而“挂彩”,头部会因为撞击而“长”出包包,这些部位需要爸妈特别“关照”。

所以,当宝宝开始学走路、爱上走路之后,不要让宝宝远离你的视线;要避开湿滑的地面,注意路上的障碍物;小心家具边边角角的潜在危险;不让宝宝进入厨房;别让抽水马桶成为宝宝爱玩的宝贝;尖锐物品、器具尽量放置到宝宝够不着的地方,药品或细小用品也要妥善藏好;容易拉下的盖布、桌布上不要放置其他物品,以免宝宝将两者同时拉下而被物品砸伤;烫手的食物也不要让宝宝碰到;在宝宝行走之时不要喂他食物,以免呛住喉咙。

第七:最后别忘了宝宝的营养要全面,这样才能保证宝宝健康不生病

营养在宝宝的成长发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充足、合理的营养给宝宝的身体注入活力,宝宝的肌肉发育良好,大动作的发展才会顺畅哦。

所以,每天必须保证一定份量的奶制品,而品种丰富的辅食则又给宝宝带来更多营养素,细心、精心为宝宝准备好每一餐,也是爸妈特别要做的呢。

宝贝学步过程中应该学会注意什么呢

1. 注意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2. 注意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相关推荐

宝宝走路晚缺乏什么 宝宝走路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宝宝走路晚有部分责任在于父母。若父母不给宝宝创造良好的走路环境,过度溺爱,不让他们有锻炼或实践走路的机会,不是怕孩子累坏了,就是怕孩子摔着了,不敢让宝宝站,也不敢让宝宝走,最终就会形成宝宝运动发育迟缓,走路比同龄孩子晚。 性格是影响宝宝走路早晚的最大因素。性格谨慎、胆小、害怕摔跤的宝宝,往往走路的时间比性格活泼、胆大、无所畏惧的宝宝晚,因为当宝宝自己心理对走路会摔跤产生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时,他就迟迟不愿意迈开自己的脚步,所以走路也就比较晚。 据调查数据显示,约有40%的宝宝走路的月龄与其父母

宝宝一岁一个月了还不会走路怎么回事 互动、练习不够

宝宝走路也是需家人的陪同、带动和鼓励的,如果平常和宝宝的互动、走路练习不够,那么也会导致宝宝走路晚,到了一岁一个月还不会走路。 这种情况一定有耐心,尽量让宝宝练习站立,适当引导宝宝走路,慢慢的宝宝就会走了。

宝宝走路进行哪些阶段性训练呢

宝宝走路习独站 十个月的宝宝完会开始独自坐着和会爬了以后就可以开始历独自站立了,在这个阶段爸爸或者妈妈可以每天鼓励宝宝扶着你的手,腿,或者是床的栏杆习站立。 宝宝走路习蹲站 当宝宝十一个月的时候,爸爸妈妈等到发现宝宝可以很好的肚子站立时,就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宝宝蹲站的能力了,此外还注重训练到宝宝蹲-站-蹲的连贯性,来增加宝宝腿部和身体的协调性,这个阶段的爸爸或者妈妈可以将宝宝的玩具小心的扔在地板上,然后慢慢的引导宝宝蹲下来去捡。 宝宝走路习扶走 在训练十二个月宝宝开始习扶走的时

宝宝步五大误区牢记

误区之一:步车 尽量不用步车,因为步车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特别强,它不是去发育大脑如何指挥他的四肢,比如他的下肢和胳膊、头、颈、身体,整个部位如何协调的运动,而是依赖步车,而且步车下面还有四个轮子,想去哪就去哪儿。因为有一部分是应该靠自己肌肉的力量去走路、跑步的,步车也不能说一点用也没有,可是我们不能指望它发挥很大作用,所以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但是意味着宝宝步之前有足够的训练,比如爬行训练足够,爬行训练之前抬头、翻身、抓握的训练都足够,他走路的时候就水到渠成了。 误区之二:太早走路

宝宝走路踮脚怎么办 宝宝走路踮脚是什么原因

1、宝宝很好奇 宝宝对新鲜东西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如果家长们把东西放到宝宝不能拿到的地方,好奇心驱使宝宝们踮起脚拿东西,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如果太早踮脚,会造成宝宝跌倒或者骨骼肌肉的某些损伤,特别注意。 2、宝宝正在走路走路宝宝小腿肌肉往往会紧张,身体的协调度不够,对不同的地方还不能够快速适应,从而习惯用踮脚的方式走路。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会慢慢恢复正常。 3、步车的个别影响 宝宝走路时,很多家长喜欢用步车进行习教导走路,如果调整步车的高度不是很合适,会让宝宝走路重心往前移动。 4、

宝宝智商会对走路晚有影响吗 宝宝走路晚与什么有关

性格是影响宝宝走路早晚的最大因素。性格谨慎、胆小、害怕摔跤的宝宝,往往走路的时间比性格活泼、胆大、无所畏惧的宝宝晚,因为当宝宝自己心理对走路会摔跤产生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时,他就迟迟不愿意迈开自己的脚步,放开父母的怀抱,所以走路也就比较晚。 据调查数据显示,约有40%的宝宝走路的月龄与其父母的大致相通,甚至有的宝宝连爬行、走路的姿势都和爸爸妈妈小时候一模一样,这是基因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先天性的遗传因素对宝宝走路晚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宝宝走路还需协调平衡感。一般来说,个头小体重轻的宝宝相对于个头

宝宝走路注意切忌牵着宝宝走路

牵着宝宝走路,可能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宝宝的身体可能还没准备好 儿科医生崔玉涛认为,孩子的“站、走”等都不是出来的,而是随着发育水到渠成的。 过早帮孩子 “站”、“走”,会对脊柱、下肢造成不必的损伤,此外有些罗圈腿就是过早站立所致。家长千万不主动扶着孩子站走,不互相攀比,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发育历程。 2、不利于宝宝前庭平衡能力的发展 当你看到宝宝扶着沙发,迟迟不敢迈出一步,其实他的小脑袋正在思考如何控制平衡才不会出现跌倒的情况、先迈哪只脚会走得更稳一些…… 这个过程,是宝宝前庭平衡能力发展的

宝宝走路注意什么 注意扶着孩子腋下走路

家长训练宝宝走路时,最好扶着孩子腋下练习行走,避免用手抓着孩子的手,万一孩子摔跤,家长一使劲拽孩子,用力过大的话会将孩子胳膊拽脱臼。 另外,也不建议用围巾、布条之类绑住宝宝胸部练习走路,这会使他们的胸部受到外力压迫,呼吸受到影响,会降低肺功能。宝宝年幼,骨头还处在发育阶段,丝巾、围巾扎的时间长了,会导致肋骨外翻。

宝宝走路的三大好处

对于家长朋友来说,为了更好的让宝宝成长起来,自然面临着宝宝走路问题,而也必须让孩子走路,因为宝宝走路的好处是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一定重视。 宝宝走路的好处 1、完善平衡协调功能 爬行时宝宝必须把头、颈项抬起来,胸腹离地,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 这不仅使手、脚、胸、腹、背、手臂和腿的肌肉得到锻炼而逐步发达起来,而且爬行是个全身的动作,必须靠手脚运动协调才能爬得好、爬得快,所以也使宝宝身体的平衡协调功能得到完善,从而为以后站立、行走、跳跃打下良好基础。 2、刺激大脑更聪明 宝宝会爬行以后,扩大了

步带好不好

宝宝开始走路了,用步带训练宝宝走路可以适当使用。家长总是弯着腰把着宝宝走,时间久了腰会受不了,步带可以轻松的教宝宝走路;但是用的过多,宝宝容易前倾,走路姿势不正确。 步带到底好不好呢?下面看看正反方意见吧! 反方意见1:其实宝宝步带不好,因为会不舒服,经常用宝宝身体会成往前倾斜的姿势,反而会不好练平衡。总之孩子走路不用客意的去练,他慢慢自然就会了。 反方意见2:建议幼儿不经常使用步带或步车,有些爸爸妈妈图省事,又怕宝宝跌倒,都给宝宝步带或步车。但是,幼儿专家说,经常使用这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