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如何克服 树立正确价值观
攀比心理如何克服 树立正确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从小做起,要是在孩子小时候就有了攀比心,那么必然是有了错误的价值观,孩子有了错误的价值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责任,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例如当孩子考试得了60分,而隔壁邻居孩子却得了100分时,你会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比你聪明那么多,这句话成年人听了都知道是在让孩子多向别人学习,但是孩子们不会这样认为,他们无形中就会产生攀比心,认为家长是在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对于一些成绩、物质等方面的事情,家长不要去随意夸赞孩子,也不要拿孩子跟别人作比较,但是关于品性上的事件,可以夸赞和作比较,例如谁谁家孩子今天扶老奶奶过马路了,当孩子拾金不昧时,对孩子做出表扬等。
幼儿园令人深思的斗富
前些天,班里的小朋友进行了一场令人深思的对话。对话是我们请参加某一活动的小朋友交50元钱引起的。
小朋友甲说:“50元算什么,1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乙说:“2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丙说:“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几百元钱的玩具呢,这点钱算什么?”
小朋友丁说:“我家还有小轿车呢。你家是什么牌子的车?桑塔纳?我每天来幼儿园坐的是XX牌豪华车。”
还有一些小朋友说,我家有3层楼别墅,我家有摄像机,我家还有……
听到这段对话,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于是,我把这段对话内容记录在教室后面的“家教园地”里,旁边设了一个“家长信箱”,请家长谈谈看法。
本图片来源CFP
家长们也非常震惊。短短几天,信箱里就塞满了家长的反馈。家长纷纷反思说:“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了?”“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会不会给孩子的却是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攀比心理?”
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发现孩子斗富的内容,大至家中住所环境、汽车品牌,小至衣服、玩具,无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比”!那么是谁教会了他们比呢?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
其实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有那种玩具,我也要买”,估计不少家长曾面对孩子类似的要求。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攀比心态时,首先不可盲目训斥或一味满足,而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比如说“这么多玩具,妈妈不可能都买回去啊”。
专家认为,爱“攀比”是学龄前儿童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因为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
而在幼儿园里,老师的言行也是促使幼儿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同样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例如,千万不要问“今天咱们班谁穿得最漂亮?”“谁带来的玩具最好玩?”等。我们对孩子的表扬应集中体现在平时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谁最乖等良好行为上,这样幼儿在努力获得表扬的过程中,将会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赏识教育的泛滥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我们现在受“赏识教育”思潮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动不动就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这种泛滥的表扬也让孩子容易产生精神上的虚荣,尤其是一些个性好强的孩子,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会受不了。我觉得,针对“攀比风”,最关键的还是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帮助他找出优点,培养自信心,让孩子知道他也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平息他的攀比之心。
怎样克服攀比心理 找出攀比关键源
每个人攀比的关键源都不同,想要克服攀比心理,必须先找到自己的攀比关键源,才能对症下药。比如朋友家住的是别墅,而你家住的是平房,这让你有了攀比心,究其源头,朋友家的别墅也不是他自己买的,而是他爹买的,这是双方父母经济能力的差异,也不是你能够左右的,你也无需埋怨自己的父母,因为你有钱你可以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买不起,为什么要要求父母给你买呢?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住上别墅,住平房的也不止你一个人,这么想是不是心里舒服了许多?
孩子有攀比心理怎么办
宝宝的攀比心理对宝宝教育有坏处也有好处,关键在于掌握其程度,适可而止。年轻爸爸妈妈不要过分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作为爸爸妈妈不要给宝宝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宝宝过度以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宝宝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宝宝,不利于宝宝心理健康的发育。从爸爸妈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宝宝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
攀比心理如何克服 只与自己比
树立正确的攀比心理,只与自己比。攀比他人只会让自己情绪低落,人生退步,只有与自己比,把自己的劣处当作唯一的敌人,把跟别人攀比的注意力放到自身的成长上来,多关注自己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退步了,用跟自己比取代跟别人比,这样才能得到进步。
如何引导儿童远离攀比心理
有人从吃、穿、用、玩四个方面诠释了现代中学生的攀比和奢侈,出手阔绰,动辄上千元。在现实生活中,这绝非夸张。
有位家长和我沟通说,孩子最近开始偷家里的钱,还撒谎。后来被家长发现,问及原因,竟然是为了买名牌衣服,怕家长不给,所以只好偷。
追求名牌、追求前卫是当代学生的”半成熟心理”的表象,是其缘于对社会、对外界的模仿。再加上潜滋暗长的虚荣心,为了吸引周围人注意,就会在衣着、新潮电子用品方面与同学PK,你玩酷的,我超酷,我酷毙!
孩子之所以这么喜欢攀比手机、攀比衣服、攀比吃喝,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不自信,所以更在意外在的东西。孩子既可以通过这些外在的条件”证明”自己,又不需要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因为这些东西都有父母为他们准备好了。
孩子在成长的时候,不仅要关注他的身体成长情况,对他的一些其他问题,也都是要进行一些了解,使得发生错误的时候,都是可以进行改正,那现在有很多儿童都出现攀比的心理,及时的一个小橡皮,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那如何引导儿童远离攀比心理呢,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如何引导儿童远离攀比心理呢,也都是要从家中做起,对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很多都是因为家长的原因,因此家长也都是要注意,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家长知道该如何做。
如何引导儿童远离攀比心理:
家长要引导孩子在积极正面的地方有攀比心,例如学习、品行、技能等,切勿让孩子往追求物质、不良行为等方向发展;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以正当方式,通过个人努力来赢过别人;同时要注意别让孩子压力过大,防止钻牛角尖,必要时要安慰他,让他放松心情。心理专家认为,孩子有攀比之心是很正常的。
事实上,孩子提出每一个"我也要……"都是经过缜密思考的,这时家长就要注意正确引导。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种资源。
当孩子提出越来越多的"我也要"时,建议家长做到"四应四忌":应言传身教忌单纯说教;应合理引导忌过分溺爱;应培养好习惯忌随心所欲;应正视优缺点忌厚此薄彼。
什么是儿童攀比心理:
所谓攀比心理,是刻意将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攀比是现在普遍存在于孩子之间的一种现象,比如对物质条件,父母的社会地位以及外貌的攀比等等,这种现象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
虚荣心太重怎么办 怎样克服虚荣心理
即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等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份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其镣,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
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攀比的尺度。社会比较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但要把握好攀比的方向、范围和程度。社会比较的尺度要由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来控制,完善人格是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克服虚荣心的最好方法。
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的精神内涵,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辨识力,从而真正树立自我中心。
虚荣心与自尊心是相互关联的,自尊心又与外界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该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决定因素是自己的努力。要想克服虚荣心,首先就要克服自卑感,建立自信心,这样才能不被虚荣心所左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偏。认识自己的哪些行为是虚荣心所支使,当这种行为再度出现时,立刻施以条件反射似的自我惩罚,如此“吾日三省吾身”,即能改过。
中年人为何易分心
中年人应采取以下对策:
1、量力而行
权衡精力与时间,停止超负荷运转,对影响健康的过重任务要学会说不。
2、淡泊名利
正确处理怀才不遇心理,去除或减弱攀比心理,获得利益不以健康为代价,丰富精神生活,心态平和地享受生活。
3、学会放松
压力过大时,学会应用各种技巧来调节精神状态。
4、调整认知结构
积极、全面、善意的态度是良好交往的基础,克服尔虞我诈人际关系心理定式,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5、改善个性品质
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的关键因素,养成热情、开朗、宽宏等良好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