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痹症艾灸哪里 痹症艾灸穴位辨析

痹症艾灸哪里 痹症艾灸穴位辨析

合谷穴和太冲穴在手足的部位比较相似,合谷在手虎口,太冲在足虎口,是位于我们人体四大关口部位的止痛要穴,先开四关,就是先把这四个关口的经络疏通,能顺利将体内的风寒湿邪从四肢末端赶出体外。

艾灸如何治疗皮肤病

疗法一

[艾灸取穴] 阿是穴(病变部位) 曲池 血海 三阴交 大椎

疗法二

[艾灸取穴] 阿是穴(病变部位)隔蒜泥灸 施灸,温度不宜高,每日灸一次,每日灸一支灸条,十日一个疗程。

[白癜风]

白癜风是后天发生的局部皮肤色素脱失,病因还不明了。其症状是斑状色素脱失,白斑外围可有一狭窄的色素加深,损害中的毛发正常或变白,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病程缓慢,患者无痛苦、不适。

[艾灸取穴] 阿是穴(病损部位)血海 曲池 合谷 [肱骨外上髁炎] 本病又称(网球肘),多因局部筋膜劳损,体质较弱,气血虚亏所致。初发时,只在劳累后偶感肘外侧疼痛,延久则加重,影响肢体活动,甚至拧毛巾、扫地均感疼痛泛力,但在静息时多无症状。

[艾灸取穴] 曲池 手三里 肘尖(痛点) [肩关节周围炎] 本病是关节囊和关节周围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常因扭伤、过劳、风寒湿侵袭所致。属“痹症”范畴。表现为肩部疼痛,日轻夜重,受压则痛甚,稍事活动则痛轻。日久粘连,活动受限,手臂不能上举、内收、外展。

[艾灸取穴] 肩髃 曲池 外关 [手抬举困难] [艾灸取穴] 肩髃 肩贞 曲池 合谷 [落枕] 本病是由于睡时体位不正,感受风寒而导致以颈项部强直酸痛不适,转动不灵。 [艾灸取穴] 阿是穴(痛点) 新设 天柱 落枕穴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颈动脉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中医将颈椎病归于痹症的范畴。

肩周炎的艾灸疗法

肩周炎的艾灸疗法

【病理分析】:肩周炎是肩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表现上述结构的增生、粗糙及关节内、外粘连。临床特点为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又称“漏肩风”、“冻结肩”、“肩凝证”等,因其好发于50岁左右,故又称为五十肩。本病多因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斜侵袭肩部经络,致使筋脉收引,气血运行不畅而成或因外伤劳损,经脉滞涩所致。

【配穴方法】:主穴:颈夹脊、肩髃、肩髎、手三里、肩贞、阿是穴。配穴:天宗(肩甲痛);臂臑、曲池(上臂痛)。

【施灸方案】:

(1).手持悬灸灸法:手持陈年纯艾条施灸单点温灸:颈夹脊、肩髃、肩贞、肩髎。每处穴位依次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操作:先行回旋灸2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

(2).纯铜温灸罐温灸法:用温灸罐艾灸手三里、阳陵泉穴。

【注意事项】:应坚持关节功能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保暖,慎起居。

艾灸早晚各灸一次可以吗 每天艾灸三小时以上会怎么样

艾灸虽好,但长时间进行对人体是具有危害的,具体如下:

艾灸作为一种温热治疗方法,适宜阳虚、气虚、久泻以及肢冷痹证人群进行,长时间进行会导致艾灸过度,从而可能会引起人体出现口干舌燥、面红以及易怒等症状发生,导致人体上火。

艾灸的过程是具有一定温度的,并且艾灸过程中都是对准同一个穴位,要是长时间进行,可能会造成局部烫伤。

艾灸主要是由艾叶以及艾草制成的,对于艾叶或艾草过敏的人群来说,进行艾灸可能会诱发其过敏症状,导致其身体出现瘙痒、红肿等不适症状发生。

面瘫能不能艾灸

面瘫能艾灸。

本病多由于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诅,面部少阳经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治疗以祛风通络,益气养血为主,通过艾灸相关穴位,有益风祛瘀,活血通络之功,对改善面瘫症状有明显效果。

面瘫常用艾灸部位

面瘫艾灸多以阳明经腧穴为主,足太阳经腧穴为辅。

治则:祛风通络,养血合营。

艾灸处方: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阳白,外关,足三里,下关。

艾灸方义:翳风,合谷,下关,外关疏散风邪,通经活血;颊车,地仓,阳白疏调局部经气,通经活络;足三里补益脾胃,益气生血。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4-7个穴位,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5-7次为一个疗程。

2.隔姜灸:每次选用4-6个穴位,每穴灸507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次,5-7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日常保健

做艾灸的时候,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灼伤皮肤或衣物。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颜面五官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长期艾灸注意不能施灸过量及施灸不当,若施灸不慎出现水泡,注意不能擦破以及局部消毒换药;化脓灸者,灸疮化脓期间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及局部消毒。

只要有适应症: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艾灸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实施。保健所用的天灸,在三伏天施灸,日期有所讲究。

对于机体有实热、阴虚发热者艾灸后可能出现本来疾病加重,孕妇腰骶部及腹部艾灸可能出现流产。过度施灸者,可能出现实热症及消耗阴津,导致其他疾病出现。

月经期是可以艾灸的,对于寒凝经脉、气滞血瘀的月经不通导致的痛经以及虚寒的崩漏等均可以使用艾灸对症治疗。但千万不能用于实证者,否则会带来反作用。

对于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或中气不足或气血凝滞严重者,不论季节如何,均可以使用艾灸。若夏天艾灸当注意勿施灸过度,每次艾灸之前重新辨证论治,辨别患者是否有实热或阴津损耗。

艾灸后局部皮肤温度会比其他部位皮肤高,或者有少许发红,但短时间内可以自行消退。若阴虚及实热者艾灸后可能出现口干舌燥、咽痛、发热等。

一般来说,艾灸不会导致腹痛症状。若出现腹痛,考虑是否为孕妇误灸腹部,或者寒凝血滞者,艾灸施灸时间不足使寒邪不能消散,经脉不畅导致腹痛。

准备怀孕与艾灸没有直接冲突,但是应该尽量避免艾灸腰骶部以及腹部穴位,慎防在已怀孕但未发现的情况使用艾灸可能会出现流产等不良反应。

艾灸后半小时内最好不用冷水洗手、洗澡,一般来说洗温水澡问题不大,但艾灸后局部穴位反应以及经络运行,现代医学云洗澡可加速全身血液循环,可能影响某经络气血运行。

一般来说心脏病患者都可以做艾灸,但是必须遵循艾灸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需要辨证论治,实热及阴虚者不能艾灸。

艾灸如何治疗皮肤病

[神经性皮炎]本病为皮肤科常见病,其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与病人皮肤神经功能失调及对各种刺激因素敏感性增高等有关。中医称“牛皮癣”。临床表现为初始患部有阵发性皮肤骚痒,以后出现成群的呈皮色或淡褐色小丘疹,丘疹可逐步增多扩大,成苔癣样边界清晰的斑片。疗法一[艾灸取穴] 阿是穴(病变部位) 曲池 血海 三阴交 大椎疗法二[艾灸取穴] 阿是穴(病变部位)隔蒜泥灸 施灸,温度不宜高,每日灸一次,每日灸一支灸条,十日一个疗程。[白癜风]白癜风是后天发生的局部皮肤色素脱失,病因还不明了。其症状是斑状色素脱失,白斑外围可有一狭窄的色素加深,损害中的毛发正常或变白,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病程缓慢,患者无痛苦、不适。[艾灸取穴] 阿是穴(病损部位)血海 曲池 合谷 [肱骨外上髁炎] 本病又称(网球肘),多因局部筋膜劳损,体质较弱,气血虚亏所致。初发时,只在劳累后偶感肘外侧疼痛,延久则加重,影响肢体活动,甚至拧毛巾、扫地均感疼痛泛力,但在静息时多无症状。[艾灸取穴] 曲池 手三里 肘尖(痛点) [肩关节周围炎] 本病是关节囊和关节周围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常因扭伤、过劳、风寒湿侵袭所致。属“痹症”范畴。表现为肩部疼痛,日轻夜重,受压则痛甚,稍事活动则痛轻。日久粘连,活动受限,手臂不能上举、内收、外展。[艾灸取穴] 肩髃 曲池 外关 [手抬举困难] [艾灸取穴] 肩髃 肩贞 曲池 合谷 [落枕] 本病是由于睡时体位不正,感受风寒而导致以颈项部强直酸痛不适,转动不灵。 [艾灸取穴] 阿是穴(痛点) 新设 天柱 落枕穴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颈动脉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中医将颈椎病归于痹症的范畴。

痹症艾灸哪里 痹症艾灸操作手法

1.艾条灸:由于风市肌肉关节痛一般面积较大,艾条灸最适宜旋转灸法,每个部位灸5分钟左右,每日1-2次。

2,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5-7壮,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每日1次。

3.温针灸:消毒针刺后将1段艾条套在针柄上施灸,每日1次。

艾灸太冲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

太冲为肝经原穴,即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穴位。

肝气疏泄的时候,人就变得易生气发怒,通过艾灸太冲,可以起到平肝熄风,理气血,平稳情志之功,为全身镇静止痛要穴。在这个部位进行艾灸,不但有助于养生保健,还能让人心情变的愉悦。艾灸的时候搭配肝经上的章门穴和期门穴,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还可以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有助于调整肝脏肝经虚实各证。

艾灸太冲主治疾病

1.人在大怒之后感到胸闷没胃口,可以艾灸太冲穴来缓解症状。

2.由于肝阳上亢引起头痛,牙痛,咽痛,高血压等症状时,可以艾灸太冲进行治疗。

3.肝气不疏引起月经病,胃痛,腹胀时,艾灸太冲也可以缓解。

4.艾灸太冲还可防治肝经所过之处的胁痛,疝气,癃闭,生殖系统病,足跗肿,下肢痿痹等症。

艾灸方法:

1.用艾条温和灸太冲,左右每穴每次灸10-25分钟为宜。

2.用艾灸盒盒灸太冲,左右每穴每次各25分钟。

相关推荐

艾灸技术的分类

一、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一端燃烧,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艾条分无药艾条(清艾条)和有药艾条两种。无药艾条用薄棉纸(长28cm、宽6cm)像卷烟卷一样将艾绒卷成直径1.5cm、长20cm的艾卷。卷的松紧要适中,太紧不宜燃烧,太松易掉火星,一般每支质量约 10g,可燃烧约1小时。有药艾条用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没药、川椒各等分,研末,每支艾条在艾绒中加人药末6g,用三层厚棉纸卷制成药条,胶水封口,两头的纸拧个结即成。 目前

关节酸痛艾久什么穴位

1、关节酸痛艾久什么穴位 主穴,阿是穴及患病关节局部穴位(膝关节炎灸膝眼、鹤顶)、曲池、足三里、血海、肝俞。配穴,行痹加风池;着痹加阴陵泉;热痹加大椎。灸法,隔姜灸,每穴3~5壮。或温针灸或加旋灸。每日施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本病艾灸疗效好,适当参加体育锻练,增加抵御外邪的能力,注意居处卫生,避免潮湿受寒,适应气候变化。注意患处保暖,可戴护腕、护肘、护膝,局部可用热水袋热敷。 2、关节酸痛的病因 按中医阴阳五行的观点讲,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发生风湿病

艾灸太冲的功效与作用 艾灸太冲主治疾病

1.人在大怒之后感到胸闷没胃口,可以艾灸太冲穴来缓解症状。 2.由于肝阳上亢引起头痛,牙痛,咽痛,高血压等症状时,可以艾灸太冲进行治疗。 3.肝气不疏引起月经病,胃痛,腹胀时,艾灸太冲也可以缓解。 4.艾灸太冲还可防治肝经所过之处的胁痛,疝气,癃闭,生殖系统病,足跗肿,下肢痿痹等症。

秋天艾灸的好处是什么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艾灸前列腺的治疗类型

(一)艾炷灸疗法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艾炷。常分直接灸(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与间接灸两种。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病。 (二)艾条灸疗法 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疗寒湿痹证及其他多种虚寒性疾患。 (三)药卷灸疗法 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 (四)温针灸疗法 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

舌苔厚白艾灸熏哪里 丰隆

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络穴。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多痰,气喘,胸痛,癫狂,痫症,下肢浮肿,腿膝酸痛,下肢痿痹,高血压等,很适合用于舌苔厚白艾灸选穴。 艾炷灸丰隆穴3-7壮;或艾条灸丰隆穴5-15分钟。

骨关节炎艾灸好吗 骨关节炎艾灸注意什么

通过中医辩证,骨关节炎分为风寒湿痹症、血淤阻痹症、肾虚骨痹证、湿热痹阻证,不同症型的骨关节炎的艾灸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用艾灸治疗骨关节炎时不仅要清楚病变的部位,还要清楚病变的中医类型,否则不仅不会对骨关节炎有治疗效果,还可能加重病情。

艾灸熏肚脐的最佳时间 艾灸经常熏肚脐的好处

脐通百脉,艾灸肚脐,能够起到通经活络,理气和血,达到“通则不痛”。适用于肠麻痹、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证。 艾灸肚脐可增强脾胃机能,使升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适用于胃痛、反胃、痞满、呕吐、泄泻等症。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艾灸脐可以调理冲任,理气养血,固经安胎。临床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黄褐斑等症。 经常用艾灸脐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促进代谢、缩减脂肪等。用于艾条可以调理小便不利、腹水、水肿、肥胖等症。

艾灸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医学里的艾灸越来越受欢迎。艾灸主要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防病保健、美容等作用。 一、温经散寒 艾灸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二、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

如何用灸法为小孩治病

当小孩患有某些疾病时,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年龄选用不同的灸法为他们治疗,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所谓灸法就是借助灸火的热力在人体的某些穴位或特定部位给以温热性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灸法很多,但在治疗小儿疾病时一般用温和灸法、雀啄灸法和回旋灸法。①温和灸就是在施灸时点燃艾条的一端,燃烧充分后,对准要灸的穴位或患病的地方,相距皮肤3-5厘米左右,使局部有温热感为宜,一般每处灸5分钟左右,以皮肤红晕为度。在进行灸法过程中,一定要随时测知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